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仲由

科普小知识2022-02-16 16:21:42
...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毕生以政事见称。子路性格豪爽,有勇力、有才艺,对待父母极其孝顺。拜师孔子之后,他不信权威,敢于指出孔子的错误之处。所以,孔子对其评价很高,认为子路“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并说是子路使自己“恶言不闻于耳”。子路曾先后任季氏家宰、卫蒲邑大夫,是孔子“堕三都”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中文名称:仲由

又  名:子路季路

性  别:男

所属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生卒年:公元前542年―前480年

老师:孔子

主要成就: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孔子“堕三都”的主要合作者之一

主要作品:《论语》(编集者之一)

1、生平简介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生于鲁襄公十一年,卒于鲁哀公十五年,小孔子9岁,是孔子门中年龄较大的弟子。出身寒微,其性耿直好勇,为人爽直、粗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子路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目毗尽裂,严厉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时年63岁。

2、师从孔子

我们在读《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论语》之时,看到子路都在其中扮演了不少角色。那么,子路到底是如何认识孔子,又是如何进入孔门的呢,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子路画像

子路从小家境贫困,但却性格直爽,志气刚直,喜好打抱不平。而且他的穿着也很有个性,在当时来说,也应该是很‘潮’的。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子路平时的衣着打扮——头上戴的是雄鸡式的帽子(这点很像济公师父),腰间佩戴的是公猪皮装饰的宝剑(据说这是当时勇士的象征),一副‘古惑仔’的打扮。

由于没有正当职业,所以子路吃完饭就往外跑,到处溜达、游逛,随时准备着见义勇为!

说来也巧,不知哪天,上天吹了一阵怪风,就把子路和孔子二人给吹到一块啦。

茫茫人海,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擦肩而过。但是就是在这一天,孔子和子路擦肩了,但子路没有让孔子过去。

为什么?,因为你撞着我啦!

子路非得让孔子给个说法不成。孔子是又赔礼又道歉,还给他说了不少好话,可子路就是不放孔子走。不光不放他走,而且由于自己兴致很高,还特意说了许多令孔子难堪的话,以至于后来差点没动起手来。

孔子一看不行,大街上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这样子有失自己的身份。于是他拿出了“诲”人的本事,开始心平气和地用礼教慢慢的诱导子路。也许是上天注定要二人成为师徒,不一会,子路还真被孔子说服了,最后还向孔子鞠躬道歉。

回到家中,子路想了很多,就是为了自己的父母,自己也不能再这样游手好闲下去。遇见孔子这样学识渊博之人,那是实属不易的,自己说什么也不能放过。

于是经过深思熟虑,子路决定拜孔子为师。

几日后,子路穿着特意制作的儒家服饰,带着礼物(这个是必须的),通过孔子的门人来求见孔子。

经过二人的促膝长谈,孔子觉得子路本性还是很善良的,而且还很有慧根的,于是便收他为自己的学生。

孔子和子路因“擦肩门”而相遇,又因子路的“无理取闹”而相识,以至于成就了后来流传千古的师生情意。或许,有些事情是冥冥中就注定好的!

3、人物性格

子路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以擅长“政事”着称。对孔子的言行,虽然常提出意见,但却是个好弟子。曾协助孔子“堕三都”,都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为人伉直好勇、重友朋、讲信义,是孔门弟子中性格较为独异的一位。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卫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河内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

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集解》说:“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想象出子路的好勇之态,但“志伉直”一句,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子路师从孔子后,尽管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亦“儒服委质”,接受孔子的礼义教化,但山难移、性难改,子路的伉直好勇之气终其一生,未能脱尽,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有人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但我觉得这一评价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但人需要有个性,伉直好勇恰恰是子路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子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重友朋、讲义气,以及在卫国动乱中勇于喊出“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从而为主人冒死拼杀殉道尽忠的舍身取义精神,所有这些,皆与其伉直好勇性格息息相通。

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断狱必须两造俱至,但子路的话却笃实无欺故听子路一面之辞便可断狱。但是也有人认为,片言可以折狱,是对子路的批评。又,子路重言诺,故孔子评价说: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他坚信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自师从孔子后还成了孔子忠心耿耿的贴身侍卫,由于子路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因之无人敢欺慢孔子。孔子自谓“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总之,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重友朋、讲信义、守言诺,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4、政治才干

子路不仅性格独异,而且还有着政治方面的杰出才干。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论语》有不少篇章提到他同孔子*方面的问题,如《论语·子路》:“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不倦’。”由于热心政治,关注社会政治问题的学习和研究,使得子路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大有长进。对此孔子不止一次地予以称道,比如称赞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意谓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子路可以充当管理兵役的长官。孔子还向季康子推荐子路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子路果断干练,不拖泥带水,从政不成问题。孔子还称赞子路:“可谓具臣矣”,言子路已经具备做臣僚的素质了。从政治实践看,子路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可以说子路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学以致用优良学风的践履者。

