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蓬江区
蓬江区是中国广东省江门市的一个市辖区,是江门市*所在地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部。总面积9443平方千米。蓬江区南部是江门市市区的核心区域,是江门市城市发展的源头。
中文名称:蓬江区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广东省江门市
*驻地:环市街道建设二路
电话区号:0750
邮政区码:529000
地理位置: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翼
面积:3234平方公里
方言:粤语-广府片和四邑片
气候条件: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粤J
行政代码:440703
1、历史沿革
江门市区地处西江与西江支流蓬江汇合处。江北蓬莱山与江南烟墩山对峙似门,有如江之门户,故名“江门”。元末明初之间(1363年左右)已形成圩集。江门墟原在蓬莱山西山坡上,旧称“墟顶”。至十七世纪初,江门墟已初具规模。清康熙元年、三年(1662年、1664年),清*颁布两次“迁界令”,强迫沿海居民内迁50华里,江门划为界外,江门居民*徙迁。清康熙八年(1669年),“迁界令”废除,江门居民回归复业。鸦片战争以后,根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将江门辟为对外通商口岸。
1925年8月6日,当时的广东省*决定将江门埠定为广东省直辖市,当年11月26日,江门市政厅(即后来的市*)正式成立。1931年撤消江门市建制,改为镇复归新会县辖。先后编为新会县第二区、第十二区。1933年改为镇。设保甲制,有29个保,345个甲。
蓬江区
1949年10月23日江门解放,25日江会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江门成立,会址设在江门,代行江会区一切行政职权,后因地点不适中,新会四乡难以照顾,于1950年5月,将原江会军管会迁至新会会城,江门便成立“江门办事处”,代行江门区内行政职权,当时只按区级镇建制,各部门设股,江门自解放日起属粤中专区领导。
1951年1月12日原属新会县管辖的江门镇经*人民*政务院以政行齐字第11号文批复同意为省辖市,成立江门市人民*,下设科分管各部门,同时新会县划出水南、紫莱、白沙、石冲(白石、耙冲、北街市)等四乡与北街村归江门市。1952年底新会县滘头乡划归江门市。1958年江门市属佛山专区。1955年5月6日江门市人民*改为江门市人民委员会,行委员制,于1956年2月7日佛山地区成立,江门市划为佛山专区领导,直至1958年11月。从1958年11月起江门市转属肇庆专区领导,不久计划将肇庆专区迁到江门,所以曾一度叫江门专区,但后来决定不迁,又复称肇庆专区。
1959年初江门市设江门专区,同年11月新会县所辖新民、丹灶、篁庄、篁边等划归江门市,扩大江门市郊区。1961年底江门市属肇庆专区,1963年6月江门市又属佛山专区。1968年4月12日在*期间,江门市人民委员会改为江门市革命委员会。
1974年7月1日经上级同意江门市重为省属市,受省和佛山地区双重领导。
1977年江门市区域再次扩大,新会县原辖外海、潮连并入江门市郊区。1979年江门革委会又改为江门市人民*。
1983年6月,江门市升格为地级市,辖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等五县;同年9月增辖阳江、阳春两县,1984年江门市区分设城区与郊区两个县级区。至此江门市共管辖七县两区。(阳江、阳春两县1988年2月10日分出,另设地级阳江市。)
1992年4月30日,撤销台山县,设立台山市。1992年10月10日,撤销新会县,设立新会市。1993年9月6日,撤销开平县,设立开平市。1993年11月13日,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1994年3月4日,撤销恩平县,设立恩平市。至此,江门市所辖各县全部撤县设市。
1994年8月10日,城区更名为江海区,郊区更名为蓬江区。2002年6月22日,撤销新会市设立新会区,将原新会市的棠下、荷塘、杜阮三镇划归蓬江区管辖。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56号):(1)撤销县级新会市,设立江门市新会区。新会区辖原县级新会市的会城镇、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区人民*驻会城镇。(2)原县级新会市的棠下镇、荷塘镇、杜阮镇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前:蓬江区面积72平方千米,人口29万;新会市面积1642平方千米,人口87万。(面积人口数据根据《简册·2002年版》)
