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科普小知识2022-03-28 15:34:38
...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边缘,是**自治区西北部的一个边境民族自治县。217国道的柏油公路快捷方便地边通着县城与自治区首府。县境东接福海县,南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与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沙湾县毗邻,西南接石油城克拉玛依市,西以白杨河为界与额敏县、托里县相连,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北隔赛尔山与吉木乃县接壤。

中文名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外文名称:HoboksarMongolAutonomousCounty

行政区类别:自治县

行政代码:654226

*驻地:和布克赛尔镇和布克东街19号

所属地区:*塔城地区

地理位置:**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部

电话区号:0990

邮政编码:834400

辖区面积:28783km2

辖区人口:约5.78万人

人口密度:2人/km2

车牌代码:新G

1、区域概况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位于**自治区西北部,东邻阿勒泰地区,西与额敏县、托里县以白杨河为界,南与玛纳斯县、沙湾县接壤,西南以乌尔河为界与克拉玛依市相连,北与哈萨克斯坦毗邻。总面积28783.95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12年)。有蒙古、汉、哈萨克等民族。全县辖2个镇、6个乡:和布克赛尔镇、和什托洛盖镇、夏孜盖乡、铁布肯乌散乡、查干库勒乡、巴音傲瓦乡(本站注,民政部门资料为巴音敖包乡)、莫特格乡、查和特乡。县境内有: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那仁和布克牧场、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布斯屯格牧场、仓德格矿区、兵团一八四团、*屯鑫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县*驻和布克赛尔镇和布克东街19号,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495千米。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部为山前冲积平原。水资源有纳木郭勒河、和布克河、玛纳斯湖等。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均气温3.0℃,年均降水142毫米。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膨润土、原盐、石灰石、石英砂、黄金等。318省道横贯东西,有公路在和什托洛盖接217国道。名胜古迹有道尔本卫拉特森木古城、岩画、石棺古墓、库夏特乔鲁石雕人像、托格如格哈尔尕图、敖包特库热庙、伊克库热庙、托斯肯库热庙、拉乌伦库热庙、谢木那仁库热庙、王爷府、哈尔尕图生态风景旅游区、热气泉旅游区、古尔本查斯特冰川探险旅游区等。

2、行政区划

和布克赛尔县辖2个镇、6个乡、4个牧场。县境内有*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一八四团场(共六个连队)、农十师煤矿、一三七团场煤矿等9个驻县单位。

2012年全县总人口5.42万(不含兵团),1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1.73万人;汉族1.97万人;哈萨克族1.50万人;*、回、俄罗斯、柯尔克孜等民族0.22万人。全县农村人口3万人;城镇人口2.42万人。

和布克赛尔镇地处和布克赛尔县境北部谷地*,是和布克赛尔县人民*驻地,成立于1977年。总面积36平方公里,辖84个驻镇单位、3个社区和1个镇卫生院,总人口12461人,由蒙古、汉、哈萨克(3个民族为主)、*、

柯尔克孜等17个民族组成。

和什托洛盖镇是和布克赛尔县的南大门,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约6684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4个社区,4所学校,有厂矿企业、站所及驻镇单位49个,总人口12407人,由蒙古、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组成。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企业云集。2004年和什托洛盖镇被列为全国1887家、自治区26家重点建设小城镇。

夏孜盖乡位于县城东南70公里,总面积9935平方公里。境内驻有兵团农十师184团农场,空九军雷达站,*石油管理局夏孜盖油田指挥部,*军区夏孜盖盐场。辖11个行政村,总人口4465人。夏孜盖是蒙古语,意为喜鹊地或喜鹊,二百多年前,因此地茂密的树林中栖息着成群的喜鹊而得名。

莫特格乡位于县城以东2公里处,总面积1050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总人口3456人,由蒙古、汉、哈萨克、*等13个民族组成。莫特格是蒙古语,意为脚尖。1639年为准噶尔汗国的大本营,1772年土尔扈特一部在此居住,建莫特格村,1984年更名为莫特格乡。

