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
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境西北部。南接渭源县,东连安定区,北靠兰州市,西邻临夏回族自治州。总面积2851平方千米。总人口54万人(2010年)。辖12个镇、6个乡:洮阳镇、八里铺镇、新添镇、辛店镇、太石镇、中铺镇、峡口镇、龙门镇、窑店镇、玉井镇、衙下镇、南屏镇、红旗乡、上营乡、康家集乡、站滩乡、漫洼乡、连儿湾乡。县*驻洮阳镇,距省会兰州99千米。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部,地势东高西低。洮河由南向北流经县境西部,支流有漫坝河、东峪沟、大柳林沟、改河沟等。G75兰海高速、S2兰郎高速、212国道和311、309两条省道公路过境。名胜古迹有马家窑、冯家坪、格致坪、庙坪-鸦沟、辛店村东、灰嘴塬、寺门等新石器时代仰韶、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文化遗址,新添峡口、窑店秦长城遗址,唐哥舒翰纪功碑、岳麓山、西岩山、二架滩、乾清寺等。
中文名称:临洮县
外文名称:Lintao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21124
*驻地:洮阳镇
所属地区:甘肃定西
地理位置:甘肃省中部
电话区号:0932
邮政编码:730500
辖区面积:2851km2
辖区人口:约53万人
人口密度:186人/km2
车牌代码:甘J
1、县情概况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之称。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有18个乡(镇),323个村、6个社区,53.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97万,有汉、回、东乡等19个民族。总耕地面积108万亩,其中水浇地38万亩,人均耕地2.23亩。全县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花卉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等殊荣。2013年,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0.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7.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9.85亿元,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4530元和16320元。
历史文化悠久。临洮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迄今建县已有239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唯一集马家窑文化、秦长城文化、老子文化、藏传佛教文化、洮河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于一体的地区,遗址遗迹星罗棋布,人文风情独特多样。自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狄道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以来,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发挥了*政权连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区位优势明显。临洮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县城距兰州市区80公里,是“兰白经济区”内重要节点城市。兰临、康临高速和212国道及省道309、311线穿境而过,定临、临康二级公路建成通车,是连接甘肃中南部与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经之地和欧亚大陆桥经济带辐射圈内重点县区。随着临渭高速和水罐、玉冶二级公路的动工建设,以及兰州南山公路、南绕城高速和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计划的逐步实施,临洮的交通条件将更加便利。
临洮县
发展条件优越。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流经县内9个乡镇115公里,年过境水量46亿立方米,水质优良,无污染,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系,水能资源可开发蕴藏量达32万千瓦。已建成和在建水电站24座,总装机容量达23万千瓦。洮河灌区有洮惠渠、新民渠等万亩以上灌区11个,现代设施农牧业发展条件优越。境内分布高岭土、方解石、萤石等矿产资源,洮河谷地二、三级阶地地势平坦、地貌完整,沿岸可开发利用的滩涂地达2万多亩。
产业特色鲜明。依托洮河谷地良好的气候条件和38万亩水浇地,培育形成了600万头(只)畜禽养殖、50万亩马铃薯、20万亩蔬菜、8万亩中药材和3万亩花木生产基地,临洮花卉先后在各类花卉博览会上获得70多个奖项。发展形成了金属冶炼、建筑建材、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水电开发、新能源等六大工业产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家。编制了“休闲之都”旅游规划,实施了马家窑文化产业园、甘肃临洮体育训练基地等9个投资超亿元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培育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6家,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45个。
人居环境良好。临洮境内气候湿润,洮河谷地光热水条件得天独厚,空气质量指数等级为优。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3平方公里,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5%,被评定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市”,是居家生活、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确立了打造“水岸之城”的城市定位,实施了洮河城区段疏浚整治和景观改造工程,城区景观水面达5000亩。大力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和地方特色旅游业,建成星级宾馆3家、AA级景区3处,具有较高的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开发前景广阔。谋划了占地24.67平方公里的沿洮文化产业带,规划了18平方米公里的“太石水城”文化产业项目,被省*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了“一区(临洮经济开发区)四园(中铺工业园、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引进入驻企业57家,其中占地12.29平方公里的中铺工业园被纳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行政区划
临洮县行政区划概况临洮县位于东经103°29′08"~104°19′34",北纬35°03′42"~35°56′46"。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东邻安定区,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广河、东乡三县接壤,北接兰州市。人民*驻洮阳镇文峰西路人民广场北侧,电话区号0932,邮政编码730500,东距定西市102千米。辖洮阳、八里铺、新添、辛店、太石、中铺、峡口、窑店、龙门、玉井、衙下集、南屏12个镇,红旗、上营、站滩、漫洼、连儿湾、康家集6个乡,共辖18个乡级政区;辖有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委员会。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3千米,总面积2851平方千米。
3、历史沿革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唐蕃古道要冲,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素有“彩陶之乡”的美誉。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设置狄道县,为临洮建县之始。秦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陇西郡,郡治为狄道。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改置武始郡。
唐朝初期,置临州,后置狄道郡。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连陷秦、渭、洮、临四军,狄道陷于吐蕃。
五代十国时期,仍属吐蕃所有,改称武胜军地。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改武胜军为镇洮军,后升镇洮军为熙州,建置熙河路,治所设熙州。
金、元、明、清均置临洮府,府治狄道。
清乾隆五年(1740年),迁府治于兰州,建狄道州。
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狄道县为临洮县。
1949年8月16日,临洮和平解放。1949年7月,*西北局决定设立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临洮、洮沙二县属临夏分区。1950年5月,撤销洮沙县并入临洮县,划入定西分区。1961年12月,设立临洮专区。1963年10月撤销,划归定西专区。
4、自然资源
气候条件
临洮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无霜期80-190天,年平均降雨量317-76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以上,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生态植被