2002年底,江门市辖3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15个街道、73个镇。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江门市总人口3956827人;蓬江区347293人、江海区189024人、台山市948716人、新会市932425人、开平市668692人、鹤山市405779人、恩平市464898人。
截至2005年5月31日,江门市辖3个市辖区,代管4个县级市;18个街道、66个镇。
2006年8月18日,江门市蓬江区人民*《转发市*关于调整蓬江区沙仔尾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并更名为白沙街道办事处的批复的通知》(蓬江府22号):将市*《关于调整蓬江区沙仔尾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并更名为白沙街道办事处的批复》(江府函101号)转发相关部门执行。将环市街道办事处白沙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区域并入了沙仔尾街道办事处,沙仔尾街道办事处就辖原沙仔尾街道办事处和原环市街道办事处白沙社区居委会范围,共辖羊桥、西园等19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为8.175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由于管辖区域的调整,沙仔尾街道办事处于6月份向市*提出拟将沙仔尾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白沙街道办事处的请示。
行政区划
2、行政区划
蓬江区辖6个街道(环市、仓后、堤东、北街、白沙、潮连)、3个镇(棠下、荷塘、杜阮)。
环市街道 地处江门市近郊。2003年,面积约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万多人,管辖12个村委会和7个社区居委会。
堤东街道 位于江门市区东部,主要管辖堤东路、港口路、跃进路、炮台南路之间的区域,辖区面积3.7平方千米。
仓后街道 地处蓬江区中心腹地,辖区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8万,辖13个社区。
白沙街道 2006年,调整沙仔尾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划并更名为白沙街道办事处。 原沙仔尾街道位于江门市区西南部,东至胜利路,南至江门河,北至天沙河,西、北面与新会区交界。2003年,总面积8.175平方千米,下辖1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人口93073人。
蓬江区
北街街道 位于江门市区东北部,辖地面积8.35平方千米,街道下设9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03年,居民13628户,常住人口32700人,流动人口12000人。
潮连街道 是位于西江下游的一个河岛,东临中山古镇,南邻江海区外海镇,西靠江门市区,北望蓬江区荷塘镇,辖下6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32条自然村,总面积12.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万人(2003年)。
杜阮镇 地处蓬江区西部,西接鹤山市,南倚广东省级风景名胜区新会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毗邻港澳,面积80.9平方千米。
棠下镇 辖地面积131.1平方千米,人口6.14万,下辖2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
荷塘镇 位于江门市区的中山、佛山三地的交汇点,面积32平方千米,辖13个村委会,常住人口4.3万多人(2003年)。
3、地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丘陵与平原相并接壤。天露山在开平市与新兴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250米,为境内最高峰。市境东
蓬江区
潭江在牛湾镇升平流入市境,出崖门注入黄茅海。境内河段长63.7公里,平均河宽1000米,境内流域面积909.4平方公里。从牛湾镇升平至会城镇溟祖咀河段称潭江,长37.7公里。
4、交通概况
蓬江区
