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南浔区
湖州市南浔区是2003年1月新建的浙江省湖州市辖区,区域面积716平方公里,人口51万,下辖9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5个镇是全国千强镇,2个镇是浙江省百强镇。南浔区位于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两省一市的交界处,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是浙江省湖州市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区位优势十分独特。
名称:南浔区
外文:NanxunDistrict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浙江省湖州市
下辖地区:辖9镇、1省级开发区和4A级古镇
*驻地:南浔新区向阳路601号
电话区号:0572
邮政区码:313009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嘉湖平原东北部
面积:702平方公里
方言:吴语
气候条件: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火车站:湖州南站、南浔站(规划)
车牌代码:浙E
行政代码:330503
1、简介
湖州市南浔区
南浔区位于长三角腹地,区位优势独特,是湖州市接轨上海的前沿阵地。318国道和湖盐公路贯通全境,京杭大运河、长湖申航道和湖嘉申航道穿境而过,距离上海、苏州、杭州等大城市均为100公里左右。区域内,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已全线建成通车,正在规划建设三条高速公路(申嘉湖、申嘉杭、苏震桃)、一条铁路(湖嘉乍),两条连接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干道(浔湖大道、浔织大道)。
南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南宋时期,就已“耕桑之富,甲于浙右”,近代的南浔又是我国丝绸工业的发源地、民族工业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曾涌现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近百家丝商巨富,对江南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浔具有独特的水乡古镇风貌、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南浔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和“中国十大魅力名镇”。
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早在宋、明、清三代就有进士41名,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到现当代,诞生了*元老、西湖博览会创始人张静江,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刘承干,西冷印社创始人之一张石铭,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费新我等一批名人贤士,还有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卢良恕、“两弹一星”总设计师屠守锷等8位南浔籍“两院”院士。南浔物产丰富。有全国著名的菱湖淡水鱼生产基地;有名甲天下的辑里湖丝;有技艺精湛被誉为文房之宝的善琏湖笔;有“轻如朝雾、薄如蝉翼”之称的双林绫绢等传统名特产品。
2、地理气候
南浔区位于湖州市东北部,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东南邻桐乡市,东北毗苏州市吴江区,南连德清县,西北接吴兴区。总面积70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典型的水网平原。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5~C~16~C之间,1月气温最低,平均2.8~C~3.8℃;7月最高,平均28~C~28.3~C。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平均降水量在1050—1850毫米左右,平均湿度为78%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2米/秒左右,无霜期224—246天。年日照为45%,气候温和宜人。
3、历史沿革
湖州市南浔区
据南浔区境内发现的洪城、花城、上石等古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南浔隶属关系变化很大。相传夏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南浔辖域隶属扬州。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黄歇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东迁县改名东安县,次年仍复名东迁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解放后
1949年5月2日,南浔解放,今南浔辖区隶属吴兴县。1981年1月,撤消吴兴县,改称湖州市。1983年7月,撤消嘉兴地区,湖州市改为省辖市,建立城、郊两区,南浔隶属湖州市郊区。1988年11月,撤消湖州市城、郊区建制,实行市管县又直接领导原城、郊区所属乡镇、街道的*,南浔辖区各镇直属湖州市。1993年9月,湖州市区下设城区、南浔区、菱湖区3个区工委。今辖区内南浔镇、练市镇、双林镇、善琏镇、旧馆镇属南浔区;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石淙镇属菱湖区。2003年1月,根据国务院(国函(2003)2号)和省*(浙政发(2003)2号)文件精神,湖州市撤消城区、南浔区、菱湖区三个区委、区管委会,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南浔区区委、区*驻南浔镇,辖南浔、双林、练市、善琏、旧馆、菱湖、和孚、千金、石淙9个镇和南浔经济开发区。
4、区划人口
