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渭源县

科普小知识2021-09-10 16:27:42
...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因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秦汉设首阳县,西魏始称渭源县。地处东经103°44'-104°24',北纬34°55'-35°25'之间。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3个社区,总人口35.01万人,总耕地面积80万亩,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南部高寒阴湿区三种类型。

中文名称:渭源县

外文名称:Weiyuan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21123

*驻地:清源镇

所属地区:甘肃省定西市

地理位置:甘肃省中南部

电话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8200

辖区面积:2065km2

辖区人口:约34万人

人口密度:165人/km2

车牌代码:甘J

1、县情概况

渭源因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发源而得名,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地处西陇海、兰成渝两大铁路经济带和G30连云港至霍尔果斯高速、G75兰州至海口高速的交汇处。正在我县设站建设的兰渝铁路和即将建设的兰海高速、316国道、212国道穿境而过,县城距省会兰州市174公里,距陇海铁路陇西站55公里,公路铁路衔接紧密,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全县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共辖8镇8乡,3个社区居委会、217个行政村,总人口35.1万人,农业人口32.4万人。耕地总面积80万亩,林地131万亩,草场80万亩,海拔在1930-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6.8℃,无霜期166天。根据地形、气候、降雨量等不同特点,全县分为南部高寒阴湿区、中部浅山河谷川(塬)区、北部黄土梁峁沟壑干旱区三种类型,其中南部高寒阴湿,植被良好;中部河谷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北部干旱少雨,耕地面积大。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渭源于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大禹导渭"、"秦长城"等为代表的渭河源文化,有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奇迹的鸟鼠山,秦长城遗址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等一些历史人文景观,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自然环境奇丽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现已建成渭河源、首阳山、双石门三大旅游景区,开发出"首阳谒圣"、"十里画廊"、"太白云海"、"双门踩浪"、"灞陵听涛"等16处景点。全县有古文化遗址4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首阳山景区被命名为*森林公园和国家AAA级景区,灞陵桥--老君山公园被命名为AA级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创社会效益1.2亿元,已成为陇上旅游观光、探险寻源、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渭源县

渭源县物产资源丰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渭源地处西秦岭末端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造就了独特的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马铃薯良种繁育和多种中药材种植,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县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965年以来就长期从事马铃薯良种的繁育推广,已建立了从"茎尖组培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繁育-、二级良种"完善的马铃薯良种梯级扩繁体系,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种薯面积29万亩,年产马铃薯脱毒瓶苗6000万株、原原种9000万粒、原种2.1万吨、一二级良种56万吨,成为全国以县为单位最大的原种生产基地,被农业部授予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种植示范县。"渭源种薯"具有品种多、质量好、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通过了原产地标记认证和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远销陕西、内蒙、宁夏、青海、*、*等省市和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供应基地。渭源县境内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野生中药材种类达300多种,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党参14万亩、当归10万亩、红(黄)芪基地6万亩,有25万亩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种植,年产干药达7万多吨,并通过了白条党(参)原产地标记认证和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认定,注册了"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建成了清源、会川、莲峰、新寨等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其中会川中药材交易市场是甘肃省十大中药材市场之一。累计发展中药材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中药材3万多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部分产品出口东南亚、*、香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所产中药材及其产品因其品质优良、营养药用价值高而久负盛名。畜牧业是渭源县的一项传统优势产业,全县80万亩的天然草场资源,为发展草食畜为主的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累计发展规模养殖企业26家、养殖小区26个、养殖专业村35个,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473万头只。特别是近年重点培育起来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年放养量达到400万只,已成为全县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南山放养虫草鸡因长期在野外放养,以野草昆虫为食而肉质鲜美、无污染,是纯天然有机食品,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渭源县投资机遇良好,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渭源依托特色产业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盘活存量促增量"的发展思路,突出中药材加工及现代制药、绿色肉食品生产加工、水电开发及新能源利用三个重点,大力发展地方工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按照建设甘肃中部乃至西北地区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生态工业集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现代物流枢纽的定位,结合兰渝铁路渭源火车站,按照一区三园的布局(渭源工业园、渭源物流园、渭源会川工业园),规划建设了总占地面积8.8平方公里的渭源县循环经济园区,为外商来渭投资兴业、推动地方工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承载平台。2011年,全县工业企业达到65家,完成工业增加值825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37万元。渭源县招商氛围浓厚,投资环境优越。县上先后制定了《渭源县发展工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优惠政策》、《渭源县工业集中区企业入园优惠政策》、《渭源县会川中药材饮片加工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按照"无缝隙对接,零距离服务"的要求,开通了招商引资"绿色通道",对招商引资项目的立项、用地、环评、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以及各种证照等报批手续建立"代办制",全部实行"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全面营造了"重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浓厚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渭源县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渭源为主线,按照"项目统领、产业支撑、城镇带动、民生为本、教育优先、党建保证"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和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建设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产业基地和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基础不断夯实、经济不断加速、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6.2亿元,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亿元,同比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33.8%;第三产业增加值7.4亿元,同比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同比增长6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同比增长18.6%。大口径财政收入1.2亿元,同比增长33.1%;财政支出12.7亿元,同比增长39.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3亿元,同比增长36.1%;贷款余额9.6亿元,同比增长2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85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2993元,同比增长13%。

今后五年,渭源县将紧盯"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坚持既定的发展战略,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苦干实干,努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跨越发展。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2.28亿元,年均增长14.8%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93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9.04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4.31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三次产业比由2011年的43:12:45调整到2016年的28:28:4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2.25亿元,年均增长56.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85亿元,年均增长17%以上。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77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361元,年均增长1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72元,年均增长13.3%以上。

2、历史沿革

据《禹贡》载:天下分为九州,渭源处古雍州之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陇西郡辖九县,渭源为陇西郡管辖。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陇西郡分置首阳县,因境内有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避居采薇之首阳山而得名。

