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后人将之与村围及有坚固围墙的民居,统称为“围子”或“围屋”,从实际情况看,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但现存的围屋平面大都为“国字形围”和“口字形围”方形围屋。围屋建筑中的设计理念,除了普遍具有的基本生活功能设计外,更突出的反映在宗亲一家的向心设计、安全防卫设计、祈求兴旺发达的风水设计等美学设计,融合了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2014年11月,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概述
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376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因形制、防御功能的别具一格,因构造艺术的超凡脱俗,因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等诸多宝贵的营造技艺,而成为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地区扼长江珠江两大水系,为南北交通要冲,“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江湖枢键,岭峤咽喉”,山间盆地较大较多,盆地内地平土沃,特殊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使赣南客家围屋在选址和形制上有着闽西土楼不可比拟的显著特点,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更是独具特色。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尺度变化跨度极大,有国字型、口子型、回字形和不规则形等多种形式,面积也从200余平方米的猫柜围到一万多平米的关西新围,在建筑高度上,龙以2层-3层居多,选址多位于盆地*。龙南客家围屋在防御建筑方面相对成熟和完备。围屋拐角处设凸出墙面,屋顶瓦面设炮楼,围屋建有宽大厚实的墙基,有用火砖或者条石头砌成的防撬防挖外墙,炮楼内侧设计的上窄下宽的射口,包有铁皮的两三重的围门,围内建有备荒的暗井,围外环屋的壕沟,高超独特的营造技艺使龙南围屋的坚固、易守难攻龙南客家围屋在构造艺术上,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艺术珍品。最为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关西新围,是赣南围屋中的典型围屋和精品围屋之一,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徐氏同姓聚族而居,围屋建筑壁垒森严,集住宅、城堡、祠堂、议事厅、中心广场(跑马坪)于一体,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如此功能之齐全,气势之宏伟,为世界之罕见,是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遗产。
2、历史渊源
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客家人称谓的由此而来。为防匪患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防御性极强的围合式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伴随生存环境的剧烈变迁,客家围屋建筑形式先后经历了创始期、成熟期、极端期和衰落期,围屋的营造技艺也发生了对应的显著变化。
3、追求理念
宗亲一家的向心追求
赣南地区原本钟灵毓秀,山水清明,历来崇文重教,入仕、经商都讲究理学,反映在围屋的建造上则是随处可见“忠孝礼智信义”、重祖敬宗以及讲究进退自然的处事方式和“宗亲一家”的聚居观念,因而有围屋必建祠堂、书院。而祠堂的设计理念最能体现客家人以祖宗为核心、聚合家族向心力的愿望。关西新围的家族公共活动场所、当地人称之为“大厅下”,建于围屋的*,其梁架垫木、门窗门额、柱联柱础、天花铺地等构件,围屋的主人徐老四尽资财之所及,毕其工艺之所能,精益求精地进行装饰装修,高大的空间和华丽的装饰造就了一种庄严的氛围。大厅下,是用于对外接待、家族事务、婚丧喜庆的地方,是围屋最重要、最精华的核心建筑部分,也是围屋人心中最神圣的精神殿堂。整体建筑以祠堂为中轴线,中心建筑依次为下厅、前厅、中厅、上厅,与厅并列的三列建筑称为下栋、中栋和上栋。前后三进,五组并列,十四个天井,内间以廊、墙、甬道相连,平面结构严谨、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空间、院落组织非常丰富,是客家民居九栋十八厅的布局。其上厅屏墙挂祖宗画像,设有神龛台凳,是家庭商议大事、家祭的庄重之地;中厅是待客、摆酒、公共活动的场所,是围内人家精神依托的中心地;前厅两边专置有朝房,是会客、来客休息的地方;前厅与厅门间还专设一过屏风,谓之“下厅”,是三教九流等闲杂人止步之处。
