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布尔津县

科普小知识2022-03-28 15:34:32
...

布尔津县位于**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是中国西部唯一与俄罗斯交界的县,国界线长218公里,境内河流众多。中国唯一的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的支流发源地。东北部毗邻蒙古国,东邻阿勒泰市,西邻哈巴河县,南与吉木乃县和福海县相连。全县总面积10369.45平方千米,总人口65217人(2003年)。有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县人民*驻布尔津镇。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分三部分:北部的高、中山区,中部的低山丘陵、河谷地,南部的半荒漠低山区。主要有额尔齐斯河、布尔津河两大水系。属大陆性北温带寒凉气候,夏季干热,冬季严寒,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风。

中文名称:布尔津县

外文名称:Burqin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行政代码:654321

*驻地:布尔津镇

所属地区:*阿勒泰地区

地理位置:**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

电话区号:0906

邮政编码:836600

辖区面积:10369km2

辖区人口:约6.52万人

人口密度:6人/km2

车牌代码:新H

1、区域概况

布尔津县位于阿勒泰山脉南麓,准噶尔盆地以北,东部与蒙古国交界,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218公里,是阿勒泰地区西三县的交通中心,县城与首府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420公里,交通线长620公里。全县辖5乡2镇63个行政村,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余人,由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约为4.1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57.6%。


布尔津县

多年来,布尔津县坚持旅游立县、旅游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思路,以旅游业发展为核心,着力于做大做强旅游、畜牧、大豆、水能四个支柱产业,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的亲切关怀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先后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数字城管试点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通过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自治区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为*首个荣获“环境保护模范县城”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荣誉称号的县,以*县城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通过自治区城市建设“天山杯”竞赛活动综合杯检查验收,蝉联“七连冠”。广泛应用童话布尔津“LOGO”,并在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天山网联合举办的“*最具传播力城市形象宣传语”网络评选中,综合成绩排名*76个县(市)第一名。

2、历史沿革

县因布尔津河而得名。"布尔津",卫拉特蒙古语。在卫拉特语中,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因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

在西汉时期是西匈奴的游牧地。三国时属鲜卑,隋唐时期属突厥。清朝在平定准噶尔部后,布尔津一带属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节制下的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同时这里也是阿尔泰乌梁海左翼属下的游牧地。光绪三十一年(1905)是阿尔泰办事大臣的管辖地。1919年阿尔泰划归*省,设阿山道。同年,布尔津正式设县,先后属阿山道、阿山行政区、阿山专区、阿勒泰专区辖。1970年后属阿勒泰地区。

布尔津县高山逶迤,草原辽阔,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部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布尔津隶属阿勒泰地区,古称蒙古西部草原。历代建制均属中国地*权,秦代与两汉时期均属匈奴,三国时期属鲜卑,宋朝后,布尔津一带恨铁木真统有,是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元朝,属元朝**管辖。明代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清代,以满族为代表的中国*王朝统辖蒙古草原和西域。清*在漠北、职权勒泰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府、科布多参赞大臣行使军政权力。清光绪三十年,科布多、阿勒泰分治,设阿勒泰办事大臣,归清廷理藩院节制,布尔津归阿勒泰办事大臣管辖。民国初期,沿袭清朝旧制,阿勒泰作为特区,直属北京**管辖。民国元年,北京**设阿勒泰办事长官公署,为一特别行政区。1919年后,人们省去"河"字称为"布尔津县",属阿山道管辖。同年8月委任鲁效祖为县治委员。翌年,任命鲁效祖为县知事。

1945年9月1日,伊、塔、职权三区革命,阿勒泰民族军击败*军他占领布尔津,建立了布尔津县*,阿克扎木被任命为县长。

1949年9月25、26日*和平解放后,伊、塔、阿三区组建的布尔津县*继续行使管理权,1950年8月,在布尔津县城召开了首次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会仪,选举产生了布尔津县人民*。

3、行政区划

布尔津县位于阿勒泰山脉南麓,准噶尔盆地以北,东部与蒙古国交界,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接壤,边境线长218公里,是阿勒泰地区西三县的交通中心,县城与首府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420公里,交通线长620公里。全县辖5乡2镇63个行政村,总面积10540平方公里,总人口7.1万余人,由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约为4.1万余人,约占全县总人口57.6%。


