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常萍

科普小知识2021-08-27 16:28:00
...

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课教师常萍,专注教学,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次拒绝《百家讲坛》邀请”。2016年1月7日,常萍退休三个月后,被河南大学返聘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在此前32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萍的职称一直都只是讲师。然而,她激情澎湃的讲课实录却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一直称其为“口碑教授”。

姓名:常萍

性别:女

出生年份:1960年

毕业年份:1983年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中文系

职业身份:河南大学讲师(2016年返聘为副教授)

授课科目:古代文学

退休时间:2015年10月

1、人物简介

常萍,出生于1960年,1983年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即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2002年转入新闻学院执教,2015年10月退休。32年来,一直为本科生讲授古代文学方面的课程。

上过常萍古代文学课的学生大多会被她震撼:知识渊博、语言精彩且诗意,而她授课时的激情澎湃,专注投入更是鲜有老师可比。

成为“传奇”的是常萍从不出书、不写论文、不申报职称,甚至“两拒《百家讲坛》邀请”。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民间则一直称呼讲师常萍为“口碑教授”。

“我只希望回归到本然”,“不喜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常萍曾如此婉拒媒体的采访。

学生们则认为这位身有古风,甚至脱节于时代的老师是至纯至真之人,她的“黑白两色世界”唯有教书和读书。只此两事,尚嫌时间不足。

2、课堂实录

河南大学讲师常萍赏析陶渊明《饮酒》诗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常萍老师授课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篇作品大家非常熟悉,我们来看前两句:

结庐在人境,我把家安在了闹市之中。

而无车马喧,家居闹市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

这里有个关键词:人境。

理解这个词须知人境中有两种东西对人影响最大。

第一,时潮。时潮的另一种解释叫"势"。在人群当中,感受最强烈的就是时潮——势。很少有人能改变、阻挡、逃出这样一种势,人就像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吸引,不由自主,这就是时潮。

人境中另外一种强大的力量叫做比较,所以有人说比较是痛苦的来源。

在坐各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领略到比较带来的痛苦。很高兴地拿着99分的成绩单回家了,"你们班的最高分是多少啊?""人考一百分,为什么你只考了99分?"

不仅仅是别人拿你和另外的人作比较,重要的是,自己经常也会不知不觉地比较。我骑着自行车,你为什么骑着摩托车啊,我骑着摩托车,你为什么开着汽车啊。在这种比较当中,人很容易渐渐地失去自我。

东晋诗人王康琚有首诗叫《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陵者,山也。薮者,水也。

隐山水之间叫小隐,原因很简单,山水之间,旷野通达,所以心易静。而朝市不同,由于在人群当中,你会不由自主地比较。

李商隐有首诗《泪》,其中集聚很多与泪有关的典故:闺怨、离别、伤逝、英雄末路等。但他觉得所有的痛苦都不及此——未抵青袍送玉珂。

青袍,唐代九品官服。

玉珂,马珞上的饰品。

中国古代谈到富贵显达之人,经常提及轻裘肥马,这里的玉珂指的就是肥马。

我李商隐,有才有德,而今不过九品,而我身边的同僚、我童年的玩伴,现在已是轻裘肥马,所有世界上最痛苦的事都不可同语。

这种感觉哪来的,比较而来。

所以,大隐隐朝市。能够抵挡住所处时间空间的势,能够抵挡住来自于外界、来自于自己的比较,这才叫大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在这里提到佛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心性论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法者,相也,即万物。

心中有万物,则万物生。

心中无一物,则万物灭。

心中有则有,心中无则无。

另一个例子,当年六祖慧能去听印宗法师讲经,有幡被风吹动,有二僧辨之,一说风动,一个说幡动。慧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幡在动,风也在动,但是幡动也好,风动也好,如果与你无关,干卿何事?

在现实当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如果你不关心一个人,那人即便一天都在你身边,你也想不起他穿什么衣服。

心中无则万物无。

年轻人很容易陷入一个情感的误区:一段感情结束了,没有结束的那个人,往往拼命地想拽住对方,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要知道情感是由心来掌控的,有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心中觉得她美,所以她才美。

如果一段感情结束了,意味着这个人心里没了你,这个时候即便你去用生命去挽留,也无济于事。

心中有你,你就是一切,心中无你,一切都不是你。

这就是经常提到的心性论。

陶渊明在这里说:你问我是怎样做到的,答曰我心中没有名利。

有两句话是这样说的: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为什么心中没有名利,因为心中有他更想要的东西。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先看这两句诗里的意象:

首先,采菊东篱下。

第一个,东篱。东篱后来在中国古代诗歌经常被提到,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就成为了菊园的代名词,这里就相当于我家院子的篱墙。自己院子的篱墙,离我们,近。

下一个,采菊。采菊的行为很平常。因此,平凡的,日常的,离你很近的生活,这就是采菊东篱下。

然后,悠然见南山。

我们来看南山,其一,南山相比于东篱而言,变得远了,其二,山者高也,因此从南山中读出两个字:高远。

那么东篱和南山之间有什么呢:悠然。

悠然,不期然,不期然即偶然无准备的。

下面一个字,见。

这个南山偶然就看到了吗?

