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县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渭河上游,东接通渭县,南连武山、漳县,西邻渭源县,北靠定西市,东西宽52公里,南北长46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10个镇,15个乡,280个村,24个居委会,167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7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99万人,农业人口42.76万人,人口密度203人/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全县已实现了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8%,3个村达到小康标准。陇西又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49.8万人。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中文名称:陇西县
外文名称:Longxi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行政代码:621122
*驻地:巩昌镇
所属地区甘肃省•定西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东南部
电话区号:0932(+86)
邮政编码:748100
辖区面积:2408km2
辖区人口:约49万人
人口密度:203人/km2
车牌代码:甘J
1、县情简介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辖9镇8乡,215个村,11个社区,12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49万人,耕地面积165.2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22亩。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均气温7.7℃,日照时数2292小时,降雨量445.8毫米,无霜期146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近年来,陇西县委、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扶贫攻坚等政策叠加的有利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文明特色经济强县,全力打造“一都两中心”(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的目标定位,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做大优势工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着“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4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破双百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06.54亿元和101.1亿元。
概括陇西的县情,主要有五个特点:
陇西是天下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陇西最具国内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南园及墓地等多处李氏文化遗址遗迹。先后有旅居美国、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80多个李氏宗亲组织和10万多名李氏宗亲前来陇西寻根祭祖,观光旅游,商贸洽谈。2012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节。
陇西县
陇西是西北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仓储、加工基地和交易、信息、价格形成中心。陇西有“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和“西部药都”之美称,是全国“道地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和*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陇西黄芪和白条党参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原产地标识认定。全县已普查到种植品种310种,年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165.22万亩的18.7%,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首位;年产量9万吨,占全市的31.3%、全省的20%、全国的1.5%,是全省产量最高的县;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5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2家,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11万吨;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3家,静态仓储能力53.8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达100万吨;有中药材经营企业1000多家,其中63家通过GSP认证,18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达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从2008年开始连续承办了六届中国•陇西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有力地扩大和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陇西是著名的“中国腊肉之乡”。陇西畜产品加工历史悠久,被中国农学会命名为“中国腊肉之乡”,陇西腊肉通过原产地标识认定。全县现有畜产品加工企业7家,肉制品腌制个体私营户350多家,年加工各类肉制品0.8万吨。其中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足赤”、“陇原情”牌肉制品为地方名优产品,驰名陇上。
陇西是甘肃重要的铝冶炼及加工基地。现有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甘肃顺泰铝业公司和甘肃中盛铝业有限公司4家铝冶炼及制品加工公司。其中,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2013年加工各种铝型材3.8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增加值6885万元;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2013年产能达到35.5万吨,实现产值44亿元、增加值4亿元;甘肃顺泰铝业公司2013年产能达到13.7万吨,实现产值20.8亿元、增加值1.9亿元;正在建设的总投资5亿元的甘肃中盛铝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铝合金建筑型材深加工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13年产能达到6.5万吨,实现产值9.1亿元、增加值8354万元。全面建成后,全县铝冶炼及加工能力将达到85万吨以上,产值可达到128亿元以上,实现利税25亿元。
陇西是甘肃中部和南部物资交流、集散的重要场所。陇西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距兰州180公里,中川机场240公里,天水164公里,是连接兰州、天水、临夏、陇南等市州的交通枢纽。陇海铁路纵贯东西,宝兰二线横跨境内,连霍主干道天定高速穿境而过,多条国省级公路与铁路在“旱码头”文峰镇交汇,具有南拓北展、承东启西的发展扩散效应,交通便捷,区位优越。
2、行政区划
陇西县辖9个镇、8个乡: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福星镇、通安驿镇、云田镇、碧岩镇、马河镇、渭阳乡、宏伟乡、和平乡、柯寨乡、双泉乡、德兴乡、永吉乡、权家湾乡。
3、历史沿革
