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远音

科普小知识2022-04-02 15:31:46
...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幼名龙文,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村北的几间明清大瓦房,至今仍稳稳地立在那里。从少年时代起,这位著名抗日英雄就在此地静静地沉淀着自己赤诚报国的热情。这几间瓦房在解放太原时还做过我军的后方医院,当时住满了伤员。1949年土改,为表彰王远音烈士为国献身的革命功勋,*特地保留了正房和两间耳房,从此这里就成为了后人追忆烈士童年的唯一场所。

姓名:王远音

别名:王鸿业

出生日期:1915年

逝世日期:1942年

籍贯:山西省五台县

1、生平简历

王远音(1915-1942),八路军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

原名鸿业。男,1915年6月出生,山西五台人,1936年加入中国*。1936年在北平西郊从事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任国民抗日军中心队委书记。1938年1月,国民抗日军被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又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独立师,任师政治部副主任。1939年调任冀中军区第3分区政治委员。1940年6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第3军分区改称第8分区,任第8分区政治委员。1942年5月,日、伪军对冀中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6月,在肃宁县西张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仍然顽强地阻击敌人,在身陷重围时,自戕牺牲。

2、人物生平

抗日救国参加学运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字龙文,1916年6月生,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幼年在本村小学读书,后考人豆村镇第五高小学习。他聪明机智,成绩优秀,毕业后于1931年考人太原成成中学深造。“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反蒋形势影响下,太原大、中学生又掀起革命浪潮,山西大学、并州大学等吸收全省各中学成立了“山西省学生联合会”,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3年,阎锡山亲信李冠洋推荐其亲信段丽卿出任成成中学校长,对进步师生进行迫害。王远音积极参加了成成中学学生会组织的驱逐反动校长段丽卿的学生运动。1934年5月,王远音被选为“太原市中等学习应届毕业生同学会”代表,到山西省教育厅交涉,参加反对会考的斗争,并进行了游行示威。同年,王远音升入三晋高中读书。1935年夏,王远音出席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参加*领导的外国革命团体“社联”,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太原组织起“联反”,王远音得到社联指示,发动组织了本校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学联”。1936年初王远音因思想积极上进,工作能力全面,成为党领导下的学生团体---学联的中坚人物,学生运动的骨干。为他日后成为独立组织领导党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军东渡黄河后,王远音当选为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学联成员艰难地开展工作。

1936年3月,阎锡山防共反共,大肆*和逮捕*员和积极分之,王远音遭到当局通缉。鉴于形势恶化,王远音回老家避难。他仍坚持向家乡人民尤其是豆村高小学生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当地知识分子白佩之,段汝毅、王相业等在他宣传引导下先后都走上革命道路。后来阎锡山反动派追到豆村镇,王远音在家乡人民的掩护下,奔赴北平找到党的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0月,王远音参加了中国*,同时党组织介绍他到西安*的直系一队去受训,并做东北军的地下工作。

西安事变后,1937年春,东北军调驻安徽,王远音随军前往,同年4月,王远音受到东北军顽固*的驱逐,离开东北军,回到北平。


王远音

运筹帷幄转战冀中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进占北平天津,企图以武力吞并全中国。在此危急之际,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与汪之力带领的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到北平西部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后改编为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王远音任政治部主任。在王远音等同志的说服下,使赵侗游击队接受晋察冀军区的改编,进一步壮大了我军*。在此同时,王远音先后担任党的队委委员、队委书记、总支书记、政治部主任,他认真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这支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带领这支部队参加了夜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二道河子战斗、建立宛平根据地。进袭石景山发电厂等战斗,很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王远音政治上敏感,看问题尖锐,坚决抵制、挫败了赵侗叛变的阴谋。

