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赎罪

科普小知识2022-04-28 15:44:41
...

《赎罪》是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罪恶和战争的故事。主人公布里奥妮幼年时因一次误会导致姐姐塞西莉娅与恋人罗比分离至死,自此花费一生时间创作小说《赎罪》,以求为自己早年的错误赎罪。作者伊恩·麦克尤恩曾六度入围布克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入围次数最多的作家。并在1998年拿下布克奖。

作品名称:赎罪

外文名称:Atonement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英)伊恩·麦克尤恩

首版时间:2001年

中文字数:476千字

1、内容简介

小说《赎罪》由三部分组成,时间跨度有六十年之久。

第一阶段是1935年的英国乡下田园时期,热爱写作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一个庄园主的13岁的小女儿聪慧且想象力丰富,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她亲眼目睹了姐姐塞西莉亚在管家儿子罗比的面前,脱下衣裙跃入水池的画面,其后她又偷偷的私拆了罗比写给姐姐的情书,被其中粗俗的内容所震动。直到一晚,她看见姐姐和罗比交缠在一起的身影,误以为罗比强暴了塞西莉亚,恰巧当晚表姐罗拉遭人强暴,布里奥妮就认定了罗比是这起事故的罪犯,最终导致罗比入狱。

第二阶段是1940年的二战期间,罗比和塞西莉亚公布了跨越阶级的恋情,为了洗刷耻辱罗比毅然从军,塞西莉亚也随之人伍。在残酷的战火中,二人相继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布里奥妮也随之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

第三阶段也就是小说最后的20页,布里奥妮自述了她对赎罪和自我救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伊恩·麦克尤恩

伊恩·麦克尤恩(IanMcEwan,1948-),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48年出生于英格兰汉普郡的奥尔德肖特,毕业于布莱顿的萨赛克斯大学,后在东安吉利大学获硕士学位。麦克尤恩一度投身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后来对这一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感到厌倦,于1974年在伦敦定居,次年发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学奖。此后他的创作生涯便与各类奖项的入围名单互相交织,其中《阿姆斯特丹》获布克奖,《时间的孩子》获惠特布莱德奖,《赎罪》获全美书评人大奖。近年来,随着麦克尤恩在主流文学圈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在图书市场上创造越来越可观的销售记录,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当今英语文坛上“奇迹”的同义词。

麦克尤恩擅长以细腻、犀利而又疏冷的文笔勾绘现代人内在的种种不安和恐惧,积极探讨暴力、死亡、爱欲和善恶的问题。他的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床笫之间》,小说《水泥花园》、《只爱陌生人》、《时间中的孩子》、《黑犬》、《梦想家彼得》、《阿姆斯特丹》、《赎罪》、《星期六》、《追日》,剧本《或者,我们去死?》、《酸甜》、《为了你》等。

3、创作背景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受到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影响,麦克尤恩在接受JeffGiles采访时称《赎罪》为“我的奥斯汀小说”,他表示,十年来一直想写—部小说,向前辈简·奥斯汀致敬。在构思的时候,《诺桑觉寺》中的女人公凯瑟琳·莫兰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故在小说的开篇便引用了节选自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的卷首语。在叙述风格上面,奥斯汀被认为是近代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将“*间接引语”运用得娴熟的人,而麦克尤恩在其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间接引语。奥斯汀小说的一个主题是阶级和爱情。《赎罪》也是关于来自不同阶级的年青人之间的爱情,只是结局不像奥斯汀小说中那样圆满。

作为二战后出生的一代,麦克尤恩对战争倾注了许多情感,在他的笔下,战争总是故事情节中非常重要的叙事成分,《赎罪》的创作也不例外。小说中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争场面真实而震撼人心,恐怕要归功于他父亲的影响和他自己辛勤的调研工作。麦克尤恩说,很多退役军人不愿意提及战争的经历,可他的父亲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顾忌或恐惧。从少年时开始,一直到倾心聆听的中年时止,麦克尤恩不厌其烦地听父亲述说他的双腿如何被德军坦克上的机枪击中,随后如何和一个双臂受伤的同伴,协同驾驶一辆军用摩托跑到敦刻尔克海边,直到最终被撤离。当然还有他随后在利物浦奥德黑医院治疗六个月的故事,比如倒霉的烧伤病员总是四肢严严实实地被绑在温敷袋里,口渴难忍,痛苦不堪;不论多么坚强的士兵听到护士的喊声时也不禁胆寒,以及护士试图撕掉他大腿上的弹片时,他如何在痛苦中诅咒骂人等。麦克尤恩很享受父亲的故事,因此他能驾轻就熟地把这些真实的情节放在《赎罪》中,可当他尽情地利用作家手中*之笔时,“在虚构和史实之间,他感到了强烈的责任感”,“那是一种对战争一代所受痛苦的尊重,因为他们是被时代从平和安静的生活卷入了令人恐怖的梦魇之中”。不过,作为历史小说作家,麦克尤恩和其他作家一样不喜欢依赖历史档案、回忆录或亲历者的描述去创作,但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麦克尤恩通过想象在历史事件和虚构叙事之间获得了完美的平衡,并消解了“敦刻尔克奇迹”。