陇西县因在陇山以西而得名,自古为“四塞之国”,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史前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留下了仰韶、齐家等文化遗址。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始设陇西郡,汉初设襄武县,始有建置。隋改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从此,陇西便成为历代郡、州、府所在西陲要镇。元代设巩昌都总帅府,辖5府21州(今兰州市以东和四川、陕西省的部分地区)。陕甘分省后,甘肃巡抚也曾驻节,成为甘肃最早的省会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1949年8月,陇西解放,*陇西县委、陇西县人民*成立。陇西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许多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的李氏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陇西堂”、“李家龙宫”、“李贺墓”等多处李氏文化遗址遗迹。近年来,陇西县委、县*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扶贫攻坚等政策叠加的有利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和谐文明特色经济强县,全力打造“一都两中心”(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世界李氏文化中心)的目标定位,夯实城乡基础,提升特色产业,做大优势工业,发展现代物流,开发文化旅游,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着“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4、基础建设
生态
全县累计造林5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5万亩,荒山造林43万亩),封禁治理187.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2.8%;建成淤地骨干坝20座,中型坝23座,小型坝21座;兴修梯田77.2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26.7平方公里,治理率为51.1%。同时,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全县共建成沼气池19415座,占全县总农户数的20.22%。2008年陇西县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授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单位”;201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2012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管理局授予陇西县天定高速通道绿化工程“2012年度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优质工程”荣誉称号;2013年甘肃省林业厅授予陇西县林业局“2012年全省造林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陇西县城区全景图
水利
全县现有水资源总量17762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量为7180万立方米,工业、农业、居民生活年用水量约5639万立方米。累计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740项,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32万亩;建成河道堤防75.75公里,保护人口13.06万人,保护耕地13.78万亩;已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发展自来水入户5.98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5%,解决2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同时,引洮供水一期支渠及配套工程在我县境内有城区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规划到2020年给我县年调水量为6640万立方米。其中,城区供水扩建工程日供水规模15万立方米,可解决渭河沿川首阳、巩昌和文峰地区的城市、工业用水;陇通农村供水工程日供水规模6.2万立方米,可解决我县西北山区和北部山区人畜饮水;三干渠和总干二支渠、总干十支渠及其田间配套工程建成后可在马河镇、通安驿镇、云田镇境内沿大咸河川区以及双泉乡沿秦祁河沿岸发展灌溉面积2.62万亩,并可为现有的渭丰渠加水。
电力
县域内有33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农用变电站8座,电力总装机容量6.87万千伏安。架有35千伏输电线路8条、102.83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29条、1573公里,0.4千伏低压线路2986条、2969公里,乡、村、户通电率达到100%。
交通
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1438.83公里,310国道(原316国道)和209省道穿境而过,走行长度分别为43.7公里和77.6公里;连霍高速和陇渭高速公路在陇西境内走形长度分别为57公里和29公里,并设有4个出口;有县乡公路19条、396.4公里,通村公路145条、830公里。全县17个乡镇和215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率分别达100%和60%,县内乡镇班车通达率为100%,行政村班车通达率为88.5%。县内有客运企业2家,营运班线车辆137台;城市公共交通线路8条,运营车辆136台;有鸿运、加林、国林3家出租汽车公司,营运出租车400辆。陇海铁路纵贯南北,走行长度75公里,陇西火车站为重要的区间站,境内另有铁路专用线9条。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铁路和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为支线,村道为分支,连通定西、天水、陇南等地,通达各乡镇,辐射行政村,覆盖全县的完整公路网络。
邮电通讯
全县固网交换机容量达到43000线,城乡电话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光缆化、数字化。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宽带互联网系统和数字移动电话。现有固定电话用户4.94万户(其中,电信4.77万户、铁通2400户),宽带用户1.76万户(其中,电信1.39万户、铁通1750户、联通350户、移动1600户),移动电话用户34万人(其中,移动24.7万人、联通4.6万人,电信4.7万人)。
广播电视
全县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覆盖率达99.5%,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累计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20000户,共架设、敷设光缆128公里,设置光节点276个,传输网络主干线光缆82公里,电缆(支干线)122公里,传播*、省、市、县电视节目117套;建成了农村多路微波无线数字平台,传输节目42套;2012年,顺利完成省上下达的广播电视“村村通”任务20033户,“户户通”任务88000户。
工业2
城市建设
全县城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31.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区面积24.1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1.5%,绿化覆盖率达到25.2%。先后建成崇文路、中天路、渭洲路等主次干道37条59.7公里,城区路网硬化率达到98.5%,城区道路初步形成了“三横十纵”的结构性主干路网系统;改造城区给水管网23公里,城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74%。特别是正在实施的引洮工程全面建成后,城区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立方米,可以满足3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城市未来20多年的发展需求;铺设污水收集管网54.86公里、雨水排洪管线45.3公里,城区污水管网总长度11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66.8%;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1%;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全面完成了文峰和城区集*热工程,铺设供热管网22.34公里,关停各类分散供热点19个,全县供热总面积达到277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7.8亿元,先后建成金宝翡翠新城、广场丽苑等22个住宅小区,丽苑新城、龙熙臻品、开元华府等15个住宅小区正在建设,城区商住面积达到440.0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4平方米;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5794套,保障覆盖率达到12.3%。