查干库勒乡位于县城东部18公里处,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4542人,主要由蒙古、汉、哈萨克、*等4个民族组成。

巴音傲瓦乡位于县城以东30公里处,总面积约190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2716人,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98.32%,是和布克赛尔县唯一的哈萨克民族乡。

铁布肯乌散乡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总面积3462平方公里,总人口3467人,共有8个行政村,由蒙古、汉、哈萨克、回、塔塔尔、*等6个民族组成。

那仁和布克牧场位于县城以西17公里处,总面积2376平方公里,总人口3312人,辖5个牧业村,3个农业村,1个*山羊繁育基地,由蒙古、汉、哈萨克、*、乌兹别克等5个民族组成。


1

布斯屯格牧场位于县城以东42公里处,总面积3502平方公里,总人口2403人,辖4个自然村,由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汉等5个民族组成。

伊克乌图布拉格牧场位于县城以东60公里处,总面积2541平方公里,辖1个农业村,4个牧业村,总人口3666人,由蒙古、汉、哈萨克、回、*等5个民族组成。

巴嘎乌图布拉格牧场位于县城以东51公里,总面积2953平方公里,辖2个行政村、2个牧业村,1个煤矿,总人口1273人,由蒙古、汉、哈萨克3个民族组成。

查和特乡行政区域面积94.73平方公里,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离县城102公里,北距兵团农十师184团部(查干屯格镇)24公里。境内地势开阔,土地资源丰富,野生胡杨植被保护完好,有492万立方米调节水库一座,已开垦土地约12万亩,有4个社区,居民980户,常住人口3600人。

3、建制沿革

和布克赛尔县境秦汉时期为塞种人、乌孙、匈奴等古民族的游牧地,西汉时期属乌孙国。东汉三国时期因西域天山南北诸国互相攻伐合并,县境归入车师后国。晋朝时为鲜卑辖地。南北朝时期(420~589),先后属柔然汗国、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

唐显庆二年(657),唐朝平定西突厥汗国,县境属唐昆陵都护府。贞元五年(789),吐蕃联合葛逻禄,攻陷北庭都护府,县境为葛逻禄所有。唐元和三年(808),回绝汗国统一天山南北,县境属回纥汗国。唐开成五年(840),回纥汗国崩溃,县境属黠戛斯汗国,不久,属喀喇汗王朝。

宋建炎元年(1127),为西辽所辖。宋嘉定十一年(1218),归属成吉思汗的蒙元政权。宋宝庆元年(1225),封为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汗的领地,宪宗时归别失八里行省。

元至十七年(1280),归阿力麻里行省。泰定帝时(1324~1328),归入察合台汗国。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归属察合台后裔建立的别失八里汗国。5世纪成为瓦剌的游牧地。明崇祯九年(1636),巴图尔浑继任台吉后,迅速统一了*北部地区的卫拉特各部,以霍博克赛里为大本营。崇祯十二至十六年(1639~1643),巴图尔浑台吉在今和布克赛尔县城东南5公里处修建城堡。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县境属清朝伊犁将军属下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乾隆三十六年(1771),从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南岸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进驻霍博克赛里。同年九月,乾隆封北部策伯克多尔济为和硕亲王,赐号布延图,称为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北路盟。

民国4年(1915),在今和什托洛盖镇设县佐,隶属沙湾县。民国5年(1916)隶属塔城道。民国18年(1929),和什托洛盖县佐改称设治局。民国22年(1933),塔城道改行政区,和什托洛盖设治局隶属塔城行政区,民国30年(1941)改和什托洛盖设治局为和丰设治局,当时县境内分为北部的部族亲王政权和南部的*政权。民国33年(1944),设治局为和丰县,迁至现今和布克赛尔镇。民国34年8月(1945),隶属“三区”*塔城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4月,成立和丰县人民*。1945年9月10日,成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级)。1955年2月,改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隶属塔城地区。

