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黄河铁牛

科普小知识2021-12-03 15:04:04
...

黄河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距普救寺约4华里。这里地处黄河中游,黄河两岸的人们最好通过河上的浮桥往来,然而因为河水汹涌,造好的浮桥常被冲塌,使人们的出行十分不便。为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及贸易往来,唐朝时,又重建了浮桥,并冶铸了这尊“镇河大铁牛”,置于古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滩上作为护桥之神。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1989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中文名:黄河铁牛

别名:开元铁牛,唐代铁牛

位置:山西省永济市

建设日期:公元725年

个数:4尊

长:3m

宽:1.3m

高:1.9m

1、文物简介

黄河大铁牛位于永济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滩上,距普救寺约4华里。这里地处黄河中游,黄河两岸的人们最好通过河上的浮桥往来,然而因为河水汹涌,造好的浮桥常被冲塌,使人们的出行十分不便。为了黄河两岸的交通及贸易往来,唐朝时,又重建了浮桥,并冶铸了这尊“镇河大铁牛”,置于古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滩上作为护桥之神。


黄河铁牛

据文献记载,铁牛系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年间(公元724左右)下旨冶铸,工八尊,用以作为维系和坚固长安与河东的交通枢纽、山峡要津——蒲津桥的索缆和桥墩。牛下有36根铁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两座铁山,与牛、人、柱相连。铁牛尾后有大轴,结铁锁链8条,链下连鉴千艘、横百丈,构成当时规模宏伟的蒲津渡浮桥。蒲津桥,是我国黄河上创建最早而又延时最长的一座浮桥,也是唐代黄河三大桥梁之一。

现已出土的铁牛为四尊,呈蹲伏状,个个高大雄伟,体阔胸圆,造型精美,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每尊身长3米有余,重达万斤。铁人均作牵牛状,高大健美,栩栩如生。唐开元铁牛时代之早,数量之多,体积之重,工艺之精,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对于研究我国的冶金、水利、桥梁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美丽传说

相传700年前,黄河蒲津渡口曾经有一座巨型浮桥,一眼望去就像长虹在天,蛟龙戏水。桥的两岸共还有8头大铁牛,令鬼神低头,河水听话。后来,由于黄河水的肆孽,浮桥和铁牛都不见了踪影。

3、文物保护

黄河铁牛从厚重的历史中脱土而出,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它的出土震惊了中外的桥梁和考古界,然而,人们的高兴劲儿还没过,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出现了,由于临近黄河,地势低洼,空气潮湿,地下渗水不断,导致出土后的铁牛等铁器群腐蚀严重,锈迹斑斑,该如何保护铁牛呢?


黄河铁牛

中国国家文物局对此十分重视,*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蒲津渡遗址文物重点保护工程”,研究铁牛的防腐技术。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铁牛的防腐技术难关终于突破。保护工程分二部分进行,第一步,把铁牛及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提升了12.2米;第二步,对铁牛进行科学防腐处理。2004年6月,经过防腐蚀处理的铁牛也恢复了刚出土时的原貌,展示出大唐盛世的雄姿。

山西蒲州古城西门外100米处,已经建成一座“蒲津渡遗址文物博物馆”。博物馆绿荫掩映,正*高3米是一座490平方米青白色石板铺就的平台,4尊唐铁牛及铁器群坐落在平台之上,游人可以登上高台,亲手触摸这些1300年前的唐代古文物。

2014年,由于临近黄河、空气潮湿、地下渗水等问题,出土后的铁牛腐蚀严重。据永济市文物局介绍,国家投资近千万元实施“蒲津渡遗址文物重点保护工程”后,经科学防腐处理并把铁牛及铁器群在发掘原址上提升12.2米后,大铁牛恢复并保持了刚出土时的雄姿。

4、文物作用

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传世之宝,被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论断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的黄河铁牛位于永济市西15公里的蒲州城遗址西门外黄河东岸,位于爱情圣地普救寺和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之间。四尊铁牛气势磅礴,威武雄健,每尊铁牛旁都有一个牵牛铁人,造型精美,栩栩如生,分别代表着四个不同的民族。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虽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黄河铁牛,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5、出土地简介

蒲津渡是一处具有丰富遗存的大型遗址,也是我国第一次发掘的大型渡口遗址,它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铸技术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观地揭示出黄河泥沙淤积、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变迁过程,从而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环境考古及黄河治理提供了许多有用资料。


蒲津渡遗址博物馆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三年(725),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有宋一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

今蒲津渡遗址,西距黄河堤岸2.8公里,隔河遥望陕西省朝邑县,东距古蒲州城西墙约六米,南距古蒲州城西门(即蒲津门)近百米。1988年、1991年对蒲津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勘探和科学发掘。根据发掘结果,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十分牢固。这道石堤明确地可以看出系分两次砌筑。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铁牛之成也蒲津渡,败也蒲津渡。

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与雄城蒲州极不适应,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这里,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20世纪40年代湮没。

上一篇:中国河流

下一篇:黄河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