5、地理交通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渭河上游,海拔1612米——2798米。县界域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宽约52公里,总面积2408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回等12个民族。辖9个镇、8个乡,215个村,1292个村民小组,10个社区,耕地面积118.57万亩,人均占地2.73亩。东与通渭县相接,西与渭源县相邻,南与漳县、武山县毗连,北与安定区接壤。县人民*驻巩昌镇,北经定西至省会兰州210公里。
6、自然条件
陇西县位处西北黄土高原边缘与秦岭支脉丘陵地带之间,为典型的黄土梁峁与河谷地形。构成南山(二阴地区)、川区(渭河水川地区)、北山(干旱地区)三块条件明显差异的小区环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县城位于渭河南岸二级阶地上,主要为第四系地层,上部以黄土为主,下部为砂砾卵石层。土层除湿陷性黄土外,一般较为稳定,地基承载力每平方米12吨—--15吨。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
7、气候条件
陇西地处中纬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降水量445.8毫米,蒸发量144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292小时。城区年平均气温7.7,年平均无霜期146天,绝对无霜期仅有97天。由于受东亚大气环流和青藏高原外围特殊地形的影响,降水量年际差异大。为农牧气候过渡地带,宜农宜牧,以农业为主。川区、北山为温和干旱区,适宜小麦生长,为全县主要产粮区。南山为温寒半湿润区,发展牧业有一定条件。
8、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大理石矿:位于本县东四十里铺东南约2公里渭河岸。岩体宽度100米——200米,长420米,面积约5.5万平方米,可供开采的约1.26万立方米(165万吨)。磨光后,有深灰色和浅灰色2种,年产大理石板材1700平方米。
石灰石矿:位于县境东南21公里的石门,工程控制长度达500米,矿体剖面平均厚42.3米,远景储量约300万吨。渭河及各支流河谷石灰石藏量丰富,年产石灰10万吨,可满足本县工业和民用建筑之需。
砂和粘土:辽西河的细砂质量最佳,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建筑要求;粘土全县均有分布,河浦及首阳地区的较好,烧制的砖瓦、瓦器,质量上乘。全县有20门以上轮窑砖瓦厂20多家,已形成年产1.5亿块机制砖、300万块机瓦生产能力。以原料好,造型正,抗压强度高而畅销市场。
水资源
陇西县地表水、入境水9750万立方米,自产水8012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78亿立方米,年总开采量可达3300万立方米,城区人均占有水资源65.8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为1700万立方米,仅占可开采量的50%。渭河流经县内46.1公里,南北7条支流均有灌溉之利。城区位于渭河川区,地下水资源可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需要。
9、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
全县现有科技管理机构18个,技术推广服务机构6个,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县直专业技术学会20个,会员1070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105个,会员2.58万人。1995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7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并连续4次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
教育事业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3所,其中职教中心1所、职业中专1所、高级中学5所、完全中学3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制学校16所、小学17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26所,另设教学点65个、附设幼儿园103个。在职教职工7019人(普高1119人、职高360人、初中1972人、小学3109人、幼儿园436人、特殊教育23人),其中专任教师6786人(普高1078人、职业高中323人、初中1949人、小学3082人、幼儿园332人、特殊教育2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普通高中92.39%、职业高中72.76%、初中98.46%、小学99.25%、幼儿园100%。在校学生8.2万人,其中普高1.61万人、职业高中2663人、初中2.18万人、小学3.16万人、幼儿园10083人、特殊教育105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53.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9.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2%。全县于1999年实现“两基”达标,2000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13年获定西市教育质量振兴奖。2013年高考本科上线2708人,上线率38.2%,本科上线率连续十五年名列全市第一。
钢铁
文化事业
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书画院)分别设立,全县建有乡镇文化站17所,农家书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215家,城乡简易篮球场784处,业余剧团18个,“四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现存189处古文化遗址、遗迹,其中*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7处,县级文保单位15处。现有馆藏文物4037件,其中一级文物4组6件,二级文物57件,三级文物410件。现有陇西云阳板、陇西民歌、陇西腊肉等3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陇西剪纸、陇西担担面等27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2010年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省级验收,2013年县图书馆顺利通过全国第五次评估定级晋升为一级图书馆,“百姓舞台”机制建设项目列入全国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特色节会、图书音像、休闲娱乐、工艺美术、信息服务、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据统计,全县共有文化旅游经营场所220家,其中出版物经营类44家,音像制品类8家,歌舞娱乐场所20家,美术工艺品经营71家,印刷类36家,文化企业41家(其中网络经营19家,印刷出版企业11家,文化传媒企业11家);文化骨干企业7家。2013年,文化产业资产总额达2.77亿元,增加值达4700万元,占GDP的比重为0.78%。。
卫生事业