南山是从哪里现出来的呢?

是从东篱而来,采菊东篱下是很近的日常生活,高远的东西是从日常生活中来的,而且是悠然发现的,也就是顿悟。

顿悟就有瞬间的喜悦,而且还是惊喜。

人生太惊喜了,原来最遥远、最深远、最高远的东西,都不在远处,而在自己的身边。

这里面到底包含的是怎样的思想,禅宗经常这样说:

挑柴运水无非道,行住坐卧皆是禅

一般人在认知世界的时候,是从知识开始的。而佛教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另外一种方式——你的生命。你的生命、你的经历是认知世界的一条通道,透过你的日常生活,去了解存在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常萍老师授课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山气,即指山脉,代指空间。

日夕,日暮之前,代指时间。

以山气代空间,以日夕代时间。

然后,鸟归也。

归于何处,归于山水之间。

归于何时,归于日夕之时。

如何归,相与,彼此陪伴,其中可感温馨,惬意。

山气(空间)归鸟(归)

日夕(时间)相与(惬意)

然后把这些联到一起,归鸟要归得适当,归鸟要归得适时,归鸟要归得惬意。

然后是归鸟,归。鸟如果要归的话,必须要先飞出去。

人的一生,要想归,必先飞,要想失,必先得,要想真正了解名和利,首先要得到名利。

我经常说,年轻人没有资格,没有言归的资格,没有言隐的资格,没有言失的资格。

为什么,你还没有飞出去,你还没有得到,你还没有鄙视名利的资格,因为你还不知道什么叫名利,你还没有真正得到过名利,没有体味过名利对你的意义。

所以,先做飞鸟,先飞出去,先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然后再去体味这些收获的意义与否。

陶渊明借助这两句诗在说,人生必定是要归得,而且要归于山水之间。

也就是说,人在最后的时候必定是要返朴归真的。

但是,返朴归真是有时间的,在这里他用了日夕,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暮年的时候,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感受了,所有的都拥有了,你才有资格返朴归真。

这就是禅宗所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经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就不可能步入第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所以陶渊明说,人的一生一定会回到自己的原点,会向往返朴归真,但是要想归得惬意,归得心安,就必须先飞出去,必须先经历世间万物。如果所有的都经历了,所有的都得到了,也就该回归了,那时间是日夕时。

文学史上有两个人,王维和孟浩然,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他们都刻意的去写一种境界——静。

这两个人都强调,静。但孟浩然笔下的静,是寂静,而王维笔下的静,是幽静。寂静是作出来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最静的境界是幽静,没有真正的寂静。纵然笔下是寂静,但是读到孟浩然时总会感到他的心在躁动。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不甘啊,孟浩然一生没有做官,是不想做?未必。因为他的没机会反而成就了他的清名,但这个清名并不是他想要的。他向往着,却拼命的做出一个寂静世界,所以读他的作品,从来感受不到真正的静。

王维则不同,王维十六岁出来打天下,十七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名满天下,诗、画、乐独步当时,王宫贵胄无不虚席以待,所有的名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因而明白了这些东西对他的意义。当他放弃的时候,不再有不安,不再有躁动,不再有不甘。

这时笔下的静才是是真正的静。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把大自然当成自己倾诉的对象,内心何等的安宁。

所以你心中有想到得到的东西,去得到她,不要在没有得到的时候就放下,因为你没资格放下,否则的话,日后你的心里永远都不可能寂静。

山气日夕佳,归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大的说,宇宙自然,小的说,人生经历,其中有很多真理。

欲辩已忘言,为何如此:

第一,得意忘言,领略到深刻的道理,那一瞬间的喜悦已经让我忘言。

第二,言不尽意,找不到恰当的语言去完整的表述我内心的感觉。

第三,大辩无言,世界上最完美的辩,最无懈可击的辩,就是无言。

第四,言出成障,我为什么不说,因为很多人不明白,真正的道理来自自己的生命经历,很多人把获取道理的途径定位到知识上,如果我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变成知识的话,就会有人误以为我所说的知识就是他的生命,就会把我的生命误以为他的生命。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有意义,也就是宇宙的一个点,也就是进入宇宙大道的一个通道,你的生命证明到存在的一个方面。言出成障,就像我曾经说过的,有些人从来没有恋爱过,但却把爱情讲得头头是道。哪来的?知识。所以他就以为别人说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而他所经历的爱情非爱情也。其实,你所经历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

第五,夫复何言。陶渊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欲言无与和。我想说,但是没有人能听懂。

最后我们来看看,陶渊明用这句话成就了一个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

3、个人风格

时光似乎不曾流逝,粗布外套,米黄色纸质折扇,分辨不出颜色的老款女士自行车,这些物件陪常萍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教师岁月。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大地通往天空的阶梯,是从苟且的物质世界前往*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常萍习惯用这句话开始自己的课程。

