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鄂托克前旗

科普小知识2022-01-25 15:20:29
...

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鄂托克前旗、宁夏平罗县、银川市,南接乌审旗,北界乌海市。鄂托克旗属鄂尔多斯高原组成部分。以波状高原为主,呈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是毛乌素沙漠,北端沙丘和丘间低地、湖盆洼地,占总面积的56%。

中文名:鄂托克前旗

所属地区:中国内蒙古

建立时间:清顺治六年(1649年),清廷对鄂尔多斯实行分旗而治

面积:总面积12318平方千米

人口:总人口7.4万人(2004年)。

地理位置: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

友好城市:东邻杭锦旗,西连鄂托克前旗、宁夏陶乐县,南接乌审旗,北界乌海市

地标建筑:北纬37°44′-38°44′之间

电话区码:0477

邮编区码:016200

1、简介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前旗于1980年8月建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境内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土地总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全旗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1%,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煤炭主要分布在上海庙镇境内,与宁夏宁东煤田属同一煤系,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种含煤地层同处一地,分布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42亿吨,远景储量500亿吨以上。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苏里格气田60%以上分布在鄂前旗境内,已探明储量7000亿立方米。盐、芒硝、石膏、方沸石、优质紫砂陶土等储量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可观。同时,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素有“药材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文化底蕴深厚,鄂尔多斯民族风情浓郁,展现出这片神奇土地的诱人魅力。

2013年,我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统筹、促发展、惠民生,深入落实“城乡统筹、集中发展”战略,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开创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新局面。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亿元,增长2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66亿元,增长19.16%;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0.9亿元,增长14.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06元,增长7.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0元,增长11.6%。我旗荣膺“国家卫生旗”、自治区“文明旗”和“园林旗”称号。

2014年是我旗巩固城乡统筹试点建设成果的关键之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5.7亿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2.83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50元,增长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80元,增长10%。

2、行政区划

鄂托克前旗辖4个镇:敖勒召其镇、上海庙镇、昂素镇、城川镇;上海庙牧场.

2000年,鄂托克前旗辖5个镇、1个乡、3个苏木。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66866人,其中各乡镇苏木人口(人):敖勒召其镇26492三段地镇5542上海庙镇2230昂素镇6271城川镇9782二道川乡4173布拉格苏木4259毛盖图苏木3594珠和苏木4523

鄂托克前旗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敖勒召其镇: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6个居委会;塔班陶勒盖、乌兰道崩、敖勒召其、查干巴拉嘎苏4个嘎查;大沙头、三道泉子2个村。

三段地镇:辖三段地、马场井、漫水塘、洪山塘、巴郎庙5个村。

上海庙镇:辖水泉子、八一、沙章图3个村。

昂素镇:辖昂素、巴彦柴达木、巴彦乌素、哈日根图、巴彦呼日呼、玛拉迪、毛盖图、苏力迪、克仁格图9个嘎查;农场。

城川镇:辖城川、希里、糜地梁、新寨子、敦达图5个嘎查;大发、苏坝海子、大场子、大沟湾、高潮畔、黄海子、章昂希里、羊场壕8个村。

二道川乡:辖大池、二道川、麻黄套、克珠日、葫芦素淖日、马鞍桥6个村。

布拉格苏木:辖乌提、阿勒台、芒哈图、陶利、特布德、哈沙图、拜图、公乌素8个嘎查。

毛盖图苏木:辖乌兰胡舒、沙日胡舒、巴彦乌珠日、阿日赖、明盖、伊克乌素、库伦、巴彦希里8个嘎查。

珠和苏木:辖巴彦希里、阿日赖、克泊日、伊克柴达木、呼和陶勒盖、珠拉图、乌定希泊日、巴彦希泊日、克珠日、哈日色日10个嘎查。

上海庙牧场

2004年,鄂托克前旗辖5个镇、1个乡、3个苏木:敖勒召其镇、三段地镇、上海庙镇、昂素镇、城川镇、二道川乡、布拉格苏木、毛盖图苏木、珠和苏木;上海庙牧场。总人口7.33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2%。