在关西新围的中心建筑群中,三厅两旁的瓦头脊梁层层低落于祠堂脊梁,与大厅下相连接的边屋,犹如左右臂膀拱卫着大厅下,靠墙建的偏房、土库、走马楼等建筑无一不面对中心建筑。这种向两旁横向连体发展的建筑脊梁、边屋忽略自然朝向、面对祖宗牌位祭祈位置的设计,是千年客家人形成的崇宗敬祖,公利为大、向心聚居的精神反映,更是建造围屋者祈求后代子孙枝繁叶茂、繁荣昌盛的愿景。
强烈的自我防御追求
从外观上,围屋除了给人以墙高壁厚、壁垒森严的印象外,便仅以其巨大的尺度,冷峻的外貌,使人接受它的压迫感。因此,围屋最大的特点就是强烈的防御功能。如何使围屋易守难功,是造围者苦心孤诣之处,防匪、防盗、防宗族之间的械斗,强烈的防卫功能是建造围屋的主要目的。考察现存的围屋,基本上都在拐角处设凸出墙面和屋顶瓦面的炮楼,以便消灭抵达墙根和屋顶之敌,大大减少了防御死角。墙基宽、厚、深,外墙身只要有条件一定包砖,防水防火;个别甚至使用条石,防撬防挖。墙面基本只开射击孔和瞭望口,不开窗,外窗材质均为砖,平面呈两个漏斗底部相接状,射击角度更大。射口内侧上窄下宽,利于保护狙击手的安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射击时的眩光。门多有两三重,外包铁皮,上留孔道灭火;围内多有暗井备荒,个别围屋还挖有环屋壕沟。被誉为围屋之王的关西新围也不例外,其防卫的构造也是十分的严密,从空间布局到地下设置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独辟蹊径。为防敌人从地下偷掘入墙,四周墙基皆埋有10米深的防腐材料梅花桩,能“千年不坏”;为防止敌人爬上屋面进入围屋,瓦面上布满了用剧毒药水浸泡过的三角铁钉,能“见血封喉”;为防火攻,不仅围门顶上设有注水孔,而且围内各相应地点,均设有消防池和消防缸,能“永避火患”;为防围内断粮,围内除设有专门的粮仓外,还有用米粉精心制作的米粉砖砌成的假墙作储备粮,能“供吃两年”。为防敌人破墙而入,关西围采用传统的干打垒筑墙办法,用石灰、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夹鸡蛋大小的卵石,为加强三合土的硬度还用桐油熬制后夯筑而成,外墙不露木头,全部用生铁紧固房梁,可谓是“铜墙铁壁”。
关西新围四角有四个高大的炮楼,祠堂背面的两个炮楼为三层半高,半层为阁楼,高12.8米,每个炮楼占地有60平方米,前面的两个炮楼为二层半,高10.8米,炮楼每层都设有梅花枪眼和外大内小的火炮眼,三合土夯筑的版墙以上为青砖波顶,炮角为硬山屋顶。如果敌人到了围墙外百米处,围墙上密集的梅花枪眼可以打击正前方的敌人,如果敌人攻到墙根和上了瓦面,四角高大的炮楼可以相互对射,使得来犯之敌不能越雷池一步。防侧面攻击,能“立体防御”。围屋的炮楼形式多样,不仅建在四角,有的还建在墙段中间,功能类似城墙之“马面”。还有一些炮楼不落地,而是悬空横挑。也有的在四角炮楼上,再抹角建一单体小碉堡,从而完全消灭了防卫的死角。
为便于逃生和通风报信,传说围屋设有秘密地道,可防一旦围屋被攻破,重要人物可以从地道中逃生。在围屋西北炮楼楼上隐蔽处,还设有通围外仅容一人钻出的门洞,门扇长宽为1.8米×0.52米,上有三个直径约5公分的圆孔,高处一孔,为观察外面情况用,下面两个为拴绳子用。打开门是一皮薄砖封堵住的墙,外面一点也看不出此处有门,紧急时,只需用脚踹或用物撞击,砖墙便会倒塌,人员只要用绳索扣住门板下的两洞,便可缘绳扶壁而逃,供围屋攻破前逃生之用,能“安全脱险”。
门作为人们出入的唯一通道,也是造围者颇费心思的地方,关西新围占地面积近十二亩,可东门和西门相对而言却显得较小,也是从防御的角度来考虑的,两座大门设计上为三重:第一重是铁板门,由200多块约一公分的生铁牢牢地钉在门板上,第二重为五根粗重的木杠来回拉动,第三重为楼上用链条垂放下来的闸门,层层设防,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除了在物质上力求万无一失,围屋在精神设防上,还将“土地庙”纳入围内,作为围屋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土地庙里敬土地公,又称“社公”,是一方百姓的保护神,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安置,一般位于村庄的入口、桥头或村边古树下。但关西围屋的建造者,考虑到一旦围屋被敌人围困,干脆将“社公”设置在围内,建于大门侧旁,方便围民祈求神灵保护,围外“战事”不管如何紧张,可围屋里的人们初一、十五可以照样敬香烧烛,保佑围屋平安,这也是其他围屋民居中少见的现象。
意醉心迷的技艺追求