4、主要人物

布里奥妮·塔利斯


《赎罪》电影海报

在少女时期,布里奥妮是很有写作天赋的姑娘,她想象力丰富且文笔流畅简洁,小说的开篇作者就讲到布里奥妮在两天内一气呵成了一个剧本。在寂静的英国乡间田园生活中,她与父母感情疏离,与姐姐缺乏沟通,与她作伴的只有文字和夏日庄园里斑驳的光影,因此她只能默默畅想书写自己脑海中的乐园。但现实情况是十九世纪三十年的英国,等级观念依然深深的存在着人们的脑海中,布里奥妮就是这样一个深受该观念影响的姑娘。但她的内心是矛盾的,她一方面通过书写让自己畅游在*的世界,另一方面她也认同着这样的价值观:一切事物都必须井然有序。另一方面,少女时期的布里奥妮内心充满了压抑与克制,在她的剧本中她否定非常规且带有阶级色彩,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对管家的儿子罗比暗生情愫。所以当她看见姐姐在罗比面前跃入水池又近乎赤裸的站在他面前,偷看罗比写给姐姐炙热而又露骨的情书,撞见他们二人在图书室的激情。内心的深处激发起一种无意识的情感:是嫉妒是深深的撼动。她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潜意识中产生了报复的想法,虽然她已经明白了“她所知道的一切,未必都是真实的,尤其是眼睛看到的一切未必都是真实的。”所以,布里奥妮选择充当姐姐的保护者,“非要揭开他虚伪的面纱”,“哪怕塞西莉亚没有任何感激的表示”。当表姐罗拉被强暴,她立刻指认了罗比为犯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布里奥妮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当初因为冲动和幼稚所带来的最终影响是什么。进入青年时期的她一直为此感到内疚和惶恐。从此展开了她的漫长赎罪之旅。在战地医院期间,布里奥妮的赎罪生活真正拉开帷幕。这时,布里奥妮正在有了觉醒和对当年所发生事情有了正确的认识。成年的她沉默寡言,常常深夜独自一人坐在打字机前,用文字来完成她的赎罪。这期间她还无数次跟塞西莉亚写信祈求原谅,但都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良心的谴责鞭挞着她,无奈之下,她只能通过在医院勤劳的工作麻痹自己的神经。她以为只要努力工作,照顾病患伤员来救死扶伤就可以减轻负罪感,然而这些并不能太多的减轻布里奥妮的痛苦。她想赎罪但却无能为力,这是布里奥妮的第一次赎罪也是自我救赎。

老年的布里奥妮已经77岁高龄并且成功蜕变成为一名成功的小说家。她花尽一生精力写出《赎罪》,其目的是为了通过写作的方式帮自己赎罪,因为在书中她通过书写塞西莉亚和罗比的团聚生活来让自己减轻痛苦。

罗比·特纳

罗比,塞西莉娅家管家的儿子,在塞西莉娅父亲的资助下念完了大学,准备接着念医学,自尊心极强。他是塞西莉娅儿时的玩伴、剑桥的同学。他们互生情愫后双方关系反而变得尴尬,误会频生。一次在喷泉边因为一个花瓶发生了争执,罗比自责之余写信向塞西莉娅解释并道歉。然而冲动之下竟然把对塞西莉娅的性渴望毫无遮掩地诉诸笔端。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后,罗比又另写了一封言辞得体的信。然而匆忙间却拿错了信,更糟糕的是,他的信使被布里奥妮偷看了信的内容。似懂非懂的她联想到喷泉边的一幕,很快就把罗比定性为色情狂,并油然生起保护姐姐的责任感。然而罗比的信却解开了塞西莉娅的心结。当人们在等待晚宴时,两人在书房里实现了对彼此的拥有,却意外地被一个不速之客——布里奥妮的到来打断。闷热的天气、不合时宜的烤肉、话不投机、表姐罗拉伤疤曝光……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毁灭这次聚会。最后一双胞胎兄弟出走了,罗比在黑夜中单枪匹马去搜寻,并于第二天清晨肩背手携双胞胎。但是当罗比归来时,迎接他的不是赞扬和感谢,而是警察银色的手铐。