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兼置渭源郡,县治由原首阳县迁至今渭源县城东北老龙亭。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除郡制,渭源县属渭州,隶属秦州总管府。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秦凤路安抚使王昭筑渭源堡,后降县渭堡,称渭源堡。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升渭源堡为渭源县,属陕西行中省巩昌路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初,沿用明治,由陕西省分设甘肃省,渭源县属甘肃临洮府。


1

中华民国2年(1913年),废府为道,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新设兰山道,渭源属兰山道。民国16年(1927)废道,设省县两级,渭源直属甘肃行省。民国25年(1936),甘肃省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渭源属第一区公署管辖,专署驻地临洮县。两年后,专署驻地迁岷县。民国33年(1944)12月,甘肃省增设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地临洮县,渭源属其管辖。

1949年8月,渭源、会川相继解放后,两县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岷县专区撤销,渭源划归定西专区管辖。1952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渭源县,合并于陇西县,将原会川县区域分别划归临洮、漳县。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渭源县,属临洮专区。1963年12月撤销临洮专区后,渭源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

2003年由定西市管辖。

3、行政区划

渭源县明清区划为6个里。民国16年(1927年),全县设5区55村。民国23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度,全县划为3区7联保、62保、709甲。民国33年(1944年)成立会川县后,辖区3镇3乡,共47堡,603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设7个区公所46乡。1950年调为6区37乡。1953年辖7区46乡。1956年撤区并乡后,辖4区26乡。1958年撤区全并为16乡。4月会川县与渭源县合并后,辖32乡,8月调为18个乡,9月建成7个人民公社。1961年12月,恢复渭源县建置,辖6个区工委,30个人民公社。1962年7月至1964年,分别撤销区工委,将人民公社调整为14个。1972年,全县有20个公社,119个生产大队,2110个生产队。1983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行政村,生产队改为合作社,辖2个镇,18个乡,210年行政村,1492个合作社,2个居民委员会。2001年,将五竹乡、路园乡、麻家集乡、北寨乡、莲峰乡改建为五竹镇、路园镇、麻家集镇、北寨镇、莲峰镇。2004年撤乡建镇进行区划调整,将黎家湾乡并入新寨镇,杨庄乡并入会川镇,七圣乡并入清源镇,蒲川乡并入莲峰镇。

2007年,渭源县共有8镇8乡,217个行政村,3个社区,乡镇平均人口由原来的1.63万人上升为2.17万人,行政区域平均面积由原来的103.28平方公里扩大到129.06平方公里。

自然环境

渭源县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县城海拔2080米,年平均气温5.8℃,年平均降雨量507毫米左右,无霜期157天。渭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区。盛产马铃薯,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所产马铃薯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全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盛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四大作物。

渭源县也是“中国党参之乡”,素有“千年药乡”的美誉,自古就有“渭水当归传两广”和“党参故里”之说。已形成规模大量种植的主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等中药材。自然资源主要有大理石,腐植酸泥炭,高岭土,陶瓷土,天然次生林40多万亩;南部山区生长有大量蕨菜。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境内有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叔齐的首阳山、省级森林公园莲峰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16处旅游景点,为全省旅游之胜地。

4、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一、发展概况

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9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3所,独立初中19所,小学252所(其中五年制小学220所,八年制学校9所,四年制以下小学23所),幼儿园20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5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少儿体校1所,民办初中1所。在校学生74928名,其中普通高中学生9100人,初中学生19980人,小学生39666人,学前班学生4566人,在园幼儿1274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260人。

全县现有教师3601人,其中:高中550人;初中1159人;小学及幼儿园1892人。本科学历438人,专科学历2111人,中专以下学历1052人。高中专任教师合格率40.8%,初中专任教师合格率96.8%,小学及幼儿园专任教师合格率98.6%。

现有代课教师302人,其中:本科学历2人,专科学历130人,中专以下学历170人。代课教师除替补缺编的79名教师外,其余人员主要从事农村小学开设的学前班教学,或公派教师因病、婚产假等特殊情况的替补。

我县于2000年9月通过省、地"两基"联合验收。截止目前,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1%;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6.55%,在校学生辍学率小学为0.19%,初中为1.4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8.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3.71%。

二、主要工作情况

1、义务教育巩固提高情况

2000年全县实现"两基"目标后,巩固提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对此,我们一如既往地抓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明确提出"两基"工作机构不撤,工作人员不散,工作力度不软,规定措施不变的工作格局,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进一步明确了县、乡、村对义务教育工作的责任,实现了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按时足额发放,为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政策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2、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针对我县城乡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县出台了《渭源县城镇及沿川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偏远中小学开展"双帮"活动实施方案》,拟订了以"校校结对帮扶"及"教师下乡帮教"为形式的"双帮"活动计划。决定从2006年开始,每年从城镇及沿川中小学选送5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农村偏远中小学帮教,每期两年;相对应的农村偏远中小学定期选派教师到城镇中小学上挂学习,形成校校对口帮扶,教师上挂下派互动的"双帮"模式,以此促进城乡学校间的教学交流,使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和教学手段更好地得到传递和学习,从而推动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互动双赢的目标。

3、"两免一补"执行情况

我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工作,实行在省、市*宏观指导下,以县*为主,分级负责,落实到校到人的管理*。县上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财政局、教育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管理"两免一补"实施工作。