临洮县位于洮河下游,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四付区。有林地面积123.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2.6%。洮河一级支流78条,其中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支流45条2467.85平方公里,长度1公里以上的大小支毛沟共3839条,沟壑密度1.44公里/平方公里。
临洮
水能资源
黄河上游最大的一级支流——洮河从海巅峡入境,于茅笼峡出境流入刘家峡水库,纵贯9个乡镇115公里,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47.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出境径流量46.1亿立方米,临洮县段水力理论蕴藏量32万千瓦。
矿产资源
全县共发现各种矿产资源产地34处,分属2大类12个矿种。其中金属矿4种,主要是铜、铁、钨及砂金矿,产地12处;非金属矿8种,主要是白云岩、玉石、方解石、花岗岩、石灰石、萤石、滑石及石英砂,产地22处。
5、地理交通
临洮县地处东经103°29'至104°19',北纬35°03'42''至35°56'46''之间,陇西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边,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东临定西市安定区,北接兰州市,南连渭源县,西与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广河、康乐县接壤。地形呈狭长状,南北长103公里,东西宽78公里,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县城距省会兰州80公里。临洮交通便捷,路网纵横交错。212、309等3条国道穿境而过,兰(州)—临(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临(洮)—渭(源)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建设。定(西)—临(洮)、临(洮)—康(乐)、玉(井)—冶(力关)3条二级公路陆续开工建设。2010年,全县通车里程1656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达360万人;客运周转量14400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214万吨,货运周转量10719万吨公里。
6、城市建设
临洮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是“兰白经济区”内重要节点城市,境内气候湿润,洮河谷地光热水条件得天独厚,空气质量指数等级为优,是西北地区居家生活、休闲度假不可多得的理想之地。近年来,临洮县确立了打造“休闲之都、水岸之城”的城市定位,坚持“显山、露水、彰文”的建设理念,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特别是将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经营、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完善市政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发展充满了魅力和活力,一座宜居休闲度假的新型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坚持高起点规划,着力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坚持将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面推进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显现。加强城市规划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县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组建了由规划专家、县上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县内建筑及房地产企业家、县内文化社团组织负责人等组成城建市项目规划专家评审委员会,聘请省内知名规划设计师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常年顾问,对城市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进行审查研究,保证规划的高质量、高水平。加快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在2001年修编《临洮县城区总体规划》(第二版)基础上,于2011年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了《临洮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立了“天下彩陶故郡、陇中休闲名城”的城市形象定位,中心城区规划范围达到3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020年为15万,2030年为22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6平方公里以内,规划了“一心、两带、六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以休闲产业开发和工业聚集发展为核心,启动编制了临洮县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完成了“一区(临洮经济开发区)四园(中铺工业园、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规划,以及城市供热专项规划、洮河湿地公园修建性详规、洮河城区段景观工程修建性详规,城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坚持高标准建设,加快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按照“完善旧城区、谋划新城区”的思路,以新版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近年累计投资30多亿元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7.6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13.8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0.27%。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坚持改造、新建相结合,高标准建成了文峰东西路、文峰北路、校场西路和南大门等城市道路60条50公里,硬化城区小巷道54条15.4公里,启动建设北大街等5条主干道和北马栏等10条小巷道建设,全面升级城市路网体系,形成了“四纵十横一环”的城市路网体系。加大城市景观建设力度。突出做好“两山”和“三河五渠”为主的山水文章,建成了总投资约7900万元的洮河城区段及三岔河疏浚整治工程,在城区形成了长6公里、水面面积100万平方米的城中水带,并全面启动了洮河两岸景观改造工程,着力打造洮河风情线;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岳麓山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改造和亮化工程,建成了貂蝉湖公园、城隍庙旅游景点、洮之苑文化休闲街区;启动实施了洮河湿地公园项目,年内将全面建成;同时统筹推进添绿、增亮、造景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9.8平方米。被评为“省级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市”。着力完善市政设施。实施了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0%,正在实施投资1400万元的水源改扩建项目;建成了城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5万吨。启动实施了城区集*热项目,规划供热面积达380万平方米,年内将实现城区集*热全程覆盖。建成了城区垃圾处理工程,投资300多万元设置移动公厕10座,启动建设总投资1亿元元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整治工程,城市环卫设施得到了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全面推进房屋建设。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项目,按照统一规划、逐年建设、配套完善的思路,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15万平方米;同时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累计建成房地产开发项目98个271.8万平方米,金泽洮水明珠、荣泰秀水园、阳光家园、兆丰家园等住宅项目成为宜居的标志性工程,临洮逐渐成为周边市县区人居生活的首选之地。