行政区划调整后,南浔区辖9个镇,33个社区(其中15个村居合一社区),221个行政村。南浔镇辖52个村委会,12个社区:练市镇辖41个村委会,2个社区;双林镇辖33个村委会,5个社区;善琏镇辖15个村委会,2个社区;旧馆镇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菱湖镇辖28个村委会,6个社区;和孚镇辖22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千金镇辖10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石淙镇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区总人51.4万人。其中南浔镇11.74万人,练市镇8.54万人,双林镇7.5万人,善琏镇3.05万人,旧馆镇1.8万人,菱湖镇8,4万人,和孚镇5.4万人,干金镇2.35万人,石淙镇1.49万人。
5、自然资源
动植物资源丰富,栽培植物以水稻、大麦、小麦、豆类、油菜为主。桑品种资源丰富,有全国著名的桑树良种——湖桑。目前栽培的优良桑品种有农桑12号,农桑“号等。蔬菜作物水旱俱有,优良品种有南浔大头菜等。豆类作物以菱湖白扁豆著名。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以盛产淡水鱼而闻名遐迩,主要经济鱼类除了号称“四大家鱼”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外,还有鲤鱼、鳊鱼、鳜鱼、鲈鱼、银鱼、鳗等。近几年河蟹、甲鱼、黄鳝、河虾等名特优新产品的人工养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脊柱动物主要是家蚕。家畜中优良品种有湖羊、獭兔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优良品种有“温氏鸡”。
南浔是省级旅游区,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较多,丰富的物产与发达的交通引入入胜,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南浔镇有全国文保单位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以及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丝业会馆、刘氏梯号(红房子)、求恕里等古建筑群。南浔古镇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清单,并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并相继获得了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文明镇等荣誉称号。菱湖的“桑基鱼荡”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中国唯一保存完整的传统养鱼生态农业模式,2003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资源最高等级——五级标准。南浔区还是全国古桥保存最集中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所辖南浔、双林、菱湖、善琏等都是著名的江南古镇,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古镇群落。
6、经济发展
湖州市南浔区
201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96亿元,增长8.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44.91亿元,增长4.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9.49亿元,增长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性投入77.25亿元,增长6.0%;进出口总额14.13亿美元,增长0.2%;其中出口10.64亿美元,增长6.9%。
农业
2013年,南浔区以现代农业“8810行动”作为农业工作的总抓手,扎实开展现代农业提升行动,全力消除高温干旱、台风洪涝等恶劣天气以及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取得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成就。南浔区荣获浙江省第一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铜奖和浙江省渔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据统计,2013年农业总产值达到44.35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种植业产值12.31亿元,同比下降0.6%;牧业产值15.37亿元(包括蚕桑),同比增长2.2%;渔业产值13.58亿元,同比增长8.2%。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063元,比2012年增加1817元,同比增长10.5%。
工业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错综复杂的一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三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区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奋战五年、再造南浔”的总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开展“平台建设突破年”、“项目建设加速年”、“服务能力提升年”活动,积极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全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据统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96亿元,增长8.6%,。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44.91亿元,增长4.7%;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89.49亿元,增长10.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3.88亿元,增长10.6%;其中工业性投入77.25亿元,增长6.0%;进出口总额14.13亿美元,增长0.2%;其中出口10.64亿美元,增长6.9%。