她的嗓音极具特色,“像是开了混响,整个教室里回荡着她的‘立体声’。”学生崔冰心这样形容。

这位“两拒《百家讲坛》”,从不出书、写论文和申报职称的“三不”老师是河南大学风云人物,多数学生未曾上课就以听闻,“但只有当你真正听过她的课后,才会明白即使没有这些事件,凭借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专业精彩的讲课,她也必定会名扬四海。”常萍的学生们认为。

学生申冬云则称,艰涩难懂的古代文学课,经过常萍的灵动演绎,整个课堂瞬间变成一个简单明快的诗意道场,让人心旷神怡。

4、授课特色

常萍每堂课都提前一刻钟甚至半小时到达,静静坐在教学楼前的花坛旁,不言不语,默默沉思。

盛夏时节,体型偏胖的常萍总是右手捏粉笔,左手不停扇动那把宽大的纸质折扇。因为时常激情澎湃,太过于投入,会汗透全身,她不得不多带一套衣服,待下课后换上。

她也从不带教案。学生们打开课本,发现她是在依照教材章节和知识点讲课,但细听她所讲,远比课本内容高深厚重,有自己的研究感悟,也有信手拈来的旁征博引。

“常老师的课好听,但并不好听懂。”多位上过常萍课的学生回忆,“课堂上听不懂的同学大有人在,听睡着的也是有的。”因为她所讲的理论知识极其专业,涵盖的知识量又大。

学生们称,常萍的课绝非像此前一些报道中所说的“尽是诗情画意、故事及‘金句’”,若是整理出她的课件内容,“很多堂课都可以直接成为专业学术论文”。

而常萍有着严格的课堂要求,“不要在我讲课时打断我,有问题课后再问。”她对每届学生都会一再重复这个要求。“一旦被打断,我会想不起来自己讲到了哪里,思路就乱了。”常萍解释说。

学生黄鑫写文章回忆,常老师讲古代文学很少从章法、结构、手法这些具象展开,她往往是中西纵意驰往,讲《诗经》中的“兴”,会和西方的“象征”进行对比,运用拉康·雅克精神分析法中的实在、想象界、象征界来对应中国文化中的本然、本我和文化。

5、退休返聘

2015年10月,常萍以讲师身份正式退休,社会和网络上对她的传播反而更加猛烈。


常萍老师在返聘仪式上

她的讲课实录被总结成数十个版本的“常萍语录”,流传于网络。人们对她的态度敬佩礼赞,称其为“口碑教授”。

2016年1月7日,河南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返聘常萍为副教授,继续为本科生授课。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说,他从网络中了解到了大家对常萍老师的评价,2015年上半年,受学校委托,刘志军“点名”听了常萍的课。“通过课堂教学,验证了我在网上看到的文章,不仅是验证,而且是有血有肉地丰满了我对常萍老师的认知。”刘志军说,之后近一年的了解,让他对常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聘任仪式现场,刘志军说,这个聘书不仅仅是发给常萍个人的,实际上是发给以常萍为代表、长期耕耘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潜心研究教学、全身心投入教学,同时又得到师生高度认可的教师的。

常萍则表示,“感谢众多同仁还有学生对我生存选择的尊重,以及对我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才华的欣赏,由于有了这种尊重和欣赏,我才敢、才能、才会*驰骋。”

6、媒体评论

新京报刊文《“三不”老师退休被返聘副教授,不是美谈》


媒体报道

文章指出:笔者认为,像常萍这样的“三不”老师,能坚持到退休,主要还是因为她属于“老教育工作者”(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了教职)。如果是本世纪初才入职,她这样的“三不”老师,恐怕很难续约,甚至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近年来,不少高校实行“非升即走”政策,青年教师在规定年限中无法晋升,就将被解聘。换言之,如果有青年教师以常老师为榜样,坚持不出没有价值的书,不写没有意义的论文,也对评职称不感兴趣,结局可能会很糟糕。

有意思的是,“三不”老师是以与现行考核评价体系“不合作”的姿态,获得校内学生赞誉而被广为人知,并最终获得了校方的肯定,但显然,这种“成功”不可能被现行教育系统内的青年教师所复制。目前,高校实行的是行政主导的管理和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之下,绝大多数人为了生存,必须围着行政设置的考核指标转,而坚持做自己的,则易成为异数。你看常萍老师也是在退休之后,才获得了“副教授”的“头衔”。毫无疑问,这才是此事最引人深思的地方。

京华时报刊文《讲师返聘为副教授何时不再是个案》

文章指出:河南大学对教学的重视值得肯定,不过常萍太特殊了,她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又淡泊名利,简直有些不食人间烟火。这样的境界,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有。所以,常萍被返聘只能算个案,要纠正大学长期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只讲课,不育人”等弊病,不能满足于特例。

近些年,国内大学普遍对教学岗、科研岗进行分类管理,这会减轻教师的科研负担,但收入和晋升机会也随之降低。而一些大学推出的教学奖励和津贴,虽然会给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短期动力,但晋升通道仍未打通。只有在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设计上对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视,“重科研,轻教学”之风才能真正扭转。

上一篇:高级教师

下一篇:太医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