赣南围屋的建筑技艺、材料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但也独具匠心,灵活应用,因此,每座围屋的建筑用材和建筑工艺都有差别。通过考察围屋的用料和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工艺:一是金包银砌筑,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如杨村乌石围。二是河卵石石灰砌筑,就地取材用河中均匀、质地较硬的河卵石拌以石灰浆砌筑。如武当田心围、临塘三大门围、汶龙村头围。三是三合土砌筑:即传统的干打垒筑墙办法,用石灰、黄泥、沙石(俗称三合土)做泥,做泥是围屋建造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和一门经验极强的艺术,这一工序决定了整座围屋工艺的质量等次与成败,选用无腐植质的净红壤土,按比例再配以细河沙、田底层泥和老墙泥,配合做匀,然后泼水,反复翻锄均匀发酵。用泥需干湿适宜,干湿程度为泥一抓成团,丢出碰地即散最佳,此土谓之熟土。砌筑时中间夹鸡蛋大小的卵石版筑而成,为加强三合土的硬度还用熬制后的桐油漆刷,如关西新围、西昌围等。后人还传说筑墙的三合土还加入了经过比例计算的红糖、蛋清、糯米饭做成假墙,以备战时缺粮资用。
关西新围的装饰范围有门窗、裙板、窗棂、梁架、雀替、驼峰、墙壁、天花板、屋脊等,大量借用了一些来源于客家先民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祥兽、花卉、人物、神话为表现内容,并以谐音、寓意、双关等手法赋予不同的内涵和意义,通过艺术的手法再现客家祖辈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美好愿望。
木雕和石雕是关西围屋装饰的一大特色。关西新围的祠堂门前,左右立有一对雄雌石狮,青石制成,制作精巧,做工仔细,层次分明,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极富人情味,这对石狮是关西新围的镇宅之宝,雄狮含石珠,顶戴花翎,脚握四四方方的官印,祥云座上雕有书卷、宝剑。而母狮造型更具特色,胸前和左侧雕刻有两只小母狮,左脚抓元宝,祥云座中雕有花扇和玉簪。
大厅下门前一对门枕石是两条仿真的浮雕几凳,几凳二腿之间的空当石雕,到现在文物和旅游的专家都还争执不已。文物专家说雕刻的是一只象和一只羊,“象”与“相”谐音,是围主祈望日后子孙出官入相,“羊、祥”谐音,古代同音,也是纳祥接福的意愿。但很多旅游专家看后却说这空档中的雕刻不单是“羊和象”。仔细看更应该是一种“四不像”的石雕,左边的雕刻是象头羊身,是“太平有象”图案,右边是猴头马身,是“马上封侯”之意。上厅的柱础雕刻是八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和着八朵盛开的莲花,喻为“莲花寿底”。
另外,围屋内的木雕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用蝙蝠、石榴组成“多子多福”;莲花与鱼组成“连年有余”;菊花、狮子组成“吉祥如意”;葫芦倒挂寓意“福禄到了”。有的或雕以凤凰、麒麟、狮子、松鹤等,通过会意、谐音等灵活生动的手法寄托建房主人的心愿。
彩绘也是关西围屋的一大亮点。关西新围祠堂内的每一进斗拱上的是梅、兰、竹、菊山水画,代表着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天花板是清一色白底黑菊花图案,祈求世代吉祥。关西老围(西昌围)的彩绘也是令人赞叹不已,西昌围建于明末清初,整栋围屋以祖祠堂为中心,前后左右各建有6幢厅堂和一幢围内人们烧香祈祷平安的观音厅,建筑时间和风格各不相同。各厅互不相连,因时而建,因势而建,自成一家,各具特色。立孝公堂为最早建筑的厅堂,保存了明朝的建筑特点,其色彩鲜丽、大红大紫,门窗、门页、门柱、天花板都绘有山水画,尤其是14块绦环板的木雕是根据三字经上的典故雕刻出来的,雕刻有非常精致的“渔、樵、耕、读”典故彩画,人物栩栩如生,寓言深刻,极具教育意义。上厅彩画是飞天神龙图案,下厅是四只展翅欲飞的小凤凰围着中间一只大凤凰,其图案同现香港凤凰卫视的台标几乎一模一样,令人感叹。最为华丽的是建于明末清初的徐氏祖祠堂建筑的彩绘,经历了400多年的风雨仍保存了一些色彩清晰、表现生动的彩画。月梁上是象征荣华富贵的牡丹彩绘,将军门的门页上绘制有人身蛇尾的神荼郁垒和唐太宗手下文臣武将门神,文臣为尉迟公敬德,武将为秦琼秦叔宝。整座大门给人威严豪贵气派,令人敬畏。厅门口上的天花彩绘更是令人惊叹,三幅彩绘色彩富丽,中间的一幅画有凤凰和喜鹊,喻为百鸟朝凤,左边的是漫画式的彩绘,把原来高大的大象画得很小,而大象身上的花瓶却画得奇大,喻为太平(瓶)万象,右边的是一只小猴骑在大河马身上,喻为马上封候(猴)。围屋的彩绘在从每一构件的立意取向和造型结构中显示出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本地文化及异域文化兼容并蓄,其高雅精美,堪称民居建筑的奇观。