1

窝依莫克乡:位于布尔津县城以北30公里处,西与哈巴河县相邻,北与冲乎尔镇、南与也格孜托别乡、东与杜来提乡接壤。乡驻地海拔520米,地势高洼不平,属丘陵地带,总面积2577.47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155万亩。全乡辖20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14个,牧业村6个。全乡共5716户17437人,由汉、哈、回、蒙古、*、塔塔尔等18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14729人,占总人口的84.5%。辖20个村委会:窝依莫克村、强吐别克村、恰尔巴克奥提克勒村、阿勒特拜村、阿克别依特村、江格孜塔勒村、库尔木斯村、克孜勒喀巴克村、窝依阔克别克村、喀拉加勒村、托库木特村、也拉曼村、阿克布勒根村、喀拉库勒村、哈太村、阿克吐别克村、蒙艾提巴斯村、阿克加尔村、也格孜托别村、通克村。

杜来提乡代码:杜来提乡位于217国道两侧,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汉、哈、回、蒙等13个民族,2424户,8133人,党员376名,全乡共有耕地8.83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0亩,主要种植油葵、大豆、打瓜、食葵、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辖11个村委会,其中农业村8个,牧业村3个,定居点2个,养殖示范区1个:额尔齐斯村、沙尔铁列克村、阿合达木村、库尔吉拉村、草原三村、草原二村、草原一村、草原新村、哈拉塔尔村、阿肯齐村、杜来提村。

阔斯特克乡:地处阿勒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北岸,西距布尔津县40公里,与杜来提乡相邻;东与阿勒泰市相隔60公里,217国道横贯该乡,交通十分便利。1952年属第二区,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牧场,隶杜来提乡直属乡,1956年划出成立地方国营第二牧场,1980年改称阔斯特克牧场,1984年撤社建乡时改建为阔斯特克乡。总人口4943人,由汉、哈、回、维、东乡等十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2287人,占46.3%,少数民族2656人,占53.7%。全乡总面积为680平方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其中7个农业村,2个牧业村:阔斯特克村、克孜勒乌英克村、阿克铁热克村、结特阿尕什村、阔克达拉村、阔斯托干村、萨热库木村、喀拉墩村、吉迭勒村。

冲乎尔镇:2009年11月经自治区人民*正式批复冲乎尔乡撤乡建镇。冲乎尔镇位于布尔津县西北部,距县城70公里,距喀纳斯旅游景区100公里处,东与阿勒泰接壤,南与窝依莫克乡相连,西与哈巴河县相邻,最北端是著名的喀纳斯风景区,地势北高南低,气候冬暖夏凉。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境内有已开发的白沙山沙漠冲浪、伊列克石林、库须根古岩画群、河谷原始白桦林、野生巴旦杏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景点,同时,依托区域优势及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资源,积极开展春游白桦、夏探石林、秋赏红叶、冬观雾凇为主题的四季旅游,使冲乎尔镇的旅游业不断走向规范化轨道。交通十分便利,省道232线穿境而过,距喀纳斯机场直线距离12公里,是距离喀纳斯景区最近的行政镇。全镇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4万亩,草场面积150余万亩,森林面积29万余亩,森林覆盖率为24%,绿化覆盖率达39%。辖区总人口1.33万人,主要由汉、哈、回、蒙等13个民族构成,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5%;全镇辖11个行政村,其中农业村9个,牧业村2个:冲乎尔村、喀拉克木尔村、库须根村、孔吐汗村、布拉乃村、齐巴尔托布勒格村、阿木拉西台村、阿克齐村、江阿吉尔村、阿克阿依日克村、克孜勒塔斯村。

也格孜托别乡代码:前身为布尔津县国营一牧场,于1984年建乡。也格孜托别系哈萨克语,意为“两个并列相似的山包”。也格孜托别乡位于布尔津县南部,东靠布尔津河,东北部与冲乎尔镇相邻,西南部与窝依莫克乡相连,乡*驻地为也格孜托别村,距县城33公里,地理坐标位于:东经87°10',北纬47°46'。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乡。全乡总面积1100平方公里,共1124户,511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2%,哈萨克族占71.8%。下辖9个行政村,其中6个农业村、3个牧业村:也格孜托别村、托普铁列克村、哈拉阿尕什村、吉迭勒村、克孜勒加尔村、江阿塔勒村、霍斯阿尔阿勒村、何孜勒托海村、尔格尔胡木村。


