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式空间站
现在很多物品都采用折叠设计,如充气床、充气沙发,这些充气式设计的物品不用时放掉气体,折叠后占用很小的空间。既然日程生活用品可以采用折叠设计,空间站也可以考虑采用充气式设计。充气式空间站发射前折叠在火箭整流罩内,进入太空后充气展开。
1、首次试验
2016年4月8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第八次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龙”货运飞船。这次任务中除火箭第一级海上回收任务首次取得成功外,飞船携带的试验性充气式太空舱也成为一大亮点。
这个试验性太空舱由美国比格洛航天公司研制,美国航天局为此出资1780万美元。虽然充气式太空舱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这次发射的试验舱,第一次有人进出其中,并评估其作为未来人类深空探索栖息地的整体性能。
为什么充气式太空舱如此重要?美国航天局先进探索系统部主任贾森·克鲁桑解释说,未来当人类要飞往火星执行为期1000天或1100天的任务时,可能需要300立方米大小的栖息地用来居住和储存食物,所以空间要求很大。
此次发射的试验性太空舱重1.4吨,原始大小为直径2.36米、长2.4米;充气后会膨胀至直径3.2米、长3.7米,内部空间16立方米,与一个小卧室相当。这是空间站上的第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空间站“宁静”号节点舱对接两年。
对接完成后,空间站宇航员会以较慢的速率向太空舱充气,这样做一是充分观察它在太空中膨胀的过程,二是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在对接期间,宇航员会研究它在太空的防辐射性能、温度控制能力以及其舱体抗陨石或太空垃圾撞击的性能等。宇航员每年进出三四次以收集数据,但不会在内生活或居住。
2、对接成功
2016年4月16日,充气式太空舱成功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这是空间站自2000年开始载人运行以来首次增添“充气房间”。“在太空中飞行的第一个可载人扩展结构现已与空间站对接,”美国航天局的电视直播解说员在充气式太空舱安装结束时宣布,并认为,这是太空探索“相当重要的一个里程碑”。美国航天局也在社交媒体推特上写道,这是朝着研制太空与火星之旅可扩展栖息地“迈出的一大步”。
当天的安装工作持续近3个半小时,于美国东部时间5时36分(北京时间17时36分)结束。
位于休斯敦的美国航天局约翰逊航天中心地面控制人员首先遥控空间站的机械臂,从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龙”货运飞船上卸下名为“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的充气式太空舱,把它移动到空间站“宁静”号节点舱后部位置。
然后空间站上的美国宇航员接手,他们用空间站的对接控制机构将“充气房”固定到“宁静”号上。整个安装工作非常顺利,比预期提前了约半个小时。
“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将与空间站对接两年。在此期间,空间站宇航员每年会进入其中三四次,以收集数据并评估其整体性能,特别是它防范太阳射线辐射、太空垃圾撞击及太空极端温度的表现,但宇航员不会在这个舱内居住。
两年的测试期结束后,“比格洛可展开活动模块”将从空间站脱离,坠入地球大气层焚毁。
美国航天局说,充气式太空舱在运载火箭内占用空间小,但膨胀后可供生活与居住的空间大,人类未来到月球、小行星、火星乃至其他目标的旅行都可能用上。
3、发展历程
金属空间站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太空,叩开了人类进军太空的大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4000多颗航天器,虽然这些航天器的外形多种多样,用途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航天器都采用金属外壳。
国际宇航联空间站运输委员会杨宇光说:“之所以大多数航天器采用金属外壳主要是为了适应恶劣的太空环境。不管对于人类还是航天器,太空强辐射、大温差和高能粒子流的恶劣环境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金属的力学、辐射屏蔽等特性决定了金属是制造航天器外壳的最合适材料。”
空间站是航天器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在低轨道长时间运行,可供多名航天员巡访、长期工作和生活的载人航天器。苏联在1971年发射了礼炮1号空间站,随后陆续发射了6个礼炮号系列和1个和平号空间站。天空实验室是美国发射的第一个空间站,该空间站在1973年发射升空。天空实验室坠毁后,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论证和研制国际空间站。
杨宇光表示:“迄今为止,人类发射的空间站无论是单一式还是组合式都是采用金属外壳。金属的外壳可以为航天员提供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这是航天员在空间站中开展工作和生活的前提。”
“虽然采用金属外壳的空间站具有坚固牢靠的优点,但如果要建造一个大型组合式空间站,尺寸巨大的舱段和桁架必须使用火箭或航天飞机一个接一个发射进入太空,然后在太空进行组装,工作量非常大。以现役的国际空间站为例,它从1997年开始建造,到现在也没完成建造工作。其中,发射和组装的工作量大是导致建造进程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知名航天科普作者张雪松说。
毕格罗公司的计划
上世纪90年代,在论证国际空间站过程中,美国宇航局计划为空间站打造一个充气式舱段,但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风险,心里没底的美国宇航局最终没有发射这个舱段。最后,美国宇航局将充气式舱段的专利卖给了毕格罗公司。毕格罗公司购买到技术之后就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建造充气式空间站计划。
除了毕格罗公司,俄罗斯也在进行充气式舱段和空间站的研究。早在2006年,俄罗斯就使用第聂伯运载火箭将起源1号充气式试验轨道飞行器送入了太空,验证充气式飞行器自动展开技术。据悉,俄罗斯还会启动充气式太空旅馆、充气式星际飞船等航天器的研究工作。
杨宇光认为:“与金属外壳空间站相比,充气式空间站最大的特点,同一型号发射相同尺寸的空间站,充气式空间站可以获得更大的容积。这是因为充气式空间站进入太空后可充气展开,而金属外壳的空间站地面多大,上太空后也就多大。空间站容积越大,空间站就可以搭载更多的载荷,航天员居住和工作环境也更加舒适。”
充气式空间站
毕格罗公司计划建造2个独立的充气式舱段,分别被命名为“创世纪1号”和“创世纪2号”,这2个充气式舱段旨在验证充气式空间站部署到地球轨道上的基本条件,并为未来建立更大规模的充气式空间站做准备。同时,美国宇航局也将对充气式空间站进行测试,确定其是否适合进行载人居住,尤其是空间站内部的辐射水平能否达到安全标准。
根据美俄达成的最新协议,国际空间站的使用期限推迟到2024年,届时国际空间站将坠入地球大气层烧毁。俄罗斯已经提出从国际空间站拆解自己的舱段,以此为基础独立建造空间站的计划。
如果美国宇航局未来还有空间站的需求,就要面对建造未来空间站的问题。有消息称,美国宇航局未来可能选择充气式空间站。“充气式空间站确实有许多优点,但必须解决辐射、抵御太空微小垃圾撞击等难题。以抵御太空微小垃圾撞击为例,这些太空垃圾运行速度非常快,即使尺寸很小的垃圾撞到空间站,撞击的能量还是非常大的,会割破充气式空间站的外壳,如果材料技术没有大的突破,充气式空间站的前景并不好。”杨宇光说。
张雪松认为:“制造充气式空间站的材料技术已经有了突破,现在的关键就是进行在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改进。相信随着关键技术的逐步突破,充气式空间站前景还是比较光明的。此外,以充气式空间站为基础还可以建造月球基地、星际飞行载人飞船等,可以说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