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县
鄄城县隶属于山东省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因境内有鄄邑、鄄城而得名。鄄城县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下辖2个街道、12个镇、3个乡,2个省级文明新村(即引马镇大黄庄村、凤凰镇花李庄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个工业园区,440个行政村(社区)。2012年末鄄城县总人口80.93万人。鄄城属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林网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经历次大气监测,鄄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优质标准。
中文名称:鄄城县
外文名称:JuanchengCounty
别名:鄄邑、古鄄
行政区类别:县级行政中心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山东省菏泽市
下辖地区:2个街道、12个镇、3个乡
*驻地:古泉街道
电话区号:0530
邮政区码:274600
地理位置: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北部
面积:1042平方公里(2012年)
人口:80.93万人(2012年)
方言:中原官话-兖菏片-鄄城方言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尧王墓、苏御史牌坊、舜耕历山、孙膑旅游城、雷泽湖、庄子庙等
机场:菏泽机场(建筑中)
火车站:鄄城火车站(京九线)
车牌代码:鲁R-K/J/Z
行政代码:371726
1、基本概况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南邻牡丹区,东接郓城县,西、北两面跨黄河与中原油田和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毗邻。总面积1041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2012年末)。全县辖2个街道、13个镇、2个乡:陈王街道、古泉街道、什集镇、红船镇、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凤凰镇、郑营镇、大埝镇、引马镇、左营乡、富春乡。县*驻古泉街道人民街36号。
地处黄河下游,属黄河冲积平原。境内河流众多,黄河流经县境52.2千米,水源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5℃,雨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589.2毫米。石油、天然气、煤气矿产资源丰富。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济(南)董(口)公路横穿东西,临(清)商(丘)公路纵贯南北,京九铁路穿越县城11千米,并设立了县级客货站。黄河公路大桥1996年开工兴建。名胜古迹有尧王墓、孙膑祠、庄子钓鱼台、陈王读书台、亘古清泉等。
2、历史沿革
周代属卫国之鄄邑。西汉初置鄄城县。因古鄄邑为名。《史记·齐太公世家》:“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明初废鄄城县入濮州。1931年,濮鄄分治,复设鄄城县。1949年属菏泽专署,1958年撤菏泽专署,归济宁专署。1959年菏泽专署恢复,重属菏泽。
1992年1月24日,将梁堂乡的万全庄、大赵庄、李楼、南庄、罗吴庄、魏庄、东赵庄、樊庄、东张庄、富春乡的苏屯、南宋庄、凤凰乡的孙店共12个行政区划归鄄城镇管辖。1993年11月16日,撤销什口乡,设立阎什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驻地不变。1994年12月29日,撤销什集乡,设立什集镇。
1996年,鄄城县面积1032.7平方千米,人口约72万人,辖5个镇、20个乡:鄄城镇、什集镇、阎什镇、红船镇、旧城镇、董口乡、西双庙乡、临濮乡、梁屯乡、麻寨乡、彭楼乡、张志门乡、引马乡、郑营乡、鲁王仓乡、富春乡、凤凰乡、宋楼乡、箕山乡、陈良乡、左营乡、李井土堂乡、大埝乡、葛庄乡、梁堂乡。县*驻鄄城镇。