坚持高水平经营,努力拓宽城市投融资渠道。坚持将拓宽投融资渠道、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作为城市建设的关键,积极探索建立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金融信贷融资和吸纳社会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努力为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全面提高国有土地经营水平。于2002年成立了县土地储备中心,2003年成立了县土地交易中心,严格落实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将存量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储备范围,并加大土地的先期整理开发力度,将生地养为熟地,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价值。截止目前,全县储备土地库存达56宗、面积65.2公顷,累计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170宗、面积463.7公顷,成交价款11.35亿元,土地经营为城市基础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城市投融资平台作用。于2009年组建成立了临洮县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县*国有独资企业,主要承担*城市建设的投融资、开发及经营工作。自成立以来,累计为城市建设融资2.55亿元,实施了文峰北路、南大门改造和城市集*热等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累计完成建设投资7.8亿元,并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1.5亿元,成为*推动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全面运营好城市无形资产。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公开有偿出让城市道路冠名权和公园、公交出租、灯箱广告等公共设施经营权,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资产。近年来,累计出让众友路、金泽路等8条城市道路的冠名权,并对貂蝉湖公园、城区主街灯箱广告、城区公交线路等经营权进行了出让,累计筹集城市建设资金2亿多元,实现了*与企业的双赢。
1
坚持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坚持把管理放在城市发展的突出位置,深入推进城镇美化改造工程,扎实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建立健全协同推进和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组建成立了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统一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绿化管理、市政管理、环境保护、工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彻底杜绝了在城市管理领域存在的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等问题。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格规划审批,按照《临洮县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符合规划条件的规划建设方案,由县*常务会审定批复,县住建局依据县*批复办理规划许可的相关证书,并会同县执法局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未办理规划许可证,以及已办理但未按规划许可证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规模进行建设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严格推行违法建筑“网格化”管理模式,坚决拆除严重影响城市规划建设的违法建筑,有效控制了违法乱建行为。全面加强城市管理力度。制定了《临洮县城市管理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城市管理的制度与办法,推行城市“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坚持不懈开展市场秩序、占道经营、交通秩序等集中清理行动,实现城区市容市貌美观化、环境卫生整洁化、园林绿化精品化、市政管理规范化、城市交通有序化“五化”目标。同时,启动实施了城镇美化改造工程,结合开展“美丽临洮、共同缔造”活动,提出了网格化管理的城市管理思路,将县城规划区划分成了10个区域30个网格,形成责任领导、责任单位、乡镇、社区、卫生监督员、清扫保洁人员六级网格化联动管理工作机制,并组织全县*职工开展了城区网格内环境卫生大扫除活动,城区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观,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7、经济发展
农业
近年来,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县”的总体目标,全县上下深入实施“产业富民”战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2013年,全县播种各类农作物127.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3.25万亩,经济作物33.94万亩,其它作物0.71万亩。粮食作物中小麦15.59万亩,玉米20.33万亩,马铃薯55.09万亩,豆类1.8万亩,其它作物0.44万亩。经济作物中蔬菜21.53万亩,中药材10.05万亩,油料2.31万亩,其它0.05万亩。粮食总产量22.62万吨,比上年增加0.52万吨,增幅2.3%。全县累计完成农业增加值9.27亿元,较上年增长9.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32元,较上年增长18%。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农产品区域骨干市场13家,原产地市场35个,各类农民产销合作经济组织437个。农业局下属10个站(办)室,分别为:农技中心、农村能源管理办公室、园艺站、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种子管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农广校临洮县分校、农情信息站、良种繁殖场。全县农业系统共有职工470人,其中局机关68人,农技中心51人,良种场26人,乡镇农技、农经、能源站325人。
一是马铃薯产业。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2013年总产量达到77.1万吨,总产值6.56亿元,农民人均从中收入803元。全县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年均调运良种1.8万吨,建成原种繁育基地39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4.5万亩,二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2013年建成马铃薯贮藏窖678座,全县马铃薯贮藏窖累计达到11.84座(眼),贮藏能力达到41.64万吨。现有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13家,其中万吨以上的有3家,年设计加工能力达到14万吨。共培育各类马铃薯运销企业、运销户500多家,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2013年全县外销马铃薯4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
二是蔬菜产业。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1万亩左右,其中正茬12万亩,复种9万亩。日光温室蔬菜0.68万亩,塑料大棚蔬菜3.2万亩。2013年总产量达到76.32万吨,总产值9.03亿元,农民人均从中收入741元。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万亩。全县胡萝卜、百合、韭菜、葱蒜四大品牌蔬菜面积达到10万亩;全县建成了玉井朱家坪,洮阳王家咀、边家湾,衙下张家寺等5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园区11个;建成洮阳南园村大白菜,八里铺白茨湾塑料大棚西红柿,新添梁家无公害甘蓝等500亩以上的蔬菜生产基地10个。先后兴建康家崖、崖湾、南苑、水泉等13个大中蔬菜产地批发市场,扶持县内骨干市场建成1000吨以上恒温气调库9个、储藏保鲜能力达6.8万吨。建成恒德源、洮水帝、丰源等蔬菜加工、产销企业5家,全县成立各类蔬菜产销合作经济组织100多个。累计认定蔬菜无公害产地13个,面积达6万多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3个,绿色产品3个,认证地理标志2个。申报注册“貂蝉”、“洮鑫”、“农佳味”等蔬菜品牌6个。
三是中药材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其中:党参6.4万亩,当归0.8万亩,黄芪1.5万亩,甘草0.2万亩,柴胡0.9万亩,其它中药材0.2万亩。2013年总产量达到2.1万吨,总产值8.5亿元,农民人均从中收入697元。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3万亩,在连湾、窑店、康家集等乡镇建立育苗基地3950亩。全县有甘肃众友药业制药有限公司、临洮县瑞康中药饮片厂、华安制药公司、临洮县医药公司、临洮县金鑫药材加工厂、窑店镇中药材交易市场等药材购销加工企业(个体、联营)40多家,年加工量4500吨以上,实现产值135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陕、甘、宁、青、四川、广州、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全县7个中药材协会,300多户贩运户,40多家加工企业及众友药业的中药材年贮藏量在5000吨以上,中药材年交易量1475万公斤以上,甘肃众友药业制药有限公司、临洮县瑞康中药饮片厂和华安制药3家公司取得了GMP认证证书。
四是农技推广。2013年全县共完成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黑地膜覆盖马铃薯技术、测土配方施肥、农田高效节水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30项,在18个乡镇推广旱作农业32.28万亩,完成配方施肥面积100万亩,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6万亩。共建设农业示范点(区)54个,示范总面积达到24.4万亩。引进马铃薯青薯168、青薯9号、心里美、乌9,玉米大丰1号、正德305、隆玉602,中药材半夏、金银花等新品种53个。共开展农业新技术试验86项(次)。共完成调运检疫30批次,检疫鲜活农产品306吨,调运检疫率达100%。
