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正仪青团子
说起青团子,首推是苏州昆山的正仪镇最为有名,看着天好,也想去看一看那里青团子的制作。
昆山正仪青团子青团子,本是清明时节特有的糕团,原是作为扫墓用的点心。明《七修类稿》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可见,青团子由明代“青色染饭”而来,与清明祭奠先人有关。现在什么事都提前,青团子作为时令美食也大大提前。我是在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苏州人吃撑腰糕那天,一早便赶往昆山正仪,去寻找“文魁斋”,品尝苏州最美青团子。
1、昆山正仪镇
昆山正仪镇
正仪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郊,阳澄湖东南岸,是昆山三宝之一并蒂莲的故乡和昆曲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江南鱼米之乡。据考古证实,正仪是一座具有6000多年文明史的古镇。
正仪古镇,人杰地灵,历来文化气息浓厚,书法名家辈出。仪明清两代,就出过擅长书法的举人40多名。20世纪30年代,又出了钱大钧和李肖白两位著名书法家。正仪镇民间书法扎实,底蕴深厚,尤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引起多方关注。1996年8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书法艺术之乡"。
2、历史传说
正仪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方清明节扫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一般为农家自食。
传说清朝末年,正仪镇有一名赵慧的女子,发现一种酱麦草是做青团子青汁的好原料,便用手工磨粉做青团子,后陈四宝老大娘将其供于市场,再改进团子馅心,一种百果心(用枣子去核切成细粒加白糖、玫瑰花、松仁)、另一种是豆沙心。两种馅心中还嵌一小块水晶般的猪油,这样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压舌生香,其味醇美。从此正仪青团子的色、香、味胜过苏州黄天源、上海沈大成而闻名于苏沪一带。
3、正仪青团子特点
浆麦草
用浆麦草汁做成的青团子有一种特别的清香,有人评价“香而不散、翠而不黄”,也有人说是“香味纯正、口感独特”。现在,昆山正仪青团子已声名远扬,受到越来越多江南人的青睐。而“文魁斋”的青团子被普遍公认为苏州青团子之最。
浆麦草,学名鹅观草,俗称野麦草。立春后十天,这种草在江南田野成片生长。清末,正仪镇的女子赵慧发现并首创了将浆麦草打汁做青团子的方法,后来,正仪老街上开糕团店的陈四宝老太学得此秘方,推而广之,让此种青团子走向市场。她还发明了在青团子里包进百果馅心,用料是枣子、白糖、松仁、玫瑰等。这大概就是正仪百年老店“文魁斋”的起源吧。
青团子一般包豆沙馅,豆沙宜用细沙,即赤豆弃皮后加猪油炒,青团子馅要有足量的糖和少量的桂花。“文魁斋”的青团子里有块“糖猪油”,最是精彩。我们小时候,入冬后,家里总要腌一罐糖猪油,从菜场买回的猪板油,揭去两面的“衣”,将其撕碎,一层一层压实后加白糖,备用。从春节到元宵到清明,家里常要做团子,凡甜馅的,必放一块糖猪油。团子蒸熟,那块糖猪油半已开始融化,半是成型,半是透明,并润肥了一腔馅心。
4、制作方法
制作青团子
首先是选材。青团子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糯米、青草汁和豆沙馅,糯米应选用当季新鲜的本地糯米,磨成细腻均匀的糯米粉,保证口感;青草收割后打成青草汁,不要添加色素; 豆沙除了机器摇匀外,适当加入白砂糖,成块的糖猪油过于油腻,现在改良成加入熬好的猪油搅拌。
其次是揉面。在糯米粉中加入水和青草汁揉匀。加多少青草汁没有讲究,多加点少加点无所谓。揉好面,再搓成直径4-5厘米的桶状,每段5厘米切开备用,为一个青团子的分量。
第三是做团子。在圆柱形面团底部,以右手拇指为中心,慢慢捏成花苞状,并在“花苞”内部加入豆沙馅,然后封口。捏好的青团子和汤圆有点像,颜色是淡绿色的。注意要捏得均匀,“花苞”开口不能太大,以防止封口处太厚,成为“疙瘩”。
第四是蒸团子。在竹制蒸笼内垫上一块湿润的棉布或纱布,将捏好的青团子一一放入,再搁到加好水的大锅中加热,沸腾后的水蒸气可将团子蒸熟,蒸的时间控制在11-12分钟左右。
第五是出笼。将竹蒸笼倒扣,团子的“尖”就会被压扁,形成一只只扁圆的团子形状,同时颜色也比生的要亮。刚蒸好的青团子表面还要涂一层菜油,形成包裹团子的密集气泡。气泡褪去后,团子生青碧绿的颜色才完全显现。
上一篇:昆山综合保税区
下一篇: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