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炜
高炜,女,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心脏中心主任,大内科兼心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卫计委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主任。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脏康复、心血管危重症治疗等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
1、人物经历
1958年5月出生,1983年8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12月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心血管内科专业)。
1989年开始从事心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工作,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旋磨术及冠状动脉斑块定向切割术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丰富的手术和教学经验。有较为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科研经验。
曾于1994年3月至1996年2月在新加坡*医院心脏中心进修冠心病介入治疗;1997年至1998年初在法国南锡大学进修冠心病及周围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1983年8月至2003年10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2003年10月至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兼大内科主任、血管医学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擅长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冠脉介入等
3、社会兼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委、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反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促进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为《北京大学(医学版)学报》、《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协会专家会员(FESC)。
4、人物成就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内科及心内科具有较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危重急症病人的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如急性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和严重心律失常等,掌握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主动脉气囊反搏术等。
承担或参加了卫生部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攻关、“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十五”国家攻关课题、“九五”863课题、“十五”863计划课题,卫生部部属部管医院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以及北京大学985课题,211课题的研究。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至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编专著2本,主译专著1本,参加编写专著或教材10余本。至今已培养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30余人。
5、两会提案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分别于2015年3月3日和3月5日在京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北医三院副院长高炜参会,并提交相关议案、提案。
3月10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高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要切实保障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切勿让医护人员“疲劳驾驶”。
高炜表示,多年来医生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医生们长期超负荷或带病工作,因过度劳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的新闻屡见不鲜。医生加班加点已经是常态化,医生平均每周在医院的工作时间达50小时以上(周末和业余时间的培训、学习、撰写文章、备课均未计算在内)。
为了缓解所谓的“看病难”,很多地方硬性规定开设周末门诊、节假日门诊和夜诊;医生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如白班连夜班,第二天还需正常上班(至少半天)。综合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基本上都是倒班制,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且长期处于超负荷和高度紧张状态。而且,极少医院能够完全落实带薪休假,且无相应补偿。大部分从事放射相关医疗工作的人员无放射休假和补贴。
一项对11个省市30家三甲医院的初步调研资料显示,医务人员职工体检在大部分医院都有制度保障(尤其是45岁以上人员),但未强制执行。至少15%的医务人员未参加体检,其中大多是临床一线主力,由于工作繁忙无暇参加体检。
医务人员处于超负荷运转,工作和精神压力巨大,生存状态令人堪忧。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发生率高于其他职业,90%的医务人员感觉工作压力大,1/3以上的医护人员压力达到重度。
高炜委员打趣说,汽车需要年检、需要保养,开车不能疲劳驾驶,这是大家都能理解和执行的,医务人员也需要“保养”,其身心健康是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炜建议:
1.强制落实职工体检制度,作为医院绩效考评的内容;不鼓励带病工作。医务人员健康体检一方面是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并得到及时治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患者的安全。
2.落实医务人员带薪休假制度,并作为医院绩效考评的内容。
3.落实劳动法工作时间规定。建议落实劳动法相关规定,延长医生工作时间不是解决看病难的有效办法。
此外,还应立法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提高职业安全感,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医务人员的健康,才能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