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平馓子

科普小知识2021-11-28 16:03:15
...

馓子,是一种油炸面食,主要盛产于河南西平县,它以糯米面或小麦粉为原料和面、油浸、盘环、扯丝、热油炸制。馓子条细色黄,香焦酥脆,干吃味纯,油而不腻。煮食或开水浸食,柔而不泡,汁肥条嫩。虽为油品,但易消化,便于吸收,实为上品美味。

1、历史典故


西平馓子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轻醮嫩黄深。夜来春眠浓于酒,压偏佳人缠臂金”。这是苏东坡的《寒具》诗,专门写的是西平的馓子。

西平馓子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就作为贡品,装箱运往宫廷。西平馓子比其他地方的好吃,是因为西平的小麦和芝麻花生等油料面料优,品质高,再加上其祖传技艺,就别具一番风味。

宋代包丞驻汴京,夜理案宗,常以开水泡馓子夜歺。有一年西平大旱,夏秋两季颗粒未收,包丞吃不到西平馓子,便让汴京名厨制作,结果,条粗环粘,涩苦难咽。包公叹曰“唯西平馓子好矣”!虽为食品小吃,馓子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中述馓子甘、咸、温、无毒、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

直到现在,人们还把馓子作为探望病人的礼品。现如今,西平城乡馓子铺处处可见。

2、手工做法

原料:面粉500克

调料:植物油1.5公斤(实耗半斤左右),盐7克,凉水250克

做法:

1、用盐加200克水合面拌匀后,反复揉搓,随揉随加余下的水直至面团细密无粒。放入盆中,盖上湿面稍醒片刻。2、将醒好的面压成扁状厚1.5厘米,再切为1.5厘米长条,揉成与筷子大小后,将其放在抹好的油的盆中,每一盘一层刷一引进油以防粘连,待全部盘完后,用布盖上醒50-60分钟。

3、将植物油烧热,将盘好的条取出,条头放在左手食指根处用拇指压住,由里向外绕在其它4个手指上,随绕随将条拉细。约绕30圈左右,将条揪断。

4、断头压在圈内,再用两手食指伸入圈内拉长2/3,再用两根筷子代替两个食指把两条绷直,下入油内炸至半熟时斜折过来,定型后抽出筷子,作至深黄时捞出即成。

3、食用方法

在食用时,可以干吃和开水泡,干吃酥脆可口久吃不厌,回味无穷。开水冲泡时,可将馓子折断在碗里,加入适量的开水,盐、葱花、香菜、香油、醋,浸泡几分钟即可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是老少皆宜,探亲访友的最佳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

4、文化传承

馓子属于西平特产,西平的一绝。西平馓子又分为王家馓子、陈家馓子。 

【西平王家馓子】西平王家馓子至今已祖传五代,第一代创始人王立光,家住西平县盆尧镇陈庄大队王湾村,是一名秀才,见多识广,比较有经济头脑。因本村开有油坊,用油比较方便,就在古代馓子的基础上,改进为现在鼓背型的西平王家馓子,为什么要做成鼓背馓子,是因为外型美观便于存放和携带,才改制成现在的鼓背馓子。第二代传人王守举,第三传人王同保,第四代传人王付俊,第五代传人王社轩,在继承祖先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研制出带芝麻的西平王家馓子。现将本技术已传给第六代王宁铺。以后将世世代代传下去。

【西平陈家馓子】西平陈家馓子是以盆尧镇油坊陈村陈家馓子最悠久。始于明代,相传明代时西平县有一陈姓开一油坊,以磨油为生,生意兴旺,四方乡邻称为油坊陈,油坊陈村村名由此而得,即今盆尧镇油坊陈村。“油炸馓子”是陈家的又一项绝技,最初时用大槽油炸制而成,形状为麻花样。后来为了携带方便,逐渐改为拱长方形,因细密如龙须,所以叫龙须馓子。2007年*电视台专门录制炸馓子的技艺,并在央视七套播放。在2012年,被西平县人民*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家馓子用清油细面炸制而成,条细色黄,味道纯正,特殊配方,味道独特,干吃焦香酥脆,香而不腻;水沏柔韧可口,柔而不泡。虽为油品,但易消化,老少皆宜。赠亲送友,经济实惠。

上一篇:豫坡酒

下一篇:中集华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