4、气候特征

和布克赛尔县位于内陆,远离海洋,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冬寒漫长,夏凉短促,无霜期短,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气温变化大,积雪薄而不稳定,春秋两季多大风,全年盛行偏西风,具有明显的高寒特点。


2

一、气候分布

由于纬度及地形的差异,全县分为两大不同气候区。

(一)北部山地气候区

包括和布克谷地在内,年平均气温3.1℃~3.5℃;无霜期短,仅135天左右;降水量除中山带以上稍多外,一般降水都在150毫米左右,积雪不稳定,有明显的冬季逆温层,有利于牲畜越冬和喜凉作物的生长,但春秋多偏西大风,常受风灾之害。

(二)南部平原气候区

海拔在1000米以下,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7℃~7.3℃,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达180~190天;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只有88.5毫米,蒸发量大,是降水量的20倍以上;夏季炎热,有干热风之害;冬季严寒,降雪少,积雪薄,不宜种冬小麦。

二、日照

县境日照充足,全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3006.4小时,5~8月,日照时数均大于305小时,其中8月份日照时数最多达310小时,12月份日照时数最少为161.1小时;1~8月递增,9~12月递减,年日照百分率为68%。

三、气温

县境的气温随着南北高度差异而变化,在南部夏孜盖平原区年际变化更大。县境全年1月份最冷,7月份最热,最大年较差44.1℃,而北部山间谷地最大年较差为32.7℃,最大日较差23.2℃。

5、自然资源

草场和畜牧业资源

和布克赛尔县是以牧为主的县。全县天然草场院面积为142.5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1.87%。草场类型多样,有牧草植物600余种。

全县林地面积1.3万公顷,活立木总畜积量变4万立方米。北部赛尔山分布有西伯利亚落叶松林,面积1736公顷,蓄积量82756.2立方米。其中幼林474公顷,占27.3%,这部分森林是本县北部山地主要水源涵养林及用材林基地。


3

矿产资源

和布克赛尔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初步探明的有:煤、石盐、石膏、粘土、蛇纹岩、铬、金、铁、铜、铀、石油等20种矿产,矿产地共65处。上述矿产中正被开发利用的不煤、石盐、膨润土、石油、铬、铁等8种。

和布克赛尔县的优势矿产主要是煤、石盐、膨润土、石油。

煤炭资源是和布克赛尔县的主要能源矿产,分布于本县中部和什托洛盖盆地和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孜盖以南中新生代陷下的盆地中。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分布于白杨河——和什托洛盖——库化铁布克一带。

和布克赛尔县盐矿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固态湖盐以上部盐壳及湖盐矿层赋存。液相矿床以表面卤水及晶间卤水赋存,伴生有钾、硼、镁等。

和布克赛尔县夏孜盖西南经*石油局1992年12月勘探发现,到1997年8月底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1亿吨,属于整装亿吨级油气田。1995年3月进行了开民试验,1996年投入正式开民。到1997年8月底累计钻井113口,新井投产109口,日暗原油3000吨,年内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

除上述优势矿产外,和布克赛尔县境内还有芒硝、石英砂等潜在优势矿产。

6、工业建设

和什托洛盖工业园区位于和什托洛盖镇西南部约两公里处,工业园区规划20平方公里,规划期限2005-2020年,并逐年开发实施。按照自治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的要求,和布克赛尔县将按“七通一平一绿”标准进行建设,现在已做到“四通一平一绿”(即通水、通电、通电讯、通路;土地平整;树草绿化)。围绕自治县六大支柱产业(煤、盐、石油、膨润土、金属非金属和绿色农产品),沿217国道进行分区,根据工业园区的总体布局和工业项目的类型,规划将其分为煤化工区、盐化工区、石油化工区、金属非金属加工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行政中心区六个区,工业生产以煤化工区、盐化工区、石油化工业为主,建立了产业关联度强的工业化发展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优势,不继强化工作措施,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通过重点区域的率先突破,带动和辐射全县的经济发展。