2

县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各个管理环节,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两免一补"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对资助范围、贫困学生的确定、"两免一补"资金的发放、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按规定操作。一是加大宣传的力度“两免一补"工作关系到农村教育的大局,我县为使国家的助学政策深入人心,我们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工作。以学校为主体,深入到学生、家庭、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各校设立了"两免一补"宣传窗,在乡镇及村委所在地中心区域张贴宣传标语、张贴"两免一补"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做到让助学政策、助学方式、助学额度,申请、申报程度、发放办法等家喻户晓。二是严格把关,严格审核、配额、定员。县上结合各校的在校学生数和贫困学生数分配资助名额。各校由村委会代表、家长代表、教师代表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定额人数,认真研究审查,确定资助对象,然后“两免一补"的资助对象进行了张榜公示,广泛接受和会各界的监督。三是专款专用,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按文件精神,"两免一补"建立专门的帐户,由专人负责,实行封闭管理,专款专用,确保了资金的按时足额到位。四是加强督查、指导,严肃执行纪律。县财政、教育、监察等部门定期对各校的"两免一补"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严肃执行纪律,保证了整个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有序。

今年秋季全县共计发放"两免一补"资金6568986.26元,覆盖中小学生102163人次,其中初中学生补助免费教科书13068人,发放资金627646.9元,补助免杂费学生19980人,发放资金2142258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3891人,发放资金150000元;小学生补助免费教科书25476人,发放资金571339.36元,补助免杂费学生39666人,发放资金3067000元。

4、民办教育发展情况

自2002年国家颁布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后,我县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办学。2003年至今民办学校从无到有,发展到了16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5所,在园幼儿达到800多人,民办中学1所,在校学生150人。县教育主管部门除依法对民办教育进行评估、审批工作外,还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县教育的统一管理,一并检查指导,严格规范办学行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打破原有*单一投资*,成为全县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

5、农村寄宿制建设情况

由于我县初中学生人数近几年来急剧增加,而且在学校或在学校附近寄宿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80%,大多数学校由于校舍紧张,无法安排学生在校内住宿,绝大多数寄宿学生在学校附近的群众家中分散居住。这既不利于对学生的管理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在农村中学进行寄宿制建设已成为农村教育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去年,市*在我县召开了农村初中学生住宿社会化管理现场会。会后,我县各初中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校外集中住宿区,今年有部分学校已建成使用,这对我县巩固"普九"成果,加快农村初中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此项工作资金投入量大,学校经费紧张,至今无法圆满解决。

6、中小学校舍建设情况。

2001年以来,渭源县教育系统相继实施了一期和二期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寄宿制建设项目、高中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建设项目、农村初中建设项目、援建项目、自筹资金建设项目,总投资5689万元,其中*专款1259万元,省级专项资金542万元,*转移支付中小学危改资金1142万元,自筹资金2348万元,援建资金398万元,对169所学校的校舍进行了改造,新建校舍97315平方米,消除危房44442平方米,其中C级危房4068平方米,D级危房40374平方米。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使我县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但由于我县中小学校舍建设历史欠帐较大,还有一定数量的危房存在,特别随着初中入学高峰期的到来,初中校舍普遍紧张,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

科技事业

发展概况

科技体系基本健全,科技实力明显增强。通过多年的努力,已成立了县科技局、科协和16个乡(镇)科委、科协,县乡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科技副县长及科技副乡(镇)长。目前,我县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12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25人,其中高级职称27人,中级职称706人,初级2001人。发展各类协会66个,会员2400人;217个村建立222个科技服务组织和123个科普小组,全县已建立9个科技示范乡,48个科技示范村,7850户科技示范户,6个县级科技示范点,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20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61所。如今,科技领导、管理、推广服务、示范、培训五大科技体系已具备较强的实力。

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在改革开放二十年中,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如:马铃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十万亩优质当归试验示范项目,高寒二阴区粮食持续增产综合配套技术项目及旱作农业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等得到大力推广应用,并重点实施了十大科技工程。现在我县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97%;牛羊良种化程度达到80%以上;鸡、猪良种化程度达到70%和60%以上,全县科技入户率达90%以上,种植业科技覆盖面积达85%,每年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推广300余项,科技对农业、工业的贡献率达到了45%和30%。

科技活动全面展开,科技发展势态喜人。为推动农业和工业科技进步,先后共安排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30多项,每年投入科技经费近25万元。农业方面,以大力发展农作物新品种、地膜覆盖、模式化栽培、支柱产业开发及乡镇科技创先为重点,广泛实施科技攻关工程、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提高了粮食总产,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方面以质量、品种、效益为中心,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增强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加快了工业技术进步步伐。

科普宣传、培训成效明显,科技进步已成氛围。通过采用多形式的培训方式。近年来,年培训农科示范户达6.5万人(次)以上,每户都有1-2个掌握1-3门实用技术,懂科技会经营的科技明白人,农业科技入户率达95%以上,使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致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文化事业

1、基本概况

文化旅游局(原旅游局、文化中心)于2004年12月组建,属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核实事业编制10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3名,人员按公务员管理。机构设置为:局属一室两股一队一中心,即办公室、宣传股、规划股、文化市场稽查队、旅游服务接待中心。

2、分项介绍

文化方面,全县共有3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团(秦剧团)和16个乡镇文化工作站,有村级文化室198个。全县现有文化工作者120人。

文化馆,成立于1934年(为民众教育馆),属全额拨款的股级事业单位,现有职工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人5人,高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2003年投入160万元修建了文化馆综合办公大楼,设有展览厅、排练厅、多功能活动厅、音乐室、美术室及办公室等,发挥出了文化馆培养和发掘文化艺术人才,挖掘、整理和发扬文化遗产的职能。

图书馆,始建于1935年,属股级事业单位,馆内设有图书借阅室、阅览室、少儿阅览室、资料文献室、特藏室、采编室等。现有馆藏书刊51800册,有些期刊存档年限达50年以上。《陇右金石录》、《陇右方志录》、《万有之库》(现存1564册),线装《二十四史》(45函1399册)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珍本,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3

博物馆,成立于1997年,股级事业单位。现有各类历史文物1420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3件(二级文物15件,三级文物128件)。现有工作人员2人。