1938年8月,王远音调任晋察冀一分区政治主任,1939年1月,到冀中三分区任政治委员,对分区所属部队的军事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王远音文化水平高,能写能讲,精明强干。生活上平易近人,官兵关系密切,爱护*战士,指导工作具体。每次机关*下基层,他都要交代任务,研究工作方法,尤其强调对*战士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对有缺点的*总是严厉批评、耐心教育。他对*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委以重任,工作积极性很高,促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1940年1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八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部署战役,他都积极准备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在指挥战争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艰苦的战争生活,使王远音由一名青年学生提前成长为一位革命军人,进而成为军队不可忽缺的高级指挥员。

1940年8月20日至10月31日,王远音参加了由*亲自指挥的规模空前的进攻战——百团大战。王远音具体负责指挥了任丘、大城、河间、肃宁地区和子牙河沿岸的“任河大肃”战役。当时冀中军区为了扩大根据地、配合晋察冀军区的涞灵战役,命令八、九两个军区所属18、23、24、30、33五个主力团,主攻任河大肃地区的各敌伪据点,王远音指挥23团*部队,右翼由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左翼由九分区24团副团长魏近文指挥,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共作战34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127人,俘日伪军339人,缴获长短枪315支及其它武器,破坏铁路5公里,公路150公里,拔掉敌人据点29个。这次战役,打开了子牙河沿岸地区和任河大肃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奠定了继续开展工作与反扫荡的基础。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根据地始终巍然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王远音身为分区政委,参加了地委领导。他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注意团结地方*。特别是我军发起战役或进行战斗时,他主动邀请*开会,协调关系,进行总体作战。针对日寇的蚕食进攻,根据上级指示,我军采取了敌进我退,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王远音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队,青建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各县先后组织起县大队,各区组建区小队,为敌人布了天罗地网。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相互配合歼灭日寇,打击汉奸,建立地*权,发展人民武装,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对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坚持地方战争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英勇作战壮烈牺牲

1942年5月1日开始,日军向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日军由外向内逐步向我中心地区八分区压缩,扫荡重点是饶阳、武强、献县地区,妄想与我军主力作战企图将我主力一举歼灭。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和地委领导认真研究,坚决贯彻*晋察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布置军区反扫荡的军事、政治工作,精减机关工作人员,并按分区所需3个地方部队分配机关*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王远音与司令员常德善领导主力23团跳出中心区,到外线寻求作战。从4月底到6月初,一直转战于子牙河以东地区。尽管环境残酷,王远音却不愿意离开中心区,总想离中心区再近一些,能坚持一天就多一天,可以多收拢带走一些地方*和部队伤病员,坚持反扫荡战争,不断取得重大胜利。6月初,王远音和常德善率领分区机关和23团二营转移到河间、献县、建国三县进和部沙河桥以南地区,接着又隐蔽地转移到献县高家林。他们认真分析敌情,研究部队行动计划。6岳日晚,王远音和常德善把侦察员叫到司令部,听取侦察员汇报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推断出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进攻。于是发区机关部队继续向西转移,拂晓前到达河间肃宁公路南之薛村宿营。当时的部署是:日寇合围路南,部队就跳到路北向外转移;如果敌人合围路北,部队就在路南待机歼敌。

6月8日凌晨4点多钟,天刚放亮,肃宁方向出动的敌人进军薛村,与我军相遇。战斗打响,肃宁、河南献县藏桥和饶阳等四面之敌蜂拥而至,王远音当即指挥机关部队从薛村想路北突围,但由于地形开阔,无处隐蔽无险可据,日寇的骑兵和车子队从两侧迂回拦击,王远音和常德善司令员沉着指挥,英勇顽强地与敌作战,常德善司令员被敌机击中头部壮烈牺牲,王远音政委亦身负重伤,血流如注,以身殉国,年仅26岁,结束了光辉的革命生涯。

3、人物事迹

革命理想启蒙阶段

1916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原名王鸿业,幼名龙文,因革命工作需要,曾化名王二、王远因、王远音等。父亲王松秀是清末秀才,是村里的私塾先生,也是远近闻名的中医,号称“大先生”;母亲王双珍,解放后一直被尊称为“大老人”,活到了96岁;