7、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自治县依托资源、地缘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实施优势资源战略,加快推进了现代农牧业发展,初步开成了以原盐、煤炭、建材、化工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文化旅游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已形成“北牧、中工、南农”的产业格局。2006年,全县完成县内生产总值6.27亿元,增长21.2%,其中,一产增加值1.64亿元、二产增加值2.64亿元,三产增加值1.99亿元,一、二、三产比重为26:42: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亿元;完成本级财政收入5.54亿元,同比增长79.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2005年增加311元,达到3570元。今后一个时期自治县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立足矿业开发,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增加农牧民收入和财政收入“两大核心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现代农(牧)业的发展路子,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县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打造工业强县、财政富县、文化名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的预期目标是:县生产总值达到7.56亿元,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1.79亿元,增长7.15%;第二产业3.33亿元,增长24.14%;第三产业2.44亿元,增长20.61%。地方财政收入6.38亿元,增长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10元,增加240元以上。完成地方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增长38%。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亿元。

8、风土人情

哈萨克族民俗

饮食

哈萨克以奶茶、烤馕为家常饭。哈萨克族男女老幼都喜欢喝奶茶,将“米心茶”、盐放入壶中用水煮开,加入牛奶或羊奶,饮时也可加少量酥油。视“克姆孜”(马奶子)为上等饮料,用牛、羊奶制成的“苏孜别”(奶豆腐)、“苦尔特”(奶疙瘩)和“沙尔玛依”(酥油),作为常备副食品。


4

哈萨克族喜吃羊、牛、马肉,马肉多为熏制。对肉的吃法颇多,最喜欢吃的一种饭是“那仁”,将肉煮熟、削碎,混以面片,用“皮芽孜”(洋葱)等调味。待客

哈萨克族人耿直、重友情,反对欺骗,相互友情特别好者的财物不分你我,往往视为“塔睦尔”(共同财务),亲如一家。哈萨克族人把客人分为“偶然来客、专程来客、特邀来客”三种,对哪一种来客都热忱招待,把热忱待客视为美德,谁要冷淡客人就会受到邻居和亲友的耻笑。对过路客人或望门投宿的人,如适逢主人用餐时,必得相邀入座,至少喝一碗奶茶。假如这时客人不接受邀请,则认为是对主人的不礼貌。遇有贵客来访,多要宰马驹或宰羊羔款待。进餐时,将煮熟的羊头、羊尾油、羊后腿、筋条、杂碎等放入大盘端上,以示全羊。主人把羊头献给客人,客人先割一片羊面颊肉,递给席中长者,再割一只羊耳递给席中幼者,自己也割一片后,将羊头奉还主人,大家方可动手抓吃盘中的羊肉。此礼节保持至今,在牧区尤盛。

割礼

按*习惯,男孩子5—7岁时,行割礼(割除少许生殖器包皮)。割礼前,男孩头上、肩部戴鹰羽,骑马拜见亲属。亲属们为其送鹰羽、小羊、牛犊、马驹等,马驹耳朵上打上记号,名曰:“割礼马”。割礼习俗保留至今。

骑马日

男女孩子5-7岁时举行一次骑马仪式,此日小孩头戴插有鹰羽的帽子,骑上备有特制“乙”小马鞍的马前去拜见亲友,亲友们除给小孩赠送奶疙瘩、包尔沙克等食品外,还要赠送马肚带、马蹬和马鞍等礼物。至此,小孩便有了自己的马鞍具。小孩10岁左右,多成骑手。

禁忌

哈萨克族的禁忌比较多,主要有:忌食猪肉、驴肉、狗肉和一切动物血液,忌食未经宰杀的牲畜;忌嫌客人坐床;不能当着父母面夸赞他们的孩子;不可当面数主人的牲畜头数;反感做“那麻孜”(祈祷)时有人从面前通过。另外,在毡房门前下马、脚跨马缰绳、坐装有食品的箱子等,都在禁忌之列。