秦剧团,始建于1952年1月,1979年正式成立,剧团机构健全,演员阵容庞大,行当齐全。演职人员共计45人,其中正式职工16人,退休职工6人,从去年底开始退休人员工资由县财政统一拨付。

全县16个乡镇文化站中,有站无址的有2个,分别是峡城乡、路园镇。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有3个,分别是五竹镇、祁家庙乡、锹峪乡。面积在50平方米--300平方米之间的有10个,分别是莲峰镇、会川镇、清源镇、麻家集镇、北寨镇、庆坪乡、秦祁乡、大安乡、田家河乡、上湾乡,以上均属危房。房屋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有新寨镇1个。

旅游业方面,自1993年开始起步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开发的旅游景点有莲峰山、首阳山、石门水库、天井峡、五竹寺、太白山、鸟鼠山、老君山、灞陵桥、秦长城、南横卧佛、高石崖、双石门、船崖寺、鹿鸣寺、索爷林等。其中,首阳山、莲峰山、天井峡被命名为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灞陵桥--老君山公园2003年被评为AA级旅游景点,今年5月份灞陵桥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县现有旅游管理站三个,即首阳山公园管理站(渭河源森林公园管理站)、太白山旅游管理站、双石门旅游管理站。有涉旅宾馆饭店9家,接待床位760张,旅行社及门市部1家,旅游定点商店1家,定点餐馆3家。现有旅游管理人员22人,导游人员4人,安全和环卫人员20人。

3、主要工作

近年来,全县文化旅游工作紧紧围绕县上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用文化包装和提升旅游资源,积极打造"甘肃生态旅游名县",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储备、申报了一批重点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加快我县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我县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文化工作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县上始终把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常抓不懈。1980年以来相继建立了20个乡镇文化站,由于乡镇合并,现为16个乡镇文化站,每个乡镇都配备了站长和专职工作人员,大乡镇文化站3人,小乡镇1人。同时,县上成立了"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经常对文化市场督促检查,不断规范文化市场经营行为。县上每年召开一次大型的文化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县文化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了乡镇文化工作的管理。今年4月份,县上召开了全县第二届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选举了文联主席、副主席,各理事长、理事,任命了秘书长,进一步加强了文艺创作管理,扩大创作队伍,形成了上有人管,下有人抓的良好局面,为全县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县现有文学作者60多人,美术作者70多人,书法作者50多人,有省美协会员12人,省书协会员6人,他们为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培养艺术新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县上及各乡镇每年在"六一"、"国庆"、元旦、春节期间都要举办文艺调演、卡拉OK大奖赛、书画摄影展览、读书有奖竞赛、大型灯展、焰花晚会等活动。尤其今年春节在灞陵公园举办大型灯展,正月十五晚在县城举办大型焰花晚会,观看群众近8万人,是近二十年来我县开展活动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各乡镇依托乡镇文化站,举办科学种植、养殖、家电维修、服装裁剪缝纫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据统计,2005年全县乡镇文化站举办各种培训班120次,培训人员达4000多人(次)。同时,乡镇文化站坚持开展图书报刊借阅,读书有奖活动,法制讲座,评选致富带头人、好媳妇、好丈夫、五好家庭,举办全乡文艺汇演、书画、摄影、剪纸、刺绣、民间手工艺品展览,春节期间组织秦腔、社火调演。2005年,各乡镇共开展各种文化活动120多场(次),乡镇文化站真正发挥了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作用。县秦剧团曾多次奔赴兰州、天水、平凉、临夏、秦安、会宁、岷县、宕昌、定西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县文化旅游局创办的《渭水源》、县一中创办的《未来》、莲峰中学创办的《碧莲花》、清源中学创办的《春蕾》等刊物,既丰富了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化精神生活,又培养了一批文学创作人才。

3、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我县是渭河的发源地,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有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有大禹导渭、伯夷叔齐绝食明志、秦始皇西巡、隋炀帝探渭、汉将军冯奉世屯兵、三国姜维失算云盘山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还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节日文化方面,有南部麻家集、田家河、峡城等乡镇的拉扎节、四月八莲峰山山会、五月二十五会川本庙庙会,六月六高石崖花儿会等;民俗文化方面,较有代表的有婚礼仪式、丧葬仪式、宗教仪式等;民间文化艺术方面,有纺织、刺绣、雕刻、剪纸,有唢呐、二胡、笛子等组成的吹拉弹唱自乐班子30多个。在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方面,我县本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挖掘渭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编辑出版了《渭水源头》、《莲峰山风土录》、《渭河花儿》等书籍,创作了《渭水情》、《欢迎您到渭源来》等歌曲,创编了《关家庄》、《渭水盟黄》等优秀秦腔剧本,并进行了排练演出。

4、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近年来,县文化旅游局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文化市场经营中的各种违法经营行为,使非法出版书籍、音像制品、盗版软件、网吧违法接纳未成年人、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文化市场经营秩序明显改善,经营活动得到进一步规范。一是由?quot;扫黄""打非"领导小组牵头,工商、*、电信、劳动等部门积极配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合鑫电脑培训中心进行了突击检查,当场扣押终端机8台,并依法关闭取缔了合鑫电脑培训中心。二是开展了打字复印、印刷企业的专项整治和年检工作,对2003年未参加年检的3家打字复印企业,按照管理规定及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了限期年检,并按规定取消了1家拒不年检的打字复印企业。同时,与15家合法经营的印刷、复印企业签定了《渭源县印刷企业守法经营责任书》,并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了印刷复印行为,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三是重点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类出版物,认真开展了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同时,结合打击非法音像制品和盗版软件工作,对中小学校周边、城乡结合部和集中经营场所进行集中检查清理,有效地遏制了不良出版物在未成年人群中的传播。四是认真开展了音像制品宣传周活动,在每个音响店张贴宣传制品及标语,规范了经营主体和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反动、淫秽及盗版等违法音像制品经营行为。五是经常对娱乐场所展开集中检查活动,严厉打击利用歌舞娱乐场所进行色情、淫秽表演、赌博、吸毒等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娱乐场所健康、规范、安全运行。


