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澹台灭明

科普小知识2022-06-28 15:17:22
...

澹台灭明(前522-?)字子羽。春秋末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出身于士的家庭。子游任武城宰时发现他是人才,向孔子介绍他为人公正无私,称赞他走路走大路,不走捷径小路;不是公事,从来不到其屋里来。从孔子对他的评语看,他是一位才高貌丑的人,后世常以他为例,说明不能以貌取人他是孔子最晚收留的弟子,从孔子学习三年左右。孔子死后曾任鲁大夫,后来南下去楚国,老死楚国。他设坛讲学,南下时有弟子三百多人,并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72)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升为“金乡侯”;度宗成淳三年(1267)以“金乡侯”从祀孔子。

中文名:澹台灭明

外文名:TanTaiMieMing

别名:子羽

国籍:中国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武城(今山东平邑县)

出生日期:前512年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学者

毕业院校:杏坛

信仰:儒学

主要成就:弟子三百多人

师尊:孔子

性别:男

逝世地:洪州

1、简介

澹台灭明为孔子门徒72贤人之一。他以为人正派、刚烈、博学、门徒众多而被誉为鲁之名士。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澹台灭明“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金乡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澹台子”。

2、人物生平

孔子为师时,孔子见他长相丑陋,认为没多大才能。子游做武城宰时,孔子问:“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说:“有位叫澹台灭明的,做事从不走小路捷径投机取巧,如果没有公事他从不到我屋里来(《论语·阳货》载:“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子让子游推荐人才,子游将武城人澹台灭明推荐与他,后来澹台灭明亦成为孔子著名弟子)。后来,澹台灭明往南游学到吴地(即楚国,后老死在楚国)。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他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影响甚大,是当时儒家在南方的一个有影响的学派。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感慨地说:“我凭语言判断的,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山东费县)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上文说少孔子三十九岁,前后矛盾)。状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吴,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以为诺,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言偃为鲁武城宰,孔子问曰:“汝得人焉尔乎?”偃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於偃之室也。不至吾处。”

今苏州城南有澹台湖,传为其宅陷而成湖,湖口有宝带桥,民国十八年(1928年)拟建公园,惜未成;又有澹台湖大桥,飞架运河南北。

3、求知讲学

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江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


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

澹台灭明求知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感慨地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跻身于当时的知名学者之列。他到吴国讲学时,其门徒达300之众,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澹台灭明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出,对渡船成夹击之势,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地说:“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鲁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可以从澹台灭明身上找到影子。

澹台灭明去世后,其弟子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儒家传人将他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座立于澹台灭明墓前。

4、人物影响

对南昌的影响。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那个时期中原诸国把不尊礼仪、不从仁德的地方称为“蛮夷”。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从弟子三百人,设去就,名施乎诸侯”,足见澹台灭明当时弟子之众,声名之大,后来这些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地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

也就因为这样,澹台灭明在后辈的成就当中名声一次次提升,最开始澹台灭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到1624年明天启四年,就附祀于关阳镇“二贤祠”。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把澹台灭明由从祀曾子和子游升为主祀,从而“二贤祠”又改名“三贤祠”。

5、墓地考证

三处墓地

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现有可考证关于他的墓共有三处,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咸平(今河南省通许县)、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但据史学家考证,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吴地(古属楚国,今进贤、南昌一带),真正的墓应该是建在南昌。

据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记载,澹台灭明墓坐落南昌,宋时有名漕使高过经过南昌的时候题了一块碑:“鲁澹台子羽之墓。”明时碑的损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当时知府范涞将其重修,清时学使王思训立石碑,题为“先贤澹台子羽之墓”,后经多次重修。据当时在南昌市第二联合中学就读的王炯尧先生回忆,1949年南昌解放后,校园操场后学生食堂前尚有澹台墓荒冢,为一土堆,有一石碑,依稀可见刻有“生员澹台子羽之墓”的字迹。


澹台灭明

墓址就在南昌市内东湖之滨南昌二中生活区内,在墓址建造了一个台子,台上移植了两棵树并摆放了两块石头作为标记。

澹台祠

《豫章遗韵》记载了一个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有个叫钟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便动手拆墙筑城,由于惊动了不该惊动的地方,所以晚上钟傅便做了一个古怪的梦,梦见一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说完叹气走了第二天就有百姓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一座大人物的坟墓,一检验发现是澹台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离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澹台祠,因为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所以当地叫做瓦子角。

瓦子角是否由来于此只能姑妄听之,但澹台祠确实是在南昌建过。据《明史》记载,在明朝中后期,魏忠贤独揽朝廷大权,号称九千岁,一时之间朝野上下争先恐后的奉承魏忠贤,各地纷纷为魏忠贤建起祠堂,并雕刻塑像,如果有什么事求办或者还愿,就可以跪在塑像前祷拜。更有甚者,监生陆万龄还提议,孔子写了《春秋》,而魏忠贤写了《要典》,孔子杀了少正卯,魏忠贤消灭了东林党,所以魏忠贤可以和先圣孔子并尊,将祠堂建在国学的西边。

于是,全国掀起了为魏忠贤建造祠堂的狂潮,祭祀儒家的祠堂或被砸,或被卖。澹台灭明的祠被当时巡抚扬邦宪给砸了、塑像也被毁了,建起了魏忠贤祠,但不久魏忠贤遭诛,祠还没建好就被毁了,但是澹台灭明祠也没有再修复,成为千古遗憾。

6、史料评价名垂千古

有关澹台灭明最早记载在《论语》中。《论语·雍也》载:“子游为武城宰。子日:‘女得人焉尔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子游(言偃)出任武城的县官。孔子问他“有没有得力的人才”。子游说:“有澹台灭明这样一人,人品好,走正道,不拉私人关系,没有公事从不到我这儿来。”

对于《论语》的这一章内容,后来儒者有很多传注、疏解,阐述了其中的“微言大义”。何晏《论语集解》认为子游是“言其(指澹台灭明)公且方”。张栻《癸已论语解》则说:“行不由径,则所趋无欲速见利之意。非公事未尝于偃之室,则不苟徇于私情。”灭明“之存心可谓正矣”!陈祥道《论语全解》以为:“行不由径无邪也,非公不至无私也”。“正直如是而已”。此言灭明“公正无私也”。

朱熹《四书集注》注说:“径,路之小而捷者。公事,如饮射读法之类。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见小欲速之意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其有以自守,而无枉已徇人之私可见矣。”朱熹又引用别人的话说:“为政以得人为先,故孔子以得人为间。如灭明者,观其二事之小,而其正大之情可见矣。后世有不由径者,人必以为迂;不至其室,人必为以简。非孔氏子之徒,其孰能知而取之?”朱熹还认为:“持身以灭明为法,则无苟贱之羞,取人以子游为法,则无邪媚之惑。”

澹台灭明其人被后儒看作是有“正大之情”者,“无苟贱之羞”,“无邪媚之惑”者,乃“刚方正大”,“宁方无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端士,是孔门传人中著名的贤人。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有一段子贡(端木赐)对澹台灭明的评价。子贡说:“‘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日:‘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澹台灭明是一位勇于坚持原则,不为一时之利害所动的儒者,有重民、利民的思想,主张损上益下,尽量减轻下层民众负担,耻于独贵、独富,能关心民众生活的人。

上一篇:肩吾

下一篇:颛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