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白茯苓

科普小知识2022-04-22 15:51:23
...

菝葜(学名:Smilaxchina),又名:金刚兜、金刚刺等,属百合目,百合科攀援灌木,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柄长5-15毫米,花绿黄色,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主要分布于中国、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其根状茎可以提取淀粉和栲胶,或用来酿酒。

中文学名:白茯苓

拉丁学名:Smilaxchina

别称:金刚刺,茯苓,云茯苓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百合目

亚:目百合亚目

科:百合科

族:菝葜族

属:菝葜属

1、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根状茎粗厚,坚硬,为不规则的块状,粗2-3厘米。


白茯苓

茎长1-3米,少数可达5米,疏生刺。叶薄革质或坚纸质,干后通常红.褐色或近古铜色,圆形、卵形或其他形状,长3-10厘米,宽1.5-6(-10)厘米,下面通常淡绿色,较少苍白色;叶柄长5-15毫米,约占全长的1/2-2/3具宽0.5-1毫米(一侧)的鞘,几乎都有卷须,少有例外,脱落点位于靠近卷须处。伞形花序生于叶尚幼嫩的小枝上,具十几朵或更多的花,常呈球形;总花梗长1-2厘米;花序托稍膨大,近球形,较少稍延长,具小苞片;花绿黄色,外花被片长3.5-4.5毫米,宽1.5-2毫米,内花被片稍狭;雄花中花药比花丝稍宽,常弯曲;雌花与雄花大小相似,有6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15毫米,熟时红色,有粉霜。花期2-5月,果期9-11月。

2、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林下、灌丛中、路旁、河谷或山坡上。

生长温度为18℃-35℃。以25℃-30℃生长最快且健壮,35℃以上菌丝容易老化,10℃以下生长十分缓慢,0℃以下处于休眠状态,子实体则在24℃-26℃时发育最迅速,并能产生大量孢子,当空气相对湿度为70℃-85℃时,孢子大量散发。20℃以下,子实体生长受限制,孢子不能散发。对水分的要求是,以寄主(树根或木段)的含水量在50%-60%、土壤含水量在25%-30%时为最好。

3、地理分布

中国分布

分布于山东(山东半岛)、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南部)、河南、湖北、四川(中部至东部)、云南(南部)、贵州、湖南、广西和广东(海南岛除外)。

国外分布

分布于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

4、栽培技术

种植技术

茯苓可用段木、树蔸及松针栽培,但仍以段木栽培为主。


白茯苓

选直径10-45cm的中龄松树,砍伐后每隔3-7cm相间纵削3cm宽的树皮,深入木质部.5cm,称剥皮留筋,当松木断口停止排脂,敲之有声时锯料,截成长65-85cm的节段,放通风向阳处,按井字形堆垛备用。选背风向阳、微酸偏砂的缓坡地,挖直径90cm、深50-65cm的窖,窖距上下为33cm,左右17cm,四周挖好排水沟。取木段3-5根,粗细搭配,分层放置于窖中。菌种也称引子,有菌丝引、肉引、木引三种,现多用菌丝引。用PDA培养基从菌核组织中分离出纯菌种,栽培种培养基用松木屑76%、麸皮22%、石膏和蔗糖各1%,含水量65%,装入广口瓶,灭菌后接入纯菌种,在25-28℃条件下培养半月,翻转瓶在22-24℃下再培养半月,即为菌丝引。肉引在接种前半月内采挖鲜菌核为引。木引是在接种前两个月选直径4-10cm的梢部无节筒木,锯成长50cm的木段,每5根为一堆,分二层堆叠,将新鲜菌核250g贴在木段上靠皮处,覆土3cm,60d左右菌丝可长满筒木。早春3-4月份接种,用菌丝引接种,宜选晴天将窖中细木段削尖,插入栽培瓶中,粗木段靠在周围,覆土厚3cm。肉引接种时用刀剖开苓种,将苓肉面贴在简料的上端截面或侧面,苓皮朝外。木引可锯成5-6cm长,靠在料筒的上端截面或将引木锯成二段、三段,夹在料筒中间。

