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县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公里,南距古城西安165公里,辖6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黄陵人文资源浓厚。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寝位于县城北1公里的桥山之巅,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有“天下第一陵”之盛誉。黄陵县被命名为“中国黄帝祭祀文化之乡”和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2013年,黄陵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8.5亿元,增长10.2%;财政总收入18.5亿元,下降9.8%;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8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92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增长12.6%,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中文名称:黄陵县
外文名称:Huangling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省延安市
下辖地区:辖6镇4乡1个街道办事处
*驻地:桥山镇
电话区号:0911
邮政区码:727300
地理位置:陕西省中部
面积:2295平方公里
人口:13万人
方言:陕北方言延安话
气候条件:中温带大陆型气候
著名景点:黄帝陵千佛寺石窟
机场:延安二十里铺机场
车牌代码:陕J
特产:荞面片片黄黄馍
行政代码:610632
1、县情简介
黄陵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北距革命圣地延安124公里,南距古城西安165公里,辖6乡4乡1个街道办事处,全县总面积2295平方公里,总人口13万人。
黄陵县
黄陵县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地质储藏量27.3亿吨,是全国33个重点产煤县和陕西省四大煤田之一,具有埋藏浅、易开采、中灰、低硫、低碳、高发热量的特点,是优质化工、动力与生产用煤,矿区现已形成年生产能力2285万吨。
黄陵县是世界优质苹果最佳产区之一。全县苹果面积达20万亩,年产达23万吨以上,是陕西省苹果出口基地之一。
黄陵县基础设施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地处陕北能源重化工区与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区交汇地带,包茂高速、210国道及西延、秦七铁路从横贯穿全境,交通条件优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城市功能比较完善,人居环境优越。2008年、2009年、2010年连续三年跻身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进入西部百强县行列。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83.56元,财政收入15.9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9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23元。呈现出经济高位运行、财政迅猛增长、工业特色凸显、发展势头强劲,城乡和谐共进,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将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主题,强力实施“煤油化工强县、特色产业富民、文化旅游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和炎黄子孙朝圣地,努力打造富裕生态和谐幸福新黄陵。
2、行政区划
黄陵县辖6镇4乡和1个街道办事处,19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
黄陵县辖:桥山镇、隆坊镇、田庄镇、店头镇、阿党乡、太贤乡、龙首乡、侯庄乡、康崖底乡、仓村乡、双龙乡、腰坪乡。
3、地理气候
地理
黄陵县属鄂尔多斯台地的一部分,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倾斜,分为西部梁峁、川道河谷、东部塬面三个地貌单元,平均海拔1200米。
气候
黄陵县属中温带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9.4Co,无霜期172天,年平均降水568.8毫米。
境内主要河流有沮河和葫芦河,属北洛河水系的两大支流。沮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年均流量2.3亿立方米,水库4座,总有效库容901万立方米,地表地下水资源丰富。
4、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黄陵县
植物资源
境内264万亩林地,覆盖率达64%,木材蓄积量698万立方米,每年可提供各类商品材3万立方米,主要以油松、山杨、白桦、侧柏和辽东栎等树种为主,是陕西五大林区之一。林地各类野生中药材400多种,其中比较名贵的有豹骨、山萸肉、黄花、柏籽、槐米、黄芩、甘草等。
5、交通环境
县境内交通发达、公路、铁路运输畅通,网络密布。
公路
以西包210国道为主的9条主干公路连接成网,县境内通车里程561.7公里,全县192个行政村通油路,与主干公路联网。西(安)铜(川)一级公路的延伸工程黄铜一级公路已建成通车,黄(陵)延(安)一级公路已经建成通车。
铁路
西(安)延(安)铁路横贯县境南北,秦(家川)店(头)运煤专用铁路直达黄陵矿区,年运输量可达600万吨。
航空
县境内黄渠专用机场为空运提供了方便,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已逐步形成立体网络。
6、经济发展