5、尊师重道

在对待老师方面,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


先贤仲子

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论语·阳货》载:“公山弗扰以费叛,召,子欲往。”对孔子的这一举动,子路以为不妥,当面反讥说:没有人用你就算了,为什么要投奔这个*分子呢?急得孔子支支吾吾地回答:我去应召是想借那块地方复兴周朝啊。由于此事于情于理都欠妥,加之子路的反对,孔子未能成行。

又《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欲至卫国求仕,当时卫灵公夫人南子深得灵公宠爱,欲得到卫灵公任用,必须走南子这个后门不可,而南子在当时名声又极为不佳,这实在给以守礼着称的孔子出了一道难题,但由于求官心切,孔子还是拉下脸来,硬着头皮去见南子。对孔子的这一“失节”举动,子路极为反感,当面质问孔子,急得孔子对天发起誓来:我如果不是为了得君行道而不得已去见南子的话,那么老天一定会厌弃我!老天一定会厌弃我!子路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伉直坦率的人,只要他认为不对,一定会坚决提出批评,即使是自己尊敬的老师也不例外,这一点在孔子的所有弟子中是不多见的。

6、负米养亲

仲由非常孝敬父母,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负米养亲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7、结缨而死

子路的死亡是很戏剧性的。这件事被记载于《左传·哀公十五年》,卫国之乱,太子蒯聩出亡后又回到卫国时发生的。他有个外甥名叫孔悝,统领一座城,蒯聩为了建立自己的*,想寻求他外甥的协助,但对方不肯,怕得罪国君,蒯聩竟然直接挟持了他。当时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卫国的朝廷里还有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子羔。子羔眼看状况不对,就逃离了卫,要到陈国去,刚好碰到了要从陈国回卫国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卫国情况很危险,不能再进去了,子路却觉得自己当人家的家臣,没有怕死的道理,所以还是回返卫国。


子路74代后裔

当然他就遇到了蒯聩。子路质问蒯聩,为什么挟持孔悝?还威胁蒯聩,如果蒯聩敢杀了他的主人,他会马上找人继承孔悝,并且不会和蒯聩结盟。除此之外,子路还宣称蒯聩是个胆小鬼。蒯聩是怕了,但是他采取的方式,不是释放孔悝,而是派遣石乞和盂黶去击杀子路,这两人也因为这件事留名历史。

《左传》用“以戈击之”记录这个武打场面,子路显然不敌。《左传》记载,子路的帽缨断了,于是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后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结缨而死”。这画面很重要,可以连结到前面的历史,因为这不是子路第一次和蒯聩起冲突。

蒯聩之前出亡,是因为他父亲卫灵公有个宠妾名叫“南子”,一个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发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国上下都知道,只有卫灵公或是被蒙在鼓里,或是不在乎。蒯聩想替爸爸报戴绿帽的仇,想杀了南子,行动却失败了,只能出亡。

南子在《论语》也出现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为什么发生这件事?孔子当时来到卫灵公的朝廷,因为名气太大,朝廷翻云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见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兴,很明白地和老师说:你不是说过,“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见大美女干嘛?如果孔子不是因为女色诱惑而去见南子的话,就表示南子左右卫国的朝政,所以孔子要透过她谋得权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明白地让老师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真的这样,实在会遭天打雷劈。孔子的说法是,我既然是卫国的客人,这国家的女主人坚持见我,我没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见她,中间有着帷幕,谈了两句我就退出了;你虽然讨厌南子,但是这样的见面过程中,没有不合礼的地方吧。

8、孔子评价

在〈先进篇第十一〉里头,最重要的是曾点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漂亮得不得了的志愿,更重要的,漂亮得不得了的语言。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但别忘了,这里还有三个人,孔子一问完话,子路就马上回答了,他的志气很大很清楚。他说,千乘之国,夹在大国之间,战争战乱饥荒,如果有国君信任我,不需三年时间,我就可以让他的人民知道什么是勇气,不用怕大国,不用怕困厄,而且最重要的是“且知方也”,要有勇有谋,不是乱搞的。他说完,接了四个很有意思的字:“夫子哂之”,孔子笑他又来这套。