5岁起,随父亲私塾学生一起学习写字、珠算、念三字经等,可以帮着父亲记账,因天资聪慧,被村进步人士高小校长看中,9岁时提前进入镇第五高小读书;

王远音胆识过人,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12岁时独自一人,到太原*赎回了因赌钱被抓的二叔;经常巧妙化解父亲和母亲之间的争执;经常想办法接济家境贫寒的外祖父;

开始从事学生运动

1931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成成中学。这所学校成立于1924年9月,是由晋籍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的进步学生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校名取自《中庸·自成章》中“成己成人”之意。上世纪20年代末,成成中学诞生了第一个*学生支部。抗日战争初期,学校一度成为*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山西工委的所在地,党的高级**、朱德、*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居住、工作过,当时的成中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七七”事变后,成成中学师生举校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组成了四百人的“师生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1931年9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国东北,“九·一八”事变激起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12月初,山西大学、并州大学、省立法政专科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农业专科学校和教育学院等学校爱国学生发起成立“山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组织太原各大中学校学生到*山西省党部请愿,要求**取消不准学生抗日救国的法令和措施。王远音随所在的成成中学积极加入爱国学生运动行列;

1933年5月,阎锡山亲信李冠洋推荐其亲信段丽卿出任成成中学校长,对进步师生进行迫害。在成中地下党的指导下,由三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自治会秘密发起,学校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的学生运动,二年级的王远音(时用名王鸿业)、张永清,三年级的龚允济等都是驱段积极分子。

驱段胜利后,除积极开展学生自治会工作外,王远音(时用名王鸿业)、张永清、龚允济、郭亮城等迅速组织起一个新的读书会“前夜研究社”,研究时事,学习社会科学和革命文艺等书刊,反对帝国主义、国名党,宣传抗日救国。“前夜”二字是指暴风雨的前夕。在1933年下半年,“前夜研究社”在成中公开社团中是最活跃的一个;

因常进行革命活动,结识了在山西日报社工作的白葆琪,1932年与其二姐白葆珠结婚,1933年生女儿王金兰。岳父白銮坡在当局任要职,在经济等各方面对王远音开展革命活动给予很大帮助,因支持*地下工作有功,解放后被定为“开明绅士”。

正式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5月,被选为“太原市中学学校应届毕业生同学会”代表,到山西省教育厅交涉,参加反对会考的斗争,并进行了游行示威;

1934年夏,考入太原进山高中部上学,这所学校创建于1922年,建校之初,学校就以“为救济天资聪慧学行皆优之贫寒之子”为办学宗旨,前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也曾就读于此。建国后,进山中学改名为太原市六中,1985年恢复进山中学的原名。

1935年夏,代表本校高一年级学生出席了太原反对学生军训的会议;8月,正式参加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中国社会科学联盟”(简称“社联”),当选为“太原市学生联合会委员”;

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1935年12月9日,北平数千爱国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热烈的支持和声援,太原也组织联反,按“社联”指示,王远音在本校组织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代表本校参加“学联”,成为校(班)学联代表之一。因思想积极上进,工作能力全面成为“学联”的中坚人物;

1936年2月红军东度黄河后,四校为主的“学联”活动由公开转为秘密进行,王远音当选为学联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学联成员艰难地开展工作;

1936年3月,阎锡山防共反共,大肆*和逮捕*员和积极分子,王远音遭到当局通缉,王远音回老家避难。在家乡豆村高小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主张,当地知识分子白佩之,段汝毅、王相业等在他宣传引导下先后都走上革命道路;

1936年4月间,阎锡山反动派追到豆村镇,王远音在家乡人民的掩护下,奔赴北平找到党的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东北军地下斗争

1936年10月,秘密加入中国*;同时,党组织介绍他到西安*的学兵队受训,同时做东北军的地下工作。因工作需要,化名王远音。学兵队前后历时10个月,是我党掌握的一个半公开的短期军官训练学校,目的是培养一批进步的中、下级军官及爱国知识青年以充实到东北军各部队去,开展抗日宣传工作,这样我党就在东北军中又形成了一支新的进步力量;