2013年,黄陵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08.5亿元,增长10.2%;财政总收入18.5亿元,下降9.8%;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8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92元,增长11.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96元,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增长12.6%,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黄陵县
工业
黄陵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曹家峪焦化园区生产焦炭160万吨、化产品17万吨,国内最大的单套30万吨煤炉气制甲醇项目建成投产,10万吨合成氨项目投入试运行,园区全面达产达效。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基本建成,即将并网发电。黄陵科技产业园区生产玻璃微珠2700吨,100万吨生态水泥项目开工建设,年产16亿枚果袋项目落户园区,园区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生产原煤2985.5万吨,实现了煤炭安全生产零死亡。油气开发初具规模,完成钻井243口,产量达到5.5万吨。非公经济蓬勃发展,实现的增加值占到全县生产总值的20%以上,我县被评为全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先进县。
农业
7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强力推进,荣华省级园区和店头、侯庄市级园区示范带动效应有效发挥。苹果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7000亩有机苹果基地通过认证,新栽苹果1万亩、翡翠梨1000亩,苹果总面积达到22万亩,总产26.3万吨,产值10.2亿元,实现了受灾不减收。新建改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410座、200吨蔬菜库2座,建成万头生猪示范场3个、畜禽养殖场8个,扩建良种猪场2个,产业规模效应逐步显现。生态循环技术普及推广,秸秆还田达到6万亩。全县流转土地560宗5400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97个,阿党果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专业合作示范社。
旅游
景区建设多点突破,《黄帝文化园区重点片区修建性详规》《黄帝文化中心设计方案》通过省*组织的专家评审,启动了黄帝文化中心单体建筑初步设计工作。黄帝陵古柏复壮成效明显,“黄帝手植柏”再生植株培育成功,保存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坚持节俭办活动,成功举办了清明、重阳祭祀系列活动,通过《陕西旅游》全方位宣传我县旅游资源,编选了《黄帝陵诗词》《黄帝文化研究》,打造了黄帝颂书法长卷、中华神天鼎等旅游纪念品,黄帝陵影响力不断提升,荣获“中国十大古典陵墓园林”称号。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建成北大门和紫峨寺大雄宝殿,景区公路全线贯通。轩辕酒文化产业园完成白酒包装、检测、储存等主体工程。万安禅院景区景观雕塑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县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亿元。
城乡建设
一城两区齐头并进,老城区绿地、广场和景观节点不断增加,高阳路、土德路改造完成,黄陵规划馆建成开馆,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梨园新区修建性详规编制完成,新区供水工程建成投用,保障房一期、二期建成入住,三期1200套主体封顶。重点镇28个项目完成投资6.9亿元,隆坊重点镇建设名列全市前茅。一批关乎国计民生、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启动实施,双王路、公墓路建成投用,动车站至县城二级公路全面开工,黄延第二高速黄陵出口至县城和店头一级公路开工建设。生态造林2.8万亩,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通过验收,荣膺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
7、社会事业
2013年,黄陵县民生民本呈现新改善。一批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公开公平公正招聘大学毕业生264人,有效缓解了基层人才短缺的矛盾,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550人。
教育
“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县”通过初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累计建成公立幼儿园14所。
文化
文化惠民成果丰硕,为98个村配送了文化健身器材,县图书馆创建为国家二级馆。
卫生
医药卫生*改革扎实推进,西安交大二附院托管县医院正式运行。
食品
完成食品药品、工商行政、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和职能调整,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不断加强,查处“毒豆芽”“地沟油”等案件30起。
计生
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县城、省级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县和省级新型人口文化示范县。
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在全市率先实现个人缴费零负担。累计发放低保资金、老龄补贴、五保补贴、医疗救助金1487.4万元,拨付自然灾害专项救灾资金及抚恤补助资金1210万元。发扬伟大的抗洪抢险精神,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实现了“安全度汛零伤亡”目标,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恢复有序推进。