鎏金装饰在关西新围也有很好的体现,主要在驼峰和雀替上,驼峰也称柁墩,位于下一层梁背之上,上一层梁头之下,因形状通常做成骆驼背峰的形式,故称驼峰,分全驼峰和半驼峰。关西新围内的驼峰不但起到了梁与梁之间的承载作用,且工艺精美、造型独特,老围内六伙厅的是仰覆莲花驼峰,而新围前厅的是龙凤、松鹤、双狮戏珠驼峰,中厅的是麒麟、天马、海马和十二生肖驼峰等吉祥或天神的象征,全部是鎏金装饰。雀替装饰也十分讲究,镶刻有精美的祥兽、花卉,大部分都是金饰的龙头雀替,尤其是围主徐老四所居厅堂,是极为少见的镂空雀替,色彩更见金碧辉煌,给整个围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显现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围主的显贵。
围内的窗棂有豆腐块斜方格、一码三箭、井口字、回字等横竖棂,有拐纹棂,有波浪状的水纹棂,还有雕有祥兽花草的雕花棂,变化多端,花样繁多。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藏风聚气的“风水”追求
赣南是风水形势宗的发源地,风水观念的影响无处不在,甚至有“凡事要卜”。强调房屋与山水的依托关系,认为围屋的选址、门向座位、塘渠的走向,乃至堂、庭、院、厨的位置都要符合阴阳学说,事先要请地师进行勘察。
客家人风尘仆仆从中原迁居于边远荒无人烟的南方山区,生存安全是第一要素,认为一族一人的成败兴衰,都与屋宇及祖坟的风水息息相关。建房是百年大计,造福子孙的大事,因此十分慎重,常为建屋择地不遗余力,不惜代价地寻求风水宝地,苦心经营,以求功成名就、人财兴旺、庇佑子孙。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建屋前首先是请风水先生拿着罗盘来测定位置,按照择位,取势,定向,接龙脉,合阴阳的要求和程序择基,最好的位置是背后有山,前面有水,四周群山环抱,选择藏风聚气之地。而且建房前必须先选定吉日良辰,祭祀“杨公”,方可破土动工。
在选址择地上讲究“龙”“局”“水”。“龙”指山势之脉络,要求发脉雄壮,奔腾有势,认为“龙”主人丁兴旺。因此围屋后的“后龙山”总是树木成林,郁郁葱葱,即为接应来龙。“局”指龙脉分出的山峰,认为“局”主功名显赫,要求似公堂格局,旗鼓相当,印案俱全,坐镇基地。“水”指前方水势,求水势回环,忌直来直去。认为“水”主财源涌现。因此常在屋基前方填坝、植树、建桥“筑水口”,使水口回环,水口之桥如一把钥匙,锁住人才和财源。因此,只要见到“后龙”与“水口”,便可知必有村落,佐证了风水上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中间是穴口”的理念。
围屋背后一般要有靠山,前面在一定距离之外还要有案山,如果前面无山,则认为将来的路途很短,不能步步高升;如果前面的山太近,则会切断了前进的道路,背后的山还要有水从两侧往前流,以示出路通畅,要尽量做到“背山面水”。所以,围屋门前还会专门人工挖一口水塘,称作“月池”。月池是居于风水上的考虑,来水弯曲,从高到低顺流而下。围屋一般在“湾抱水、腰带水、弯曲水”的内侧建宅,称作“居奥”。
关西新围东北面环绕一口约4亩的水塘,状如人的“腰子”,当地人都称“腰子塘”,是聚气生财的风水设置,但客观上,“腰子塘”也是居于围屋的消防、防御和排泄上来考虑的。新围与老围之间的下燕河由西北向东南绕新围而过,汇入绕围屋东旁北去的关西河。按照风水的说法,河水由天门流向地户,是理想的水势来龙。围内的排水系统也是遵循风水的理念,围内地面东南高西北低,设有三处纵向的地下主排水沟。其中两边的主沟管东、西偏房和东、西过道的下水,直至北外壁围墙下的“腰子塘”。而大厅下的主沟排泄两旁及大厅之水,则是从上厅曲行经中厅、入下厅下行到跑马坪照壁两侧,再沟分两路汇入东、西两边主沟,排入“腰子塘”,这种中心主沟曲折分流的排水设计也是一种留住宅内财气、藏风聚气的风水艺术。
围屋是客家人聪明才智的艺术杰作,它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其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不仅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而且追求优美环境,注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形、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位于山灵水秀之处。围屋与环境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上一篇: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下一篇: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