2
五是农村能源建设。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在18个乡镇的适宜村建成农村户用沼气2万多座,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100个,建成大型沼气工程1处。累计推广太阳灶1.2万台,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00台,推广建设高效节能架空炕200铺,推广节柴炉200个,安装太阳能路灯104盏,惠及农户1.22万户。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全县累计为6家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申请到位补助资金149万元,扶持企业扩建厂房、购置设备及回收废旧农膜等,提高回收废旧农膜的积极性,2013年争取到临洮县地膜科学使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项目总投资1370.5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可全县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2%以上,对于保护耕地及实现临洮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尾菜处理利用方面,先后申请省级补助资金61万元,在5个蔬菜种植乡镇建成尾菜收集池63个,堆沤池7个,固定尾菜拉运车5辆。
六是农村经营管理。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方面,2013年全县共发放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5325万元,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359万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370万元,购置各类补贴农机具8514台,受益农户6099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面,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437个,其中蔬菜种植类84个、马铃薯种植类52个、中药材种植类17个、花木种植类63个、养殖类177个、农机服务类16个、购销服务类10个、其它18个。培育发展家庭农场46家,其中种植业25家,养殖业20家,农产品加工1家。其中罗耀刚、韩立刚等部分家庭农场在工商部门完成注册。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全县成立乡级流转服务站18个,成立村级流转服务点323个。截止2013年全县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17.12万亩其中:转包8.28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48.3%;转让0.1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0.9%;互换2.05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1.99%;出租6.16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35.99%;股份合作0.17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0.99%;其他形式0.31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1.82%。
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2009年,争取到总投资400万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站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站及实验室520多平米,安装到位各种大小仪器103多台套,建成11个乡镇检测室、2个市场检测点、1个区域检测点,配备检测仪器303台(套)。目前,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正常开展,每年组织检测农产品样品1000个以上,合格率达到99%以上。
工业
近年来,临洮县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和“工业强县”战略,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为关键,立足本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扩充工业经济总量,全县工业经济保持了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13年底,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5.3亿元,同比增长18.7%;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20.1%;实现产品销售额26.1亿元,同比增长27.3%;完成增加值7.01亿元,同比增长2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7.43%、用水量降低率为6.5%。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提升承载功能,着力加快园区发展步伐。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临洮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分水岭”和“里程碑”,论证规划了以“一区四园”为总体布局的临洮经济开发区:即以临洮经济开发区为统揽,下设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中铺工业园、王家大庄物流园和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4个子园区,规划总面积1789公顷。其中:洮阳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总面积66.39公顷,主要发展生物制药、文化开发、旅游度假及高新技术产业;中铺工业园规划总面积1259.19公顷,主要发展建筑建材、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化工塑胶、商贸物流产业;王家大庄物流园规划总面积212公顷,主要发展医药、汽车销售、五金家电等物流配送、小商品仓储、批发等现代物流产业;康家崖农副产品集散加工园规划总面积251.49公顷,主要发展马铃薯、蔬菜、牛奶等农副产品加工、批发交易等产业。截止2013年底,开发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2亿元,基本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场地“四通一平”。先后引进入驻企业5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5亿元,建成投产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2013年,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53亿元、增加值5.71亿元、税金5853万元。
(二)立足扩大工业总量,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经济的根本举措,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以优化软环境为关键,以转变*职能为重点,继续严格实行招商引资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招商引资引荐奖励制及终身服务制,努力营造“来了,就是临洮人”的良好投资创业氛围。进一步细化完善了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了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奖励办法,给四大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及重点单位全部分解下达招商引资目标任务,有力地夯实了招商引资工作基础。2013年,全县共签约引进招金贵金属冶炼、东化新材料等项目29项,签约资金69.8亿元,到位资金32.1亿元,资金到位率达46%,位列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第一名。另外,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制定了《临洮县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2013年,全县引进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0个,到位资金6.97亿元,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工作任务。