8、旅游景点
旖旎桥山公园
旖旎桥山公园
桥山森林公园位于黄陵县城黄帝陵西部40公里的桥山林区,沮河(古称姬水)上游,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绿色明珠,总面积4358.5公顷。公园境内森林茂密葱郁,地貌奇特典型,气候湿润温暖,森林环境清雅迷人。世界公路工程伟大的奇迹,被誉为古代高速公路的“秦直道”从公园西部穿过,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桥山万顷松林,林海茫茫,葱郁碧绿,尤其是百药沟中的千米松廊,路侧油松干直叶碧,松冠如盖。松针如毡,清爽宜人。
悠悠秦直道
秦直道,顾名思义,便是一条笔直的道路。它南起陕西淳化县梁武帝村(秦朝林光宫,也称甘泉,为秦王朝军事指挥中心),北至内蒙古包头市(古称九原),途经子午岭自然保护区、毛乌素沙漠和鄂尔多斯高原,贯穿陕、甘、蒙3省区14个县,全长900多公里,是始皇帝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命令大儿子扶苏和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一边镇守北方,一边修筑直道。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的一条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
祭祀大殿
轩辕殿位于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功能性设施都建在隐蔽处,环境得以净化。殿院周围绿化工程独具匠心,用四季常青的成林侧柏为背景配以玉兰、丁香、连翘、迎春,强调春季景观,突出了清明时节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殿区融入桥山山林之中,庄严神圣,殿区内不设其他楼阁廊榭,而是凭借山川地貌与植被构成的大环境,体现出“大象无形”的境界。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书写的隶体“轩辕殿”匾额。目前全国最雄伟、壮观的仿汉花岗岩建筑,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由36根圆形石柱(高3.8米)围合成40米X40米的才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履巨型覆斗屋顶,体现了“黄帝明堂”风貌。屋顶*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殿内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色花岗石铺砌,隐喻传统约“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圆地方”的理念。黄帝石刻像伫立在殿内上方。
下马石
下马石
汉武仙台
陵园四周,顺依山势,修有绵亘不绝的青砖围墙,高1.6米,涂以红色,象征至尊至伟。墙头为红椽绿瓦,古色古香。整个陵园,南北约210米,东西约72米(前宽42米,后宽81米)。陵园门有两个,分立汉武仙台东西两侧。从东门进入陵园,走不了几步,左侧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台,台旁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四字,为明代嘉靖七年闰七月所立,落款为“池南唐琦书”。此台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中部县志》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据后人相传,当年汉武帝令甲士修筑这座“祈仙台”时,确切人数达18万之多,不过是人人用战袍掬一袍土罢了。此台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时下游人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中华世纪柏
“中华世纪柏”栽植于庚辰年二月初二(公元2000年3月7日)。据说农历二月二,是黄帝的诞辰日。“中华世纪柏”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象征,掬黄河、长江之水浇灌,聚祖国各地山川泥土栽植,表达了所有炎黄子孙对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仰慕、缅怀和对新世纪的祈福。
在“中华世纪柏”旁,矗立着重达15吨的泰山五彩石,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国际著名华人艺术家陈瑞献先生撰文书写的《庚辰黄帝圣诞志》被镌刻其上。以石铭记先祖恩德,喻意我神州*稳如泰山,中华儿女兴帮治世的责任重于泰山。
"人文初祖"大殿
轩辕庙人文初祖大殿是祭祀轩辕黄帝的正殿,也是整个庙院的主体建筑,座落在庙院最北边。它重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之举。1959年曾做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近年来也部分整修过。人文初祖大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雕透花脊,屋面由灰布板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栏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大匾,字体铁画银勾,刚中藏秀,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立。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巨大的石刻轩辕黄帝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黄帝浮雕像为全身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6米,宽3.3米,重11吨,浮雕轩辕黄帝沉稳站立,步履向东又回首望西,抬臂扬手,冠带简朴,着装无华。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二先生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人民币制作的。殿内两壁原有壁画,绘轩辕黄帝一生的功德,供奉黄帝坐像,两侧有风后、力牧等大臣侍立,*后曾立黄帝牌位。现大殿神龛周围放置有花篮。神龛前供桌上有祭器、祭品等。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砖砌花墙。大殿前月台宽21.1米,进深10.84米,置有香炉、香案。月台前有台阶通道三处,中间台阶正中即“二龙戏珠”浮雕。正殿前柱子上,书有一幅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9、风味小吃