2

布尔津镇:位于地处东经86°47′45″~89°58'01″,北纬47°37′04″~47°43′04″。布尔津镇位于布尔津县西南部,东接杜来提乡,南部、西部邻额尔齐斯河,北靠布尔津河,是县人民*驻地。布尔津镇辖白山布、神湖、美丽峰、津河、友谊峰、额河6个社区和切克台1个村民委员会。辖区面积7.8平方公里。

禾木哈纳斯蒙古族乡:地处东经78°34′10.20″,北纬87°26′03.70″,辖禾木村、喀纳斯村2个村委会。主要以游牧为生,以蒙古族、哈萨克族和图瓦族为主。

4、地理位置

布尔津县位于**自治区北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准噶尔盆地北沿。

布尔津县隶属*阿勒泰地区,位于*版图"鸡尾"最高点,在阿尔泰山脉西南麓,地处东86º25ˊ—88º06ˊ,北纬47º22ˊ—49º11ˊ。北部是阿尔泰山的最高点友谊峰,是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县。东邻阿勒泰市,西邻哈巴河县,南与吉木乃和福海县相连。南北长200公里,东西宽49—82公里,呈葫芦形,总面积10540.3平方公里,国界线长218公里,设1镇6乡,人口46367人,有哈萨克族、汉族、回族、蒙古族等21个民族。

布尔津县属北温带寒冷地区大陆性气候,呈现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旱、夏季炎热,秋季降温快,夏短冬长,无霜期短的特点。历年平均气温为4.1℃,≥10℃积温2840℃。全年平均无霜冻期为153天。历年平均蒸发量1740毫米,降水量为118.7毫米,积雪期150天,年平均风速4.8米/秒,最大风速28米/秒,全年大于3米/秒的风速出现频率为57%。

5、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布尔津县土地面积1518万亩,其中耕地39万亩,占2.2%。现有耕地除山地土壤外,有三个土类、七个亚类、十个土属、二十六个土种、十七个变种,土壤类型质地一般较粗,土层厚度约20-40厘米占80%,质地较差,有机质含量低(0.5-0.85%),碱解氮含量低(20—40ppm),有效磷含量较低,速效钾含量严重缺乏,PH7-8。布尔津县拥有宜农荒地249.6万亩,各类养分含量符合二等地33.8万亩,逐渐开垦可为人工草场、耕地约52.1227万亩,其中荒草地37.299万亩,苇地11.214万亩,滩涂157亩,沼泽地3.594万亩。

二、环境资源


3

布尔津县属北温带寒冷地区大陆性气候,呈现出冬季寒冷漫长,春季干旱、夏季炎热,秋季降温快,夏短冬长,无霜期短的特点。历年平均气温为4.1℃,全年平均无霜冻期为153天。历年平均蒸发量1740毫米,降水量为118.7毫米,积雪期150天。

三、水资源

布尔津县水资源丰富,拥有以额尔齐斯河和布尔津河为主要干流的众多水系,年径流量74.7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贮量5.14亿立方米。

四、野生动植物资源

境内珍稀野生动物有雪豹、貂熊、棕熊、水獭、猞猁、雪兔、北山羊、马鹿、兔狲、斑尾榛鸡、紫貂、黑鹳等;特有两栖爬行类动物有阿尔泰林蛙、极北蝰、胎生蜥蜴等。天然鱼种有鲟鱼、哲罗鲑、长颌白鲑、细鳞鲑等20多种。野生药材有麻黄、赤灵芝、冬虫夏草、党参、当归、贝母、雪莲等300多种。

五、矿产资源

已探明矿藏32种,有沙金、滑石、硅石、芒硝、白云母、石灰石、黏土、石榴石等。

6、经济发展

(一)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情况。2008年,布尔津县被纳入国家兴边富民重点县,通过抢抓机遇,加强与上级民委部门的协调、沟通和衔接,积极申报项目,使我县的兴边富民项目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县经济社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008-2013年,布尔津县共争取“兴边富民行动”项目67个,资金3265万元。项目包括危房改造、安全饮用水、品种改良、种养殖、劳动技能培训等内容。