(三)立足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加强工业项目建设。以培育壮大有色金属加工、建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水电开发及中医药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优势产业改造整合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2013年,全县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3个,建成22个,完成投资20.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总数达到23家。建筑建材方面:以水泥、板材、钢结构、砌块等为主要产品,规划实施禾丰钢结构、宏源万达钢结构等建筑建材项目12个。其中,三易水泥、顾地塑胶、苯日钦牡、安居新科建材、恒通管材、银锋不锈钢、达文节能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9.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3%。农畜产品加工方面:规划实施薯界公司5万吨变性淀粉、洮大公司5万吨饲料加工、华商清真牛羊肉储备、恒德源大田蔬菜精深加工、康源乳业20万吨生鲜乳制品加工等项目10个,建成投产7个。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2%。有色金属冶炼方面:规划实施了5万吨电解铝产能置换项目和招金贵金属冶炼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3.9亿元和4.4亿元,基本具备生产条件,计划于5月份投产运行。2013年铝冶炼产业实现产值5.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水电产业方面:依托丰富的洮河水资源,建成各类水电站16座、在建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9.2万千瓦。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2%。装备制造方面:紧抓国家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大对洮河拖拉机制造公司、宏丰机械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全县装备制造业累计生产各类农机机械1.2万多台(套),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1%。另外,引进实施新能源利用、塑料回收等企业3家,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中医药产业方面:积极发展以地产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材精深加,引进建设众友药业、华安制药、瑞康中药饮片等中药材加工、购销、制药龙头企业6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中药材生产体系。另外,全县有药材购销加工企业5家,个体购销加工户38家,年加工量4500吨以上,实现产值1350万元以上。
3
(四)立足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加大服务支持力度。一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围绕转变*职能,制定完善了《临洮县关于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工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意见》和《临洮县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实施意见》,重点细化了在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制订了《鼓励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本地产品的意见》,鼓励*采购、项目建设及上下游工业企业优先使用本地工业产品。二是大力争取项目支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项目,争取扶持资金。2013年,累计为企业上报各类项目33个,申报企业技术中心(薯界淀粉公司),甘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顾地塑胶)、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铺工业园)各1个,争取到位各类扶持资金1404万元。三是切实加强人才支持。整合就业再就业、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阳光工程”资金,通过订单委培方式,为县内企业培训产业工人600多人,聘请大专院校专家教授集中培训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2600多人次。同时,积极推行企业特派员工作,从乡镇选拔优秀年轻*38人,作为特派员进驻企业,帮助支持企业发展。四是持续加快信息化进程。2013年申报实施信息化项目5个,临洮经济开发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和吉运公交公司公交车远程实时视频网络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启动实施。积极帮助三易水泥、顾地塑胶等企业建立网站,指导开展电子考勤、电子结算等业务,企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项目建设
以培育壮大有色金属加工、建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水电开发及中医药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优势产业改造整合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主导产业整体竞争力。2013年,全县共实施重点工业项目53个,建成22个,完成投资20.7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总数达到23家。建筑建材方面:以水泥、板材、钢结构、砌块等为主要产品,规划实施禾丰钢结构、宏源万达钢结构等建筑建材项目12个。其中,三易水泥、顾地塑胶、苯日钦牡、安居新科建材、恒通管材、银锋不锈钢、达文节能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9.7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5.3%。农畜产品加工方面:规划实施薯界公司5万吨变性淀粉、洮大公司5万吨饲料加工、华商清真牛羊肉储备、恒德源大田蔬菜精深加工、康源乳业20万吨生鲜乳制品加工等项目10个,建成投产7个。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7.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6.2%。有色金属冶炼方面:规划实施了5万吨电解铝产能置换项目和招金贵金属冶炼项目,已分别完成投资3.9亿元和4.4亿元,基本具备生产条件,计划于5月份投产运行。2013年铝冶炼产业实现产值5.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9%。水电产业方面:依托丰富的洮河水资源,建成各类水电站16座、在建2座,总装机容量达到19.2万千瓦。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8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0.2%。装备制造方面:紧抓国家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加大对洮河拖拉机制造公司、宏丰机械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持力度。2013年,全县装备制造业累计生产各类农机机械1.2万多台(套),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4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5.1%。另外,引进实施新能源利用、塑料回收等企业3家,2013年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2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2%。中医药产业方面:积极发展以地产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材精深加,引进建设众友药业、华安制药、瑞康中药饮片等中药材加工、购销、制药龙头企业6个,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的中药材生产体系。另外,全县有药材购销加工企业5家,个体购销加工户38家,年加工量4500吨以上,实现产值1350万元以上。
8、民俗文化
临洮自古以来都是多民族争战、融合的地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蒙恬率兵30万,北逐戎狄,修筑长城。西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10万,进入洮河流域。唐太宗时,临洮迭受羌族、吐谷浑、吐蕃的骚扰。玄宗时,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攻破吐蕃,收黄河九曲,一度安定洮河流域。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吐蕃又陷临洮。直至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大破吐蕃。熙宁五年(1072年),又击破木征,临洮复归宋辖。
元朝国师八思巴在临洮期间建寺传法,著书译文,为佛教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清初,*进入临洮。坐落于临洮城东山根的穆扶提东拱北,是一座古朴自然、庄重肃穆的宏伟建筑。第31世教长马金焕执教时,大力提倡办学。清代诗人吴镇根据穆扶提特点题写对联,镌刻于山门两边。
这样一种特殊的历史,造成了临洮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混杂融合的特点。各民族交融互补又造成了民俗文化。临洮的民俗文化的主要形成有花儿、拉扎节、迎神赛会等。
9、民间艺术
民间绘画临洮民间绘画名播陇上,以油漆家具最为驰名,民间家用木器箱、柜、桌等,都画着描金装饰画,以传统戏、花卉、二十四孝等为内容,由民间工匠绘制。临洮乡间盛行画棺木,画师以松、鹤、鹿、百寿图、前蟒后鹤、二十四孝、八仙等为内容,按死者身份绘画。