1996年12月29日,撤销箕山乡,设立箕山镇(鲁政函民字67号)。2000年3月15日,撤销李进士堂乡,设立李进士堂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7号)。至此,全县辖7个镇、18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鄄城县常住总人口715684人,其中:鄄城镇64986人,旧城镇34389人,红船镇31601人,阎什镇28901人,什集镇34215人,箕山镇31553人,李进士堂镇21036人,凤凰乡36339人,宋楼乡16883人,陈良乡13746人,左营乡30627人,大埝乡29597人,梁堂乡25196人,葛庄乡23057人,董口乡30249人,西双庙乡24610人,临濮乡33225人,梁屯乡23412人,富春乡31672人,麻寨乡26647人,鲁王仓乡20280人,彭楼乡26834人,张志门乡19370人,引马乡28367人,郑营乡28892人。
2002年7月,省*批复同意:鄄城县撤销临濮乡,设立临濮镇;撤销彭楼乡,设立彭楼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驻地不变。调整后,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鄄城镇、旧城镇、阎什镇、什集镇、红船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富春乡、左营乡、凤凰乡、郑营乡、引马乡、大埝乡。
2010年,撤销鄄城镇,设立陈王街道、古泉街道;撤销凤凰乡、郑营乡,设立凤凰镇、郑营镇。调整后,全县辖2个街道、11个镇、4个乡:陈王街道、古泉街道、什集镇、红船镇、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凤凰镇、郑营镇、左营乡、大埝乡、引马乡、富春乡。县*驻古泉街道。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鄄城县常住总人口721898人,其中:陈王街道29736人,古泉街道82262人,什集镇54024人,红船镇30354人,旧城镇55028人,闫什镇49418人,箕山镇46597人,李进士堂镇24589人,董口镇53279人,临濮镇32725人,彭楼镇52541人,凤凰镇34758人,郑营镇50446人,左营乡40220人,大埝乡26903人,引马乡27608人,富春乡31410人。
2012年,撤销大埝乡、引马乡,设立大埝镇、引马镇。调整后,全县辖2个街道、13个镇、2个乡:陈王街道、古泉街道、什集镇、红船镇、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凤凰镇、郑营镇、大埝镇、引马镇、左营乡、富春乡。
3、行政区划
鄄城县辖10个镇、6个乡:鄄城镇、什集镇、红船镇、旧城镇、阎什镇、箕山镇、李进士堂镇、董口镇、临濮镇、彭楼镇、左营乡、大埝乡、引马乡、凤凰乡、富春乡、郑营乡。
4、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鄄城县
地形地貌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质分布为“南沙、中壤、北粘”。
气候
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535.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无霜期206天。
5、交通
鄄城交通便利,济董、临商两条省级公路纵横东西南北,220国道及济菏、菏兰、日东高速公路分别靠县境东、南两面穿过。
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并设有客货站。县城距新石铁路(新欧亚大陆桥)与京九铁路交汇处菏泽市仅35公里,距高速公路入口仅18公里,距嘉祥机场仅78公里,距济南高速公路行程245公里。德商高速公路纵穿鄄城县境,计划2008年将建成通车;投资7亿元的鄄城黄河公路大桥项目,今年将动工建设,建成后,将在北京正南方105国道和106国道之间形成南北交通大动脉。
6、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鄄城县
矿产资源
截至2012年,鄄城探明的煤炭面积330平方公里,储藏量42.9亿吨,已列入国家开采计划。鄄城距新开采的巨野煤田38公里,距兖州、邹县煤矿110公里.
截至2012年,鄄城境内内陆大型盐矿地质储量在400亿吨左右。鄄城县董口镇夏庄盐矿位于董口镇夏庄村,在2007年10月二维物探中圈定的异常区,盐层分布面积34平方公里,主要在董口镇境内,预测储盐量400亿吨左右。2009年获省勘探资金支持并进入勘探筹备,初实施勘探。这次勘探设计深度为3400米,截至2012年,已钻探3048米,共发现岩盐层4层,经专家初步测算,矿层累计厚度约为33.5米,其中第一层6.2米、第二层16.1米,第三层8.9米,且含盐量均在95%以上,属于高纯度岩盐.