4

5、多方争取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以来,文化系统共争取实施了两个项目,分别为:图书馆综合楼建设项目,总投资97.12万元,建筑面积为1392.33平方米,工程于2005年9月竣工;文化馆综合楼建设项目,总投资140.46万元,建筑面积为1910.88平方米,工程于2005年10月竣工。同时,通过积极争取,省文物局投资20万元对灞陵桥进行了全面维修,今年5月份又被国务院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对各乡镇文化站调查摸底,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上报省发改委、省文化厅,有望在年内下达部分投资计划。全县217个行政村文化室建设方案正在规划之中。

(二)旅游工作方面

我县旅游业起步于1993年,被确定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已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为全县旅游业纵深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县上立足资源优势,把"建设甘肃生态旅游名县"确定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围绕一条主线(渭河源)、两个旅游服务中心(县城、会川镇)、四大功能区(首阳山旅游区、渭河源旅游区、洮河风情旅游区、黄土风情旅游区)的旅游总体规划思路,全力打造三条旅游带(首阳山生态文化旅游带、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带、洮河风光旅游带)。目前,县上正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旅游景点,努力提升景点档次和品位。

1、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景点管理由原来县林业局和所在地乡镇管理划归县文化旅游局管理,并成立三个旅游管理站,具体负责各景点的日常事务,进一步理顺了旅游管理*,。同时,在新的管理*下,积极举办导游及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2、进一步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一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近年来,我县先后邀请甘肃电视台、新华社甘肃分社、定西电视台制作了《无限风光看渭源》、《神奇美丽天井峡》等5部电视专题片及导游图、明信片、邮资门票、VCD光盘、画册等精美旅游宣传资料,公开发行,展示了渭源风光;充分利用各种报刊杂志、信息网络、户外广告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先后在《甘肃日报》、《兰州晨报》、《旅游文化报》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利用推介会宣传。先后在兰州举办了渭源旅游资源推介会、"渭源县天井峡风景区旅游经营权出让会暨旅游项目推介会"、"五一"黄金周新闻发布会,都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了把我县旅游业推上一个新的水平,县上决定于今年8月18日在天井峡草坪举办"渭源是个好地方─旅游推介演唱会",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三是利用网站宣传。在以往简单从渭水源*网站或部门网站制作文化旅游网页的基础上,今年县上组织力量专门建立了渭河源文化旅游网,将全县文化旅游事业真正推向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

3、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争取,罗莲公路、太白山、渭河源、天井峡旅游道路正在硬化,西五公路年内将开工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建成了投资60万元的"莲峰山民族度假村"和投资300万元的莲峰山庄;通过积极动员全县*职工捐款,完成了天井峡5.2公里人行步道硬化。同时,申报了渭河源风景区和双石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渭河源风景区已由省*批转省建设厅正在审查。

公共卫生

机构与人员状况:我县现有25个卫生医疗单位,其中县级卫生医疗机构6所(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疾控中心1所、妇幼保健站1所、卫生监督所1所),乡镇卫生院19所(中心卫生院4所、一般卫生院15所),在职职工63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92人,工人119人,职员7人,社队工12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取得本科学历的有26人,大专学历215人,中专学历的有227人,其他24人。有村卫生室217个,保健员225人;有个体诊所132个,个体行医人员132人。全县设有病床515张。

房屋建设情况:一是"九五"期间乡镇卫生院建设情况。列建了北寨、莲峰、峡城、田家河、会川、上湾、杨庄、五竹、锹峪、路园、蒲川、祁家庙、大安居乐业等乡镇卫生院,建筑面积6220平方米,总投资313.5万元,其中省投141.5万元,地投14万元,县乡投158万元。二是"十五"期间房屋建设情况。疾控中心国债建设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国家专项补助140万元,县上内配资金60万元,建筑面积1889.8平方米,于2003年9月22日动工修建,2004年11月30日完成,2005年4月3日正式通过县上验收,于5月上旬投入使用;县医院传染病科国债建设项目:总投资88万元,是全额国债建设项目,中标投资价83.3万元。建筑面积818.5平方米,于2005年5月1日动工修建,预计2006年5月俊工;贫困县医院医技楼建设项目:总投资3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自筹210万元,建筑面积4487。88平方米,工程于2004年9月1日开工,预计在2005年年底完工;会川卫生院住院部楼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3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3万元,自筹113.5万元,该工程于2005年3月26日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10月1日完工;麻家集中心卫生院水毁工程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2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5万元,地方配套5万元。于2005年4月26日开工建设,预计10月1日完工。

另外,县中医院通过自筹资金150万元修建了2486平方米的中医院门诊大楼并投入使用。麻家集中心卫生院千方百计自筹资金3万元,新建职工宿舍7间,建筑面积140平方米。上湾、田家河、秦祁、庆坪等11所乡镇卫生院分别自筹1万多元对业务用房进行了屋面维修处理,解决了屋面渗漏的问题。

卫生医疗开展状况:县级医院有全身螺旋CT、彩超、数字胃肠机、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仪等大型医疗器械,能开普外科、骨伤科、颅脑外科、泌尿外科等大型手术,并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针灸、痔瘘、皮肤病等临床科室,五竹、莲峰、北寨三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并通过评审;有10个乡镇卫生院能开展放射、化验、普外等项业务;有6个卫生院拥有了B超;有1个卫生院购置了救护车;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拥有X光机、B超、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检验器械等设备,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外,尚能抢救各类急危重病人及开展下腹部手术。