刺绣剪纸一些民间女艺人,精于花样刺绣与剪纸。在窗户、枕头、鞋面、肚兜上剪上或绣上花、草、鱼、虫、猫、兔、蝙蝠等动植物图案,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受人青睐,盛行不衰。峡口女社员王寿英的剪纸作品,曾参加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和国家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族民间窗花艺术展览”,在北京、杭州、合肥等地展出,有7件作品曾被中国美术博物馆收藏。
砖雕木雕许多民间工匠擅长砖雕、木雕,俗称“花雕”、“花板子”,题材多为梅、兰、菊、竹、孔雀牡丹、喜鹊登梅等,用于建筑物和棺木的装饰。寺庙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极为盛行。有些能工巧匠长于制作戏剧头盔、头饰、玩具、彩灯、刻葫芦、印章等。还涌现出了一批知名的书画家,活跃于省内外艺坛。
4
民间戏曲在临洮,民间戏曲演唱较为盛行。每逢节日,城乡群众有搭台唱戏的习惯,剧种有秦腔、眉户、小曲等,尤以秦腔更为普及。临洮“福盛社”秦剧团,约成立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该社负责人,建社至辛亥革命(1911年)是李草包(绰号),辛亥革命后至抗日战争期间是马虎臣,抗日战争至1949年是张海青。新中国成立后改名艺术剧社、民乐剧团、临洮地区秦剧团、临洮县秦剧团。80余年中,涌现出了许多著名演员,在嗓音、表演、做派、功底方面,各具领风韵,驰誉一时。
在农村,以戏曲爱好者为核心,邀请剧团名角来指导,组成了许多业余剧团,每逢节日登台演唱,活跃农村文娱生活,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还有以民间曲艺为主的“社火队”,演唱一些折子戏,诸如《孟姜女哭长城》《小放牛》《小姑贤》《长亭会》《张连卖布》等。
民间音乐主要以民歌、民间乐曲、花儿、丧事音乐、劳动号子等形式流行于人民群众中。民歌主要有小曲、小调、秧歌、酒曲等。小曲演出时,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曲牌。如三弦,民间盲艺人边弹边唱,以《段萨拉》一曲广为流行。唢呐曲,主要用于丧事,以《孟姜女哭长城》《五更盘道》《梅花落》等传统乐曲为主,近年又增加了《妈妈的吻》《世上只有妈妈好》《相见时难别亦难》《嫚丽》等较忧伤的现代流行曲子,演奏时曲调委婉凄凉,催人泪下。器乐曲多在民间道场、丧事和寺庙经堂中应用,群众称为“吹响”。
秧歌调秧歌调种类繁多,如划旱船、踩高跷、上满场、进庄歌等,一般在春节的社火队里演唱,歌词多以祈求新年吉祥、五谷丰登为内容。还有民歌小调,如《绣荷包》《放风筝》《等情人》《三朵梅花开》《拉牛曲》《点点花儿红》等。酒曲有《斟酒歌》《十个螃蟹》等。劳动号子有抬木号歌、拉石头、夯歌等。1981年,县上组织民歌搜集整理小组,精选120首,县文化馆编印《临洮民歌》一册,有的被录入《中国民歌集成•甘肃卷》。
民间舞蹈多数是集体舞蹈,随从社火表演,有龙灯舞、狮舞、旱船舞、太平鼓、高明灯等,用的道具有扇、花等,以锣、鼓击拍伴奏,动作粗犷,场面复杂多变,阵势浩大,气氛热烈,在东乡大石头、南乡南屏一带颇为流行。
10、社会民生
教育事业
全县有中小学243所(不含172个教学点),其中高级中学3所、完全中学4所、职业中学3所、独立初中25所、九年制学校13所、完全小学195所,有幼儿园81所;在校学生8.1万人,其中高中学生2万人、初中学生1.7万人、小学生3.02万人、幼儿1.4万人;有教职工6324人。近年来,临洮县继续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教育追赶战略,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教育改革为抓手,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狠抓精细化管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较好地完成了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教育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卫生事业
全县现有医疗机构559个,其中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中医医院、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站、卫生监督所各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中心卫生院7所、一般卫生院11所,村卫生室461个,社区卫生服务室6个,个体诊所67所,私立医院1所。有各类卫生从业人员2166人(含临聘人员655人)。近年来,临洮县以深化医药卫生*改革为主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方针,以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为重点,着力改善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切实强化医院规范化管理和卫生队伍建设,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科技发展
“十二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战略部署的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省、市、县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市、县)》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事业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健全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临洮的决定》、《临洮县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关于在全县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科技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科技对以洋芋、蔬菜、畜牧、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的农村经济和以农副产品加工、水电开发、金属冶炼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经济的贡献份额逐年增加。
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共争取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8项,其中国列项目15项,省列项目18项,市列项目5项,争取上级科技投入988.8万元。县财政投资170万元,实施了《临洮县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惠民专项行动计划》和《临洮县工业强县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两个专项。积极开展企业技术创新,组织科技型企业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产品、新技术,共取得洮河牌系列的农用机械新产品14项,无公害农产品证书8项,“貂蝉牌”、“兴达牌”马铃薯淀粉被申报为中国名牌产品。全省十大名花奖中,临洮县独占5个,分别为临洮芍药、临洮唐菖蒲、临洮兰花、临洮大丽花和临洮牡丹。县花卉协会被评为全省“十佳农技协”。引进推广洋芋、蔬菜、中药材等新品种25个,累计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种等新技术新成果26项,建立千亩无公害蔬菜、千亩标准化花卉生产、千亩中药材GAP规范化栽培、万亩标准化洋芋种植等示范基地18个,全县优势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6%,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4%以上。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
科技服务网络日趋完善。一是健全科技管理网络。近年来,按照定岗、定编、定责的原则,县上在各乡镇都成立了乡镇科委,并充实完善使之达到了“六有”(有机构、有牌子、有场所、有人员、有任务、有经费)标准,324个村都配备了科技村主任。二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按照“科技先导、利益驱动、项目切入”的思路,先后选派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科技型企业法人、农民技术员及引进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客座特派员等六类540名科技特派员,围绕全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广泛开展了科技服务和科技创业活动,逐步形成了创办实体型、技术入股型、协会带动型、项目推动型、技术服务型等多种服务模式,全县累计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08个,总投资达2145万元,辐射带动农户6740户、3.5万多人,引进推广实用新技术83项、各类新品种132个,培养科技示范户2300多户,示范面积达26.78万亩,驻点村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达20.6-24.2%以上。三是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五年来,翻印了《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肉牛育肥技术》等10种实用技术资料50000册,印发科普宣传资料11万余份,更换科普画廊挂图125张,通过以会代训、专题讲座、专家咨询、田间指导等形式,共完成各类技术培训30.6万人(次),使全县95%以上的农户户均有1人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实用技术。投资15万元建成了“甘肃省科学工作室”、投资4.5万元建成长124米的科普画廊2处,制作高标准科普展板14个栏目203块;建成乡级科普活动室10个、村级科普活动室12个。