淡水资源
截至2006年,鄄城地下浅层淡水总储量18.33亿立方米,属全国一类丰水区。鄄城雷泽湖水库占地4210亩,总库容1050万立方米。
林业资源
鄄城土地肥沃,土质松散,地下水丰富,适应树木的生长。截至2012年,有林地40万亩,林木覆盖率37%,木材积蓄量180万立方米,年可采伐木材30万立方米,剩余枝杈条及各种下角料35万立方米,畜牧业资源
鄄城是全国鲁西黄牛和中国斗鸡保种基地,是全国小尾寒羊育种基地。鲁西黄牛和小尾寒羊均以肉嫩皮优而享誉国内外。2004年鄄城县储养量牛48013头,羊906329只,猪314440头,鸡3711430只。
中药材资源
截至2012年,鄄城县种植中药材4.5万亩,同时周边县区的牡丹、芍药、板蓝根种植面积达20万亩,发展中药材深加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7、城市建设
鄄城县
基础设施
鄄城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项目108个,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已初具雏形。鄄城电力事业超前发展,35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能力坚强科学有序。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有欧式一条街尧王路,纵贯城区东西的人民路。
邮电通讯发展迅速,全县电话容量达到30万门,城乡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移动通讯实现了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网覆盖城乡,公共传真得到广泛应用。电力事业超前发展,农村电网改造已经完成,投资4500万元新建的6000KW热电厂已并网发电。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鄄城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集产业与科研开发、生态与景观建设、商业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初步形成了较强的要素凝聚力、环境吸引力和对外辐射力。投资20亿元占地1.6平方公里的潍坊工业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会拉动鄄城经济的迅猛发展。
交通状况
鄄城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济董、临商及其复线三条省级公路纵横东西南北,220国道及济菏、菏兰、日东高速公路分别靠县境东、南两面穿过。京九铁路穿越县境,并设有客货站。已规划建设的德商高速公路纵穿鄄城县境,并设三个进出口;投资9.1亿元的鄄城黄河公路大桥正在紧张建设,建成后将在北京正南方105国道和106国道之间形成南北交通大动脉。
人力资源
全县城乡劳动力43.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39.5万人,非农业劳动力4.3万人。农村劳动力在岗人数32.5万人,其中一产22万人,二产3万人,三产7.5万人。2013年,纯农村剩余劳动力7万人可转移二、三产业。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2万人一产劳动力中还可转移10万人外出,共计17万人可转移。
8、人口民族
人口
鄄城县
民族
截至2013年,鄄城县有少数民族20个,人口近5000人,主要是回族共4600人,其它19个民族是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布衣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仫佬族、瑶族、僳僳族、佤族、仡佬族、鄂伦春族。回族主要分布在董口镇的军屯、前元,董口镇为民族工作重点乡镇,临卜镇南街,阎什镇西军集,鄄城镇南、西、北街及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也有分布。
9、经济状况
鄄城县
2009年以来,鄄城抢抓发展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和工业兴县战略,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人发、化工、木材、畜牧、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尤以人发和中药材独具特色。鄄城有“中国发都”之称,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发专业市场,发展人发加工企业100余家,经销各类发制品几十种,年销量收入15亿元,是全国重要的人发加工出口基地。鄄城有全国17家专业市场之一、山东省唯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投资20.8亿元,集高科技研发、种植、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山东舜王城中药现代科技园”正在建设,形成“中国北方绿色药都”。
工业
鄄城载体功能不断完善。鄄城县经济开发区是省*批准的省级开发区,规划面积23.7平方公里,现已入驻项目108个,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已初具雏形。鄄城电力事业超前发展,35千伏变电站1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供电能力坚强科学有序。城区商业服务场所齐全,服务水平和档次显著提高。通过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城市面貌明显改观,有欧式一条街陈王路,纵贯城区东西的人民路。
