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范长江

科普小知识2022-01-13 16:29:49
...

范长江(1909—1970),男,四川内江人。原名范希天,*杰出新闻家、记者,社会活动家,民国时期《*》著名通讯记者,后转向*阵营,为抗战做出卓越贡献。1937年2月2日,资深记者范长江只身冒险进入西安,对“西安事变”作实地采访,先后与*、叶剑英等人长谈。他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贡献。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1、人物生平

非凡少年

1909年10月,范长江生于四川省内江县赵家坝村(今内江市东兴区田家办事处)。

范长江自幼就随堂兄弟跟着祖父学习识字读书。他也时常仿照祖父的模样和腔调,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念着先祖范仲淹先忧后乐的名言。1927年初,报考黄埔军校未果的范长江进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中法重庆分校是*员吴玉章创办的一所宣传马列主义、培养革命*的学校。范长江在这里逐渐接受了反帝反军阀的思想,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和同学们一道在街头进行反帝反军阀的宣传讲演。“南京事件”发生后,范长江参加了事件后的示威,并与镇压示威的反动军阀展开斗争,成为反动军阀在四川通缉的对象,他*离开重庆,来到武汉。为谋生计,范长江加入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教导团,成为一名学生兵,并随贺龙转赴南昌。8月1日,范长江参加了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南昌起义后,范长江随部队转战途中遭*反动军队的围攻与部队失去联系,辗转到了南京。

脱离*


范长江

1928年秋,范长江考入*政治学校。该校原名*党务学校,是国民*培养行政*的大学,蒋介石兼任校长。范长江选学了乡村行政系,打算“将来在穷乡僻野中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在这里,范长江加入了*。但是,“九一八”事变改变了范长江的梦想。范长江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救国是出路,而*培养所谓人才的地方,并非他的归宿。于是,范长江换掉学校的制服,秘密离开了南京。在留给学校当局的信中,范长江公开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合理的教育应当是启发青年的思想,使他们能对宇宙和人生的法则有正确的把握,然后配合着各时代的环境,培养他们服务于人类、国家的能力”。在离开学校的同时,范长江宣布他脱离*。

北大学习

1932年初,范长江来到北平,在黎锦熙主持下的国语大辞典编纂处谋得一份剪贴资料的工作。同年秋天,经过自己的努力及友人之助,他进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在北大期间,范长江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英语等书籍,以丰富自己,并时刻关注抗日形势的发展。他经常苦思冥想:如何用正确的哲学思想来为现实服务?一次上课时,他向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全国人民要求抗日而*不抗日,怎么办?二是一个人肚子饿了,自己又没钱,铺子里却堆满食物,能不能拿来吃?回答是:这不是哲学的事,哲学主要是为了弄明白各学派的情况,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教授的答案再次让范长江对大学教育失去信心,他决定走出书斋,投入到现实的抗战中去。

从业新闻


范长江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正式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内容多为文化教育方面。由于他文笔精练、视角独特,引起了天津《*》社的注意。《*》社总经理胡政之还亲自出马,请范长江专为《*》撰稿。《*》是当时有全国影响的报纸,知名度很高,范长江遂答应下来。这年年底,经过调查研究,范长江先后写出《佛学在北大》、《陶希圣与“食货”》、《顾颉刚与“禹贡”》、《北大研究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等数篇通讯,在《*》、《晨报》上发表。

西北之行

在日本军国主义觊觎中国,全民抗战难以避免的时刻,范长江从一个记者的*意识到:中日一旦开战,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很有必要。1935年5月,范长江以《*》社旅行记者的名义开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从上海出发沿长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暂停留后,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在兰州稍事休整后,他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的这次西部之行,历时10个月,行程6000余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对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宗教、民族关系等问题也作了深刻的表述;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旅行通讯中还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更为可贵的是,范长江第一次以写实的笔法公开、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踪迹,字里行间显然倾注了他对红军的同情,甚至不无敬意。范长江的这些通讯陆续发表于《*》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的发行数量陡增。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西北之行结束后,范长江回到天津,被《*》社聘为正式记者。他接连又写出了《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百灵庙战后行》、《忆西蒙》等著名的通讯。

冒险采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范长江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本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到西安去,一探*之究竟。”当时西北对外交通完全断绝,范长江利用各种私人关系,冒险飞赴兰州。他说服了甘肃省主席兼51军军长于学忠,特拨给军用卡车一辆,还选派了数名全副武装卫士随车护送前往西安。

1937年2月2日傍晚,范长江终于在乱军丛中,顶风冒雪,抵达西安。2月4日,在《*》西安分销处同仁的协助下,通过陕西省主席邓宝珊的介绍,范长江来到杨虎城将军的公馆。*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中,热情地接待了这位来自绥远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闯进西安,当时年仅27岁的《*》战地记者——范长江。在采访到*后,范长江对西安事变的真相以及中国*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有了深刻的了解,厘清了真相。

就在范长江计划刊发“西安事变”报道的同时,被张、杨释放回到南京不久的蒋介石主持召开了*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西安事变”后的局势。

《*》从上海运到南京,报纸在显著位置登载了范长江连夜赶写的文章——《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该文像一枚炮弹,冲破了*的新闻*,不仅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而且清楚地传达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主张,轰动了朝野,人们争相购阅。蒋介石看了范长江的文章,内容与自己上午所作的报告截然相反,勃然大怒,将正在南京的《*》社总编辑张季鸾狠骂了一通,并命令此后严加检查范长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

