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民族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校园依山傍水,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面积1600多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5亿余元,藏书153万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300余万种。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创办时间:1938年
所属地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学校类型:民族
属性: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湖北省*与国家民委共建高校
主管部门:湖北省人民*
类别: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易孑草、陈砺志、土家野夫
1、简介
湖北民族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湖北省*和国家民委共建学校。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民院精神,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践行"尊重个性、塑造品质、崇尚科学、含蕴自然"的办学理念,始终致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2、地理位置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陕渝,校园依山傍水,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面积1600多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5亿余元,藏书153万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300余万种。
3、历史沿革
湖北民族学院的历史溯源于1938年建立的湖北省立联中乡村师范分校,后改为湖北省立第七师范学校,1950年更名为恩施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恩施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恩施师专基础上筹建鄂西大学。1984年4月6日,**总书记*同志为鄂西大学题写校名。1989年经原国家教委验收,定名为湖北民族学院,成为普通本科院校。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并于1977年开办医学本科教育。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湖北民族学院和恩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湖北民族学院。
4、学院设置
学校现设有文学与传媒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学园艺学院、中医药学院、预科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民族研究院、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一所按三级医院管理的附属医院。共57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大学科门类。有民族学、数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林学、中医学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文艺学等24个学术型硕士点,临床医学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民族学、法学、林学、中医学,与*民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湖北民族学院
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改革开放特别是近20年以来,学校办学质量和层次不断提升,1999、200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现有*特色专业点3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改试点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品牌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1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计划项目7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省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训)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个。有"十二五"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民族学一级学科被纳入湖北省协同创新计划。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一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应用数学获批为二级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10个。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6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基地1个,湖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
5、师资力量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兼职教师200余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74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00余人,其中教授120余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专项津贴获得者等各类专家50余人。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11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8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各类科研奖励28项。出版专著112部,发表论文40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797篇。《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
学校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面向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先后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万余人,为国家特别是湖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科研成就
近五年来,学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全国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均居同类高校的前列;在校生英语四、六级,计算机过级率、省级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均高于省属院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奖项15项,获省级奖项219项,公开出版个人作品(著作)26部,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获授权专利25项,学生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21项。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5块金牌。由学校师生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并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进行演出。由学校21名学生参演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学校四次受邀参加*电视台承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多彩民族.和谐民院'民族文化节"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等。学校涌现出了受到**接见的全国模范教师肖忠友、扎根神农架林区的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滕仕琼、*电视台《新闻联播》宣传报道的基层支医优秀学子平慧强、身患尿毒症仍在山区支教的教师程靖、为捐髓救人而主动推迟婚期的"最美新娘"向雪敏、极地科考队医赵克昌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7、对外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俄罗斯、芬兰和加拿大等国的高水平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还十分重视教育国际化,在旅游管理、传媒、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并招收临床医学、电气工程和汉语等专业外国留学生。
学校的办学成就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体育模范集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等多个荣誉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多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以及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地方党委*领导多次来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湖北民族学院,正坚定的走内涵发展道路,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民族大学而努力奋斗!
8、联系方式
学校地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
邮编:445000
联系电话:(0718)8438945、8437905
传真:8437832
9、校训
博学:语出《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博,有博大、包容之意。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学”,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也指学问渊博。“博学”,意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严谨治学、勤奋进取、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作为一所民族高校,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交融并蓄,“博学”也代表着学校将谨遵多元一体、厚德博学的传统,不断熔铸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培育一种信仰坚定、和谐奋进、多姿多彩的独特的大学文化。
湖北民族学院
博爱:在中国春秋时代儒家就有“仁者爱人”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三大口号——“*、平等、博爱”之一。根据我国语言大师吕淑湘编著的《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博爱”是对全人类的广泛的爱。博爱是以人为本,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大自然、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提出和明确博爱的思想,是人类成熟的表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因此,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理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校是一所地方民族院校,“博爱”不仅表达着学校对中华大家庭各少数民族的热爱和情谊,也代表着在我校学习的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友爱,相扶相持,代表着我校培养的各民族校友,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团结奋斗,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立人达人:语出《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子贡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又能帮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么样?可以说是仁道了吗?”孔子答:“哪里止于仁道,那简直一定是圣德了!尧舜或许难以做到哩。仁是甚么呢?自己要想站得住,便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想事事行得通,便同时也要让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做去,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立”的含义是指努力去建立、实现奋斗目标,“达”的含义是指通过努力获得的一定的成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立人”、“达人”,语法上采用使动式,即“使人立”、“使人达”。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方面指立人、达人是己立、己达的前提和目的,即推己及人,察己知人,承认他人的价值,关心他人的生存与发展,是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目的;另一方面指立人、达人必须以自己能立、自己能达为条件,这不是指要把自己摆在他人的前面,而是要求自我必须率先进德修业、率先提升自身素养、具备立人达人的本事。“立人达人”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包含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人才的标准自古以来是德才兼备德为先。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自立,同时为他人通达人生、社会发展进步、人类与自然宇宙和谐提供便利、做出贡献。同时,对学校而言,“立人达人”还代表学校将不断致力于内涵发展,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与此同时,学校还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湖北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反映了学校为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目标而提出的指导纲领、办学宗旨、特色和任务,天然地具有指导意义,砥砺着一代代师生员工的人格品行。我校确定“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凝结了学校的整体价值取向,“博学博爱”是行为规范,“立人达人”是终极目的。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学生,博闻广识、德业精进、立己达人、个群和谐、天人合一都是自己追求的人生修为的理想境界。在当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代,“独善其身不是善,兼善天下才是善”,“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所以人人要“去穷即达”,“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即“立人达人”。我校确立“博学博爱、立人达人”为校训,传承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中关于正确处理德与业、己与人、人与天等关系的精髓,又切合当今以人为本、建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的学习型社会的理想要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永恒的精神指针。
上一篇:集美大学
下一篇:我国超九成农村房屋无抗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