3、历史沿革

早在旧石器时期,鄂前旗就有人类活动。史料记载,鄂托克前旗地在夏朝,曾为北羌、熏、鬻、鬼方、猃狁、义渠、朐衍、匈奴、鲜卑、乌桓、羌等部族的游牧或驻牧地;自秦始,隶属北地郡、上郡、朔方郡、大夏幽州、灵武郡、灵州、宥州、研绥路、宁夏卫;明朝成化以后,蒙古族鄂尔多斯各部陆续进驻,鄂托克前旗为扣克特·锡巴固沁和乌拉特·唐古特部落的驻地;清初,将上属右翼诸部划为一旗,称鄂尔多斯右翼中旗;民国时期改为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为鄂旗南境。

鄂托克前旗境内萨拉乌素河畔的大沟湾、迭哨畔等处,以“河套人”的故乡文明于世界,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发现过珍贵的古人类化石以及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研究“河套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证据。旗内文物古迹颇多,古遗址有96处。其中城川镇境内有唐代长泽县治所(也就是元和15年以后的宥州城)遗址;二道川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玛拉迪境内有其巴嘎图砖窑梁遗址;城川章格什里村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6年6月,在三段地发现一处汉墓群;上海庙境内有明长城遗址。另外,城川镇黄海子村有1944年王震将军指挥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打下的水井,即“王震井”;三段地有“三段地工委旧址”;昂素镇有马良成、顾寿山革命烈士的纪念碑。

鄂托克前旗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内蒙古创建的老解放区之一,是陕甘宁边区通往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和共产国际的交通要道。早在1936年5月,*西征红军根据*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精神,在定边成立蒙古工作委员会,建立蒙汉游击队,解放了三段地、二道川。10月,三段地工委成立,下旬发展地下党员,成立三段地、二道川苏维埃*,组建地方武装。1941年11月城川解放,成立了蒙古委员会。

1980年8月12日,国发208号文件批准分设鄂托克前旗,同时增设敖勒召其镇。同年11月1日与鄂托克旗分开办公。1983年7月15日搬迁至敖勒召其镇。同年*改革时,将牧区公社改为苏木,大队改为嘎查;农区公社改为乡,大队改为村。

鄂托克前旗共辖4个镇,68个嘎查村,总人口7.42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1%,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题、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建旗30年来,全旗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畜牧业资源

紫花苜蓿


柠条花

是一种优质牧草,经加工是喂猪、鸡、鸭、鱼、牛、羊等多种禽、畜及水产动物低成本的全价高效生物饲料。蛋白质含量是玉米双倍,我旗紫花苜蓿资源丰富,种植面积达35.7万亩,年产干草5425公斤。

萨福克肉羊

萨福克肉羊产于英国英格兰东南的萨福克、诺福克、剑桥和艾塞克等地,2002年由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细毛羊种羊二分场从澳大利亚引进。该羊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好,母性强,产羔率为130%—140%,成年公羊体重为100—110千克,母羊为60—70千克,3月龄羔羊胴体重达17千克,肉嫩脂少,剪毛量3—4千克,毛长7—8厘米,毛细56—58支,净毛率为60%。

皮张

鄂托克前旗2004年产各类皮张52.2万张,皮张以皮厚、韧性强而远近闻名。

鄂托克前旗2004年细毛羊达9.7万只,年产绵羊毛1600吨,细毛羊以鄂尔多斯细毛羊为主,被毛洁白,密度适中,细度均匀,毛细60—64支,有明显的正常弯曲,侧毛自然长度为7.0—10.0厘米,净毛率达36%以上。

鄂托克前旗2004年肉牛达3.5万头,肉羊达86.7万只,年产各类肉14689吨。为了加快我旗畜牧业发展步伐,提高肉类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2004年,我旗新建、扩建人工配种站127处,调购以德美为主的种公羊258只,调购以西门塔尔、秦川牛为主的优质肉牛19583头。全旗牲畜改良率达98%以上,所产各种肉类以肉质细微、柔软多汁、口感好而倍受各地客商青睐。

鄂托克前旗属于羊绒生产加工基地之一,绒山羊品种主要有:内蒙古白绒山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年产山羊绒150吨,山羊绒细度14—16微米,净绒率为60%以上,成年公羊单产最高达1.0公斤,鄂托克前旗的山羊绒深受湖北、湖南、山西等外地客商青眯。当前,羊绒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我旗是畜牧大旗,牧业生产中羊绒又居首位,是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5、经济发展