国内贸易
2012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35亿元,同比增长6.2%,服务业占GDP比重为29.3%,比2011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26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市服务业“双百”计划项目共完成年度投资11.6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2.6%。其中商贸业实现增加值27.35亿元,增长15.0%,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32.8%。
7、社会事业
湖州市南浔区
2013年4家企业通过国家重点扶持高新企业认定,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3家,占全市的14.7%。2013年,全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5.01亿,增长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4.49亿元,增幅10.4%,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8.54%。
教育
2012年,全区教育工作在区委、区*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奋战五年,再造南浔"总目标,以"教育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按照"强基础、精管理、优队伍、提质量、创特色、促和谐"的工作基调,大力推进"硬件建设攻坚年、教育管理加强年、教育质量提升年、队伍建设优化年"四个年活动,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市辖普高4所;区辖初中21所(含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25所(含4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幼儿园25所;农村成人学校9所。区辖学校(园)教职工3959人。区辖学校在校学生总数有54788人,其中,小学29404人,初中12234人。
文化
2012年,南浔区建成首个乡镇图书分馆——善琏镇图书分馆,新建文化活动场地30个,新建、提升和完善农家书屋100个、图书流通点30个。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图书馆共接待读者132000人次,图书借阅138423册次。大剧院共举办各类大型演出、会议15场。
体育
2012年,南浔区全年新创建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1个、市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8个、市级中心村休闲公园9个,新增篮球场54个、健身路径38条、乒乓桌37副、门球场4个。此外,南浔区全民健身中心的主体工程已结顶,计划于2013年底交付使用。
卫生
2012年,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数达34.75万人,参合率达98.24%,总筹资16677.07万元,其中农民出资5080.55万元,镇财政补助2041.95万元,区财政补助3196.44万元。有189.24万人次的参合农民享受"三条保障线"报销,累计报销金额达16103.55万元,人数受益率为72.57%。其中门诊1855441人次,报销4206.42万元;大病36667人次,报销11897.13万元。稳步实施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2012年全区新农合住院政策内补偿比例达71.48%,与2011年对比增长10.6%。门诊均次费用有了明显的下降,比上年度减少14.51元,减少率为19.32%。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72元,比上年增长10.0%;人均消费支出16207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60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780元,增长2.5%;城镇登记失业率3.05%,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养率分别达到98.0%和100%。
2013年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525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368元。全区在册低保人员城镇682户,1119人,农村3024户,5622人。
2012年,社保覆盖面和保障能力稳步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0638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16412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5997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9072人。继续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确保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全覆盖。
2013年,全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374人,集*养率达100%。
8、交通条件