黄黄馍
黄黄馍:简称黄黄,因其成品色黄而得名。主要原料为硬糜子面粉。它的制作程序为先碾、后发、再摊,即用锅烧适量的水,水开后,将碾好的硬糜面,取出一份用凉水搅拌成一小盆糊状,倒入开水锅中,煎煮几分钟,再将一部分糜面逐渐撒向锅中,边撒边搅,使其成为稠粥状,碉煮再搅,约40分钟,出锅,稍凉后与其余硬糜面和成面团,置于盆内盖严。放于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6小时左右,待嗅而香,食用略甜时,另取一盆,将发酵好的面团挖出一块,放入盆中,倒进水加上酵母和水配成糊状,之后盖好面盆,放热处再次发酵30分钟左右,以面糊出现小泡为宜,即可摊烙。
荞面饸饹
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粉条状,与陕北羊腥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在陕北,民间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之说。
五香猪蹄肘子
五香猪蹄肘子是一道最代表地方特色的名吃佳肴。其创研人吕山先生纯憨厚,为学爱钻,承其家传。在查阅了大量餐饮资料,博采众长,拜请省级*名厨精心指点后。历时多年,借鉴猪蹄肘子的传统作法,结合陕甘周边一带的饮食文化,对猪蹄肘子的传统口感口味进行了改良,创研出了能调众人之口的“五香猪蹄肘子”独特烹饪方法。
油糕
主要原料为软糜子面粉和食用油。它的制作过程是先碾、后发、再炸,即将发酵好的软糜面直接入锅蒸熟,出锅后滚成椭圆形条状,亮凉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的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即可。炸好的油糕,质粘软且润口,味香甜,食用时放些白糖,降压败火,让人回味无穷。由于经过油炸,还易于保存,是馈赠亲友之*。
10、著名人物
段靖奇
段靖奇,男,黄陵县店头长墙村人,1955年夏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本科)。曾任《桥山报》主编,《黄陵文典》散文卷主编,延安市第一届政协委员,黄陵县第六届政协常委。陕西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集《眉睫上的彩虹》、《那一片火烧云》;戏剧《夺筐记》;小说《路考》、《亲家》、《劝女》等以及报告文学、诗歌等多篇。
《山里的冬天》获北京写作中心二等奖,《黄帝陵》获当代校园一等奖,《双休日的舞会》获咸阳工人文化报三等奖。
刘树勋
刘树勋,陕西黄陵人,生于1975年,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供职于黄陵县广播电视局。大专学历,编辑职称。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印社社员,政协黄陵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黄陵县广播电视局编辑部主任。
自中学时起对书法、篆刻、诗词、楹联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长期以来,乐此不疲。高一时作文被收入由文坛前辈冰心题写书名的《作文精选》并获二等奖。在校时书法曾两次获全校比赛一等奖。在西安求学期间,有幸得到卫俊秀、刘自椟、陈少默、霍松林、曹伯庸、刘文西、钟明善、赵熊、魏杰等先生的指点,学有所进。
徐成
徐成,男,1949年元月5日出生,黄陵县人,大专文化程度,编辑职称,原县科技局局长。2003年退居二线后练习书法,现任县老年书画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省、地县书画展,并入选《黄陵文典》。
寇云龙
寇云龙,男,1967年生于陕西省黄陵县。1988年毕业于延安大学外语系。2007年获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学历。2008年获延安大学中*史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文化部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国际易学会会员,陕西炎黄书画院院士,延安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工作。著有《千古圣地黄帝陵》、《云龙印谱》、《云龙书法》等图书资料十余种。2001年,应邀赴新加坡举办了个人书展。2003年应邀赴韩国参加了“汉城·中国书画艺术展”。作品录入了《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世界华人艺术家精品典藏》、《世界名画法书鉴赏》等大型典籍十余部。二十余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作品被文化部、孔庙、敦煌等多家博物馆及南京大学、人民画报社等单位收藏。*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威海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进行过专题报道。四次参加世界易经大会。被文化部中国文联等单位授予“世界华人艺术人才”、“世纪功勋艺术家”、“中国当代百位著名书画家”等艺术称号。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易学、文字学、史学、篆刻、摄影、绘画、地理风水环境、预测等传统文化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
上一篇:黄龙县
下一篇:延安南区供销合作社纪念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