县、乡、村三级卫生医疗防保网建设情况:县级有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站,县医院、县二院、县中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均设有防保室,并配有专职防保员。217个行政村设有防保室。大部分乡镇有固定的防保房屋,面积约20平方来,有资料柜、冷链设备(低温冰箱、普通冰箱、冰排)、消杀用品等;村级50%的卫生所有固定房屋,面积约15平方米,冷藏包、接种消毒器材等。乡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报表和电话报告;村级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以口头报告和电话报告。

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工作状况:以县疾控中心、各乡镇卫生防疫专干、村防疫员等构成的"三级卫生防疫保健网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95%以上,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7.14%,麻疹、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等到传染病的发病率比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0%,近十年未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结核病发病率为52.78/10万以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从70年末的7061/10万下降为2004年的398.64/10万。2004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6.2‰,婴儿死亡率为37.6‰,孕产妇死亡率为143.47/10万,新生儿死亡率为26.11‰,传染病发病率为398.64/10万。

卫生改革方面:根据原定西地区行政公署106号文件《关于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我县于2003年6月将全县乡镇卫生院上划县卫生局统一管理,上划管理后,由县卫生局充分行使人员、业务、经费等管理职责,更有利于业务人员的管理,同时,根据乡镇卫生院的职能和任务,对每所卫生院配备了一名防疫专干和一名妇幼专干,将乡镇卫生院院长、防疫专干、妇幼专干、离退休人员工资实行全额拨付,其他职工按工资总额的60%核拨。

建立长效防治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方面: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和原定西地区行政公署《关于建立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长期防治机制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我县制定下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在县卫生局成立了预防控制专家组、医疗救治专家组、疫情应急处署队、农村疫情应急防控队,各卫生医疗单位成立了救治小分队等组织机构。县一院、县二院成立了救治中心,公布了急救电话,确保了绿色通道畅通。另外县上决定从2005年起将对全县217个村的防保员报酬纳入县财政预算,每人每月拨付50元的工作报酬。

计划生育

1、发展概况

渭源县于60年代起实行计划生育工作,70至80年代,人口得到了有效控制,1989年底,人口控制在299862人,年平均增长率39.72‰。1990年后的十年间,是依法管理计划生育阶段。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生育速度降到低生育水平。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生育模式。到1999年底,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达到86.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7‰,计划生育率达到94.85%,全县10年少生2万多人,群众的婚育观念得到很大转变,从多生孩子养儿防老转向抓生产、走少生快富之路。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育龄妇女享有初级生殖保健和优质服务。计划生育工作基本实现了“三为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渭源县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分项介绍

(1)民族:以汉族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回、藏、满、蒙,占总人口的1%以下。


5

(2)年龄结构:全县总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5.6%,15-64岁人口占总人数的68.9%,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5.7%。属典型的成年型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

(3)地域结构:北部干旱山区人口占总人数的30.95%中部沿河平原人口占总人数的58.55%,南部丘陵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0.5%。人口密度以中部沿河平原最为稠密。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主要经营种植业。

(4)工作措施: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经常性工作为主,以避孕节育为主。推行计划生育与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立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实行既定的人口目标不变,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一票否决制不变。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重心下移到村社。对育龄妇女提供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

(5)机构:1972年,首次成立了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79年,给每个公社配备了1名计划生育专干。1984年,县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改制为计划生育委员会,1997年后,又改为计划生育局,由谢春凤同志任局长,属*工作机构,下属事业单位有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成立于1983年。各乡(镇)也先后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站、服务所、村级配备了计划生育专职副主任,社级有计生宣传员,妇女中普遍成立了自管小组,现已形成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通的计生工作队伍。

此外,县、乡、村各级计划生育协会也于1989年成立,县级协会于1998年配备了专职秘书长。

3、合作项目

(1)计划生育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项目(包括加工、种植、养殖等)。

(2)生殖保健、优质服务项目。

(3)劳务输出合作项目。

5、旅游景点

陇上碧莲莲峰山

“孤鹤泪烟雨,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一首清爽之作,给陇上碧莲莲峰山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莲峰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KM处,因九峰环峙,状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这里山势险峻,植被茂密,文物众多,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被美誉为古丝绸南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1993年,评为省级森林公园。

莲峰山景区共有大山、二台、三台、四台、五台、后五台、皇洞,释迦庵、老君山等九座形态各异的陡峭山峰,11万亩的森林为这九峰披上了四季长青的绿衣和群芳争艳的罗裙。山间四时各有不同,真可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节,水落石出,山间四时也。”山顶清泉涌波,流水潺潺,山腰古松参天,丛灌密布。置身其间,可赏险峰秀岭,阅南花北树,闻鸟语花香,游古刹仙阁。阵阵松涛似钟磬不绝于耳,缕缕雾霭如罗纱轻笼山崖。真有一种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菜之感。

自西汉以来,莲峰山就是丝绸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唐番古道的重要驿站。那挺立于山巅的马武挂鞭树,相传就是东汉杨虚侯马武征西羌时,被此景所迷,便屯兵于此,每日上山操练时挂鞭之处。现如今,人去树在,但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他要告诉我们的太多、太多……

一路拾级而上,溯着历史的足迹,崖壁上开凿的一个个佛洞依旧向人们展示昔日的辉煌。佛洞之佛,有坐有立亦有睡,姿态万千,容貌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慈目含笑,有的狰狞凶煞,有的和蔼可亲……

昔日绿草林深肥马鹿,而今碧天云影壮莲峰。今天的莲峰山,在各界人士的装扮下,青春再现,伸展双臂,迎接着八方游客,续写着历史篇章。  

古雅通幽首阳山

与莲峰山遥相呼应的首阳山,位于渭源县城东南34CM处。其势巍峨高峻,郁郁葱葱,因列群峰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主峰宛如一位盘腿端坐的慈母,伯夷、叔齐的墓冢恰在山弯之中,犹如一对酣睡在母亲怀中的婴儿,安祥略带阴暗。优美的环境,确凿的史事,造就了这里难得的珠联璧合式的人文地理。

