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包头市石拐区

科普小知识2022-02-25 15:44:01
...

石拐区是包头市的主要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石拐是蒙古语“什桂图”的音译,其意为“有森林的地方”,石拐区位于包头东北38公里处,铁路、公路畅通便捷,交通发达。全区面积761平方公里,辖一苏木、一镇、六个街道办事处、人口约6.66万,城镇户籍人口4.16万,常住人口3.25万(其中农牧民0.7万)。由汉、蒙、回、藏、维、朝鲜、满、达斡尔、羌、锡伯等10个民族组成。

中文名称:石拐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下辖地区:1个镇、6个街道、1个苏木

*驻地:巴达噶尔大街

电话区号:0472

邮政区码:014070

地理位置:包头东北部

面积:761平方公里

人口:3.6万(2010年)

方言:晋语包头话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气候

著名景点:五当召

火车站:后坝站

车牌代码:蒙B

1、区位交通


石拐区

阴山山脉大青山西段,地处呼包鄂金三角中心地带,区域面积761平方公里,紧邻110国道、210国道和京藏高速公路,43公里的铁路专线与包头车站相连,交通十分便利。石拐新区做为石拐区规划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北长约5.5公里,东西宽约4.1公里,规划面积14.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0.74平方公里。

2、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石拐区地处东经110°14′~110°28′,北纬40°37′~40°45′,东与武川县相邻,南与土右旗隔山而居,西与九原区相连,北与固阳县相接。

地形地貌

石拐区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境内最高山峰海拔1856米,最低点1150米。地势北缓南陡,地域狭长。

气候条件


石拐区

石拐区属温带大陆干燥气候。气候特征冬长而寒,夏短而热,降水集中,小气候为迎风多雨区,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为包头市多雨区。四季温差明显,昼夜沮差大,干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风沙影响。夏短炎热,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凉爽,雨后浓雾。冬长寒冷,受西北季风影响。日照长,无霜期短。

气温:年平均气温5.2℃。7月气温较高,平均27.8℃,1月气温较低,平均-13.5℃。极端最高温36.8℃(1989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温-33.O℃。

生长期:全年日照3077小时。年平均生长期206天。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日均气温O℃以上的时间为249天。

降水量:年干均降雨375.7毫米,8月降雨为394毫米。全年降雨日61~70天。暴雨持续时间,年均15小时,最长54小时,最短2小时,极端暴雨日最大量24.2毫米11.0分钟(1971年7月23日)。年平均降雪38.3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大量94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小量13厘米,全年降雪日7~19天。

水文特征

石拐区境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大多数为干涸河沟,平时无水,大雨后山洪暴发。主要河沟有:

石拐西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900立方米/秒;

五当召沟,区境内大发窑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1200立方米/秒,后五当沟,郊区西圪堵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500立方米/秒;

李家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800立方米/秒。

全区各河(沟)的洪水都汇入五当沟而南流出沙尔沁,注入黄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洪流量2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3、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石拐区

本辖区内的矿产资源有:煤炭探明储量7.2亿吨,工业可采储量3.4亿吨,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低磷、高热的汽、肥、焦、瘦等不同类型的优质工业煤。除此以外,还有石灰石、硬质粘土、白云岩、油页岩、石英、石棉、云母、冰洲石、铌、钽等。

生物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有:狐狸、青羊、野兔、石鸡、松鼠、腹蛇、山鹰、鹞子、针松侧柏、柞、桑、山杏、山黄芪、甘草、柴胡、秦艽、百合、地黄、远志、黄芩、狼毒、麻黄和各种灌木等。

4、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石拐区

石拐区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即开始有人类活动。悠久的历史,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清朝乾隆年间,石拐东部属五当召的缮召地,西部属乌拉特西公旗牧地,南部属萨拉旗厅。

1949年后,为乌兰察布盟石拐沟矿区,1956年属包头市,设石拐矿区。

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民发22号)将石拐矿区更名为石拐区。

2012年,石拐区下辖6个街道,1个镇,1个苏木:石拐街道、大发街道、大磁街道、五当沟街道、白狐沟街道、大德恒街道、五当召镇、吉忽伦图苏木。区*位于大德恒街道(喜桂图新区)。

人口民族

20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石拐区总人口为3.6万人。石拐区境内居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羌族、锡伯族10个民族。

5、经济产业


石拐区

煤炭采掘业一直是石拐地区的主要产业,煤炭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85%以上。从清乾隆至今,开采时间达300年,从1958年包头矿务局成立至今,共产原煤1.2亿吨,为国家上缴税收4亿元。随着国家煤炭产业政策的调整,关井压产政策的实施,地区煤炭资源的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势在必行。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试点地区,石拐区将全面实施“转型发展、富民强区”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