鄄城生态环境优良宜人。鄄城属黄河冲积平原,河流纵横,绿树成荫,是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56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之一。全县98万亩耕地已全部实现林网化,沿黄、沿路数百里绿色长廊有“天然氧吧”之称。拥有千亩以上生态农业示范园10余处,无公害果品、蔬菜、肉食等绿色食品业已形成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鄄城县委、县*携全县80万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的人民,欢迎天下有志之士来鄄合作,共展鸿图。
2011年,全县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6.4亿元,同比增长25.6%,完成全年计划的102.8;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23.5%;实现利税40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53%。
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38亿元,同比增长36.8%,占工业比为15.9%,已超额完成市下达的30亿元计划任务。全县42个新上、在建工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34.6亿元,2011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全部项目投产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11.2亿元,新增利税32.8亿元。
全县民营经济完成营业收入282.1亿元,同比增长51.3%;增加值完成63.4亿元,同比增长51.7%;利润总额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52.1%;税金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53.9%。
1-11月份,进出口完成16068万美元,同比增长42%,占全年任务目标的109.3%。其中,出口15024万美元,同比增长40.3%;进口1044万美元,同比增长72.8%。预计1-12月份,进出口完成16721万美元,同比增长33%。
2011年,我县全社会用电量5245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6%。其中,工业用电量累计1740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8.9%,全县21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累计14074.51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7%。
三产
餐饮
雷泽大酒店,红枫大饭店(原县招待所)
物流
申通,等物流公司
10、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12年,鄄城县共取得市级及以上各类重要科技成果8项。专利申请量100件,授权专利72件。
教育事业
鄄城县
2013年,鄄城县投资1.85亿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53个,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完成了第二发制品产业园幼儿园、东城幼儿园和19个村办幼儿园建设;投资1.6亿元的寄宿制学校育才中学在校生达到3200人,受到省市领导高度评价。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2500人,再创新高;职业教育本科录取人数占菏泽市总数的40%以上。
文化事业
截至2012年,鄄城县有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1处,文化馆1个,农村文化大院437个。
2013年,鄄城县16处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农家书屋106所。文物普查和非遗申报成果明显,刘垓刘氏家族墓等四家单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孙膑传说、坠子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卫生事业
截至2012年,鄄城县有卫生机构2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各类卫生机构共有床位1500张,卫生技术人员190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053人。
社会保障
2013年,鄄城县各类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7.8万人,征缴各类保险费4.88亿元。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3774人和3.37万人,发放低保金5357.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