“天下五首阳,唯有渭源真。”据史料记载,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皇子伯夷、叔齐因互让君位,耻食周粟而隐居于此直至饿死,首阳山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刻有清陕甘总督左宗棠亲篆的“百世之师”和“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的墓碑,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幽静肃穆。顺通幽小道上止墓后数十步,便是供奉伯夷、叔齐圣像的清圣殿,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多次拆除修缮已使它风格大变。但首阳山做为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地,依旧古雅肃穆,向世人默默沉诉着那古远而悲壮的历史事实。

石门夜月映碧波

位于首阳山西北侧的石门,因两座石崖东面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

石门以内地势开阔,每当皓月当空月下石门便呈现出一派山静水恬的诗情画意之景,古人称之为“石门夜月”,列为渭源八景之一。解放后,渴望发展的渭源人利用这两山对立的有利地形建筑了可蓄水五百多万立方米的石门水库。26公顷的水面尤如一圆明镜,使得青山倒影,悬崖垂立,又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现代风景线。

现在石门水库的两侧石门崖顶上各建有六角亭一座,配上传说中伯夷、叔齐当拐棍的千年古柏,更显古雅多姿。库内垂钓,游艇、游泳等多种水上游乐项目使得这里多了生机,多了活力,多了时代的气息。登山望湖,轻风徐徐,快艇驰骋,碧波翻涌,青山依偎,兰天相衬,水鸟翩跹,鱼儿跳跃,这种感觉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双峰对峙石门开,夹岸深深月照来”。府扬国赞如看到今天此情此景,也只有自愧不如了。

神奇美丽天井峡

在渭源县城25公里处。有一横亘15华里的史前峡谷,它虽未及美洲大峡谷的规模,但峡谷之险,山峰之秀,景色之美丽,传说之多。无愧为大自然神工鬼斧之佳作,它是大自然厚待渭源的又一物证。

天井峡景区山有情、水有意、处处皆景。峡谷两侧一座座形体不同的石峰峭崖,有的独成一峰,妄自尊大;有的并肩而立,亲亲热热;有的象扇面;有的象麦垛;有的如奔跑的猛兽;有的象俯冲的雄鹰,真是千姿百态,变化莫测。这里的水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它的出口尤如天井,喷涌而出,聚合了悬崖落下的水珠,从山而降的瀑布,汇成了涓涓溪流,如同一匹脱缰的骏马,左冲右撞,驰骋峡谷,向往在原野,归宿在渭水。

矗立于峡谷深处的仙女屏,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她那青灰色的哨壁,是多么的坚强可靠;顶端的苍松翠柏,总是在那里遮风挡雨;下面一湾青草山花又是何等柔情,难怪仙女洗澡时要这里更衣休息。而旁侧的淋仙瀑,一如既往,依旧温柔多情地将甘露飘洒飘洒……对面山崖上的窥仙洞,就更显得深奥莫测。那形象逼真的象狮崖,虽庞大无比,但其含情脉脉的姿容,又不觉令人遐想万千。三百多米长的一线天,真乃绝佳境地。还有那令人神往的水帘洞,傲然独耸的金顶,小麦积、含情脉脉的梁祝峰,神奇诱人的乾坤窑,慈眉善目的毛公崖,香气弥温的柏香崖,昂首屹立的金鹿峰,展翅翱翔的鹏崖……使您目不暇接,如痴如迷,留恋忘返。神龙汲水,卧龙潭、锁龙峡、有龙就有水,有水就有龙,真可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美哉,开井峡,十五里峡谷,十五里画廊,山奇水更美,人在画中游。

云端仙境太白山

在渭源县城西南25KM的杨庄乡境内,有一高耸入云,高峻陡险的山峰,相传这里是太白金星的修道之处,故名曰太白山。又因其惊险奇绝,有华山之险,便称它小华山。

太白山海拔3400米,从山底到山巅的相对高度达1000米以上。它一峰独耸,众山环拱,气势雄伟。从山下仰望,山体如剑,直刺蓝天,殿宇呈瑞尤如天宫,使人寻觅探险之意油然而生。

太白山分一山两沟,东边为小甘沟,西边为大甘沟,两夹角处的冲积坡上,金碧辉煌的“接引殿”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万花丛中迎接着八方来客。

从大甘沟沿山而上,路经四个缓冲平台,便到太白山山巅。当地人这样形容它“海拔三千三,离天二尺三,不知路多远,八十一道弯”。登上太白山顶,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云海翻腾,群峰峥嵘,若遇晴天,渭源,陇西,临洮三县一览无穷。极目远眺,苍山如海,峰恋层叠,绿海黄浪,层林尽染,锦秀河山,尽收眼底。这时,呤上一首*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跎。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则更有一番情趣,别有一番诗意。


6

千百年来,人们为太白山的众多美景起了不少绝妙的名字:龙眼显圣,风摆浪声,神仙卧洞,八仙过海,石缸探底,双手扳崖、猴子拔蒜,寺顶积雪等,真乃一山多景,景景传奇。

置身太白,如临仙境,登高远眺,心旷神怡,真是“不登太白非好汉,登上太白赛神仙”。

神工鬼斧双石门

位于渭源县城南50KM处的双石门,以她无比的柔情,满目的温馨深深吸引着众多游人。她自古以来就是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之一。通道内岩壁陡峭,对峙成峡,形成石门之势的,又何止一两个,真是过了一门又一门,一门更比一门险。

