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位于带岭北部20公里处。北部与凉水*自然保护区相邻。面积为14.62平方公里,一九九七年被批准为省级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对象和宗旨是维护和保护世界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及生栖繁殖的针叶混交林溪流生态系统,属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聚集的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称: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中华秋沙鸭
建设年代:1997年
总面积:14.62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小兴安岭南部的永翠河流域
地理坐标:E128°50′34″~128°58′35″N47°4′52″~47°8′40″之间
1、简介
自然保护区
碧水原是带岭局的一个实验林场,进行过很多林业现代化机具实验,接待过很多国内外林业专家考察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盛誉。自发现中华秋沙鸭这个野生动物活化石栖息生存后,便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对其周边境内40余公里的范围进行了封闭保护。区委、区*将原碧水林场机构撤消,彻底改换成了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中华秋沙国鸭的栖息繁殖,扩大种群,增强保护功能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条件。
保护区内保存着完整的自然植被和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河水清澈透底、无污染、水质优良,河流两岸保存着数量较多的大青杨、榆树等树种的孤立木和枯立木,为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取食和繁殖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中华秋沙鸭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随着东北森林的大量开发利用,其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锐减。目前已成为全球濒危物种,被中国和俄罗斯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世界保护联盟(IUCN)和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ICBP)列入了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
2、建设历程
自然保护区
2002年正式成立了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9年,带岭区被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
2014年12月,经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的专家评审,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正式晋升为*保护区。碧水保护区是我国最大、最集中的中华秋沙鸭繁殖栖息地。
18年,数量增加9倍
18年来,经过管理局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增加到如今的近100只,由偶见种转为常见种,每年最少有10对中华秋沙鸭成鸟在此地繁殖。
“最早的时候,有繁殖能力的秋沙鸭只有两三只,我们对待这几只珍贵的鸟,比照看自己的孩子还认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刚从小在这儿长大,对中华秋沙鸭的感情无比深厚。陈刚说,“我们已在保护区内找到36个天然巢和人工修复巢,天然的树洞巢穴每年都会腐烂,得在树洞中垫些松软的榆木枝,还得定期人工检查、维修,就是为了让它们生活得更舒服。”
3、中华秋沙鸭
自然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国内能够确认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的长白山,另一处是小兴安岭带岭林区的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通过保护与管理,在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繁殖的有近10对,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的偶见种成为种群数量达70余只的常见种,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大的集中繁殖栖息地。
中华秋沙鸭为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同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是第三纪冰川时期孑遗物种,中华秋沙鸭又名胁麟秋沙鸭,生长于无污染的林区溪流中,是环境的重要标的物,被称为鸟类活化石,是研究地质变化的活标本,原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长白山、兴安岭等地区,现存很少,黑龙江省据考察只有小兴安岭带岭林业永翠河流域有少量分布。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和水产资源。目前主抓鸟状分布,业界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类联合会已将其列为濒危物种红皮书。
中华秋沙鸭,全球不足6000只,属世界濒危物种,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力度加强,其数量明显增多。
距今已1000多万年,分布区域狭小
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孑遗物种,距今已生存了1000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数量极其稀少,属世界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与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国宝。
中华秋沙鸭分布区域十分狭小,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我国长白山、兴安岭等地区,黑龙江省内据考察只在小兴安岭带岭林业永翠河流域有少量分布。每年的3月末、4月初,中华秋沙鸭飞回北方,在这里度过长达半年多的繁殖期,再于11月初南迁。
带岭区永翠河流域山水倒映,水面上时而风急浪涌,时而波平如镜。南迁准备中的几只秋沙鸭择良石而栖,悠然自得。一只捕鱼的秋沙鸭格外活跃,不时挥动翅膀,似是向同伴炫耀自己的“战利品”。阳光下,碧水、蓝天、芦蒿、飞禽和谐相处,纯净的自然风光仿佛将人带回远古时代。
4、其它主要保护动物
自然保护区
带岭林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永翠河清洁无污染,河内生存很多种冷水鱼类,河床两侧有适合秋沙鸭筑巢繁殖的大青杨、榆树。保护区刚成立时,有中华秋沙鸭10对左右,保护区成立以后加大了巡护管理和保护力度,区内的秋沙鸭种群数量增加到60多只。
5、保护过程
自然保护区
“中华秋沙鸭选择在这里定居,是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它们生存,也是因为和我们有缘分。”保护区里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为了维系这难得的缘分,带岭区先后放弃了核心区建旅游度假村、实验区建水电站等项目,取缔了凉水漂流项目、碧水公园等旅游点,只为给中华秋沙鸭提供一个拥有美好生态环境的家园。
近年来,通过不断提高建设能力,保护区内中华秋沙鸭等国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陈刚说,“如今,*越来越重视,保护区越建越好,曾经因保护生态而失去的经济效益,正在慢慢找回来”。
为了能让深厚的渊源持续下去,弋阳县早在2000年8月即建立了5500公顷的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订立乡规民约、广泛宣传,并派专人巡护。2004年7月,在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何芬奇的帮助下,杨斌牵头成立了“中华秋沙鸭保护协会”,建立中华秋沙鸭展览馆,开展保护中华秋沙鸭教育进农村、入校园活动,致力于让更多百姓参与进来。2012年6月,弋阳县又设立了中华秋沙鸭保护站,规定在迁徙期内,所有进出车辆、人员必须接受检查,任何人不得携带猎捕工具和电源进入保护区,从源头上杜绝捕杀行为。
区委、区*还做出了永翠河沿途严禁捕鱼、抓-的保护决定,重新购置了巡护车、微机、摄像机等设备和器材,对中华秋沙鸭的生活习性全天后监测,全过程摄录了整个繁殖过程,这在国内外还是首次,填补了世界空白,为中华秋沙鸭和物种多样性研究打下了基础。
保护区管理局还成功的驯化了5只中华秋沙鸭,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目前,这5只中华秋沙鸭生长发育良好,为今后扩大种群数量,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做好了准备工作。
中华秋沙鸭虽然珍贵、难得一见,但杨斌仍不建议把这些美丽精灵当作炫耀的名片。“中华秋沙鸭警惕性高,容易受惊,曾有某地因为摄影爱好者过多去拍摄导致秋沙鸭飞走的情况发生,也有盗猎情况发生,”杨斌强调,我们只有守护好这份得天独厚的宁静、舒适,才能让信江成为它们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