三年后,二战爆发,服刑的罗比被充军入伍。在战争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战争让他看到太多人类的黑暗与文明的堕落,使他对生活充满失落和虚无感。幸好有塞西莉娅“我等你回来”的那封信给他继续活下去的动力。然而,就在回国前夕,他却死于败血症。

塞西莉娅·塔利斯

塞西莉娅,布里奥妮的姐姐。塞西莉娅与罗比对彼此暗生情愫,但是碍于阶级偏见和自身的压抑,陷入一场爱与尊严交融的纠结之中。于是出现了喷水池边塞西莉娅在罗比跟前脱下上衣潜入池中拿花瓶碎片这一幕。但是她与罗比的爱情不被年少无知的布里奥妮所理解。布里奥妮所将罗比定性为色情狂,并油然生起保护姐姐塞西莉娅的责任感,因此在一次强奸案中,布里奥妮根据自己在星光下隐约看到的背影,凭着自己超凡的想象力,自以为是地确认罗比是当晚罗拉被奸案中的罪犯。二战期间,塞西丽娅和家人断绝了关系,她和罗比鸿雁传书,祈祷罗比能平安回国,两人从此团聚。但是,她最终盼来的是罗比的死讯,她自己也在伦敦爆炸中死去。

5、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赎罪》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

小说的背景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南部的带有阴郁色彩的古老庄园里,13岁的主人公布里奥妮深受当时森严的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必须有秩序。不同阶层的人去不同的学校,接受不同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行业,界限分明绝对不可以逾越。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当她撞见罗比与自己的表姐有暖昧之举时,脑中既定的等级观念就已经让她认定罗比不是好人。当警察询问唯一的目击者布里奥妮是否看见谁是凶手时,其实并没有看见的她却十分肯定地说:“我看见,我亲眼看见是他。”在那漆黑的夜空下看到的污秽的场景,已经在她的潜意识中将犯罪者与被自己认定为“色情狂”的罗比联系在一起,就这么一句话把罗比与表姐一生的幸福彻底断送,而她也因此开始了漫长而又阴冷的赎罪之旅。

由于布里奥妮的等级观念,她想当然地认定罗比就是可怕的犯人。罗比被关进*,随后又充军作战,至此,罗比与表姐塞西莉亚的爱情掉入了苦难的深渊。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日夜受到良心的谴责。她追随表姐也投身到艰苦的护士工作中,开始了她的赎罪之旅。每当她近距离地照顾伤员,内心就多了一份对在战火中生死未卜的罗比的牵挂与内疚。战争让布里奥妮在精神上自我反省,让她更深切地清楚自己赎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战地生活让布里奥妮迅速成长起来,她带着内疚和自责完成了自己的忏悔录——《赎罪》。布里奥妮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的幻想——罗比与表姐、自已与他们重逢的场景,幻想他们原本该有的幸福生活。虽然这只是她美丽的幻想,但这是她赎罪的唯一方式,也是她的美好向往。此时,年迈的布里奥妮已经抛弃她陈旧的等级观念在精神境界升华了自己,她的赎罪已经完成。

布里奥妮的《赎罪》是一部关于爱情、亲情、战争、隐秘、悔恨、宽恕的小说。在书里,布里奥妮为自己设计了独特的赎罪方式,既然自己可以制造痛苦,也就可以创造幸福,布里奥妮在书中让已经身亡的表姐塞西莉亚和罗比重生,让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在小说中,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绝不是怯弱或逃避,而是最后的一大善行,是对遗忘和绝望的抗衡。布里奥妮最后是以谎言弥补了谎言。在书里,虚构的故事是她真实的想法,是她无法实现的愿望,也取代了永恒的遗憾和无止尽的赎罪,使得读者得到了更多的情感冲击和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女主人公用了被改写的结局来实现她的赎罪,这既真实又虚构的故事结尾,把作品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她改写了这个悲剧、补偿了现实的遗憾、提升了文学的价值。对《赎罪》结局的改写,并非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歌颂了人文主义关怀。总之,这部结合了作家美好愿望和主角自我追寻的结尾,使得整部小说精彩、细腻又强而有力,充满了令人惊艳的自信和说服力。从一个13岁的无知少女到一名77岁高龄的女作家,布里奥妮进行了华丽的转身,更完成了自己的赎罪。

艺术特色

《赎罪》在用第三人称他者叙述客观表现这一切的时候,又穿插使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我”在小说中并非唯一的、专属的,不时地交换叙述者,使得叙述呈多元化展开。“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故事,既有各自的独立存在的意义,又是对同一故事的不同视角的叙述与充实。这就避免了平面与单一,从而使中心故事更为凸显而丰富。小说《赎罪》先以第三人称视角客观地呈现了事情的始末,以及罗比和塞西莉娅两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使读者在自认为完全掌握了故事发展的脉象的时候,慢慢将读者引向不可预知的迷宫。《赎罪》中布里奥妮作为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以她的第一人称视角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叙述,加上自己的想象和猜测,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小说的第二部分以罗比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描写了战争,叙述了1940年5月底6月初罗比作为英国士兵向敦刻尔克撤退途中的经历。通过罗比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忍和悲伤的气氛。