路见隐士

另外有一段在〈公冶长篇〉。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经常感慨,道不行就算了,不用继续留在这地方,宁可漂流海上;若有这么一天,大概只有一个人会跟我,就是子路。这段纪录到了后面十分鲜活,子路“闻之喜”,有人和他说,老师不要玩了,想离开,应该只有你会跟。闻之喜,不是骄傲夫子最看重他,而是高兴孔子最明白他,他是个绝对会对孔子不离不弃的人呀!如果要弟子*去发展,有个人却一定打死不会走,那个人就是子路。但孔子还是要亏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他说,你真的比我还勇敢,但你别急你别慌,别真的去扎木筏要跟我走,我只是打个比方罢了。如此简短的对话就能看出子路有多性急,也可以知道孔子有特别的幽默感。

孔子失礼痛哭

回到《左传.哀公十五年》。这时子路几岁?子路只小孔子九岁。那年孔子七十二岁,子路也是个六十几岁的老者了,却到老还那么冲动。《左传》后面补了一小段孔子闻卫乱的反应。他看子羔回来了,脸色都发白,因为深知子羔不是贪生怕死的人,若他都回来了,表示卫国的情势真的很糟。“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子路就真的死了。

《礼记.檀弓篇》提到孔子哭子路于中庭,《礼记》为何要提及这段?因为孔子失礼,而且他不可能不知道这是失礼的,他在大庭广众下这样哭泣,是真悲伤。一个一辈子相信礼并且内化礼的人,却到七十二岁还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悲伤。

陆续有人来吊丧子路,“夫子拜之”,这是多么失礼呀!说句不客气的话,这跟我们现在在殡仪馆看见长辈为晚辈答礼一样。但也是这么寥寥几句,写出了孔子的真性情。孔子怎么会是一个无聊方正的人呢?孔子难道不知道自己正做出违背一辈子理想的事情?但孔子和子路的关系早已超越“礼”在他心中所承载的。他的“不逾矩”,还是有限度的,遇到最悲恸的事,他也无法再守礼了,他非得如此失礼,才能表现对子路之死的冲击。“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情绪发泄完,他才有办法问详细的情况。孔子大失礼痛哭之后,才有办法回神见传消息的人,问子路死时的来龙去脉。子路“醢之矣”,被切成肉酱,多惨呀,孔子之后再也不吃肉酱了。子路六十三岁,只因为一件不关他的事而死。为什么这两个人要杀他?他都是个六十三岁的老人了,如果换成一个年轻气盛的人选择这样做,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件事以及其他最清楚最可信的传记资料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最大的快乐,以及最大的悲哀都和他的弟子有关;他的生命,和弟子连结在一起。

9、后世纪念

元代迁至龙口的子路第54代孙仲均美,其次子迁平度李戈庄,至第61代孙仲三铎,由李戈庄迁今即墨市普东镇,第66代孙仲振诚之妻辛氏于康熙初年率四子迁来浮山所,繁衍生息。明末清初,其中一支后裔迁至现仲家洼地区,在此植树建村,形成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


子路墓

因此处是洼地,“仲家洼”由此得名。后来这里逐渐发展形成了仲、张、葛、胡、姜、赵等姓氏,组成五个自然村。民国年间将“仲家洼”一开始立村的地方叫“南仲家洼”,简称“南仲”,而麻雀岭、八丈沟和菜园户等地分别简称为“西仲”、“东仲”和“北仲”。这些名称到现在还被老青岛人沿用。目前,仲家洼地区尚有仲氏居民2000余人。

1994年仲家洼进行棚户区改造,不少村民被安置到了浮山后,仲家洼文化也日渐被淡忘。

子路坟

子路坟,亦称仲由墓,位于濮阳县城北5公里,今京开大道西侧,其西南半华里是戚城遗址。相传戚城曾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称孔悝城。坟的东北1华里有蒯聩台遗迹。

仲由墓直径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卫国公石坊、石阙和望柱,有四通明清两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两旁。其路东侧有一巨碑,上书“仲夫子落缨处”。墓园原来翠柏葱郁,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毁于1958年。再往前南为墓祠,其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酸覆顶,宏伟壮观。还有东西两庑享堂,内有明、清两代碑刻题咏二十来方,多刻文人官绅赞颂仲夫子的诗词歌赋。

子路墓祠是濮阳市区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其始建年代不详,据《水经注•河水》所载戚城东有“子路冢”,说明在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已确认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

仲由墓曾被盗掘,墓室内有残铁剑一把,陶壶、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为夯打,墓室为绳纹小砖券砌。专家认为此墓始建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之西汉中叶。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侧。

1991年至1992年,濮阳市人民*对子路墓祠进行了全面整修复原。整修后的享殿、两厢房、山门、石碑坊皆为明清风格。大殿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三交六木宛雪花窗棂。四周有石栏杆环绕。两厢房,面阔十一间,为硬山前抱厦式仿明建筑。山门亦为绿琉璃瓦、面阔三间的仿明式建筑。现在的子路墓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为典型的陵墓式建筑。

上一篇:包咸

下一篇:孔门七十二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