11、旅游景点
鄄城县
尧王墓
尧王墓位于鄄城县城南7公里处富春乡赵千庄村南谷林寺,又名尧陵。尧约生活在公元前22世纪,乃轩辕黄帝之玄孙,德能兼备。他身为部落联盟首领,不自恃且恭勤节俭,禅位于贤而不传于子,更令世人敬佩。《吕氏春秋》载:"尧葬谷林"。l935年黄河决口,已毁。陵前现有明嘉靖二十四年(l545年)八月濮州知州薛孟书"祭文"碑和清光绪二十九年(l903年)淄州知州缪润绂书"帝尧陶唐氏墓"碑各一块。碑前有享殿、东西朝房、东西更衣亭、大门、牌坊、圣母殿等建筑。院内另有石碑数块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尧母庆都陵,西350米有尧妃中山夫人墓及祠,陵南靠黄河金堤,北临箕山河。而现在却仅存墓、碑、龟及柏等稀有文物。
苏御史牌坊
苏御史牌坊:苏御史即苏述,明濮州(今鄄城北王召)人,二十二岁(正德八年)中乡试举人,次年,赴京会试落第,同年携妻带子同赴京,入太学攻读三载,并参加会试,再次落第。屡考屡败的苏述不折不挠,在三十五岁(公元1526年)时,终于考中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历任都察院浙江道监御史、山西巡府,加封资政大夫。因治民有功,崇祯下旨修建牌坊以扬其名。在牌坊的横梁上上书(阳面)“苏述御史牌坊大明万历丁未年立”,(阴面)刻有“陕西巡抚浙江道监察御史进士苏述”15个大字,横梁正中立书“圣旨”二字,极有气魄。
孙膑故里
孙膑故里位于鄄城县东北20公里红船镇孙老家村,2300多人中95%的人姓孙,村内至今尚有孙氏祠堂,即“孙膑家祠”,其位于孙老家村东侧,祠内大殿前有家祠碑一座,碑阳刻有“孙氏家祠序”,碑阴刻有孙氏分支情况,祠堂正*奉着孙膑牌位,上写:“齐国军师晋封左丞始祖孙公讳膑字伯灵暨苏夫人之神位”。孙老家孙氏族人也皆称孙膑为孙氏始祖,孙老家为孙膑故里。经过考古人员反复耐心地工作,村民孙志一先生献出了珍藏多年的《孙氏族谱》、《孙氏家祠序》。书中有明确记载:“阀阅巨族,指不胜屈,吾孙氏者,世代名裔,本地处于灉水之右,为孙氏居住点,故名孙老家。战国齐国有孙膑号伯灵者,官为军师,辅政于齐,建立奇功,是为孙氏之祖也。”孙膑出生在孙老家,是孙氏家族始祖。
孙膑墓
孙膑墓:位于鄄城县城沿东北方向行约20公里,至吉山镇孙花园村东北约1公里处。1990年,孙花园村民在村东北向阳河(1971年新开挖的人工河)东侧出土了明代石碑一截,上刻有“膑墓址深遂”之字样,自此,孙膑墓才找到了确切位置。继而,孙膑后人为其祖先修复了坟墓,墓丘直径约4米,四周砌以围石,封土高约3米,墓前树石碑一栋,篆书“孙膑墓”,碑前有石香炉一樽,为了便于保护,墓四周划林地600平方米,围以1米高青砖花墙,内植翠柏,并有鄄城县人民*所立“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栋。
孙膑旅游城
孙膑旅游城:孙膑旅游城坐落在鄄城县东北20公里处的宋楼乡境内,占地999亩。孙膑旅游城原有景点为亿城寺、孙膑墓、羊左合葬墓、荆轲墓等。
1995年10月,投资4.5亿人民币的孙膑旅游城正式开工奠基,相继建成了圆融桥、圆融湖,天王殿、圆通殿、放生池、孙膑纪念馆、药师殿主体工程建设。
圆融桥:位于旅游城入口处,横卧向阳河上,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西南东北走向,总长158米,宽12米。
圆融湖:位于旅游城腹部,由东西两块水面组成,中有玉带桥相连,占地50亩。
天王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长21米,进深9米,高9米,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圆通殿:为5间单檐歇山式仿古建筑,为圆融禅寺主体工程之一。
放生池:位于圆融禅寺正前方,为半圆形水池,占地300平方米。
孙膑纪念馆:位于旅游城西部,该馆为重檐串尖屋顶式建筑,长宽各30米,高20米,飞檐半拱青琉璃瓦顶,为孙膑纪念区主体工程。
历山舜王庙
历山舜王庙:在鄄城县阎什镇历山庙村西,东距阎什镇驻地2公里。
舜,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成都,虞君之后,历代传为贤明圣君,司马迁列之为五帝之一。皇甫谧云:“舜生姚墟”,据考姚墟即今山东省鄄城县麻寨乡舜城集。《史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历山、雷泽、河滨均在鄄城境内。舜20岁登帝位,它是一位仁爱、诚信、谦恭、勤政、爱民的帝王,后人思其功德,向往其遗风,在所耕之历山建庙以祀之,故名“历山舜王庙”。据古庙碑记载,东汉光武帝年间开始修庙立碑,其后南北朝、北魏、唐、元、明、清各朝皆有修复。
诸侯会盟台
位于旧城镇葵堌堆村,西邻黄河,春秋时期齐桓公曾在此与诸候多次会盟。《左传·僖公九年“夏,会(诸候)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秋齐候盟诸候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齐桓公之所以选择在葵丘大会诸侯,理由之一当是这里原为诸侯会盟旧地,早在《春秋·庄公十四年》单伯会齐侯、宋公、卫侯、郑伯于鄄。”此处提到的“鄄”,即本县今旧城镇,而葵堌堆东北距旧城约3公里。《濮州志·古迹》第65页载:会台在濮州(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镇)东南25里,春秋齐桓公会(诸侯)于鄄即此。史书记载,葵丘与鄄不仅是诸侯多次会盟之地,而且筑有会盟台。葵堌堆因齐桓公与诸侯多次在这里会盟而倍受后人注目,成为圣地,会台、琉璃井成为古迹,不同时期的祠、庙也先后落成。据村老介绍,有桓公庙、关帝庙、龙王庙、奶奶庙、塔院寺等。其中以宋仁宗年间集贤殿大学士李迪告老还乡后所建塔院寺规模最大,寺内铸有七级铁塔。