科技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县上投资170多万元建成了县*信息中心,开通了国际互联网站。目前,全县已发展计算机用户2506户,拥有计算机11000台,有80多个县直单位和18个乡镇实现了宽带接入互联网,37个单位在网上建立了各自的主页;“临洮科技局网”、“临洮农业信息网”开通以来,共浏览、查询农业信息20.3万条,发布科技信息8120条;实施了“乡乡有网站”工程,开通了全县18个乡镇的门户网站,并配备了数码相机等采编设备。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信息配载中心建成运行,花卉、淀粉、洋芋等大宗农产品都实现了网上交易。组建成立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8家县级技术服务协会和108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累计发展会员8410人;成立专业合作社23个,入社会员1865人。各类专业技术协会以会员为依托,初步建立起了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流通网络和信息网络。
花灯初上
科技合作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县上先后与中科院近物所、中国农大、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服务项目21项,扩大对外技术合作与交流。新兴花卉公司、三易花卉公司获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创新奖等荣誉称号;新兴公司、腾胜公司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腾胜公司和家瑞纸业公司被评为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腾胜公司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姻,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腾胜公司农副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三易花卉公司与兰州大学合作成立了“兰州大学研究生实践基地”。依托美兰花卉公司成立了“甘肃省花卉工程技术中心”、依托腾胜集团公司成立了“甘肃省马铃薯淀粉加工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公司成立了“定西市农业装备制造业工程技术中”。腾胜公司被认定为全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美兰花卉公司彩色马蹄莲种球繁育取得圆满成功,并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出口荷兰花卉强县的零记录。腾胜、三易、新兴、美兰等一批上联市场、下带农户、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迅速成长,带动一大批农民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秸秆发酵床养猪技术》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相继通过鉴定验收,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2项,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申报国家专利56项,获得授权38项;甘肃洮河拖拉机制造公司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同时,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制度,加强专利执法工作,认真受理、调解专利纠纷投诉,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
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我县科技工作先后3次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2006年以来,县科技局先后被国家、省、市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星火工作先进集体”和“全省科技管理先进集体”等称号。临洮县科技特派员马铃薯产业创业链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县上先后有5人受到国家科技部的表彰奖励,有4人受到省委、省*的表彰奖励,有8人受到省科技厅的表彰奖励。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科技进步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科技进步的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科技的贡献份额不高。二是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研发经费、科普费实际到位少,制约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创业创新意识能力不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仅停留在传统科技推广的较低层面,新产品研发与新技术引进意识不强,影响了科技服务的整体效果。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五是农村信息化长效管理机制还没有健全,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主线,围绕“产业富民、工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以建设创新型临洮为目标,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以引进推广、改进创新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加快社会和谐建设,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发挥优势原则。立足县域特色优势资源、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高效转换。
——坚持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坚持重点突破原则。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目标,选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全面推进科技健康发展。
——坚持普及推广原则。整合全县科普力量,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领域,建立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体系与格局,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科技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三)奋斗目标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每年转化重大农业科技成果3项,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20个、新技术15项,分别比“十一五”增加20%、10%和20%,重点培育设施化、工厂化、标准化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培育工业名牌产品。围绕铝电、农机制造、酿酒、农产品加工等优势领域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争每年培育名牌产品2-3个较“十一五”增加50%。“十二五“末有效转化工业科技成果10项。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3-5件,较“十一五”增长1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50%以上。发明专利的转化实施率在20%以上,本县专利年度授权量居全省前列。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全县科技人才总量力争达到2万名,较”十一五”增加30%,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人才占有量达到500人,人才资源总量所占从业人员比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高层次创新人才比重大幅度增加,具有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新技术产业拔尖人才达到200名。
——提升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到“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家、省市级各类工程中心达到8家,较“十一五”分别增加4家和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5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5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