蓬江区是珠三角及港澳经济圈通往粤西、中国西南各省的交通要冲。这里是贯通江门五邑、连接全省的高速公路网和等级公里网的枢纽地带,是即将兴建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的直接辐射区域。距离国家一类港口新会港仅20分钟车程,周边100多公里范围内有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5个机场。完善的交通设施让蓬江区与世界紧密相连。
5、风土人情
荷塘纱龙
荷塘纱龙制作工艺精巧,龙体用竹木扎成,头、身、尾由四条粗绳连接,牢固轻盈,形象神似。龙身原来是裹布的,二十世纪20年代篁湾乡民、日本留学生李玉颖提议,龙身改披精薄轻纱,并贴金绘彩,红、黄绸作鳞,红、绿绸作裙,显得高尚纯洁,色彩瑰丽,玲珑剔透,轻巧灵活。
荷塘纱龙全长50多米,龙头、龙尾,龙身分为24节,用26人来舞,另要1人舞龙珠,舞龙珠者是全套龙舞表演的引路者,全套技巧、花式的指挥者,至关重要,一般由师傅担任。2人舞鲤鱼,4人打敲击乐,其他人接应蜡烛。龙队的排列顺序是:先以纱灯“头牌”(表演单位名称招牌)为前导,接着是舞龙珠,龙头随珠上下、左右、前后舞动,双鲤灯则逆向游曳于左右侧,最后由乐队配以节奏明快的敲击乐。舞纱龙的运动量很大,在快速表演的过程中要频频换人,而换人时又不能暂停,一场完整的纱龙表演,共需108名精壮机灵的大汉轮番上场。纱龙的舞步有小跑步、大跨步、古典错步、弓箭步,舞珠者有时也用武术耍枪的步法和动作。龙舞花式丰富多彩,共有20多款,分平面和立体两种,平面式有拜神、企龙、走之字、双扣连环、团龙、六耳等,均为行进路线的姿式;立体式有反脊、单龙门、双龙门、卷塔、卷螺、戏珠、戏水、跳龙、龙桥、莲花桩、梅花桩、海棠花、龙门鲤鱼等,其中反脊、跳龙等花式是难度非常高的兴奋型动态,多在舞至高潮时出现。这些龙舞花式在进行过程中频频变换,高潮迭起,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把龙的性格、灵气、气魄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翻身欲腾三尺浪,昂首直上九重天”之气概,令人目不暇接。
荷塘沙溪村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相传此日喜鹊搭桥,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由“七夕”演变而来的则是民间的“乞巧节”,乞巧是指妇女于七月初七夜间,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江门一带俗称“慕仙”。
在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沙溪村,“乞巧节”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当地的老人说,自她们懂事的时候起,就已经有“乞巧节”活动了。当时荷塘很多村落都举办“乞巧节”,“乞巧节”成为妇女社交游乐的节日,寄托着妇女们比手艺、比心智的强烈愿望。
七夕当晚,沙溪村、以至邻村的村民都来参观各式乞巧饰物,一面欣赏,一面评判谁家做得好、做得巧。当晚还有舞龙助兴和放电影(过去为做大戏),整条村沉浸在欢乐之中。
在“乞巧节”到来之前,各家各户的妇女早早就做着各种准备,她们买来各种花纸、花布,还有鲜花、胶花、绢花,凭着一双巧手,或剪或贴,或用各色丝线缝合,制成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亭台楼阁、小桥、人物,这些场景都含有一个故事情节,如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牛郎织女相会的“银河会”,取材于历史人物的“昭君出塞”,取材于戏曲情节的“牡丹亭”、“拉郎配”、“三娘救子”等。还有用瓜果做的,即直接在冬瓜或西瓜的外表上刻上各种文字和图案。
乞巧节当天,她们在村中市场搭成一个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彩棚,叫乞巧棚,棚内搭有展示台。
吃过中午饭,各家各户的妇女就开始陆陆续续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各种乞巧饰物,搬到彩棚内摆上展示台。
彩棚布置也有特色,在彩棚的显要位置挂着两套衣服,一套为背着一顶太阳帽的男装,一套为裙装女服,用以代表牛郎织女,两人还手牵着手呢。这不由使人想起秦观的《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傍晚,由七位7至10岁的女孩,穿戴整齐、统一化妆,装扮成七仙女,在乞巧棚的“织女”前行大礼,祈求人人都心灵手巧。年龄大的妇女说,过去的乞巧节,当场还进行一些比赛,如做针线活、剪纸、扎花和用瓜子叠宝塔等,这叫比乞巧。
比如当场用纸剪花鸟,漂于水盆中,看谁剪得好,剪得好的就被人们誉为“巧女”或“巧姑”。