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李迪后人扩建庙院,占地16亩,另有庙地18亩,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进行了重修,气势雄伟,每年四月初八为庙会。清咸丰五年,黄河自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后的二十年间没有堤防,河水一直漫流,葵堌堆紧邻河道,古建筑被冲毁,遗址也被深埋于地下,古会也转移到了旧城,现仅存汉白玉柱杵一尊,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重修塔院寺庙碑一截。文物部门于1980年对葵堌堆古遗址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铲探得知,地表以下3米为淤积土,3米以下为文化层。因此地临近黄河,地下水位较高,铲探5.5米深处尚未到生土,固文化层厚度尚难确定,从已获陶片中可知葵堌堆古遗址包含龙山文化时代商周和汉四个时期的遗存。1995年县文物管理所树立了“葵丘堌堆塔院寺古遗址”石碑。
春秋初期,周王室实力不济,日益衰微,边族侵扰中原,众诸侯群雄争霸,齐桓公雄才大略,举贤任能,以管仲为相,使齐周愈加强盛。齐桓公联强助弱,尊王攘夷,北击山戎,救燕于水火,南伐楚、越,迫蛮敌拱手称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于齐桓公35年即公元前651年再与诸侯会盟于葵丘,齐桓公位居霸主,代众诸侯宣读盟约,加强中原经济合作,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百余年后,孔子尊崇为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桓公一生九合诸侯,葵丘之盟会为最盛,自此,葵丘誉满九州,一代霸主齐桓公名扬千古。树碑志文,以昭后人。
曹植读书台
据《濮州志·艺文志》载:陈台故址在鄄城县旧城集东北1公里许,即今旧城镇杏花岗村西南,是曹植为鄄城侯与鄄城王时所建筑的读书台,曹植在此台上读书、吟诗作赋,故名“读书台”。后曹植徙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故此台又名“陈思王读书台”、“陈王台”,简称“陈台”
曹植字子建,是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子,自幼聪颖,才华出众,以诗文词藻华美而著称于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诗品》推崇他为“建安之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生抑郁不得志。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废了汉献帝,改国号魏,称魏文帝,他不断排挤打击曹植。曹植出于稳固曹魏*的诚意,忍辱负重,多次进献治国之策。但其良苦用心不但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曹丕认为他怀有野心。因此更加忌恨,以封王之名把他赶出京城,221年,曹植被封为鄄城侯,次年改封鄄城王。
曹植因得不到重用,内心十分郁闷和苦恼,便以读书、赋诗、饮酒打发时光。他被封侯到鄄城后,构筑读书台,台前有十数级台阶,台上有读书厅、藏书室和会文亭,从住所王府到读书台通有长廊。曹植在其上读书,写诗赋文章并接待文朋诗友,常有文人到台上与之聚会,饮酒作歌,谈论古今诗文。只有在此时此地,曹植才能从郁闷和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一带属黄泛区,黄河多次决口,读书台渐被淤没。由于曹植的影响较大,读书台虽屡屡受损,却时常得到加固、修复,只是难保当年面貌。从历代官吏、文人诗作中可以看出,陈台这一古迹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二十世纪40年代,读书台尚有高出地面数尺的台基,上有残砖碎瓦。现虽已夷为平地,然遗址尚可辨知,仍不断有人前往觅踪、凭吊。
沙土庙
沙土庙坐落于鄄城县闫什镇东南,是鲁西南第一全身大庙。历来香火不绝,是国家AAA级旅游风景点。
12、历史名人
尧,姓伊,祁氏,名放勋,黄帝之玄孙,上古五帝之一。皇览说:“甲申岁生于三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鄄城县境。《史记》说:“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以钦、明、文、思四德以安其民,亲睦九族,更以“禅让”的美德名扬天下,颇受人民敬仰和拥戴。尧死后,天下人民争相修陵建庙,传有“尧王虚葬八百墓,惟有真身在谷林”之说。尧陵位于鄄城县富春乡谷林寺。
舜,姓姚,有虞氏,虞舜,名重华,颛颛帝之后裔。应邵说生于姚墟即今鄄城县彭楼镇舜城,《史记》载:“舜耕历山(今鄄城县闫什镇历山庙村),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今鄄城南境和菏泽市牡丹区北境),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位期间,制定了法律,驱逐了四凶,开辟了道路,平治了水土,划分了州界,华夏百姓安居乐业。登位39年南巡,逝世于苍梧之野,安葬于湖南零陵九嶷山下,与尧被人们尊为贤明帝王。
孙膑,字伯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齐国鄄邑人。膑乃兵圣孙武后裔,聪明伶俐,好文尚武,与庞涓同师于鬼谷子。后庞涓自知才能不及孙膑,暗施毒计,将孙膑处以膑刑,并在其脸上刺字。膑身残意坚,辅佐齐国,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晚年致仕,回鄄邑老家,在孙花园(今鄄城县吉山镇孙花园村)设馆授徒,钻研兵法战策,终成《孙膑兵法》不朽之作。