在峡谷中,有小石门、大石门、一线天,卧龟石、众僧拜佛,群仙问道,奇观异景,目不暇接。在两山之中,还有一片诺大的高山草原,一年四季这里情换情移,尤其是夏秋时节,杜娟吐翠,百花争艳,耗牛成群,牧笛声声,羊群连上天边的白云,分不清是白云还是羊群,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牧羊图。然而,不出赛外不远行,在渭源县境内就能欣赏到这如此壮观的高原牧歌,真叫人始料不足,感慨万千。

鸟鼠同穴渭水源

在渭源县城西南10公里处,有一座名列经传的不凡之山,它就是“导渭自鸟鼠同穴山”的鸟鼠山了。它属西倾山余脉,象一条腾飞的巨龙,昂首起伏,蜿蜓东去。

渭水从这里发源,也是鸟鼠山成名的原因之一。在鸟鼠山南侧的密林深处,有三眼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了“品字泉”,品字泉边建有禹王庙,是为上古时代治理水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夏禹而建,至今香火不断。有人称赞鸟鼠山“名山矗立万千山,渭源水经代代传”。

古老雄浑秦长城

渭源境风的秦长城,沿山起伏,有隔一里有小烽,十里一大烽,雄伟壮观。城垣下历层清晰,秦瓦遍地。是战国时期秦昭襄王灭渠戎以后所筑的,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

秦长城西起临洮东三十里铺的杀王坟,从东峪沟长城坡,上阳山进入渭源县境内,经过四个乡镇十四个村盘垣三十七公里,从野狐湾进入陇西县境。这段古老的长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城脚下的秦王寺,传说是秦始皇西巡陇西郡时,途径这里住宿一夜,后人为纪念秦皇西巡而修建得名。寺庙建筑后院正殿一座,前院左侧偏殿一间,院东厢房三间。这里曾写有抒怀诗:“渭水滔滔日夜流,不知征战几时休?万里长城遗迹在,不见昔日秦王侯”。

渭水长虹灞陵桥

冠有“渭水长虹”之称的灞陵桥,飞跨渭河南北,是一座古典纯木结构卧式悬臂拱桥。其始建于明洪武元年,桥身全长40米,跨度29.5米,高15.4米,宽4.8米,底部以并排10根粗壮圆木并列11组,以两岸桥墩逐次递级,飞挑凌空。桥的顶部为飞檐式廊房,共十三间六十四柱。桥两端四角斗起,脊耸兽飞。整个大桥结构独特,工艺精美,雄伟壮观。

独特的造型,精美的工艺,浓郁的民族风格,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历史上许多名人要员都为灞陵桥题写了匾额、对联、诗词。其中蒋中正先生题有“绾毂秦陇”,孙科题有“渭水长虹”,以及“江南才子”于右任题有“大道之行”,字体苍劲有力,引人上进。外爱国名将杨虎城,*要员何应钦均题有诗词对联。

“闻眺城边渭水流,长虹一道卧桥头”几经劫难的灞陵桥,风貌依旧,更显不凡。现如今,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的它已成为渭源乃至定西地区的旅游标志。

6、名优特产

渭源县特产有:马铃薯、蕨菜、当归、党参、红芪、黄芪、生地、大黄、板兰根、防风、柴胡、甘草、秦艽等。

7、小吃美食

黄香沟鸡

黄香沟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黄香沟牧场的特产。黄香沟放养鸡可*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清水粉壳蛋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渭源县具有发展南山放养鸡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不仅天然草场面积大,而且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已达到12万多亩。全县有孵化场两个,年孵化小鸡100万只,育雏户40多户,贩运户50多户。现正在组建南山放养鸡协会,通过“协会”的示范、引导、带动,使南山放养鸡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饲养模式。

黄香沟牧区有优质天然草场20多万亩,观己围栏改良5000多亩。黄香沟社有农户16户,基本上以养殖为主,今年结合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实施,每户除留两三亩耕地种植蔬菜、洋芋等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牧草和饲料。全社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232亩,种植豆类、大麦等饲料70亩,改建牛、羊圈20栋,851平方米。养鸡100只以上的有5卢,全部是放养。该点科技人员直接进入项目区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黄香沟南山放养鸡示范点现放养鸡群4000只,正在育雏2000只,四月份投放的鸡群开始出栏,单鸡重达4—5斤,售价20—25元/只,成本为14元/只左右(包括鸡苗、饲料、疫苗、人工、折损等)。由于放养鸡可*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该示范点打响了南山放养鸡的品牌;唱响了畜牧强县的主旋律。

该县不断加大技术支撑,畜牧部门打造骨干团队,全力以赴为畜草产业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技术支撑。“借船出海”,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并举,先后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高远牧业公司等企业27家,投资总规模3亿元;引导和扶持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兴办养殖企业、领办养殖小区。今年,新发展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128家,新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38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707户;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养殖点43个、孵化场3个;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和神农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两家屠宰加工厂,填补了县域畜产品加工领域的空白。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继该县南山放养虫草鸡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之后,“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在去年省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农产品”、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

2013年,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申报的“黄香沟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7

黄香沟鸡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渭源县清源镇、会川镇、莲峰镇、五竹镇、路园镇、北寨镇、新寨镇、麻家集镇、锹峪乡、大安乡、秦祁乡、庆坪乡、祁家庙乡、上湾乡、峡城乡、田家河乡。地理坐标为东径103°44′00″~104°20′00″,北纬34°53′00″~35°25′00″。

雪山驼掌

是近有名风味佳肴。是用统掌、鸡腿、猪蹄、火腿、鸡蛋、冬菇等多种原料烹制而成的。用高丽糊做雪峰置于盘中,再把煮熟去骨的驼掌切成片放入雪峰之间,人桌,色、香、味、形俱佳。

8、历史名人

渭源县历史名人有:汤用彤,周祥初,卢照邻、王昌龄、岑参等。

上一篇:陇西县

下一篇:临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