和所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一样,赎罪首先具备悬念的特点。小说以十三岁少女布里奥妮忙于自己的戏剧作品《阿拉贝拉的磨难》的表演开始,情节细腻而形象,让读者误以为小说会就此发展下去,渐渐的却发现更多人物出场,而后布里奥妮的作品被抛之一边。从后文得知,它是一个伏笔,目的是告诉读者布里奥妮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一个生长在中产阶级的大家庭,被母亲宠坏了的天真而爱幻想的少女,不免会犯意气用事、武断的错误,因而有终生赎罪的苦难历程。悬念之二聚焦于塞西莉娅在喷泉旁当着罗比的面脱衣解带下水捞取碎花瓶的把手的情节。麦克尤恩用了陌生化的手法分别从当事人的角度和妹妹布里奥妮的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十三岁到十八岁,布里奥妮逐渐长大,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没有看清楚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下,武断证明罗比就是强暴表姐罗拉的凶手是多么的违背良心。而这种不负责任的伪证除了是因为看到罗比错投给姐姐的带有不雅字眼的情书之外,另外促成的事件就是喷泉旁的那幕情景。受到良心的谴责后,在战地医院进行自我惩罚的布里奥妮终于想用自己一贯喜爱的方式——写作来忏悔,从而产生《泉畔双人》。悬念之三是逐步引起读者关心的塞西莉娅和罗比的命运。罗比出狱后参加二战,几经周折与塞西莉娅有情人终成眷属了,而布里奥妮也获得了他们的原谅,一切皆大欢喜。让人几乎不能接受的是,接下来的内容告知读者,上面的喜剧情节不过是布里奥妮的另一个创作,并非真实。这一切构成第三个文本——《赎罪》,它是布里奥妮为了灵魂的安宁安排的故事而已。正当读者得知欢喜结局的时候,后页的“伦敦,1999”的字眼把读者的好奇心又调动起来,悬念再次升起。新的信息让读者震颤不已。原来1940年的6月,罗比就已经死于败血症,而三个月后,塞西莉娅也在地铁站爆炸中丧生。“那年我从未见过他们”。这句话让读者愕然不已。至此,故事达到高潮,读者难以自禁。第四个文本终于闪现在读者的脑海。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正是悬念中产生的四个文本互相参照互相交涉,从而推动小说的情节前进。《阿拉贝拉的磨难》作为第一个隐藏的文本,既拉开了整部小说的序幕,也贯穿于整部小说的情节中。阿拉贝拉的悲惨命运预示着布里奥妮给姐姐造成的不幸。第二个文本即布里奥妮的意识流小说《泉畔双人》,预示着布里奥妮对自己当年的错误所造成的致命后果始有悔意。第三个文本,布里奥妮穷其一生所创作的小说《赎罪》展现一幅幸福的画面,即姐姐和恋人比翼双飞,妹妹的赎罪之路似乎圆满了。然而小说的第四个文本即尾声部分,却告知读者,原来塞西莉娅和罗比早在二战中相继离世,皆大欢喜的结局不过是布里奥妮善意的谎言。互文性将这四个内文本之间的悬念连接起来,彼此参照,纵横交错,织就了一张马赛克般的网络,呈现出完整的概貌。而前文本不断被后面的新文本扬弃地否定,即易位,以生成新的意义,直到达到作者的目的。

6、作品影响

《赎罪》发表于2001年,被认为是伊恩·麦克尤恩最具成就的小说之一,并获得布克奖等多项奖项的提名,并最终获得W·H·史密斯文学奖。该小说于2007年改编为电影并获奖。《时代周刊》将其列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百部小说之一。

7、作品评价

《赎罪》突破了作者过去短小、精巧、阴郁的写作风格,展现出壮美的全景画卷。

——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

麦克尤恩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叙事,展现了布里奥妮错误的难以避免以及叙事的难以改写,引导了读者的叙事伦理判断。

——美国《叙事》杂志主编詹姆斯·费伦

8、改编电影

《赎罪》是由美国环球影业于2007年9月7日出品,乔·怀特执导,詹姆斯·麦卡沃伊、凯拉·奈特莉主演的影片。

该片改编自获得过普利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二战期间一对身份迥异的恋人因被13岁少女的一个误会,在战火中阴差阳错造成悲剧的唯美爱情故事。

该片上映后先后获得美国金球奖最佳影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等多项奖项。

上一篇:巴别尔全集

下一篇:狼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