全县现有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个,乡镇卫生院及分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卫生室216个,个体诊所55个,专业技术人员1958人(包括村医273人)。各医疗机构实际开放病床总数2106张。中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以针灸、骨伤治疗为支撑,中医教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1996年被*项目领导小组命名为“全国妇幼卫生先进县”。2003年创建为省级卫生城市。2005年和2007年先后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参合率和城镇居民参保率分别达到96.08%和99.45%。2010年县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13年县中医院完成整体搬迁。2010年确定为全省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2012年县卫生局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体育事业
全县现有体育总会1个,各级各类体育协会6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65名,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目前,城区有功能较为齐全的体育场馆3处(体育馆、体育健身活动中心、田径场)、健身站点15个、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建成乡镇文体活动站17处、乡镇体育健身中心3个、乡镇较高标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7个。全县有省级体育先进乡镇8个。199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第六批全国体育先进县”,2007年被省体育局确定为“甘肃省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训练点”,2008年至2012年连续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社会保障
全县纳入城市低保3325户8343人,月人均补差160元,保障面10.6%;纳入农村低保18208户64128人,月人均补差90元,保障面16%;五保对象1993人(其中分散供养1910人,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139元;集*养83人,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3924元);纳入孤儿生活补助保障人数32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月440元。全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4.5万人,综合参保率为96.19%;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4663人,综合参保率为96.44%。2006年启动实施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以来,全县共有82个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覆盖面达到38%;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169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355万元、吸收农户互助金151万元、收取占用费182.6万元、行息9.4万元)。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全县还有扶贫对象14.52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3.08%。
10、经济建设
201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24亿元,财政收入6.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0.02亿元和78.33亿元。
农业
全县耕地面积165.2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3.8亩。2013年全县共播种各类农作物167.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20.5万亩,经济作物47.1万亩,夏秋比和粮经比为14:86和72.5:27.5。中药材、马铃薯、菌菜、畜草是农村的主导产业。一是中药材产业。全县已普查到的中药材品种310种,大宗种植品种36种,2013年种植中药材31万亩,总产量5.48万吨,产值达11.26亿元。有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51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GMP认证的企业22家,个体加工户3800户,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11万吨;有中药材经营企业1000多家,其中63家通过GSP认证,18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本地营销人员达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33家,静态仓储能力53.8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达100万吨。二是马铃薯产业。2013年马铃薯种植面积42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58.9万吨,年外销量达到1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三是菌菜产业。全县菌菜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年产量达到22.05万吨,总产值3.1亿元。四是畜草产业。陇西是“中国腊肉之乡”,畜产品加工具有悠久的历史,千吨以上肉制品加工企业5个,年加工各类肉制品0.8万吨,金钱肉、口条、火腿被誉为“陇原三绝”,“足赤”、“陇原情”牌肉制品为地方名优产品,驰名陇上。全县建成养殖小区187个,规模养殖户12620户,养羊大户210户,养牛大户11户,养鸡大户73户;畜禽存栏数达到156.441万头(只),出栏数达到262.801万头(只);现有陇原中天公司、百绿草业公司、宏明农牧科技公司、锐锋农牧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42家。2013年,全县牧业产值达到7.18亿元。
木材
工业
全县现有各类工业企业274户,工业产品3800多种。2013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0.8亿元、增加值16.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20.2%,工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9.3%和27.6%;其中,25家规上工业企业产值49.4亿元、增加值5.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7%和27.6%。中医药产业方面,现有中天药业、一方制药、奇正药业等中医药加工企业51家,其中22家通过GMP认证,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11万吨,实现产值230亿元,上缴税金2.3亿元。铝冶炼及制品方面,现有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甘肃顺泰铝业公司、甘肃中盛铝业有限公司4家铝冶炼及加工企业。其中,中铝西北铝加工分公司为国内综合性大型铝加工企业,为中铝公司下属的子公司,西北最大的铝加工基地,2013年加工各种铝型材3.8万吨,实现产值7.5亿元、增加值6885万元。甘肃东兴铝业陇西分公司是酒钢集团公司下属国有中型一档企业,2013年产能达到35.5万吨,实现产值44亿元、增加值4亿元。甘肃顺泰铝业公司是我县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2013年产能达到13.7万吨,实现产值20.8亿元、增加值1.9亿元。正在建设的总投资5亿元的甘肃中盛铝业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铝合金建筑型材深加工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2013年产能达到6.5万吨,实现产值9.1亿元、增加值8354万元。