田间管理

结苓期常在地面出现裂缝,应及时补土填缝。

病害防治

黑翅白蚁常蛀食松木段,防治方法:选苓场时应避开蚁源,挖地时注意清除腐烂树根,或在苓场周围设诱杀坑,埋入松木或蔗渣,诱白蚁集中于坑中,即可捕杀之。同时可引进白蚁天敌-蚀蚁菌,蚁群只要有一只染病,全巢无一幸免,灭蚁率达100%。

5、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甘;淡;平。心;脾;肺;肾经。

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

用于脾虚泄泻,白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白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白茯苓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白茯苓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白茯苓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

茯苓的100%煎剂用平板打洞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茯苓对用试管法的抑菌试验结果是无抑菌作用。茯苓的乙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杀死钩端螺旋体,但水煎液无效。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茯苓对家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对大鼠幽门结扎所形成的溃疡有预防效果,并能降胃酸。另对CCl4所致大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防止肝细胞坏死。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含水溶性小分子多糖的茯苓水提液能使离体健康人红细胞2,3一DPG水平上升约25%,并能有效地延缓温育过程中2,3一DPG的耗竭。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茯苓煎剂按5-10g/kg腹腔注射,对预先给与咖啡因或未给与咖啡因的小鼠,均有镇静作用。茯苓与戊巴比妥钠的协同作用。茯苓煎剂(10g/kg)未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用40g/kg的剂量则使麻醉时间较对照组更显著延长,随着剂量的加大,镇静指数也随之增加。

其它作用

乙醇提取物有使兔血糖先升高后下降的作用。

茯苓的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对离体蛙心都有增强心脏收缩以及加速心率的作用。

茯苓体内外均明显抑制MAO-B活性。

羧甲基茯苓多糖(100mg/kg/天)腹腔注射、12天,可对抗60Cor射线对小鼠末稍白细胞的抑制作用,使肝匀浆细胞色素P一450含量减少,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加强。

临床应用

茯苓含茯苓多糖、B-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及甾醇等。具有败毒抗癌、利水化饮、健脾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现代临床显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复合物(U-P)、经甲基茯苓多糖和茯苓次聚糖对实验动物的多种癌瘤有抑制和杀伤活性。对S180、EAC、腹水型瘤株的抑制作用与口服5-FU类似,且抑制作用与剂量相关,但毒性较低。

6、药物鉴别

性状鉴别

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白茯苓

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习称获神块。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粉末特征

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形颗粒团块、末端钝圆的分技状团块及细长菌丝;遇水使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加热团块物溶化。

用5%氢氧化钾溶液装片,可见细长的菌丝,稍弯曲,有分枝,无色(内层菌丝),或带棕色(外层菌丝),长短不一,直径3-8(-16)μm,横隔偶见。

理化鉴别

粉末少许加碘化钾试液1滴,显深红色,如加α-萘酚及浓硫酸,显橙红色至淡红色。(检查多糖类)

取粉末0.5g加丙酮10ml,水浴温浸10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使溶解,再加硫酸1滴,显淡红色,后变淡褐色。(检查麦角甾醇)

薄层色谱取粉末2g,加乙醚4ml,冷浸24h,滤过。滤液浓缩至1ml,点样于中性氧化铝板上,用苯-95%乙醇(9:1)上行展开,在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有黄绿色及紫色两个荧光斑点。

7、各部位的不同功用

茯苓皮

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赤茯苓

赤茯苓,为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功能渗利湿热。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沥涩痛,以及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等病症。

白茯苓

白茯苓,为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切成小方块,功能渗湿健脾。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泄泻等。

茯神

茯神,为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失眠等病症。

上一篇:红芪

下一篇:安息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