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成癖的道光帝为何也救不了大清朝
道光帝即位之后,便开始在宫廷花费上精打细算,规定每年所支出的银子不得超过二十万两,嘉庆帝对什么都要斤斤计较。就拿简单的穿衣服这事来说,他的衣服数量并不多,且一个月才换一次,就连他那件龙袍都是用旧布料做成的。此外,他还规定除了皇太后、皇后和他本人之外,其他人不到过节不能吃肉。虽然他可以吃肉,但是他每次也都是吃些素菜,吃肉的次数很少。
不仅如此,他还规定不到重大节日不准自己的嫔妃们使用胭脂水粉,至于那些地位低下的宫女就更不用说了。据记载,有一次道光帝为自己的皇后贺寿宴请文武百官,其伙食标准并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每人一碗简单的打卤面。
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身为皇帝都如此节俭,臣属们自然也要效仿之。当然,这种所谓的效仿并非是真心实意的节俭,而只是单纯地为了讨好道光帝,博取其欢心而已。
大臣们看到道光帝的衣服经常打着补丁,一时之间的满朝文武官员穿的衣服都打上了补丁,不管是不是真的衣服破了,既然皇帝这样干,那自己也当然要跟着这样干。据说,在当时京城里成衣铺卖的旧衣服比新衣服还要贵,但即便如此,也常常供不应求。当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这就完全违背道光帝倡导节俭的本质了!因此,道光帝所倡导的节俭,最后逐渐演变成了大臣们投其所好的工具!
道光帝倡导的节俭,似乎是一种美德,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吝啬的表现而已。皇帝毕竟不是普通人家的户主,勤俭持家固然是好的,但皇帝作为天下的共主,其一言一行都关乎到民生*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道光帝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在宫廷里施行尚可,但如果将其加之在官员身上,那就未必有效了,弄不好还会造就出一批阳奉阴违,无所事事的官员。
更何况,道光帝的节俭并不仅仅局限在宫廷的衣食住行上面,就连军国大事业也都显得非常之吝啬。
比如在道光初年,*地区发生了张格尔*,清朝派兵前往平叛并取得胜利。在班师回朝后,道光帝宴请了有功将领,按理来说,皇帝准备的庆功宴应该是极为丰盛才对,但事实上,席间菜品不过数道而已,而道光帝又只知道说话不吃饭,这让众将士也都不敢轻易动筷子。
好不容易“享受”一回宫廷御宴,但却什么也没有吃到。当然了,吃不吃饭都还只是小事而已,道光帝随后觉得*不派兵驻守不行,而派兵多了的话,就意味着花销也就大了,道光帝舍不得从国库拿这个钱,最后只能从其他地方克扣军饷,以保证*驻军的饷银。但这样一来的话,其他地方的军区就不干了,凭什么皇帝不从国库出钱,而要从自己这里克扣军饷去给*的驻军?
诸如此类一听花钱就好像要命的事情还有很多,而这些则很好的变现出了,作为一国之君的道光帝过分荒谬的“节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像这样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军费都舍不得出,更别说还要治理自然灾害,修建水利设施这样关乎国计民生的事情了!试问,如此吝啬的皇帝,又怎么能治理得好一个国家呢?
除此之外,道光帝在用人方面也喜欢用一些与自己一样倡导“节俭”的大臣,却不考虑这个人的能力水平到底怎么样。这一点从他身边的两大宰辅大臣就能看出来了,一个是提倡“少说话,多磕头”的曹振鳙,另外一个便是“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的穆彰阿。
这两人都是曲意逢迎,巧言令色之辈。而他们本身也没有多大的治国才能,比起康雍年间的张廷玉差得就太远了。当然了,虽然穆彰阿曾经提拔过曾国藩,但其再也没有什么别的建树可言,在鸦片战争中还力主罢免了主战派林则徐和邓廷桢,可谓是误国误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大清帝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国内有农民起义,国外有列强窥视,而嘉庆帝的“节俭”是根本不可能拯救得了大清朝的。对于每况愈下的大清朝,道光帝此举反而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它的灭亡!故而也有一些专家学者表示:这都是道光帝的“节俭”害的!
上一篇:数学史上的明珠
下一篇:数学史上的明珠(五年级数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