截止2013年底,全县铝冶炼及加工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产值达到81.1亿元,上缴税金4930万元。装备制造方面,现有宏腾油气、大鑫铜业、渭河福利等装备制造企业31家,年产值达到3.2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其中,甘肃宏腾油气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对原甘肃华腾石油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整体重组,于2012年1月份共同组建成立的新公司,2013年实现产值5439万元。化工建材方面,现有凯华化工、大禹节水等化工建材企业76家,年产值达到7.5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其中,甘肃凯华化工公司是由原陇西铁合金厂改制的民营企业,目前正在转型重组。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现有陇原情、金华、中天清真、清吉集团、凯龙淀粉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42家,年产值达到5.9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新型包装方面,现有恒利塑料、立祥纸品、宏文印刷等新型印刷包装企业14家,年产值达到0.5亿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
商贸流通
县内有农村集贸市场和综合市场21个,专业市场11个,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农村集贸市场为骨架、个体贩运大户为支撑的市场网络体系。建成中药材专业网站13个,中药材专业协会和货运信息中介组织58个,发展运输专线30多条,运销网络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年市场交易量达100万吨,交易额达200多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已达到20%以上,部分品种占到全国一半以上。在不断规范文峰、首阳现有的两大中药材专业市场的基础上,在首阳镇启动建设了总投资46亿元、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集地产药材交易区、中药饮片加工区、精深加工区、综合服务区、搬迁安置区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首阳分园,其中总投资2.6亿元、占地170亩的首阳中药材产地交易市场自2012年8月份建成投用以来,日交易原药350吨、各类饮片60吨,2013年实现销售额20亿元、上缴税金2000万元。在文峰物流园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占地188亩、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的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该市场自2011年8月份建成运营以来,累计入驻省内外中药材经营企业708家、个体经营户5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预计到2016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以上。2009年,依托中天物流公司投资近2亿元,建成占地面积340亩的中药材物流园,配套建设规范化仓储库12栋3万平方米。2011年,又成功引进康美药业启动建设了占地1000亩、总投资10.75亿元的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全县中药材仓储能力将达到80万吨,较现有能力翻两番多。宇臻物流集团和甘肃天马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良好,货物吞吐量达到258万吨,实现交易额14.26亿元,上缴税金948.8万元。
工业
非公经济
把加快非公经济发展作为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全面贯彻落实*、省、市鼓励和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措施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切实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优先扶持中医药行业非公经济的发展,重点培育非公经济龙头企业,强力推进非公经济大型项目论证储备与开工建设,有效利用各类资源优势发展非公经济,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快速成长,努力提高非公经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先后分别被省、市授予“全省、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县”,2013年被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战略专业委员会授予“全国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百佳县”称号。截至2013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达13806户,非公经济组织达1759家;2013年全县非公经济实现产值97亿元,上缴税金2.9亿元。
11、名优特产
陇西小吃很有名,客人吃过有好评。
烧鸡粉、卤鸡蛋,荞粉酿皮饸饹面。
牛肉羊肉担担面,桂花元宵羊肉串。
酥饼锅盔大肉面,想吃炒菜进饭店。
想吃一碗饸饹面,馋得涎水往下咽。
浇汤扯面味道鲜,吃上一碗想一碗。
甜醅子、甜又凉,花钱不多尝一尝。
吃了一碗忍不住,酒味甜香再操上。
韭菜包子刚出笼,端着上来热腾腾。
抹上猪油醋辣子,吃上一口还想吃。
腊羊肉的味道怪,吃了还给家里带。
巩昌三绝有传授,火腿口条金钱肉。
说起腊肉更为美,陇西特产猪火腿。
色鲜味香营养高,经久耐放销四海。
口条味美更为香,请客下酒款排场。
金钱肉的味道精,高级食品待外宾。
麻式子、味道怪,大肉爆炒加蒜苔。
擀面皮、吃是柔,各样调料加清油。
麻辣粉、配料杂,香油椒料加芝麻。
豆腐、素鸡、蘑菇串,味道清香胜鱼虾。
刀削面、技术高,一手拿面一手刀。
削在锅里水面漂,汤滚沸腾如龙蛟。
炒面烩面客安排,粉条、豆腐、大肉肥。
清香可口味道好,吃上一次还想来。
糯米粽子很有名,抹上蜂蜜四角楞。
解渴消暑人爱吃,端午佳节送人情。
浆水面
陇西曾是历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陇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古丝绸之路必经之道。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陇西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陇西菜肴。
宴席类
传统的陇西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体、十四体、十八体、二十四体之分。以西北风味为主,酸、辣突出,甜、咸、麻、鲜各异,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点。他有荤有素,荤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结合;有热有凉,热凉交错;有浓有淡,浓淡相间。纯朴丰盛,雅俗共赏,四季皆宜。"陇原三绝系列宴"丰富了宴席菜肴,此宴以"陇西火腿腊肉"、"陇西金钱肉"、"陇西腊羊肉"为主要原料烹饪而成,制作工艺精细、配料考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如宴席内的"八卦拼盘"、"金钱鱼翘"、"青龙散金钱"、"鲜党鸳鸯乳鸽"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赏心悦目。"羊十道",用一只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种花样、十种风味,名曰"羊十道"。
小吃类
金钱肉:又名蝴蝶肉,形似金钱,纹展蝴蝶,色艳味鲜,具有滋补强精之特殊功能。相传唐代就为朝庭供品。金钱肉以驴鞭为原料经特殊腌制而成。
火腿:肥者晶莹透亮,食而无腻,瘦者烂若红霞,滋味醇正。火腿腌制始于乾隆年间,历史上销于兰州、西安、*,现在已远销美国、韩国等地。曾荣获甘肃名优特产称号。
口条:柔韧脆香,回味悠长,为美食家、好饮者津津乐道。