综述

2012年鄂托克前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84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24.9%,增速仍排全市第一。分行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2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2.72亿元,增长36.2%;其中:工业增加值39.37亿元,增长38.5%;建筑业增加值13.34亿元,增长29.3%;第三产业增加值29.86亿元,增长21.8%。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11.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5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32.1%。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实现134849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1%。

第一产业

2012年鄂托克前旗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26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98公顷,比上年增长1.2%。2012年粮食总产量166337吨;油料产量2840吨,增长57.8%;蔬菜产量47200吨,增长14.5%;水果(含果用瓜)产量111650吨,增长236%。经济作物比例逐步加大,种植结构更趋合理,农业产值平稳增长。

2012年鄂托克前旗牲畜总头数达219.8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长13.6%;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大牲畜和羊总头数205.9万头(只),比重为96.3%。2012年肉类总产量18380吨,比上年下降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3961吨、3065吨和11298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4%、20.5%和下降9.8%。牛奶产量7195吨,下降13.3%;山羊绒产量230吨,增长15%。

第二产业

2012年鄂托克前旗完成工业总产值142.97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6.57亿元,同比增长29.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66.4亿元,同比增长18.4%。2012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9.37亿元,同比增长38.5%。其中,规模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30.05亿元,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9.32亿元,工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态势。

第三产业

2012年鄂托克前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8亿元,同比增长17.4%。按所在地分,城镇的消费品零售额为8.58亿元,同比增长15%;乡村的消费品零售额5.5亿元,同比增长21.15%。按营业额分,限额以上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2.31亿元,同比增长35.88%,限额以下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14.27%。

2012年末鄂托克前旗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28202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2609万元,同比增加8.7%。其中,单位存款107570万元,个人存款171429万元,财政存款2852万元,委托存款161万元,其他存款14万元。年末鄂托克前旗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26800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27081万元,增长90.2%。其中,短期贷款120504万元,比上年末增加26344万元,增长27.9%;中长期贷款余额147505万元,增长224.8%;在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6089万元,比上年末增加10659万元,增长69.1%。

2012年鄂托克前旗共有保险公司4家,人寿险1家,财险3家。保险机构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418万元,同比增长21.3%。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2657万元,同比增长26.8%;人身险实现保费收入1761万元,增长35.5%;4家保险公司累计赔款916万元,增长46%。其中:财产险赔款760万元,增长46.9%;人寿赔款156万元,增长41.6%。

6、基础设施

城乡统筹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鄂托克前旗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城镇形象,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2013年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显著成效。

水利建设方面。鄂前旗实施了三项重点节水灌溉项目,即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项目、牧区节水灌溉饲草地建设项目、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该三项节水灌溉项目共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4万亩,使项目区216户、856人直接受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也改善了水利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为推动鄂前旗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力建设方面。总投资3.042亿元,搬迁11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改造110千伏变电站1座,架设110千伏线路18.8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改建35千伏变电站10座,架设35千伏线路78.5公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524公里、0.4千伏线路754公里,建设新能源通电工程风光互补系统883套,电力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交通建设方面。建设敖镇至察汗淖尔一级公路,年内主线建成通车;启动建设银川至敖镇高等级公路、陶上铁路;加快推进通勤机场前期工作,确保年内启动建设;开工建设敖镇至阿日赖等三条通村柏油路。已完成新建和改建乡村公路12条394公里,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生态建设方面。鄂前旗把生态文明建设当作头等大事,严格执行了“三区规划”、“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禁牧休牧”等政策,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人口合理布局、生态自然恢复的成功经验。累计实行退牧还草工程1083万亩;实施人工造林、封沙育林、三北防护林工程78.39万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面积1661.78万亩,使草牧场得到休养生息,生态植被明显恢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建成“天蓝、地绿、水清、整洁、文明”美丽的鄂前旗。

7、旅游资源

综述


祭火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南部城川镇的大沟湾是“河套人”的发祥地,而且又是伊西革命根据地之一。既有唐代宥州古城遗址和大量的汉代古墓群及萨拉乌素化石群,又有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及王震井等革命遗址,附近又有明长城遗址。深厚的历史底蕴,绚丽多姿的草原大漠风光,革命古迹,古城遗址和浓郁的鄂尔多斯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这片神奇土地的诱人魅力。