金泽大门夜景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常规媒体与网络技术结合、信息服务和农技推广结合,加快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信息服务模式的推广,延伸农业信息网络,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县级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建设并完善县级信息平台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覆盖洋芋、蔬菜、畜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监测预警系统。到2015年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覆盖90%以上的乡镇。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围绕全县洋芋、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在现有基地、园区基础上,进一步向着物流、工业、商业等大型团体派入,切实搭建科技特派员集群创业平台,形成新的、更大的创业集群。
——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5家,合作经济组织5个,形成技农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强科技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为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领导*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年度考核。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指导协调各部门科技工作,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2、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发展专家大院,充分激发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
1、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科技研发费实际支出达到规定要求。
3、建立奖励资助政策。继续认真实施《临洮县新农村建设科技富民惠民专项行动计划》和《临洮县工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两个专项行动计划项目,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每年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经费10万元,用于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项目资助和表彰奖励;加大科技进步奖励力度,增设“临洮县科技功臣奖”,每两年评选科技功臣1-2名,每人奖励5万元;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的企业,每企业一次性资助20万元;对获得省级、*著名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单位),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10万元;对获得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的企业(单位)一次性资助5万元、10万元;对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奖励1000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奖励300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奖励200元。
(四)深化科技*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临洮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临洮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临洮籍在外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建立和拓宽研发机构与转化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交易转化。加大向上与对外的项目争取力度,完善科技项目监管新办法、新途径,强化项目数据库管理,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努力提高骨干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科技合作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创新战略,着力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不断推动临洮科技持续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临洮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力实施名特优品牌战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鼓励研发人员申报专利,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表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1、旅游景点
姜维墩遗迹
姜维墩遗迹位于临洮县城东面之岳麓山顶,居高临下,可俯瞰临洮县城全境及周围5公里左右的地方。墩台系黄土夯筑,南北长22米,东西宽14米,高约10米,夯层厚0.14米。夯层中夹有草绳痕迹。墩台顶部南北长13米,东西宽6米。墩台下方暴露粗绳纹瓦片,曾出土秦汉砖瓦及铁戟、铁甲等遗物。墩台附近曾出土秦汉墓葬随葬明器彩绘云气纹灰陶奁等。姜维墩南约100米处亦有墩台1座。此二墩皆系秦汉烽燧,后世不断修葺利用。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载:后主刘禅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延熙十七年(254年)“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万人。经退保狄道城,维围之”。因姜维伐魏而数攻狄道,故民间将今临洮城东岳麓山巅烽燧称为“姜维墩”,实则系秦汉时所筑,后代沿用,为陇西郡治最高之“瞭望哨”。
红旗丹霞地貌
临洮县红旗丹霞地貌,在红旗乡境内,洮河西岸,在悬崖上可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细密均匀的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7
月岛湖生态湿地公园
月岛湖生态湿地公园位于临洮县洮阳镇祁家滩村,距县城8公里,总面积420亩。园内起伏变化的地形及优美的田野风光为景区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开发基础,公园建成后以湖面为主题展开景观,景区内有湖、有岛、有河流、有河岸,通过打造“一池水、一片绿”的湖区特色风光,为游人提供融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游乐的好去处。
海甸峡
海甸峡东依南屏山,南和康乐县接壤,距县城30多公里,峡内有古栈道、杨继盛所撰写的《开煤山记》石刻和杨椒山煤矿遗址,其中,杨椒山煤矿是西北最早的官办煤矿。海巅峡蕴藏着丰富的水利资源,海巅峡电站即位于此。
12、美食小吃
手工糕点、石子儿馍馍、品味凉面、头套沥醋、木厂红豆腐、洋芋搅团、洮河鱼、临洮软儿梨、麻腐包子、临洮糖酥饼、临洮酿皮、临洮热凉面、浆水面等。
13、历史名人
李暠(公元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是西汉前将军李广的第十六代孙子。因他祖宗几代都在河西为官,故称为河西望族。李嵩年轻时就聪明好学,抱负远大。因此,《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称他“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李化民原武汉军区顾问。
李化民同志是甘肃省临洮县人,1928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战士、班长、宣传队队长、宣传大队副大队长、排长、干事、营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广东水口、东黄陂、建昌等战斗和*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旅部政治协理员、团通信参谋、支队政治委员、副营长、营长兼教导员、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香城固、黄崖洞、马子滩、林南等战役战斗以及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副旅长、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四平、锦州、辽西、天津、湘赣、衡(阳)宝(庆)、解放广州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任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等职。在各级领导岗位上,他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部队建设的经验,解决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高标准地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他1985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
李化民同志是中国*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顾问委员会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化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2年8月24日在武汉逝世,终年88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