腊羊肉:腊羊肉,是甘肃传统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红亮美观,膘白如玉而不腻,肌红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长,是馈赠佳宾的理想食品。本品选用西北高原的无公害净区的健壮羊肉为原料,经科学配方、传统工艺研制而成。具有高营养低脂肪无污染的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膻,味鲜色艳,醇香可口,为佐酒佳品,可以存放半月而不变味,因其肉味鲜美而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烧鸡粉:以鸡肉、鸡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种调料加工而成,褐汤绿粉、肉蛋兼备,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时凉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热;严冬时热食,鲜香味厚,佐酒极佳,特别是病愈初起,以烧鸡粉滋补则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陇西烧鸡粉曾被甘肃省商业厅评为名特小吃,刊登于《中国烹饪》杂志。
甜醅子: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
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当街置一白铁皮覆面的桌子,备二三白色搪瓷大盆,分别盛了莜麦、青稞、小麦甜醅,再设一小搪瓷盆,将小花碗小勺浸泡在凉水里。卖者穿了白色大褂,拿白毛巾不停地檫拭,让人感觉是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
来者要*钱的甜醅,主人便腰一猫,大拇指抠了碗边,四指扶碗底,将碗反扣,在大瓷盆里撩得尖尖甜醅上刷刷两下,碗靠盆底倾斜,用筷子一拦,刚好半碗,动作娴熟利索,行云流水,一尘不染,看着都舒服。虽则一碗下肚,但余香缭绕腔齿,总感觉没有过足瘾,那就再提两碗去吧。
十冬腊月,乡下农家有煮了一缸甜醅的,利用隆冬寒气自然微冻,待吃,捣破薄冰,舀得一碗,甘甜不减,清凉有加,别具风味。解酒醉,消油腻。(许贵祥)
麻腐角儿:麻腐角儿不常见也不常吃,因为现在农村种麻子的渐少,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麻腐角儿从家常小吃摇身变成了稀少贵族。
麻腐角儿的主料自然是麻腐。先说做麻腐,将精选干净的麻籽用水浸润泡涨,用老石磨磨成糊浆,置铁锅中烧热,用双手捏净麻子油,然后将捏过油的麻渣倒入盆中,加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取细箩架在空盆上,慢慢滤之,再将过滤后的浆缓缓倒入煮沸的开水中使其熟化,叫做“点麻腐”。熟化后的麻浆乳便漂浮在开水表面,色白如雪,软似豆腐脑,清香味美。配上葱花、白萝卜或鲜嫩的白菜,加鲜姜、食盐、五香等调料,包麻腐角,食之香而不呛,酥而爽口。
北路的通安驿、马河等乡镇逢集日摆摊叫卖。蜂窝煤炉子上架了蒸笼,现熟现卖。欲吃者坐在小板凳上,笼高人低,抬头张望,好象待脯的鸟儿似的,卖主在冒着热气的蒸笼里取出麻腐角儿,放入瓷碟,浇了翡翠麻油,抹上蒜泥,调油泼辣子,食者接了碟子,用筷子戳破面皮,让麻油和油泼辣子渗将进去,咬得一嘴,满口生津。
有利肠胃、解热毒、滋益精髓、滑肌、滑肠之功效。
腊肉
浆水面:浆水面主料是浆水、面条、咸菜三样。
浆水即酸菜之汤水,酸菜用料或包菜、或萝卜、或芹菜,亦可混用之。做法为:洗净所选蔬菜,切三至四厘米长条,装瓮或缸中,注沸水八成,再加一小碗用凉水和成的豆面或白面稀糊糊。晾温,加入引子(旧酸菜),量根据经验而定。加盖,用棉被或棉毯裹之以保温助其发酵。两天后揭盖,有淡淡酸味扑鼻,取干净勺,盛而尝之,却酸得咋嘴钻心但不苦涩者为佳。
面条手工擀,多用扁豆和荞麦面,小麦面次之。擀成,撒少许莜麦面,晾片刻,切细条或棋花块。
咸菜不可或缺。农村多用胡萝卜葱韭菜杏仁混合腌制。城里人则用新鲜韭菜制作,或切半寸长,炒;或切末,开水汤,撒盐,热熟油浇泼。
浆水要炝。倒少许食油于铁锅,加热至冒烟,放入葱蒜末,嗞嗞作响,倒入浆水,烧沸。
万事已俱,就来做浆水面。锅内盛水,以食者人数而定,土豆切条,置锅中,文火烧沸,煮土豆将化,面条下入,一把旺火烧滚两次,熟,将炝好的浆水伙入,成。将吃,放咸菜、油泼辣子。土豆丝、虎皮辣子佐之更佳。
其味清淡,可清热、解躁、醒酒,无味而大味,爱吃者百吃不厌,不爱吃者老死不能领悟其深邃奥妙之香味。
荞粉:荞粉,色酱红,如老人饱经沧桑的脸。
荞粉用荞麦面为主要原料。先说制粉面,将荞麦用水喷湿,搓破皮,倒入盆内清水中揉搓慢洗,然后用细箩滤去黑色的皮,在盆中沉淀,倒去浮水,晾晒干,粉面制成。
再说撒粉。将粉面溶入适量清水中,做成粉芡。锅内注水适量,烧沸,擀面杖搅动,木勺舀粉芡慢慢溜入锅内旋涡,如此反复,由稀而稠。荞粉质量的高低,关键功夫在烧锅的火候、溜粉芡的速度和搅拌的力度。以柔软、透明、色正为佳品。
将熟好的粉舀在小盆大碗,冷却后反扣过来,叫做粉坨。皮硬瓤嫩,圆润饱满,细腻而富有弹性,有人戏说粉坨如少女美臀,触手即颤,一颤三日。
以前卖荞粉是用一根扁担挑了铜皮包边雕了花纹的小粉箱,拾掇了颇为讲究的铜盆瓷碗走街穿巷地卖,荞---粉---,一声长长的吆喝,馋嘴的媳妇姑娘就会闻声而来。现在被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代替了挑担,城里边则是固定的摊位。 欲吃者摊前一立,摊主便问:拾一碗?细的还是宽的?早已经噌的一刀在粉坨上削得一块,掌在手心,连连数刀,那一片一片颤抖着的荞粉就从齐齐排着的四根指头上翻滚在小花碗中,接着用杆儿长头儿小的铜勺非常娴熟地挨个儿在一排青花大海碗里铛铛敲击,就调上了大黑酱、蒜泥、油泼辣子和香醋。吃者接了碗,切不能心急,先用筷子三翻两覆,使调料均匀,一片一片地放进嘴里,慢慢品味,酸辣诸味充盈腔齿。
荞粉有呱呱、皮子和粉之区别,老人喜粉,细腻滑爽;媳妇女子爱呱呱,硬朗酸辣过瘾。看吃相也各有不同,有坐了凳子细嚼慢咽的,有蹲着吃的有站着吃的,据说聪明的卖粉人能从这些神态中辨知人的性格和身份。
祖辈卖荞粉的马师傅还编了一则顺口溜,印在塑料袋上,荞粉用塑料袋提走,顺口溜就是不胫而走的广告,愈传愈远。现将其抄录于此:晓林荞粉请君尝,宽肠健胃降血糖;时珍本草里面藏,东西汉代御厨张;沿传演绎陇荞粉,降气醒酒含芦丁;四乡街坊携八方,陇西荞粉渊源扬。(许贵祥)
金钱肉
药材类
陇西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党参、当归等十多种药材已有上千年的栽种历史,甘草、柴胡、地骨皮等四十多种野生中药材遍布全县,各地六百多种药材源源不断地涌向陇西,又运往全国。拥有加工企业46户,营销企业276户,粗加工点2000多个,其中有3户企业已办理了自营出口权证。文峰、首阳两大中药材市场年交易各类中药材10万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量达到3.9万吨,加工量1.5万吨,占药材总产量的40%以上。产业总产值达到21737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1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党参、红黄芪——境内盛产以党参、红黄芪为主的中药材60多种,年产量3.28万吨,总产量2.6亿元。其党参为营养补品,有补中益气,调和脾胃,润肺生津等功能,白条党参条长肥大,尤亨有盛誉。红黄芪呈现圆柱单条,无须条,质坚而硬,畅销海内外。
12、历史文化
李氏文化
位于陇山以西、渭水河畔的古陇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是李氏宗族的发源地,或是出于忌吊,唐朝废陇西郡,但“陇西”二字已作为大唐李姓的标志为世人所铭记。
仰韶文化、齐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龙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13、景点介绍
陇西古生物化石
在陇西博物馆里,珍藏着三件不大引人注目的化石-牛角化石、象牙化石和鹿角化石。然而,就是在这不太惹人起眼的化石中,却蕴藏着陇西远古时代的历史。
1973年在宝凤乡青林岘出土的象牙化石(长0.43米,直径0.04米)、1977年在首阳镇三十铺出土的牛角化石(长0.6米,直径0.13米)和1986年在马河镇赵家沟出土的鹿角化石(长1.05米),地质年代均属第四纪的更新世(因当时生物的面貌更新,已有95%以上与现在的无异)。这就是说,远在十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陇西气候温和,水源丰盈,草木繁茂,适宜剑齿象、野牛、斑鹿等动物生活繁衍。从化石的尺寸大小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动物个体要比现在的大得多。
陇西古生物化石的相继出土,也说明陇西在第四纪的早期(从二三百万年前至一万年前止),已经具备化石形成的条件。从生物本身来讲,必须具有主要由矿物质组成的硬体(脊椎动物的骨、齿、角等);从自然条件说,也得具备迅速掩埋生物的地质条件(地震、滑坡、塌陷、淤积等);从时间概念说,生物遗体还得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石化作用(物质的填充、交替、升馏等)。