南浔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南宋以来便是"水陆要冲之地"。如今的南浔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的交界处,如果以南浔为圆心,以200公里为半径划个圆,那么你会惊奇地发现:圆内包括了上海、杭州、宁波、南京、苏州、无锡等众多大中城市。南浔的位置刚好处于被经济学家誉为二十一世纪国际资本投资最好区域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是湖州市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南浔区水路和陆路交通状况良好,318国道贯通全境,京杭运河和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境内拥有申苏浙皖、申嘉湖、乍嘉苏、练杭高速公路,湖乍铁路正在建设之中;周边有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和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等空港,以及上海港、嘉兴乍浦港等海港。
湖州市南浔区
318国道(上海——南浔——拉萨)、湖盐省道公路(湖州——南浔——海盐)穿境而过。
高速
A:G25杭宁高速(杭州——湖州——南京);
B:沪杭甬高速(上海——杭州——宁波);
C:乍嘉苏高速(苏州——嘉兴——乍浦港);
D:G50申苏浙皖高速(上海——江苏——南浔——安徽);
E:S32申嘉湖(杭)高速(上海——嘉兴——南浔——杭州);
F:S13练杭高速(南浔练市——杭州)。
铁路
湖乍铁路(湖州——南浔——乍浦港)穿境而过,途径南浔区菱湖镇、练市镇(规划中)。
宣杭铁路,南接杭州,北通南京、北京,距离华东第二大通道——湖州站34km。
杭宁高铁(杭州-湖州南-南京)(2012年底竣工)
航空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距南浔100公里);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距南浔150公里);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距南浔120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距南浔190公里)。
水运航道
长湖申航道(长兴——湖州——南浔——上海)、京杭运河(北京——南浔区练市镇——杭州)、杭湖锡航道(杭州——德清——菱湖——湖州三里桥——无锡)、湖嘉申(湖州-南浔区双林镇-嘉兴-上海),通航1000吨级船舶;东宗线航道(南浔开发区东迁——嘉兴桐乡)、东苕溪(杭州-南浔区菱湖镇-太湖),通航500吨级船舶。区域内共有内河运输码头86座。
域际轻轨
杭宁高铁,途径南京、湖州、余杭,进入杭州东站(规划中)。
9、基础设施
湖州市南浔区
供电:目前拥有220千伏变电站四座,110千伏变电站15座,35千伏变电站6座,保证区内企业的正常用电。
供水:南浔区已建成湖州中心城市至南浔自来水输水工程,日供水量26.2万吨。
污水处理:区内有5万吨级污水处理厂2座,4万吨级污水处理厂2座,2万吨级污水处理厂1座,1万吨级污水处理厂4座,管网至每个企业红线,日污水处理量达8万吨。
供热:区内建有3.6万千瓦时热电厂一座,供气能力150吨/小时,压力为7.5公斤。
通讯:通讯程控容量超过25万门,区内另有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网络分布于各镇(村)。
道路:区内采用网络式道路系统,路幅宽20-120米,道路平均标高+3米。318国道境内总里程为10.862公里;湖盐省道境内总里程为33.842公里;县道19条,总里程为207.179公里;乡村级公路总里程为1196.707公里,基本实现路面黑化和村村互通的流畅交通网络。
教育:湖州拥有全日制普通高校4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3所,普通中学133所,成人学校61所,南浔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4所,其中市辖普高4所,区辖初中22所,小学24所(含4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幼儿园25所,成(职)校9所,为企业提供和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医疗:南浔区现有各类医疗机构209家,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133人,具有较强健康保障能力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全区已建立1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
休闲:区内有丽菁大酒店、沃克斯大酒店、南方大酒店等高档酒店,影院、农家乐等娱乐场所一应俱全。
10、文化底蕴
湖州市南浔区素有“湖丝之源、院士乡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誉,是“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汇聚了丝绸文化、蚕桑文化、湖笔文化、渔文化、儒商文化、园林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并凭借“辑里湖丝”荣获了首届世博会金银大奖,与世博结下了不解之缘。南浔历来名人辈出,有着“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称,近现代涌现出了以“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为代表的丝商巨贾、民国奇人张静江、报告文学家徐迟、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名人巨匠。拥有湖笔制作工艺、双林绫绢、辑里湖丝传统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1、旅游资源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地处湖州市南浔区,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北濒太湖,东接江苏省苏州市,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腹地,318国道、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和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长湖申航道穿境而过,距上海、杭州、苏州等城市各约100公里,区位和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南浔于南宋淳祐年间(1252)建镇,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积淀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中叶,由于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浔经济空前繁荣鼎盛,一跃成为江浙雄镇。