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羽人划船纹小铜鼓
西汉羽人划船纹小铜鼓为西汉时期的金属器,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属石寨山型铜鼓。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名称:羽人划船纹小铜鼓
尺寸:通高24.4厘米,面径29.3厘米,足径39厘米
时代:西汉
来源: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
收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1、文物介绍
西汉羽人划船纹小铜鼓为西汉时期的金属器,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属石寨山型铜鼓。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鼓面小于鼓胸,胸部膨大凸出,腰部收缩为圆柱形,足部扩张,大于腰,四只扁耳等距离地跨附于胸腰之间。鼓面饰十芒太阳纹、斜线纹和栉纹;胸上部和腰下部饰栉纹;胸下部饰两组裸体羽人划船纹;腰上部由竖行栉纹带分隔成六格,格内空白;耳下方饰网纹。
该铜鼓属石寨山型铜鼓。
2、文物特点
石寨山型铜鼓的特点是:鼓面大于鼓腰,胸部突出,足部较高;纹饰多为写实性纹样,鼓面主纹为旋飞鹭鸟,胸部主晕饰人物或划船图像,腰部常有竖直纹带纵分成方格,内以牛或剽牛仪式及羽衣人跳舞图像为装饰。这类铜鼓分布中心在云南,北延至四川南部,东北到贵州毕节,东南到广西贵港,南达印度尼西亚。流行时代始于战国初期至东汉初期,前后延续五百多年。历史上铸造和使用此类铜鼓的民族有滇、劳浸、靡莫、夜郎、句町和骆越等。
3、羽人
羽人,顾名思义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的人,与其他神仙不同有翅膀。最早出现于《山海经》,称羽民。王充称“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体,更受(爱)异形。”张华说“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道教将道士称羽士。
秦汉时期成仙风气盛行,人们渴望跨越死亡,永住神仙爰居的乐土,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因此汉代墓室壁画上出现了大量表现升仙的场景,尤其是羽人引导的乘龙飞升图,如洛阳西汉后期卜千秋墓、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乐游原西汉晚期壁画墓等。此外,洛阳博物馆和开封市博物馆都收藏有升仙画像石棺等。这一时期羽人与道教关系密切,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佛教对道教的依附与借鉴,羽人含义和造型逐渐变化,先变成能升空的神仙,后来演变为飞天、飞仙和天人等佛教形象。佛教对道教羽人进行改造和取代,逐渐完成了由道教——佛道混合——佛教成为主流信仰的过程,而南朝墓葬壁画中的羽人和神仙代表了这个转变过程的中间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