1936年10月下旬,王远音作为第二批一百四十余名成员之一,来到学兵队,住在东城楼的西楼,编为第四连,开始了艰苦的训练生活。队员按照士兵的待遇,也按士兵来要求,军纪严格,但政治气氛很浓,思想活跃。上午学军事,下午学政治,晚上自习或讨论,宣传文艺活动也很活跃的,是一支有觉悟、有热情、有朝气的革命队伍;

11月中旬,日伪进犯绥远,全国各地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援绥运动,西安各救亡团体也纷纷响应。学兵队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发起援绥活动,并组织了报告会、讨论会。会上群情激昂,高呼“反对内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有人提出东北军假道山西开赴绥东直接对日作战。还有人提出绝食一日,将节余的伙食费作为支援捐献。王远音则提出到绥东晋北做战地群众工作的意见,大家讨论时情绪高涨,

1936年12月12日凌晨紧急集合,将一、四连和散兵线布置在东城墙上,面向城内构成简单的单个掩体,队员们担当了西安事变时东城墙的防务和夜间巡逻的任务;

西安事变后学兵队改编了五个抗日宣传队,军宣传大队成立党总支,师宣传中队成立党支部,团宣传小队成立党小组。王远音身份公开,被任命为战斗的宣传员,担任队长一职;为了工作方便,一律穿军衣,扎武装带,配紫边胸章,无军官阶衔。分配到东北军各部做抗日宣传工作,主要任务是向广大官兵宣传西安事变的意义,张、杨八大主张,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宣传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等。主要目的是争取和团结军官和广大士兵。采取的方法是讲时事,开讲演会、座谈会,出墙报,写标语,教唱救亡歌曲等。东北军各级的主要官佐与士兵,对这些青年宣传员都很尊重;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分化调整东北军和西北军,1937年春,东北军调驻安徽,王远音随军前往,编为军官差遣队第二队。同年4月,东北军顽固*清洗进步力量,他回到北平,入北京私立国民大学读书(1914年5月19日,教育部核准私立国民大学、中华大学、明德大学、中国公学四校立案。),并在由北方局直接领导下成立的“东北特别工作委员会”(简称东特)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在平西组织抗日游击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在中华民族存亡危急的关头,王远音接受党的指示,与汪之力、史进前等带领的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北平城郊区、敌人的心脏内,创建一支革命的武装。8月10日和8月18日,北平地下市委分两批派*员到赵侗的游击队中,负责重组这支部队。汪之力、史进前等是第一批,王远音、王建中、包乾等是第二批;

1937年8月22日,这支部队奇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救出被困群众700人,内有*员数十人,其中很多人成为这支抗日游击队的最初基础。同时,部队编成3个总队;为保护王远音地下党员身份,任命他为少儿队长;

1937年9月5日,部队定名“国民抗日军”,由于这支部队青年学生多,到处宣传,当地群众称他们为“学生军”;

1937年9月8日,黑山扈战斗,击落敌机一架,引发国内外巨大反响;为了加强党的领导,经过北方局批准,(此时“东特”取消)部队正式成立队委,汪之力任书记,陈大凡、王建中、王远音、尚英为委员;

1937年10月3日,日军“秋季合围”,国民抗日军向昌平西山转移,在昌宛山区立足。因党员增加,改队委为中心队委,汪之力任书记,各总队及直属队设队委,陈大凡、王建中、林一民、王远音任队委书记并兼中心队委委员;

1937年11月7日,王远音与汪之力、史进前等在河北尉县与八路军杨成武、邓华见面,商议国民抗日军改编问题;

1937年12月上旬,2000国民抗日军到达阜平;12月25日,八路军总部批准国民抗日军进入八路军序列;1938年1月5日,聂荣臻司令员宣布将国民抗日军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负责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任命赵同为支队司令员,汪之力为政治部主任,是部队中唯一公开的*员。中心队委改为总支,王远音任总支书记;