1851年,南浔“辑里丝”在英国伦敦首届世博会上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银大奖。由此,南浔牵起了中国与世博的第一根红线,并诞生了一批俗称“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的大贾巨富。上世纪初,南浔巨富们采集中西方文化之精华,建造了一座座集“大气、洋气、财气”于一体的豪门名宅、私家园林,留下了南浔古镇这道中西合璧、令人叹为观止的人文奇葩。凭借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人文景观,南浔古镇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世博金奖故里”、国家AAAA级旅游区等诸多美誉。
古镇旅游景区共分三大区块。第一区块是以南东街、南西街为主的旅游景点富集区,主要景点有:张石铭旧宅(*重点文保单位)、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南浔丝业会馆、求恕里、南浔史馆(南浔商会旧址)等。在这一区块,庭院深深的名人旧宅、古色古香的传统街巷和风景如画的市河,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年南浔古镇的繁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第二区块是由小莲庄(*重点文保单位)、嘉业藏书楼(*重点文保单位)、文园、江南水乡一条街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小莲庄内绿木深深,粉墙黛瓦,莲池曲桥,奇峰怪石,内有御赐牌坊、匾额和碑廊、家庙、净香诗窟等经典建筑;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仅一河之隔,为清末著名藏书家刘承干所建,内藏书籍60万卷,共1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海内珍本、孤本。第三区块是以张静江故居、百间楼和东大街为主的东北区块。*“四大元老”之一、被孙中山先生称为“中华第一奇人”的张静江的故居就坐落在这一区块,故居内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史料真实地记录了张静江资助孙中山革命的经历,以及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最令人流连忘返的要数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其女眷家仆而建的百间楼,百间楼沿河而建,既充分利用空间,又富于想象,与不远处的洪济、通津二桥组成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成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群。
双林古镇
双林古镇坐落在杭嘉湖水乡平原金三角中心,浙江省改革试点小城镇双林镇的北区,东北距南浔镇约24公里,西北距湖州市约32公里。
双林镇历史悠久,是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据附近洪城和花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汉唐时已成村落,名东林;南宋时,北方商贾随宋室南迁集居于此,故又称商林。明永乐三年(1405)与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并,更名为双林镇,一直沿用至今。现属湖州市南浔区。
根植于水环境中的双林古镇是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集地和经济网络空间。虽然在历次城市建设中已对古镇区进行了较多的改造,但旧镇址未变,区内仍然保留着江南水乡城镇特有的水网体系、街巷格局和传统建筑风貌。穿镇而过的东、西市河,沿河而建的米行埭、港北埭、西荡埭、坝桥埭和木匠埭,河街旁的油车弄、财源弄、九思弄以及永平里、天成里、陆府前等古巷民居构成了古镇区空间的基本框架,依然较完整地体现出江南水乡古镇“天人合一”的环境特色,散发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和各种历史文化信息。
在双林古镇区中,以“三桥”为代表的桥文化景观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品位。据《东西林汇考》记载,历史上曾有桥125座,其中始建于宋代4座,元代1座,明代13座,清代35座。虽经沧桑变迁,大部分已废圯湮没,但至今仍不失为“江南古桥留存集中区”(《中华文物古迹旅游·古代桥梁》之语),仅镇区尚有21座之多。其中镇北的万元、化成、万魁三桥始建于明代以前,现为*文保单位。桥长50米左右,且空间水平相距不到360米,为江南仅有。双林三桥在省内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见载于茅以升《中国古代桥技术》和徐望法《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等权威专著,并配以图文说明。三桥造型壮观挺拔,并列鼎峙,气势雄伟,近视依依相望,远眺层层相叠,有姐妹之称,又有凤凰尾之说。三桥结构巧妙,工艺精湛。桥上构件实用而美观,具有较高艺术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此外,镇区尚存的望月(市级文保单位)、虹桥(市级文保单位)、金锁、耕坞、永丰、镇安、积善等桥也各有特色。它们和河道及两岸传统民居配合,波水桥影,虚实相映,瑰丽多姿,构成了独特的水乡古镇景观视廊。而有关桥名、桥记、桥联、桥诗、桥俗及口承传说,组成了桥的可视性与非可视性文化景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见证,古桥已成为双林镇的地域标志和文明进步的象征。
菱湖镇
菱湖地处典型的北副热带季风湿润区,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素有江南“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区内桑园连绵万顷,鱼塘星罗密布。淡水鱼养殖和载桑养蚕历史悠久。