宥州古城

宥州城建于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据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反映了唐代鄂尔多斯的繁荣。据史书记载,唐开元9年,居住在这带的胡人康待宾起义反唐,唐王朝在镇压*后,将参加起义的民众疏散到江淮渚州。而这些人世代游牧,迁徙无定,不习惯中原的农耕生活,日夜思念故土,迫切要求返回故乡。于是,开元26年,朝廷命宰相牛仙客在鄂尔多斯设一新州,以安置从江淮地区返回的民众,并将此州取名宥州,以示唐政权的宽宥之意。

宥州古城宥州城城址位于我旗城川镇城川嘎查北1公里处。古城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以“夯土”之术建成的城墙而今仍兀立于地上。东、南、西三面分别有城门,是为瓮城,城墙之上有角楼和马面(凸面)等防御设施数座。大约在南宋末年,宥州城被弃。

宥州古城遗址现以历史悠久、内含丰厚的“古钱币文化”而受到海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城内出土的古币中,从西汉到清朝的古币应有尽有,但奇特的是没有元、明两代的古币。以唐、宋的古币为最多,其中:唐“开元通宝”、宋“太平通宝”、“宣和通宝”、“皇宋通宝”、“圣宋元宝”等古币是稀世珍宝,对研究我国古代经济、人文、社会等的发展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震井

在城川苏木黄海则村李有义门前50米处.从井口到井底深13.2米,井底直径1.5米,水深30厘米,(原来水源很旺,后被沙埋所致)。1942年,解放区军民响应党*"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王震将军的指导下,掀起了大生产运动1944年,八路军在黑梁头种地,为解决饮水困难,开凿出这眼井。

1987年8月1日,鄂前旗人民*为教育后代,保存革命遗迹,立了碑。是鄂尔多斯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之一。

神奇的榆树壕

在茫茫的毛乌素沙海中,有一处天然的历史名胜,古往今来,她以神奇的传说、怡人的风景、永恒的绿色和清凉纯洁的古榆圣水,款待过国内外千万游人,这就是位于我旗珠和苏木西部巴彦希里嘎查境内的榆树壕。

古老的鄂尔多斯民歌《六十棵榆树》中:"远望着郁郁葱葱的六十棵榆树哟,虽然年年大旱还是那样繁茂翠绿;远望见青烟缭绕的吉仁希布尔(溪水)哟,东西两面的风水都让它独占了呀!",歌唱的就是这块风水宝地。

榆树壕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5公里,东西两侧是绵延起伏的金色沙丘,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壕"中长满了古榆树,在"壕"的北端坐落着"六十棵榆树庙",庙周围的数十棵古榆或前俯、或昂首、或斜卧,千姿百态、苍劲古朴。被誉为"八大榆神"的树体上,开有大、小、高、低各异的树洞,每逢农历五月初三的"神榆节庙会",洞中便会溢出清纯的"榆泉",供人们尽情品尝。

神奇的榆树壕

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块"帽子落入草中便找不着,肉掉到地上沾不着沙"的卧马宝地,原本没有一棵榆树,后来由于长年的烽火战乱和天年大旱,很快,往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百鸟竞相飞、清溪苔上流"的美景便一去不回了。生活在这里的牧人被风沙逼迫背井离乡。清乾隆年间,当一对蒙古族百岁老人恋恋不舍的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之时,他们老泪纵横、望沙兴叹,一边祈祷、一边种下一粒榆荚,并双双捧着神圣的招财桶浇了九九八十一次圣水,等啊等啊,最后,他们永远的安睡在了这粒深深寄托着他们绿色希冀的榆荚旁。一对老人去世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三。一对老人的赤诚,感动了神灵,七十二天之后,这粒榆荚突然奇迹般的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之后,这棵"神榆"每年都要播洒榆荚,繁衍后代,时至今日,每年五月初三这一天,总要有一场淅淅沥沥的绵绵细雨降临,以养育幼小的榆树、祭奠珍爱绿色的老人。后人为了纪念这一对老人,乞望得到"榆神"的保佑,遂在一对老人长眠之处修建了庙宇。相传,庙宇建成这一天即五月初三,"壕"里正好生长着六十棵榆树,便给此定名为"六十棵榆树庙"。

如今,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榆树壕真正成为以榆树林为主的生态旅游区,参天的榆树不计其数,每年五月初三举办的"神榆节庙会"上,数以万计的中外游人在这里或赛马、或摔跤、或畅饮"神榆泉圣水"、或祭奠、或静听喇嘛诵经,去体味那美丽动人的传说,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上海庙立体生态旅游公司

