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理性预期经济学

科普小知识2022-03-24 15:25:16
...

理性预期经济学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经济学积极地主张实行*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

1、名词解释


理性预期经济学以存在自然率的假说和价格具有完全弹性,从而以所有市场及时出清的假定为前提来进行经济分析的,提出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价格理性预期及经济周期理论。理性预期经济学积极地主张实行*主义的经济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主张*应使有助于稳定经济的且能加以控制的经济变量维持在一定水平,可以通过改善和刺激劳动供给的政策措施来降低自然失业率。

2、基本内容


经济学家萨金特

理性预期经济学主张理性预期假说,其在经济学流派中被认为是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即,以动态分析及理性预期假说为主要特征而与第一代分流,被称为新古典派经济学。理性预期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经济学。它是从货币主义学派中分化出来的。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他假定: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这一假定被一些青年学者接受并传播其理论。穆斯的理性预期假说理论在当时曾被用于金融市场动态行为的分析,但从未被作为宏观经济动态分析的前提,所以对一般经济思想并未产生广泛影响。直至70年代,经济学家卢卡斯发表了《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首先将穆斯的理性期假说同货币主义模型结合起来分析。之后,卢卡斯又和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家萨金特(Sargent)、华莱士(Wallace)等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对理性预期假说作了进一步阐发,同时把理性预期引入宏观经济、模型,并且用于理性预期整个理论体系的分析,以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经济学最终形成。

理性预期是相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所谓适应性预期就是运用某经济变量的过去记录去预测未来,反复检验和修订,采取错了再试的方式,使预期逐渐符合客观的过程。而理性预期与这种适应性预期根本不同,它是指人们预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做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称为”理性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种预期。正因为如此,这种预期能与有关的经济理论的预期相一致。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F·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罗伯特·丁·巴罗和尼尔·华莱士等。

3、主要观点


经济学家卢卡斯

理性预期经济学的基本观点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根据过去价格变化的资料,在进入市场之前就对价格做出预期,这样,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市场会发生一些偶然情况,成为干扰因素,但可以事先计算它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选出最小风险的方案,以预防不利后果的侵害。

例如在确定房租,债券利息,议定工资,规定供给价格时,都可把未来价格波动估计进去,订的高一些,以防止因通货膨胀而降低实际收入。因此合理预期起了加速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由于*对经济信息的反应不如公众那样灵活及时,所以*的决策不可能像个人决策那样灵活,因此*的任何一项稳定经济的措施,都会被公众的合理与其所抵消,成为无效措施,迫使*放弃实行。因此,理性预期经济学认为,国家干预经济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效的。要保时经济稳定,就应该听任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所以,一般认为理性预期经济学是比货币学派更彻底的经济*主义。

穆斯在《理性预期与价格波动理论》一文中,发展了适应性预期理论,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理论。他假定:经济信息是稀缺的,经济体系不会浪费,而是充分利用了信息;预期形成方式主要依赖于描述经济的有关体系构成;公众的预期对经济体系运行不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上述假定前提下,穆斯提出其理论要点:

其一,理性预期是使厂商利润最大化的预期,是人们有效地利用代价昂贵的信息后形成的,因而它是理性的,其结果与客观的理论预测一致;

其二,理论预期是观察到的过去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可以指导人们的经济行为。由于它与理性预期结果一致,因而理性预期可以构成经济行为的基础。

其三,理性预期模型中存在随机误差项,表明厂商和经济学家都不能无所不知地掌握一切信息,因而会对其产出行为发生影响;

其四,最主要之点在于,理性预期模型说明,规则的经济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行动产生影响。只有当经济体系受到预料之外的冲击时,才会使实际产量偏离其正常轨道。显然,这一结论部分地否定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穆斯的理性预期模型是理性预期理论的雏型,还存在明显的缺陷与不足。70年代后,卢卡斯等人循着这一思路,提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理性预期理论。

理性预期经济学首先从分析方法入手,批判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用自己的心里预期方法取代或补充了凯恩斯主义的分析方法。理性预期经济学认为,凯恩斯主义得分析前提是不现实的,分析方法是有缺陷的:

第一,充分就业的假定前提并不存在。70年代后,全世界都产生了资源短缺和能源紧张的问题。资源的有限性和供给不是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在这种情形下,资源闲置已不复存在,从而供给已经出现结构性变化,即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供给已无弹性,生产已达到潜在的水平,就业已达到自然就业水平,故总供给已达到最大限度。

第二,量分析方法过于一般化,没有考虑微观因素,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侧重于*干预对国民经济总体的影响,没有考虑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公众对经济政策的反应。因而,依据这种分析方法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就不一定正确,并不能发生应有的效力。为此,理性预期经济学认为,要用微观分析补充一般宏观分析的不足,并建立一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第三,用总量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宏观经济模型没有考虑”个人决策”的作用,理性预期经济学认为,个人决策的作用是与人们对经济形势的预期有关。因此,个人决策对经济活动的变化有决定的影响作用;而个人决策依赖于人们的理性预期,所以,公众的理性预期是影响客观经济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理性预期就是要利用这种公众的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来考虑产量,就业量与价格总水平的决定及变动。

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主要是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性的心理预期方法,具体反映在理性预期理论的分析前提中,即理性预期的三个基本”假说”:自然率假说,理性预期假说和货币中性假说。

上一篇:海派经济学

下一篇:总供给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