蒙古族民俗

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各民族都是一家人。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会热情款待。

献哈达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主人迎送客人,晚辈谒见尊长,都要敬献哈达,表示对客人或长辈的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候。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哈达的质料有布的、有丝织品的,颜色较为丰富,有白色的、蓝色的、黄色的,但以白色居多。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要把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下属,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献赠哈达的长短,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


5

敬茶

到牧民家做客,主人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宾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无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喝奶茶

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主人先在红漆小桌上摆上黄澄澄的酥油、珊瑚状的奶酪、似饼薄厚的奶皮子,以及炒米、红糖、油炸果子等食品。然后就拿出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敬给客人畅饮。蒙古人用砖茶、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初次品尝它的人,也都会感到满意。

尝鲜奶

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用双手递给客人后,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第一次弹向天空,以示谢天;第二次弹到地上,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则自己品尝。尝鲜奶表达了蒙古人祈求平安,祝愿牧业丰收的好心愿。

摆羊背子

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最讲究、最壮观的项目。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它是由羊头、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在一起,并按照一定的规格,摆放在长方形的木制红漆托盘里。进餐时,主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块肉削成小块,用手拿着吃。羊背子肥嫩,肉鲜味美。

敬美酒

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瓷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礼貌,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斟酒时,有时斟一银碗酒,有时不使用银碗,而用酒盅敬酒,但是,均要求客人一饮而尽。喝酒时,主人还要为客人唱祝颂歌,有多少酒,便有多少歌。

9、旅游景点

敖包特库热庙

敖包特库热庙位于县城北部,在阿尔恰特路的东侧。敖包特库热庙是座喇嘛庙,最早建在一个大型的蒙古包内,第三次修建于l801年,清廷理藩院赐匾“普恩寺”,为十二世夏力娃活佛住处。土木结构的庙建于1872年,由高大的的活佛经堂、佛塔、禅房等组成,“*”中被毁,只剩下活佛住过的禅房和部分经堂的墙基。


6

现在的敖包特库热庙为2003年重新修建的,建筑面积246平方米,其中庙堂建筑122平方米,庙堂仍为土木结构。另外,寺庙设有夏力娃活佛学校一座。目前,敖包特库热庙共有喇嘛50多人。

哈同山岩画

哈同山岩画位于县城西南,岩画大部分分布于哈同山山北坡前冰碛物中的花岗岩冰川漂砾上,共有几十处。岩画一般刻在漂砾的光滑断面上,断面面积因漂砾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为0.5—2平方米,少数岩画分布于凝灰岩断面上。岩画的主要内容为草原动物,如羊、马、鹿、狗、狼、骆驼等,笔法细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匹1.2—1.4平方米的花岗岩漂砾断面上,内容为一匹马,高0.75米,身长1.05米,下面卧一条牧羊犬,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它的分布和笔法来看,估计年代不会太久远,因为花岗岩是比较容易被风化剥蚀的岩石,而且岩画的笔法细腻的让人难以想象。哈同山岩画的作者究竟是谁,出自哪个年代,现在还无从考证。

龙脊谷

龙脊谷位于县城西南60公里处,距318省道15公里,占地约25平方公里。龙脊谷是大自然亿万年地质变迁所赋予的,由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垄脊,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考性。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中国地理杂志评选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中*有15个景区入选,其中位于我县境内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位于准噶尔盆地的*,距县城以南100公里,面积4.88万平方公里,海拔300~600米。

阿吾斯奇双湖风光

阿吾斯奇双湖位于县城西北方向60公里处,与哈萨克斯坦*接壤。这里景色秀丽、水草丰美,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群山怀抱之中。辽阔的草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此处夏季羊欢马嘶、牧歌荡漾,草地百花争艳,有松树、苦杨、爬地柏等植物点缀山坡,有旱獭、大头羊、盘羊、猞猁等动物休闲生存,使这里形成了天然的景色公园。