生态旅游公司是亿利资源集团投资近两千万元建成的集餐饮、住宿、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基地,公司始建于2000年,经过两年多的基本建设,于2002年8月2日正式对外营业。

公司位于鄂尔多斯西部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这里交通十分便利,与宁夏平原隔河相望,离宁夏首府银川仅58公里,距旗*所在地70公里,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曾率军驻足此地,因水草丰美而居此养精蓄锐;因兵器马壮而萌发征服欲望,因苍天赐予他神力而横跨欧亚大陆,此地即成为他征服欧亚大陆的起点。

近两年来,亿利资源集团公司通过对43万亩天然甘草进行围封保护,建设成为以优质甘草为主,以优质牧草和沙旱生珍稀植物为辅的中蒙药材基地的建设,并形成了自然景观十分优美的立体生态表现区,且与宁夏明长城遗址和水洞沟文化遗址、沙湖等旅游景点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最大的草原观光旅游接待区。旅游景区内可划分为大汗行宫休闲度假区、苏勒德民族文化村、综合娱乐项目和现代农业养殖示范区。

旅游区以驰名中外的梁外甘草和紫花苜蓿为自然景观,以浓郁的蒙古族特色和悠久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充分展示了蒙古族的历史与现实文化。在让游客领略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亲眼目睹成吉思汗布阵围猎、驻扎行宫足迹的同时,还可以品尝草原生态的瑰丽与安宁。

旅游区现具有接待400人用餐、100人住宿的规范,主要吸引宁夏、陕西游客。公司内设综合管理部、财务部、营销部、客房部、餐饮部、物业部、艺术团等部门,旅游区现有员工80余人,一支专业有素的员工队伍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在这里正得以实现。

塞外明珠大沟湾

沟湾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位于我旗城川镇东南18公里处,因发源于陕西省白宇山北麓的无定河注入城川大沟湾村而得名。大沟湾不仅以优质"红星"苹果、红尾鲤鱼和避暑盛地-滴哨沟而驰名四海,更以是古"河套人"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1922年,法国天主教神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首次在这里发现3件人类肢骨化石,翌年,他又与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组成考察队,在这里进行了深入考察,发现了包括45个种类的脊椎动物化石和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来,德日进先生在研究这些古化石时,意外发现了一颗人的上门齿化石,经北京协和医院解剖科主任步达生先生研究,取名"河套牙齿"。

本世纪四十年代,我国考古家裴文中先生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即萨拉乌素文化)两个中文名词,从此,大沟湾"一鸣惊人"。此后的三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学家汪宇平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两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等先后多次来到这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古研究,共发现"河套人"化石10多件、旧石器100多件。"河套人"及遗址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研价值。

大沟湾因无定河的曲折前行形成了深厚壮观的北方沟川地貌和水回田绕的南方水乡风光,两者的天然结合,绘就了一幅独特而神奇的自然风情画。每当夏秋时节,漫步在沟顶,青砖红瓦,车来人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派生机盎然;穿行在沟底,古窑森森,土崖悠悠,荒沙漫漫,古木巍巍,一派原始气息。境内"琵琶岛"上禾苗飞舞,百鸟啁啾;"水帘洞"处流水潺潺,涛声悦耳;"花果园"中蜂飞蝶舞,百果飘香;"美人湖"里鱼儿嬉戏。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相伴,令人置身桃园仙境,确有回归自然、流连忘返的感觉。大沟湾既是人们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好去处,也是有识之士去体味古老历史、增长知识的"博物馆"。

明长城

您便可以不为“不到长城非好汉”而感到遗憾了,因为象征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古长城就在你的脚下。位于我旗上海庙镇西部的明代长城遗址,西起黄河东岸向东绵延数百公里,在我旗境内长达53.3公里。它虽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整体依旧完好,由黄土夯筑,夯层为8至12厘米,墙体和墩台(敌台)构成主体,墩台排列整齐,每墩相距150米。历经苍桑的墩台仍然高达12米,墙体高6.5米。流经宁夏灵武县的水洞沟河,从长城的豁口处穿过,此豁口为这段长城的防御重地,筑有关城和其它重要防御设施。明长城在我旗境内共有7处烽火台遗址,而今,它们虽然已被历史的长河冲刷的千疮百孔,但它们的风骨却更加令世人所钦佩。

上一篇:鄂托克旗

下一篇:杭锦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