早在四千七百年前,菱湖先民就织出丝带和绸绢织品。秦汉时,桑树“有地即载,无一旷地”。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被列为贡品。宋朝时“茧泊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为湖州府第一,为“甲天下”的湖丝之冠。战国时菱湖就有人工养鱼,汉唐时期开始掘池饲养,在塘与桥之间形成集市,“尤多水产,商贾云集,号为水市”至明万历年间,池鱼已经极为普遍。这一带,“水市朝开,渔歌夜发”,“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到处呈现水产养殖的兴旺景象,绵延一千七百多年从无衰退。菱湖是全国三大丝业名镇之一和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被称为“中国五千年鱼桑之都”。
菱湖镇域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塘,相连相倚,蔚为壮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养鱼培训中心及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赞赏的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的集中地,而水乡古村群地处这片水乡湿地的核心区。这里襟山带水,“龙溪苕溪左右夹持,菁山云巢一抹山岭遥相对望”。河湖港汊汇错,塘兜墩荡散落,地貌极为丰富。区内翠桑绿柳遍地,乔灌草本茂盛,芦荻萍莲众生,自然景观颇为优美。
古村群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射中村相传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原始神话发源地,至今尚存有箭墩、箭潭、羿庙遗址等神话胜景;朱家坝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清顺治帝圆寂的民间传说及历史悠久的龙山古寺;卢家庄村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的我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桑基鱼塘的生产实习基地,农林渔土综合利用,具有很高的科学实用价值;竹墩村和前邱村家族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竹墩村的沈氏,海内外向有“沈氏出吴兴竹墩”之说,历代人才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沈姓423人中竹墩沈氏约占1/5,《辞源》收录的39名沈氏名士中竹墩竟占一半,村中现存有始建于咸通十五年(874)的禅智古寺即为沈氏家庙;除朱家坝外,竹墩也是名门望族朱氏——朱熹后人在湖州地区的发祥地,南宋朱熹曾祖朱弁受赐封地吴兴,择寓竹墩即建长春书院,教习族中子弟,后朱熹也曾专程到书院讲学,并题写匾额,为当时学界盛事。竹墩沈朱两氏影响深远,目前在韩国和*省的沈氏族人各有12万多名,他们将吴兴竹墩沈满升和明末清初的沈光文视为始祖,而现在韩国15万朱氏族人均为竹墩朱熹曾孙朱潜的后裔,曾回故土寻根。
和孚古镇
和孚镇位于湖州市南郊,历史悠久,人文景观独特。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著名的钱山漾遗址就在和孚镇境内。
荻港古村位于南浔区和孚镇,东靠杭湖锡运河,曾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还有一个荻港”之说,人文历史源远流长,旅游资源丰富。全长380米的外港走廊沿河而建,条石驳岸、梯形河埠错落有致,廊屋蜿蜒、店铺相间,23座古桥静静地横卧于绿水碧波之上,独具江南水乡风味。荻港原建有三十六座,至今幸存的建筑基本完好,且大多体现着“耕读之家”的儒家风范。荻港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在历史鼎盛时期的二百年间,共出了50多名状元、进士及100多位太学生、贡人和举人,且名人众多,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章鸿钊、外交家章祖申、银行家朱五楼(系陈果夫岳父)、著名诗人朱渭深、音乐家陈啸空、邱望湘、北洋*章宗元、章宗祥等等,都是荻港人。荻港古村的种种,都在向人们叙述着她那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荻港渔庄紧挨荻港古村,占地面积605亩,以独特的“桑基渔塘”自然资源为基础,以荻港古村落深厚的人文历史为依托,秉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一特色经营理念,拥有客房70多间,大小会议室8个,餐位1000多个,还有160余亩的淡水鱼养殖区、休闲等多个功能区。06年至今先后被授予“浙江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金卡会员单位”、“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点”、“浙江省五星级农家乐”、“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国家三星级旅游饭店”、“国家3A级景区”等荣誉称号。以“完善渔庄旅游体系,提升渔庄旅游品质”为目标而筹划的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中,该项目通过古村庄和淡水鱼文化展示、夜市配套、旅游产品、复制荻港大户人家等内容建设,打造花园会所区、特色农副商贸区、文化展示区、高端会馆区、健身运动区等五大板块,形成集休闲商贸、文化展示和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休闲区,不断加强完善渔庄的旅游服务功能。
和孚镇的宗教遗迹为数不少。著名的南苕胜景是一处道家的胜地,位于荻港古镇的东南隅。它建于元代,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建。现楼宇建筑尽矢,但放生池、四面厅台基、吕纯阳画像碑、古树木犹存,尤其是八边形的放生池及纵架南北的五孔石梁桥保存完好,此种“鱼沼飞梁”的结构形式为道教建筑所特有,在江南已十分罕见。位于荻港的演教禅寺和位于长超山脚的广济寺等佛教建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它们大都创建于唐代,后虽经多次废毁,但近年都得到恢复重建。
善琏镇
善琏镇位于浙北杭嘉湖平原中心,东与练市镇、双林镇毗邻,南与德清新市镇接壤,西与菱湖镇、石淙镇、千金镇相连,北与莫蓉乡交界,素有“湖笔之邦”、“蚕花圣地”之美誉。