白桦林景区

白桦林景区位于县城以东,与县城直线距离为7.5公里。承载它的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哈尔萨拉草原,是自然生长在这里的一片野生林带,林带长约1.5千米,宽约40米,好似挂在草原胸前的一条哈达。白桦林属丛生型树林,白桦树一般高约3-5米,整个林带比较低洼,属沼泽草甸草原带。此处地下水丰富,多有苔草、芒苇、赖草、芦苇、芨笈草等,长势旺盛,草群平均高30厘米。哈尔萨拉白桦林是塔城地区比较少见的林型。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

加音塔拉石室石棺古墓群位于县城东南方向,与县城直线距离为22.5公里。加音塔拉古墓葬共有六处,300座,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

在长期自然侵蚀作用下,一些石棺墓的顶部已被剥蚀掉,用来砌石棺的石板己露出地表,石板为厚5-10cm的页岩,围成方形、圆形或六边形等形状。其中有一方形墓,大小为3.2m×2.2m,内有一长方形小墓,大小为0.85m×0.82m,上方紧靠着它的是一近人头形的圆弧,直径约为1.8m。据考证,加音塔拉石棺古墓为公元前7-5世纪塞种人的遗迹或为6-8世纪突厥人的遗迹,该墓群的年代大约在2500年前。加音塔拉石棺石堆墓群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是研究草原文化的重要依据。

蒙王府热气泉度假区


7

从几百米的地下涌出一股热气,如烟似雾,不仅景色迷人,还可治愈百病,你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但这不是神话,也不是传说,而是确有此泉。位于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落盖镇南3.5公里处,就有这样的天然热气泉。该气泉是天然地热资源,气口温度达90℃、湿度达90%以上。经科学检验含有3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对治疗多种疾病、减肥美容和延缓人体衰老等具有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慕名前来疗养、休闲、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哈尔尕图(松树沟)生态旅游区

哈尔尕图生态旅游区位于县城东北赛尔山中段南坡,距县城30公里,是和布克赛尔县最早开发的旅游景点之一,是赛尔山珍藏的自然画卷。走进松树沟,树皮发白的是西伯利亚云杉,树皮泛红的是西伯利亚落叶松,匍匐在山体犹如苍天加盖在山坡上的圆章般的绿色是天山圆柏或天山侧柏,它们都是寒带树种,也是国内罕见的几个树种。该区呈南北走向,沟长2.5公里,平均沟宽800米,沟两旁山势高峻,海拔18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2℃,夏季平均气温15℃。雨量充足,全年降水量在250—350毫米,森林面积12.41万亩。有雪鸡、金丝鸟、盘羊、野山羊、旱獭等珍禽异兽。每到夏季,山坡上森林似海、郁郁葱葱、繁花似锦、毡房点点、羊群如云,吸引着疆内外的众多游客,是有名的避暑胜地。

世界风城—魔鬼城

魔鬼城位于和布克赛尔县与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交界处,位于县城75公里处,其中一部分在和布克赛尔县境,有217国道通过,交通便利。魔鬼城又叫“风城”,城区方圆1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美的三大雅丹地貌之一。该区在1亿2千万年前曾为一片淡水湖泊,以后经两次地壳运动以及风雕雨蚀才形成今天的“戈壁台地”。远远望去,“魔鬼城”纵横交错,俨然一座古城堡。走近则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风蚀地貌类型,千奇百怪,姿态万千。魔鬼城受地理环境影响,有时会突然刮起狂风,狂风席卷着黄沙,遮天蔽日,发出凄厉的呼吼声,似妖魔狂叫,如鬼哭狼嚎,从四面八方扑来,让人惊骇不已,毛骨悚然,闻之变色,魔鬼城由此而得名。

上一篇:裕民县

下一篇:布尔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