石拐区大力发展工业开发区,建成2个工业园区,两年时间引进和建成5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硅系合金、工业硅和粗铜生产新的产业群,年可生产硅系合金100万吨,铜10万吨,形成了世界级工业硅生产基地、中国北方最大的铜生产基地和以五当召为主的著名旅游胜地。

6、人居环境


石拐区

石拐区自1998年底以来成立了农牧林水工作站之后,积极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到2007年,石拐区林业局正式成立,肩负着石拐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任,多年来完成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及上级交办的任务。经过多年努力,石拐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8.9%增长到29.4%,位居全市第一。

石拐区总土地面积114.15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01.88万亩(有林地13.6万亩,灌木林地19.96万亩,疏林地2.87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6.96万亩,苗圃地0.04万亩,宜林地23.15万亩,辅助生产林地15.3万亩),非林地面积12.27万亩。多年来,石拐区林业局完成重点工程(沙源、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大青山南坡绿化)建设任务42.52万亩,其中,造林完成18.22万亩,封山育林完成24.3万亩,工程总投资15000.86万元。

7、基础设施

城区建设


石拐区

石拐区现已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市容、市貌整洁、优美的包头远郊城区,这里环城路宽阔平坦,盘曲而上,如游龙、如锦带缠绕在高楼林立、绿树成萌的新石拐山川之间。入区盘山而上,丁字街绿染两畔、整洁优雅、道路两旁党政、经济、商业、供电、电机、文化、金融等各种功能的大楼伫立其间,并发挥着越来越完善的城市功能。

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快,特别是陶园新区的建设备受瞩目,可以预见,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石拐区的城市品位将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产业向纵深发展。通过几年来的道路、通讯和城市建设,石拐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改善。

交通通讯

石拐区交通便利,38公里柏油公路与市区相通,22公里石五公路,可直达旅游圣地五当召,正在建设的“明--沙公路”、“青--大公路”将石拐区的南、北、东的三个出口打通,四通八达的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

通讯事业发展迅猛。主要景点景区通讯无阻,随着通讯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个无“盲区”的石拐指日可待。

8、旅游景观

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全国三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五当召,战国时期倡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遗址,敖包山原始森林、马鞍山、老爷庙山等。


五当召

五当召寺庙建筑群:简称五当召,属于国家中西部国线旅游景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包头市唯一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五当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做为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中心享誉海内外。

庚毗召寺庙建筑群:庚毗召寺庙建筑群位于五当召东沟3公里处,庚毗(藏语)意为“增福”,是五当召整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当召各学部高僧静修之地,也是活佛的避暑住地,庚毗召在*期间遭到严重破坏,近年有关部门对其进行了恢复和修缮,并对游人开放。

战国赵长城遗址:石拐区境内的战国赵长城全长约14.5公里,为夯土结构,始建于公元前306年,为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战国赵长城遗址部分地段保存较好,附近还有相关建筑如兵营、城池等。赵长城遗址已被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主要遗址处在包石公路地段,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

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2005年12月国家林业部正式批准建立五当召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以庚毗沟(庚毗召所在地)为中心区,占地面积1800公顷,森林公园内天然林古木参天,松柏林立,灌木丛生,景点繁多,同时还有寺庙、敖包等人文景点,适宜于开发休闲、避暑、野游等旅游项目。


赵长城

马鞍山:因其形似马鞍而得名,是石拐地区的最高峰,海拨1856米,马鞍山下森林茂密,山峦起伏,登峰远航,蜿蜒的黄河和土默川的绿浪收入眼底。收目鸟瞰,一览众山,层恋叠翠,大青山如一条巨龙腾海起波,“石浪”滚滚。

石门山:是石拐出山的原始通道,经此可直抵山前沙尔沁、东园,是旧时山前北上经商的重要通道。在这里河谷幽深,狭窄,两岸为刀劈绝壁,山峰隽秀,平日水滚哗哗如乐,鸟鸣山静。夏秀洪水经过,整个山川隆隆作响,地动山摇,这石门山不但山色峻美,而且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煤炭开采遗址:石拐区的煤炭开采最早可追溯到清雍正年间,数百年的煤炭开采史,为石拐区遗留下了大量的各个时期的采煤遗址。通过对遗址的整合,可以向世人完整的展示出我国近现代以来煤炭产业的发展历程,具备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力。

战争遗址:抗日战争时期,石拐地区做为重要的能源基地被日寇占领,为反抗侵略我党领导的大青山抗日武装在石拐地区有着广泛的活动,至21世纪石拐境内尚有保存完好的日伪时期的炮楼、碉堡、兵营、桥梁等建筑遗址,随着“红色旅游”活动在我国的兴起,以这些遗址为依托,可以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青少年旅游活动。

上一篇:包头滑雪场

下一篇:厨城门一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