善琏为镇历史悠久,据清《湖州府志》记载:善琏镇在府城东南七十里,一名善练(善琏)以市有四桥,"曰福善、庆善、宜善、宝善联络市廛、形如束练,故名善练,又据嘉、湖方志记载,在清初时期,善琏的住户已达千户至数千户之多,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十分繁荣。由此可见,已属江南水乡重镇之一。
善琏是中华文房四宝之首湖笔的发源地,素有“湖笔之都”的美称。在古镇善琏几乎家家有笔工,户户出湖笔,工艺精湛,名噪天下。每支湖笔的成品都要经过笔料、蒲墩、水盆、结头、装套、牛角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序又有若干道小工序,整个制作工艺流程竟达一百二十余道之多,故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善琏产的湖笔有羊毫、狼毫、紫毫、兼毫、鸡毫五大类,分别用羊毛、黄鼠狼尾毛、野兔毛、混合毛(羊毛与兔毛或与黄鼠狼尾毛)及鸡绒毛制成,每类笔兼备尖(笔锋尖利)、齐(修削整齐)、圆(丰硕圆润)、健(劲健有力)之独特风格。
12、特色美食
湖州市南浔区
菱湖雪饺:菱湖雪饺是南浔区菱湖镇的特产,据传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在外的菱湖人回乡探亲,总不忘记买上几盒家乡的特产带回去,吃着就像在故乡一样亲切。菱湖雪饺是传统茶食珍品,“白如雪,形如饺”,口感松脆,甜度适中,不沾牙,风味独特,是江南传统名糕点之一。“雪饺”是个形象化的名称,所谓的“雪”,是一种炒熟了的籼米(一定要用籼米)磨成粉,再加入绵白糖,其色如雪而味甜。
熏豆茶: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
香大头菜:南浔香大头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而成,加工的好坏取决于选料和腌制过程。制作方法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主要风味特点是色泽黄嫩、口味鲜美、咸淡适宜、回味香甜,略带清香,菜头脆嫩,纤维细腻,每个菜头展成扇面形。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
风枵:南浔人称镬糍(即糯米锅巴)为风枵。风枵加白糖冲开水叫风枵汤(农村叫待帝茶)。春节期间用风枵汤待客,在农村一带盛行。
臭豆腐干: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用南浔人的话来说,这是“纯正的南浔风味”。
双交面:在丝行埭靠近三清桥一带,多年来颇负盛名一种交头面,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绣花锦菜:南浔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炒熟以后,依旧碧绿。品尝此菜,不仅菜汁中有一种清香,而且还有一种比普通蔬菜糯软得多的惬意。奇怪的是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
双林姑嫂饼:双林姑嫂饼,南浔双林传统名点。扁圆形,厚薄均匀,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咸甜可口。双林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
定胜糕:定胜糕色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练市酱羊肉:又称红烧酱羊肉。取成年湖羊(雄性为上品),活杀剥皮后,切成大块入锅加之黄酒、酱油、食糖、红枣、姜等佐料烹之。其特点是精而不油、酥而不腻、香而不膻,色泽红亮,鲜美无穷。秋冬的练市,红烧酱羊肉香飘满街,是农家、宾馆、酒店餐桌之佳肴。
诸老大粽子:据科学测定,诸老大粽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十七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历来为湖州的传统美食,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13、历史名人
湖州市南浔区
沈家本:1840—1913,清末官吏、法学家。浙江湖州(南浔竹墩)人。历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资政院副总裁等。沈家本精于经学和文字学,继承了我国学术传统中宝贵的考据方法和求实精神。
张静江:1877-1950,曾任国民*常务委员,*政治*会议主席,浙江省*主席,国民*建设委员会委员长。
张乃燕:1894-1958,曾任**委员,国立*大学校长,**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驻比利时全权大使。
章荣初:1901-1972,致力于家乡建设。1946年10月成立了菱湖建设协会,先后投资400万元,建成了化学厂、缫丝厂、青树中小学、菱湖医院、青树电气公司、青树实验农场等。到1949年初,他的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成为解放初留在国内的浙江省资产最多的民族资本家。解放后,他积极参加了私营工商业*改造,得到了陈云等*领导的接见和*的“墨宝”,同时担任了上海市棉纺业分会董事,上海市政协委员。
周柏年:1880-1933,曾任**委员,**政治会议秘书长,*监察委员。
周佩笺:1884-1952,曾任广东省*委员,兼土地厅厅长,国民**银行行长,浙江造币厂厂长,中国农民银行常务董事代理总经理。
金绍城:1878-1926,曾任内务部事,众议院*,国务院秘书,中国画学研究会会长。
徐一冰:1881-1922,著名体育教育家,中国第一所体操学校校长。
徐自华:1873-1935,光复会、同盟会会员,浔溪女校校长,上海竟雄女校校长。
梁希:1883-1958,著名林学家。长期从事松树采脂、樟脑制造、桐油抽提、木材干馏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创立了中国林产制造化学的学科。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迟:1914-1996,现代散文学家、诗人、翻译,1978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第1期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至今仍被文学界和读者常常提及和谈论。徐迟晚年在自传体长篇小说《江南小镇》里,一口气用66个“水晶晶”抒写他的故乡南浔,可想他对故乡是多么眷恋和热爱。
张新华:1916-1941,烈士,曾任*太浦工委青年部长,宜兴闸口区委书记。
徐舜寿:1919-1968,中国著名飞机设计师,第一代喷气机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