1938年3月,参加在五台县金刚库召开的晋察冀军区第一次党代会,没有回家探望,只是托人将在东北军做地下工作时的照片等送回家中;

1938年4月,整编后的第五支队奉命返回平西,建立宛平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二道河战斗,炸毁石景山发电厂战斗等,狠狠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1938年8月8日,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与第一军分区的部队合编为第一军分区第三团,纪亭谢任团长,王远音调任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王远音烈士墓

在冀中抗日开展游击战争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逐渐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为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军委决定120师挺进冀中,执行巩固冀中、帮助3纵队和扩大自己等三项任务。1939年1月中旬,八路军120师主力进入冀中,2月中旬成立八路军冀中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冀中地区我党武装部队,120师和3纵队建制各保持独立。冀中部队人数多、成分复杂,缺少老红军战士做骨干,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还没有在部队中扎下根,整编工作急需*,为此,晋察冀军区和120师从自己部队抽调了大批优秀*给冀中部队,王远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调任冀中三分区政治委员,为部队正规化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0年8月20---10月31日,参加“百团大战”,主攻任河大肃地区的各敌伪据点。王远音负责指挥23团*部队,与司令员常德善一起,向敌伪据点发起猛烈进攻。共作战34次,打死打伤日伪军1127人,俘日伪军339人,缴获长短枪315支及其它武器,破坏铁路5公里,公路150公里,拔掉敌人据点29个。这次战役,打开了子牙河沿岸地区和任河大肃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奠定了继续开展工作与反扫荡的基础。

1940年8月,*北方局和晋察冀军区决定,冀中军区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其所辖一、二、三、四、五军分区改称六、七、八、九、十军分区,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继续担任八分区政治委员;

1941年,冀中区的反“蚕食”斗争十分激烈。7月以前,8分区的青县、大城地区,大部分被敌蚕食。为了恢复被蚕食地区,8、9分区部队抓住青纱帐有利季节,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底,向敌人展开进攻,作战50多次,毙伤日伪军一千多人,攻克大流河(大城西南)、米各幢(河间东)、青口(肃宁北)等据点多处,破坏公路、铁路一百五十多公里,打开了青县、大城、文安、新镇、任丘、高阳、蠡县地区的局面;

1942年5月1日到7月1日,日本侵略军华北方面军,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出动兵力5万多人,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极为残酷的大扫荡,冈村宁次亲自到肃宁、饶阳进行过部署和指挥,妄图以突然袭击的包围作战,围歼我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摧毁我根据地,一举变冀中为“治安地区”。我冀中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英勇激烈的反扫荡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此期间,八分区一直转战于子牙河以东地区与敌周旋。

4、评价

雪村战斗,教训沉痛。1942年9月1日,*军委为此作出决定:改变部队中政委最后决定权的规定,在战争中的军事行动,统一由部队军事首长最后决定。王远音、常德善以自己的牺牲,为抗战中的我党我军提供了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也许是他们壮烈捐躯的又一层意义。

王远音牺牲后,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专程到他的家乡,满含痛惜之情地对王松秀老人说:“老人家,您的儿子是一个坚定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解放后,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常德善、王远音烈士永垂不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为烈士题词:“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王远音烈士英名永存!”

5、纪念

1960年10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颁发“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

1964年8月1日,王远音烈士的骨灰被安放在位于河北石家庄市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于华北地区的革命烈士兴建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1986年4月5日,河北沧州肃宁县*决定为王远音烈士建立陵园和纪念碑,聂荣臻元帅亲笔题词------“王远音烈士永垂不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子华为烈士题写了碑文-----“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王远音烈士英名永存”;

1999年4月4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王远音等十名著名烈士塑造铜像并举行盛大揭幕仪式;

2011年清明前夕,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完成对墓地的重新修缮和加固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