秦长城与烽火台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国从临洮(今岷县)沿洮河向东北延伸千余里修筑长城,今临洮、渭源、陇西、通渭等县长城遗址即当年所建旧迹。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军蒙恬率军30万北伐匈奴,获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伊克昭盟一带),将这段长城加以修缮,并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贯为一,终至辽东半岛,绵延五千余里,号称"万里长城"。
秦长城在陇西境约100公里,由渭源县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德兴乡阴山,经福星镇、云田镇、渭阳乡至和平乡的砂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而去。位于福星镇马莲岘到鱼家嘴长约7公里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俗称长城梁。这段长城遗址残垣夯土层厚8厘米~10厘米,平均高度仅存1.3米,两侧有壕沟,宽约50米。其他段破坏较为严重,时断时续,在山者则沿梁傍崖,随山势蜿蜒起伏;在沟坡者久经风剥雨蚀和人为损毁,痕迹不清,唯有云田镇乌龙沟段和渭阳乡阳坡寨子入小干川村段残存部分较为明显,尤其是小干川西山段和在东山半坡上的烽火台基本完好,至今约30米见方、残高约10米的土墩仍清淅可见。
长城夯筑故土呈青灰色,长城沿边群众用作土肥年复一年挖掘搬运,大多地方仅留下混杂有绳纹瓦、青灰砖及陶盆、瓦罐等残片的废集物,农民为图方便,就近推铲在一起,形成断断续续、弯弯曲曲的一条堆集带。这条堆集带好像向人们诉说当年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讲述当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景点
1981年,陇西段秦长城被甘肃省人民*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烽火台是我国古代用于报警的军事设施,多数与长城连在一起,如渭阳小干川东山坡烽火台。也有单体建筑的,陇西县城东南宋家掌土梁上曾经就有一座。这座烽火台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清乾隆《陇西县志》有这样的记载:明初平羌将军冯胜攻巩昌,驻兵东五里烽火台。这座烽火台东可望豲道古峡,西可眺陇西城川。从唐宋以来丝绸之路有路就有烽的惯例来看,此烽火台是为扼巩昌要塞,控丝路要道而建,意义非同一般。烽火台举烽播燧的报警方法,随着时世的变迁,逐渐有所发展变化。元代建烟墩,烟墩修有兵营,平常年代可以驻军,战时发挥报警作用。陇西城东5里烽火台当属于此类。报警方法不再是狼烟,五里、十里站站相传,而是有警则守兵举烟为号,"寇至百人者,挂一席、鸣一炮;至二百人者,挂二席、鸣二炮……"烟、席、炮三者并用。
烟墩在清顺治年间多有废圮。陇西县宋家掌烽火台(烟墩)被毁的时间,据《清史稿•兵志》"咸(咸丰)、同(同治)朝……边堠尽废……"推断,当废毁于这一时期,距今不过150多年。
府文庙
府文庙建于宋代,重建于元至元世祖元年(1264年)。明以前在大城西南隅,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迁建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又迁建南街(今陇西一中址)。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大修,同治五年毁,光绪六年(1880年)再建。有戟门、棂星门、圣域门、贤关门、大成殿、崇圣祠、忠孝祠、节义祠、名宦祠、乡贤祠等。门前有"万仞宫墙"影壁长达30米。今存大成殿,宽22米,进深18米,高12米,歇山顶,檐下斗拱36朵。建造精美,高大雄伟,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文庙
县文庙在大城东南(今陇师附小址),创建年代无考。清雍正五年(1727年)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葺,同治五年(1866年)毁,光绪九年(1883年)重建。其规模大致与府文庙相同,但多礼门及仪路两坊。解放初期有大成殿、侧殿等。今存棂星门(牌坊),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
关帝庙(又称武庙)境内共有关帝庙4处:一处在仁寿山东麓,为元代陇右王汪世显所建。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前为正殿,后为嘉庆殿,再后为重庆殿,最后为玄武祠,庙右5楹为希圣堂,庙左为月香台。清同治三年(1864年)毁,光绪六年(1880年)复建大殿和退殿各一座。陇西解放初期,大殿、山门和石砌49级台阶犹存,可见当年建筑之巍峨。一处为北关庙台,初建于明中叶,称关帝楼,也称庙台。同治五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但砖台、拱门低于原建筑。一处在北关镇羌门(西门)瓮城,即月城内,*期间拆除。一处在汪家洞原明朝巩昌卫署旧址,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卫裁署废,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建关帝庙。解放初期犹存。
天庆观
天庆观(俗称天爷庙)原称玉皇观,创建时间无考。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重建,改称天庆观。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扩建,改称神霄玉清万寿宫。元初巩昌都总帅汪德臣再次扩建,改称南观。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增建阁宇,复天庆观旧名。道光九年(1829年)修筑石级、亭台,彩绘壁画。光绪至民国经几十年不断增修补修,形成有大小二十多座殿阁的建筑群,为清代陇西九观之首。解放初期尚存。
万寿寺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创修,原为佛寺。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年),于寺南北修群英冲汉坊和御史坊。清顺治年间重建后,改称万寿宫,供奉"万寿金尊",为官员朝贺君王之所。据史载,万寿寺原有大殿7楹,高7丈,两侧为旁殿,前后有壮观的内外门楼,大门内有朝房、僧舍。殿庭雕龙画凤,金碧辉煌,为陇西城内最宏阔建筑群之一。寺后有一两层谯楼,上置钟鼓,为一城耳目,俗称稽古楼。稽古楼解放初期尚存。
天竺寺
唐代有观音院,元世祖曾敕令重建。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诏谕扩建,赐守藏番僧卜藏僧官,有御制番藏经全藏。天竺寺占地广阔,约200亩,规模宏大,有殿堂百余栋,藏经180多匣。整个寺内由一座连一座的四合殿院构成,院与院之间有大门或甬道相通。当地有谚语道:"天竺寺,门儿多,进去出来摸不着。"解放初期部分建筑尚存。
府城隍庙
府城隍庙(原圆明寺)创建时间无考,有元代重建令旨碑。清道光五年(1825年)和同治四年(1865年)两次重建。解放初期大致完好,大门两侧有铁狮子一对,铁狮子为座的铁旗杆高数丈。山门内有戏台、正殿、退殿、抱厦、乐楼、十城隍殿,二十一城隍厅等建筑。今仅存抱厦(县城关中心粮油站院内),为卷棚式歇山顶,飞檐翘角,其内斜梁挑担,雕花滴垂,构造奇巧,独具匠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县城隍庙
创建时间无考,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年(1699年~1701年)大修。同治五年毁,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解放初期有大殿、抱厦、东、西两排二层耳楼、退殿等。门前铁狮子透剔铁旗杆一对。1955年划拨县邮电局,古建筑全部拆除。
普陀寺
(又名绣佛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相传有比丘无达(俗称卢和尚)沿途募化去浙江定海,朝拜普陀山,肩挑释迦牟尼、韦驮等4尊木雕佛像,于康熙五年(1666年)行至陇西翊秦门时,因劳累过度而无法再行。当地民众集资施地建寺供奉。今存大殿,宽13米,进深12米,高10米,歇山顶,飞檐翘角,构建精美。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极宫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建北极宫,清顺治五年(1648年)部分建筑毁于火。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同治五年(1648年)大部分建筑被焚毁。清末民国初又陆续重建。布局精巧,前有5座木楼和戏台,中有殿阁建筑群,后有5座假山,其上建亭台楼阁。现仅存大小殿宇11座和3座假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以上寺庙观宫外,尚存遗迹的还有38处,即大城内有旗蠹庙(又名天宝宫)、宏慈寺(又名董家寺)、仁寿庵(又名白衣庵)、巩昌营马王庙、紫霄观(相传是元时萧真人降服貘兽之地)、钟灵寺、宝光寺(清初通政宋朝楠家祠)、慈慧寺(又名积庆寺)、火神庙(又名火祖庙)、雪山庙(又名雪爷庙)、太清宫、卧龙寺、妙华寺(又名木塔寺)、龙泉观、报国寺、青龙寺(俗称种家寺)、文昌宫、兴陇寺(有大寺、小寺两处)。北关有文昌宫、大雄寺(俗称陈家寺)、宝庆寺(俗称米僧寺)、三皇庙、药王庙、福慧寺、报恩寺(又名报国寺)、三官庙(又名三义庙)、碧玉宫(又名碧游宫)、龙音观、元德观、普济寺、天宁寺、香山寺、老君庵等。四郊有佛会寺、释迦寺、北林寺、妙光寺、东岳庙、黑池龙王庙等。