乞巧节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乞巧芽”,“乞巧芽”的风俗是根据民间传说,织女除了管理妇女纺织外,还主宰瓜果农作物的生长。
过去,姑娘们会在农历六月初十,晒上一盆红豆、一盆绿豆和一盆稻谷,到了六月廿四再用水浸豆谷让它发芽,每晚还要把豆谷拿出露天晾一晾,这叫打雾,这样一直至七月七日晚,名为“巧芽”。七夕晚上,姑娘们就把自己精心炮制的“巧芽”拿出来展示,看谁的芽苗生长旺又嫩绿。
过去,妇女的地位不高,加上能读上书的更少,在这种地位低、文化低的背景下,她们唯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乞巧节,祈求织女赐给自己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同时还祈祷着自己的日子过得幸福。
因此她们在乞巧节中,还根据自己的不同心愿,向织女求富、求寿、求子、求爱情。并通过乞巧节活动,沟通老朋友,结识新朋友,还有更重要的是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地位,增强自信心。
荷塘沙溪抢花炮
“抢花炮”,你不要以为少数民族才有,江门也有。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沙溪村村民李伯今年已77岁,他说,沙溪村“抢花炮”活动历史悠久,可以追朔到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沙溪村开村就有,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了。
005年10月30日,荷塘镇沙溪村为庆祝沙溪村福利基金会成立13周年,邀请海内外乡亲回来举行活动,白天抢花炮,大聚餐,晚上看大戏,全村上下一片欢腾。
庆祝活动的重头戏是抢花炮。花炮要用铁筒装入火药接上引信,点燃弹射上天;花炮是圆柱形,用稻草秸扎成,粗约3厘米、长约15厘米的。过去抢花炮是36炮,上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期间停办,到抗战胜利后恢复活动才发现,有10个花炮得主已不在人世或不知去向,所以改为26炮,一直至今。第1炮和第26炮只限本村村民抢,其余的来观看者都可以抢,显示了沙溪村开放包容的精神。
下午1时,三通礼炮后,主礼人一声令下,一村民拿起绑着大香的长竹,点燃铁炮的引信,只见火光一闪,“轰”的一声巨响,第一枚花炮点燃射出,弹上20多米的空中再落下来,早就翘首以待的村民蜂拥而上,冲向花炮落下的地方,一轮竞争,突然从人群中跃出一名男青年,高举花炮大喊:“我抢到啦!”,马上跑向主席台进行确认,成为第一炮得主。
抢花炮无需事先报名,也不分男女,不限人数,只要你抢到就成为花炮得主,受到人们的祝贺。
夺得花炮后,各炮得主会获赠一座用竹篾扎成的花座,花座上写着花炮序号,村民们称之为“插花挂红”。花炮得主会把这个花座供奉在家中。第二年,花炮得主要还炮,还炮就是出钱给村里,重新扎一个花座赠给新的得主。
抢花炮活动成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大喜事,还吸引了来自中山、顺德、东莞及江门外海、新会等地的客人,还有港澳的商人。
晚上看大戏期间还进行圣灯投标拍卖,村民叫“投炮”。据何村长介绍,2005年投炮筹得善款13万多元,加上接受抢花炮赞助款共达25万多元,沙溪村将活动经费开支扣除后,用这些资金补充村里福利基金会的基金,投入村中的福利事业,如敬老活动、村容村貌建设和教育卫生等。
因此,“抢花炮”成了沙溪村人人热衷参与的喜庆活动。
6、土特产
荷塘冲菜
冲菜又名大头菜,因主产荷塘镇,故称“荷塘冲菜”。其栽培历史已有200多年,是传统出口商品之一,销售远至港澳、南洋、旧金山等地。
荷塘冲菜,头大,叶窄长,纤维少,经腌制后呈金黄色,脆嫩甘香,咸中带甜,味鲜独特,是一种佐膳佳品。用冲菜配制鲜鱼、味道特别甘美。制作鲩鱼冬瓜汤时,放进一点冲菜叶,则汤味既香甜又浓郁。冲菜叶蒸鲜虾,更为人们所喜爱。
现在,荷塘大头菜的腌制工艺不断创新,各式冲菜制品各具特色,成为海外侨胞喜爱的食品和馈赠亲友的礼物。
杜阮苦瓜
杜阮苦瓜
三桁瓦菜刀苦瓜又名凉瓜,是蓬江杜阮镇的传统特产。据说已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其一年春、夏、秋三造种植,以夏季最佳,产量最高,亩产达4000公斤。其瓜形肥壮,肉厚,粒粗,身短,尾尖,柿饼蒂,单只重约200─300克。加工制作后呈碧绿色,味微苦而甘,爽脆无渣。
江门人熟知的“三桁瓦”雕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昔日的繁华。三桁瓦菜刀是江门市区的传统产品,过去用人工锻造,以其钢质优良,加工工艺精湛而见称。