(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情况。2005年至2012年,我县争取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资金项目25个,资金696万元,项目涉及2个乡3个村,主要以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牧道建设、富民安居、医疗设备购置;品种改良、种养殖;校舍建设、文化站、卫生院建设、少数民族能力培训等方面。

7、民俗风情

哈萨克族(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Қазаk,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قازاق),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此外还是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和中国等国家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800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自治区,中国哈萨克族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以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


4

哈萨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北部及中亚草原。与古代历史上的游牧部落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喀拉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存在一定的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的人”、“脱离者”。

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哈萨克族为146..2万人。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中国哈萨克应用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1959年又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广条件不成熟,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的哈萨克应用斯拉夫字母的拼音文字。

习俗宗教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

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赢了方能进门接新娘。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5

文化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萨克族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周围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特别是中亚和*南部地区的绿洲农业文化、来自西北方向的俄罗斯文化、乌克兰文化、塔塔尔文化以及相当重要的中原汉文化和中国北方满——通古斯文化都对哈萨克文化的发展有影响。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实践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后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们在相互交流与联系中,将不同部落的杰出文才创作的口头民间文学加以传承和发展,使之日益丰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叙事长诗、爱情长诗、民歌、谚语等,其中尤以长诗所占地位突出。据统计、哈萨克族约有200多部长诗,代表作如《英雄塔尔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诗有《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哈萨克族工艺美术丰富多彩。妇女会制作毡房、各种毡制品、毛制品和服饰。不少男子会制作木器、铁器和骨器。用金银、玉石制作的各种装饰品造型艺术水平较高。哈萨克族爱好音乐,能歌善舞。民间乐器有“冬不拉”等,杰特肯,霍步子。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特色。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如今,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亲额头;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

哈萨克族见面时,都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里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的意思),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候,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8、美食特产

布尔津河鱼

布尔津特产河鱼,鱼嫩、肉滑,味道鲜美。这条布尔津河,它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所以这里的鱼也独特。

禾木蜂蜜


6

禾木高加索蜂蜜:蜂蜜是人类最为熟悉的蜂产品,其由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蜜回巢辛勤酿造而成。其色香味质因采集的花卉、季节以及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主要含有60多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葡萄糖、果糖、酶值、蛋白质以及18种氨基酸。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蜂蜜甘平无毒,主益气补中,久服轻身延年。”本草纲目记载:“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蜂蜜甜味可口营养丰富常服脸色红润、解除疲劳、滋阴壮阳、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禾木河高加索蜂蜜据说是白俄贵族从俄国带来了种植、养殖技术,还带来了现在看来平常的养蜂技术和蜂群。禾木河的猎人们在给他们打工时,也多少接触了一些养蜂技术。1959年中苏交恶,在禾木河一带避难的白俄贵族,也就纷纷远走,选择了澳大利亚等国家作为他们新的流浪地。最后走得一个不剩。白俄贵族走了,他们带来的高加索黑蜂却留了下来,留给了禾木河人。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对哮喘、支气管炎有明显的作用。

喀纳斯蜜瓜

布尔津县窝依莫克乡依托喀纳斯旅游沿线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通过组建喀纳斯蜜瓜销售协会,及时注册“喀纳斯蜜瓜”商标,生产的喀纳斯蜜瓜具有糖分高、口感好、汁液醇密等特点,被誉为“阿山一绝”。

喀纳斯蜜瓜系布尔津县特产,因肉质细软汁液醇蜜而得“蜜瓜”之名。产地位于布尔津县至喀纳斯旅游沿线,窝依莫克乡托库木特村绿色无公害瓜菜示范基地,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引施喀纳斯天然湖水和绿色农家肥。入口香甜,回味无穷,被誉为“阿山一绝”。

9、旅游景点

境内主要旅游景点:喀纳斯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景区)、禾木风景区、五彩滩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布尔津县博物馆等旅游景点。

上一篇: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下一篇:巴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