进入延安

为深入了解陕北的情况,范长江向*提出到延安去采访的请求,得到了同意。1937年2月9日,在中国*高级*博古和罗瑞卿的陪同下,范长江到达延安。当天下午,“抗日军政大学”(即红军大学)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范长江先后见到了*、廖承志、朱德等。晚上,*在他工作的窑洞里会见了范长江,就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当时*的总路线、总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建议范长江立即回上海,利用《*》的影响,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范长江是除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外,第一个正式以新闻记者身份进入延安的人,虽然他在延安只呆了一天时间,却深深感受到这里火热的抗日之情。

加入组织

率先打开*新闻*大门的范长江一鼓作气,连续在上海《*》上刊登了他的《暂别了,绥远》,《宁夏进入记》,《陇东未走通》等约三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全国人民从这些通讯中,第一次看到了伟大的中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范长江更多地了解了*,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清楚了自己作为记者的使命和任务。1937年11月8日,在*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

1939年5月,在*特务机关严密监视下的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周公馆”里,由*作为介绍人,范长江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并指定与*、李克农单线联系。自此,范长江从一个*主义的爱国主义者,进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

担任*发言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谈判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范长江被*指名由华中解放区飞抵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对外发言人。此时,他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向他们解释**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成为中国*宣传和平的一个窗口。


*与范长江

任《人民日报》社社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总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在范长江准备出版《人民日报·北平版》的时候,北平市委书记彭真把范长江等人叫去开会,彭真说,市委刚刚进城,事情很多,人手不够,设想《人民日报·北平版》先出对开两版,以后再出四版。范长江等人认为,*的《华北日报》还出对开四版,我们是胜利者,无论如何不能少于四版,而且两版容量太少,内容很多不好安排。长江还说,他愿立出四版的军令状:保证报纸不出大错误,保证每天只睡4小时,完不成任务愿受处分。

长江带领的这支队伍很年轻,但他很快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他培养年轻记者编辑不遗余力,指点他们的作品时,在政治思想、方针政策上严格斟酌,文理逻辑上认真推敲,连字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他要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1950年1月,范长江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社长。

迫害致死

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了。范长江受到“*”的残酷迫害,长期被关押,受尽折磨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范长江被关押的地方——河南省确山的一个农村机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遗体。虽然多数媒体都以“自杀”来评述年仅六十一岁的范长江,但事实上,范长江的死至今都是一个谜。

平反昭雪

1978年,*结束了那段不幸的岁月后,范长江获得了平反。同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以迟到的追悼会为这位著名的记者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时任*组织部部长的*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

2、家庭成员

妻子沈谱,沈钧儒之女。

长子范苏苏

次子范东升,*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第一届本科生,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三子范小军

四子范小建,曾任国家农业部副部长,现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主任、党组书记。

3、个人成就

在其成就卓着的记者生涯中,范长江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新闻史上“三个第一”:他是在国内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人;也是突破新闻*、向“国统区”报道西安事变真相的第一位记者;也是国内以记者身份进入延安采访*、朱德等*,并如实报道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的第一人。

1937年11月8日,在*的直接指导下,范长江与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驱胡愈之等团结全国广大进步记者,组成了“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这就是中国记者协会的前身。这一天,也成为后来的中国记者节。中国记协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范长江奖”,作为表彰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新闻奖。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时任新华社总编辑的范长江带领一批“新闻兵”,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奉命接管*在北平的各新闻单位,组建北平解放后的第一张党报──《人民日报·北平版》,范长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4、人物评价


范长江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期间工作照

《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回忆说:“1950年初,范长江来到《人民日报》任社长。他不定期地举办‘飞行集会’,常突然地召集编辑部全体人员会议,随时传达*领导同志的意见,批评或表扬某个工作人员,或者让大家对当天的报纸提意见,或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当场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突然向某某编辑或记者提出一些问题,常常让某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十分窘迫。弄得大家心情十分紧张,不知道今天是不是会被长江同志点中。其实,这是社长对编辑、记者的一种当场考试,是一种严格的职业训练。长江同志提的问题并不刁钻古怪,本来是记者、编辑应该知道的,不过这种方式毕竟太特别、太尖锐了,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他从来也没有批评过我们这些新同志,他只要求我们能很好地完成报道任务。

范长江对一些工作疲沓的老同志颇不客气,批评他们凭老资格吃饭,工作上不力求上进。有些人对他雷厉风行的作风很不习惯,对他的尖锐批评也很不满意。也许这是长江的缺点,但也恰恰是他的性格。”

范长江还谆谆告诫大家,要清醒地认识人民日报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报社每个工作人员都要兢兢业业,不能“大致差不多”就算了。韬奋办报刊多么周到精细,一点不含糊,数十年如一日。不要以为“我过去在老解放区就是这样做的,那时还受到过表扬呢!”要知道,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自己所处的地位不同了,从前可以的,现在就不行。他还说,靠*党报的牌子、地位吓唬人是不行的,要自己真有领导舆论的本领才行。

范长江五十年前对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看来,许多观点仍未过时,并不乏真知灼见。他认为“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他指出“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而且“必须是新的事实,有代表性的事实。”

范长江认为,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他说:“在时局艰难的时候,新闻记者要能坚持真理,本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实在非常重要。”他还说,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5、著作书目

中国的西北角(通讯报道集)1936,天津*馆;1980,新华出版社


《中国的西北角》

塞上行(通讯报道集)1937,上海*馆;1980,新华出版社

长江战地通讯专集1938,开明

感慨过金陵(报告文学集)与罗人伟等著,1938,上海大文出版社

川军在前线(报告文学集)与胡兰畦等著,1938,战时出版社

川底村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通讯报道)1952,人民

欢呼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新时代(评论)1958,湖北人民

通讯与论文1981,新华出版社

沦亡的平津(报告文学集)主编,1938,生活

瞻回东战场(报告文学集)主编,1938,生活

从芦沟桥到漳河(报告文学集)主编,1938,生活

上一篇:南昌红谷隧道

下一篇:胡麻岭隧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