清代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平县人余福在江门丰宁街口设店生产菜刀、剪刀、剃刀等利器,因店铺狭窄,仅三桁瓦大小,故店号取名“三桁瓦”,产品亦以“三桁瓦”作标记。“三桁瓦”菜刀用夹钢法,经锻打、淬火、退火、成型、打磨等40道工序加工而成。因用料上乘,工艺精细,锋利耐用而远近驰名。1935年,“三桁瓦”附近陆续开设“刘氏三桁瓦”、“正三亨瓦”、“三桁瓦老铺”等8家店铺,从业人员达五六十人之多。1939年农历2月初,日寇入侵江门。市区沦陷后,商户多被洗劫,丰宁街仅存的利器店生意萧条。新中国成立后,“三桁瓦”逐步恢复了生机。1964年,“三桁瓦”刀厂改革生产工艺,自制设备,变手工生产为半机械生产,又逐步采用优质复合钢作原材料,提高了产量和质量。1985年江门市三桁瓦厨房设备工业公司,仍沿用“三桁瓦”工艺及标记生产。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选用优质复合钢作原料,采用半机械化生产,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1979年起,连续5次蝉联全国菜刀质量评比第一。现生产有铁钢菜刀、不锈钢菜刀、夹柄菜刀、中西式餐果刀等8个系列120多个品种规格。
7、十景介绍
广场瑰宝
位于江门市北新区的五邑华侨广场,是江门市近年来建成的最大文化工程项目,其中“院士路”两旁塑有五邑籍院士头像,是国内目前唯一的以院士来命名的街衢,显示出五邑侨乡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华侨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华人华侨历史示窗口,比较系统展示了华侨的血泪史和奋斗史;“美术馆”是江门市文化艺术特别是美术方面重要的展览场所。
良溪古风
良溪旧称蓈底,村中有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旌表节妇罗门吴氏”的贞节牌坊;有占面积2439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的“罗氏宗祠”。清道光六年进士翰林“粤东四家”之一的罗天地、近代画家罗卓等皆出自良溪村,全村曾有100人在科举时代考取了功名。良溪村的山、水、树木、建筑与古民环境的组合,展现了古村落 人与自然的和谐。经专家初步考证良溪为珠玑巷移民落籍终点。
陈垣故居
位于棠下镇石头村委会坑塘村,占地4500平方米,是中国当代着名的史学家、教育家,一代宗师阿垣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陈垣先生被*誉为“国宝”,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和史论等方面着述丰华,卓有成就;他从事教育工作七十年,桃李满天下,赢得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舆论界的尊敬和推崇。故居门前塑有陈垣先生铜像,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虹映日
双虹映日
双虹是指潮连大桥和荷塘大桥,两桥相隔不到一公里,横跨西江,相互辉映,晴朗的早晨,日出红霞之中,在滨江大道周郡一带望去,蔚为壮观。双桥对两镇的对外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绿野西坑
大西坑森林公园,位于环市群星村西北部,西邻杜阮松园,北邻棠下罗岗,总面积3600亩,水面面积380亩。大西坑距江门市约4公里。是一个距市区较近,难得一见的“绿色生态区”。这里环境优美、树木葱郁、空气清新,是集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好去处。
长堤风貌街
位于美丽的蓬江河畔,全长0.8千米,是江门市老商业区和历史街区。这里的商铺几乎是独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群,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内涵。街内有江门国际青年旅馆、高档的酒吧啡厅以及旅游购物商店等。
洪圣公园
明代建筑,原为天后庙,由于潮连四面环海,为保海上出入平安,乡人立神庙供奉天后娘娘,后改名为洪圣殿。1984年扩建为公园,现有洪圣殿、慈母亭、四眼井等古迹。逢天后诞,前来供奉之游人不绝。
洪圣公园位于潮连镇的北面,临西江,公园是于1984年在原洪圣殿的基础上扩建而成。面积为一万五千余平方米,公园设计雅致,造型美观。人工湖面广阔,湖心亭通连两岸,栏杆曲径,岸边垂柳,桃红李白,亭台阁榭,相映成趣。古树常青,绿草如茵,时花满园。公园内主要历史景点有洪圣殿、慈母亭、四眼井等。
叱石风景区
叱石风景区位于新会市杜阮镇的羊石坑,离新会市区14公里,距江门市区9公里。