陇西为回、汉民族聚居之地,所以回民礼拜寺也多达15处,当年也盛况空前。明朝至清朝同治以前,是西出长安丝绸古道上的经堂教育中心之一。有清真大寺、清真小寺、三堡子寺、西关上西街*、穿心店寺、热水巷寺、清真古寺、拱北寺(俗称巴巴峰)。名称失考的北关有4处,北郊2处,西郊1处,东郊1处。*多为中西合璧建筑,美观大方,也是地方一大胜景。今仅存陇西*。解放以来,陇西县人民*认真贯彻民族政策,1954年拨款重建陇西*,后又几次拨款修葺。
仁寿山
仁寿山是陇西的一座风景山,是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1997年4月,仁寿山公园被甘肃省林业厅公布为省级森林公园;1999年8月,仁寿山被省*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据史载,古时的陇西"山多林木"。仁寿山原为一片原始森林,后来虽然多次损毁,但直至明代还是林草覆盖,郁郁葱葱。嘉靖时著名诗人胡缵宗赞美道:"陇西林密,流水其内,赤根丝丝,白根氵岁氵岁,,陇泉漱玉,陇木到天。"
仁寿山名得于何时,史无记载。清康熙岁贡杨其忠《重修仁寿山古寺碑记》称:孔子有"仁者寿"一语,故此山取此嘉名。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山麓构筑牌楼,山巅构筑佛殿、道观和僧寮梵舍。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总帅汪世显大兴土木,重建十方古刹,重塑十方佛金身(因有十方古刹,仁寿山又名"十方山")。山之西原有佛殿、道观建筑,因年久失修,只留残垣断壁,湮没于荒草荆棘之中。于是披荆斩棘,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一时盛况空前。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陇西大地震,山崩地裂,仁寿山建筑物多数倾毁,其后虽有修葺,但仍未恢复原状。明初,天下太平,地方官员、绅士又倡修,除庙宇殿堂外,继承前志,建一花宫。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张相国移建先师庙(孔庙),恭请先师塑像于山之岭,一时"人文蔚起,日月重光",拜祭者络绎不绝。嘉靖十四年(1535年),陇右分巡佥宪、巩昌府知府纪元重修文昌阁,复建奎星阁。后因长期战乱,失修近百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财力充沛,首修先师遗冢、新亭和先师丰碑。其后增建式廊,改修无上殿,新建罗斗室(又名罗汉殿),重修式廊凉亭,游人赏心悦目。雍正四年(1726年),新修通明殿、文昌阁、武宿阁、百禄阁等。此一时期的仁寿山是最为繁盛的时期。山之西有通明殿、先师庙、十方古刹,古刹旁有"张侯坠泪碑",右有悬泉如疋练;山之东有武安王庙、妙光寺、月香台。所有堂、洞、桥、坊、廊庑、台榭,均丹涂彩绘,美轮美奂。有诗吟唱登其山"收天下春于肺腑,收大地风光注入抔土"。同治年间兵火焚烧,仅存数座残破庙堂。光绪元年(1875年)军门周瑞卿重修仁寿古刹、紫霄观、十区僧寮梵室,恢复原来盛况。每年四月初八日"浴佛节",善男信女朝山进香,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寺庙
陇西解放后,山的西边佛殿、楼阁多有保存。1957年至1960年拆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陇西县委、县人民*决定修复仁寿山,规划建设仁寿山公园。自1984年开始,按照"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化为主,点缀景观"的设想,分步实施。公园规划分园前区、科普区、游乐区、古迹区、森林浏览区。园前区已建起巍峨的仁寿山门牌坊和玲珑剔透的汉白玉拱桥,312台拾级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山麓右侧儿童乐园中屹立着少年英雄张新龙塑像,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山上游乐区东有南山寺,中有三清殿,西有十方寺。十方寺新建占地882平方米的大雄宝殿气势恢宏,4尊汉白玉佛像莅位其间。陇西李氏文化的象征"陇西堂"座落东院,是海内外李姓族人寻根祭祖的一处场所。中院为曲径游廊,有当代名人、李姓后裔的书画供游人观赏。雄踞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陇西川塬尽收眼底,古城新貌一览无余。三寿园、碑林、如一阁、乐寿堂、迎宾楼、大佛殿、西进亭、瑞亭、烈士陵园、中华名医陇西纪念馆和飞龙赛鸽公棚、动物园等景点各具特色。目前5万多株侧柏、云杉、国槐铺天盖地,满园葱茏;千百株牡丹、芍药、月季、大丽花、唐昌蒲、荷花四季竞相怒放,味芬气馥。还有那高雅的百余盆景,点缀得景色更加宜人。
威远楼
北宋前季,陇右一带多为羁縻之地(名义上归于宋朝,但实际统治权仍掌握在吐蕃部族酋长手里的地区)。河(州)洮(临潭)湟(青海湟中)尚未收复,安定以北各地又被西夏控制。宋丞相韩琦为了攻夺失地和边防需要,于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在古渭州地修筑古渭砦城,并于砦东一里东北坊建一了望谯楼。此楼"雄压全军",威镇远方,故取名威远楼。孟卜曾作诗记:"韩*抚来秦凤,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有西土月,旌旗已靖朔方尘。"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谯楼移至城中,筑台建楼三楹。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造铜壶滴漏置于楼上。"重修铜壶滴漏碑"刻记:壶高一米,形似茶壶,左右有耳,天池内盛水,水滴计时,丝毫不爽。明成祖永乐初年,壶被损坏,失去一耳。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知府崔达命工重修,完竣后滴漏,时辰更点准确无误。同时,并制一鼓相配合,夜以击鼓报更,故又称鼓楼。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将楼由3楹扩建为5楹,更名雄镇楼,楼阳阴两面,各高悬"巩昌雄镇"、"声闻四达"巨匾。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吏部文选司出守巩昌府事陈廷纶倡导,进行了扩建,为5开间3层木架楼。砖基楼台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楼周立圆柱24根,柱围一人围抱尚不合拢。四面飞檐,檐下斗拱102朵。楼底层为青砖砌墙,东西辟4窗,对开1门,二楼棂栏围绕,三楼四面雕花明窗。拾级登楼,"俨然图画屏障,脱尘氛绝,云气凌空,万山排阔",复名威远楼。道光十六年(1836年),巩昌府知府唐树义又筹资修葺,雕梁画栋,丹涂彩绘,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铜钟置于楼台。铜钟铜质纯净,高2米,直径1.33米,重约6000公斤。钟表层分4格,铸有"皇帝圣寿万岁"、"重臣千秋"、"*常转"、"国泰民安"18个大字,下题"大宋丙戌崇宁正月"。题名阴阳文不等,有通远军事刘戒朝、散郎通判通远军事孙俣、主持圣寿寺定僧体原等。钟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故又称钟楼或钟鼓楼。楼底层四壁镶嵌的金石有:"郡守汤聘珍去思碑"、"重修威远楼碑"、"郡守唐树义遗爱碑""重修铜壶滴漏碑"等多块。其中尤为珍贵的一块为"五岳真形图"碑。此碑为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重刻,碑高1.33米,宽0.67米。五岳图形下各有注语。下刻"《抱朴子》云:汉武帝元封二年七月七日夜,西王母亲降,见王母巾器中有书卷,紫锦囊盛之,即是斯图"等语。据地方志书载:此石刻图碑是因雷电轰击而出,石缺一块是轰脱所致。这块碑石形似官印信,如品字状,图形极其逼真,是块难得的石刻画,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多次拨款维修,楼台、砖堞、门窗、棂栏、梁柱焕然一新。尤其是按照原样彩绘的历史人物、松竹梅兰、飞禽走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整座建筑更加美轮美奂,凌空欲飞。登楼远眺,九里城郭历历在目,陇山渭水尽收眼底。如今威远楼是陇西文化古城最显著的象征。
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公布威远楼和宋铜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