汲黯,字长孺,西汉济阴郡鄄城县人,官至中大夫。黯先世有宠于卫君,曾七世为卫国大夫。武帝即位,黯为谒者。黯性情耿直,刚正不阿,敢于据理力争,曾多次当众指责武帝的过失,武帝称赞其为“*之臣”。黯为官忠贞不二,德高望众,死后谥号周公,葬于鄄(今鄄城县吉山镇观寺王庄北一里许)。
吴隐之,东晋濮阳鄄城人,官至度支尚书,著名廉吏,做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曾赋《贪泉》诗一首明志:“古人云此水,一歃忆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义熙九年(413)溘然长逝。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子延之为鄱阳太守,子及其后人,皆牢记隐之教诲,以清正廉明为传家之宝。
王仙之,唐濮州鄄城(今鄄城县旧城)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私盐贩出身。乾符元年(874年)王仙之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率众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数万人。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之战死,余部北上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张泳(994—1014)字复之,宋代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尚书。泳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之意。为官后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秉公断案,深受百姓敬仰,1002年,张泳治蜀政绩突出,真宗对张泳说:“得卿在蜀,朕无四顾之忧也”。1014年卒,赠右仆射,谥号忠定,著有《乖崖文集》10卷。
李迪(971-1047)字复古,其先祖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饮因避乱举家南迁,定居于濮州(鄄城县旧城镇)。迪刻苦而聪慧,性沉稳而有深度,深得散文家柳开的欢喜宠爱,曾赞曰:“此公日后必为天下栋梁之材”。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李先后再次出任宰相,尽心尽力辅佐宋真宗、宋仁宗。1047年卒,赠司空,谥文定。仁宗撰其墓碑,因其以亮直称誉于时,故曰:“遗直之碑”,并改所葬邓侯乡为“遗直乡”。
刘忠,字摅诚,明代濮州(今鄄城彭楼镇刘大楼村)人,官至左副都御史。景泰二年(1451)受乡荐,任广西御史,后任职台州,为政宽严适度,人皆悦服,当地归纳其政绩达18条之多,于是升任山西左参政。当地连年灾荒,有青壮年啸聚垣曲山中,官府欲发兵进剿,刘忠为他们争谏,单人独马到山中劝说,众啸聚者都跪在地上感动地流泪,第二天各自散去。垣曲人为刘忠立“安民碑”以作纪念。刘忠抚民有功,升为四川左布政使,后又转山西左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榆林等职,后因病而卒。今麻寨乡刘大楼西北1公里许有刘忠墓。
王宗朋(1847-1906),字兰居,清末山东濮州王榔头庄(今鄄城县箕山镇王榔头庄)人。自幼爱好武术,性格豪爽,刚强正直,扶弱济贫,壮举豪强,抗官府,成为鲁西苏北一带农民抗捐领袖。光绪二十年(1894),王宗朋以练武强身、扶弱保家为宗旨,创建了“红沙会”,并以此为基础,带领农民抗住了官府的民堰捐。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后,严令各州县禁止帮会活动,镇压抗捐活动。王宗朋仍带领乡民并联合其它帮会进行抗捐斗争。光绪三十二年(1906)其被官府诱骗到王崮堆(今鄄城镇)杀害。宣纺元年(1909)十月上旬,8州县42里百姓为王宗朋立“思墓碑”以作纪念。
王鸿一(1875-1930),名朝俊,学黉一,别署鸿一,山东省濮州沈口里刘楼村(今鄄城县闫什镇刘楼)人。1900年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并加入兴中会,1903年回国,1904年创办菏泽第一公立小学堂。是年秋,又成立第二公立小学堂,继而创立普通中学(后来的省立六中,今菏泽一中前身)、巡警学堂、桑氏女塾、黄庵工艺局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后任山东提学使,发展地方企业,解决贫民生计,产品行销世界各地。袁世凯窃国后,王鸿一奔走号召倒袁,袁闻之,想致王鸿一于死地,被人救下,幸免于被害。以后继续从事爱国活动,倡导实业兴国,创办学堂,提高国民素质。晚年又参与反蒋活动。1930年7月病故于北京。1936年,迁葬济南四里山。
彭占元(1870-1942),字青岑,又名东半,山东省鄄城县彭楼乡彭楼村人,清末廪生。1903年师范毕业后,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被推为山东同盟会部长,捐款创立《民报》社。先后任咨议局*、资政院*、南京*临时参议院*、众议院*、护法国会众议院*。彭占元热心教育,造福乡梓,邀集各乡绅士募捐,创办南华小学(今菏泽二完小),带头捐出家中宅基地,建彭楼小学堂(今彭楼完小)。1935年7月,黄河从临濮、董口决口,他主持大堤合拢工程,披星戴月,栉风沐雨,操劳奔波于工地,终使决口合拢。晚年,定居曹州,经营盐务。抗战时期,日本曾多次拉拢收买他,终不为所动。1942年去世,享年7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