叱石山是圭峰山绿护屏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支脉,山势雄伟,古松参天,奇石磷响,更有泉水棕棕清如白练。早上云雾缭绕。
景致变化无穷。晨登山顶观日出,远眺银湖,旭日东升,霞光波影,蔚为壮观。傍晚,可欣赏江门万家灯火,竞艳争辉。晴天,山下村庄成片,风景秀丽,令人心旷神怡。
此处之所以称为“叱石”,相传古时有一个人名叫黄初平,年幼上山放羊,遇英石公。英石公认为其有仙骨,遂收其为徒。怎料羊群散失,其兄找到追问,英石公闻之,便说羊群藏于乱石之中,授予黄初平一鞭,嘱向群石叱之,羊便走出。初平依嘱,大叱一句“羊群在此!”果然群石皆变为羊。由此,便有黄初平叱石成羊之说。后来,黄初平在金华得道升仙,世人称为黄大仙,并将叱石寺“大雄宝殿”左厅定名为“小金华”,并建造“黄大仙祠”。明朝亡后,遗臣大司马黄公辅拥着太子南奔到此,见到此地乱石无数,状如山羊,赞叹不已,遂据“神仙传”中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将此山改名为“叱石”,一直流传至今。
叱石山海拔380米,山势峻峭,绕着羊肠曲径盘旋而上,一入山门,便见门媚上有清嘉庆辛末年间舟山所书的“Dt石岩”三字。岩在山腰,有两巨石壁立,一石横覆其上,为屋形,石壁上刻有“天然石屋”四字,因岩中置观音像,故亦名“观音岩”,石屋旁有禾雀花藤盘石而攀,清明时节,雀花盛开,为石室增添美景。
沿“天然石屋”拾级而上便是“叱石寺”,寺门依山建筑,寺内由佛堂、客厅等组成。寺中堂为清乾隆时建造的佛堂“大雄宝殿”,殿堂金碧辉煌,香火缭绕,庄严肃穆。堂前有逾百年老桂花两株,四季常开,清风吹来,花香阵阵,飘溢寺内。“大雄宝殿”前面是叱石下院客厅,左侧有“小金华”、“留香阁”、“木兰堂”。“木兰堂”是由乡人筹资所建。门口上方的“木兰堂”题匠,摹拓白居易姑苏“木兰堂”字迹刻成。“木兰堂”前有一株相传是宋代留下来的古树“木兰”,高十余丈,树干粗大,四人不能合抱,每年初夏吐蕊开花,奇香四溢,扩散周围,沁人肺腑。可惜此树于1976年被雷电击断,现只留下两丈多高枯干。叱石寺的右边有“读泉亭”,亭侧两壁峭立,终年飞泉,自石壁直下,激石淙淙。石壁上刻有“一洗红尘”四个约三尺见方的大字,雄挥有力,为清代画家郑绩所书。壁下水汇成池,游人到此休憩,用此泉水洗脸和濯足,顿觉清凉,疲劳尽消。
陈白沙纪念馆
陈白沙纪念馆是在陈白沙词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座落在江门市两区大道旁。
陈白沙纪念馆
纪念馆先后于1996年、1999年进行了两次扩建及修茧。在1996年进行的首期工程中,以白沙词为中线,依南北两侧分布。北有书画廊、楚云台、怀沙亭,南有文献楼、嘉会楼、春阳台、讲学亭。在怀沙亭和讲学亭之旁有池,池中有色戏水。在1999年进行的二期工程中,分词堂区、展览区、民俗村落浏览购物区和小庐山花园区四大区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现东边建成了陈白沙先生字迹陈列馆,馆内展出陈白沙先生的生平、事迹简介、哲学思想作品及大批遗物、墨宝。两边建成白沙故里。在纪念馆边,建成了小庐山花园,兴建了孝思亭、观最长廊等。
陈白沙纪念饱正门有—高高的牌楼,上书“陈白沙纪念馆”,五个大字。进入门楼,迎面的是陈白沙先生的铜像,矗立在花岗岗广场的*。广场曲径通幽,翠草如茵,树林扶疏,置身中,令人顿生庄严肃穆之感。
江门市东湖公园
东湖公园位处市区中心,1958年建园,占地53公顷,其中湖水面积17公顷,分内湖区、外湖区和北园区三大区域。园内山水相依、林泉幽胜,自然环境优越。2003年被评为“江门五邑侨乡新八景”之一。
公园以绿色生态为主题、南国“葵乡”为特色,桥连山径、楼台枕碧,景色晴雨有别、四季不同:春临东湖繁花铺就,每年一届的“东湖迎春花会”成为了江门市一大盛事,中外宾客无不慕名而至、踏青春茗;至秋高气爽则澄湖映碧、寒莺萧唱,驾轻舟游逸于青山绿水之间,令你烦嚣顿消;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另有一番景象,琼楼玉宇连同远山画桥,倒影在澄澈的湖面上、浮光泛彩,湖中的彩色音乐喷泉形声俱备地演绎着现代都市的乐章。
园内有环境优雅的食府和茶艺馆、以及侨乡特色的美食,让你在餐饮之余饱览东湖秀色;游泳场里碧波畅泳,可以洗却你身心的疲惫,令你神采再现;还有30多项游乐设施,成人小孩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东湖公园潺湲的山涧溪流、桃花夹岸,有茂林修竹之属,处身其间妨似世外桃源;气势磅礴的瀑布,飞珠溅玉、涤尽尘嚣;热带雨林景区荫蓊生凉、春光常驻;湖畔垂柳依依、波光潋滟、鸳鸯戏水、天鹅遨游,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巧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