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科普小知识2021-08-18 11:58:17
...

2017年吴阶平医学奖评审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评审委员会主席韩启德院士主持。评委们仔细审阅并广泛讨论了2017年吴阶平医学奖候选人推荐的材料。院士和程院士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获得2017年吴阶平医学奖。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陈赛娟

陈赛娟(1951年5月),细胞和分子遗传学专家、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研究所成员。

近20年来,陈赛娟教授主要从事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新的靶向治疗研究。他是第一个发现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初始因素的人。发现核糖核酸解旋酶DDX3X基因突变是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诊断和预后的独特分子标记。系统阐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M2b白血病的多步骤发病机制。应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想,对急性髓系白血病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揭示了砷剂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作用的直接靶点,阐明了砷剂“以毒攻毒”的分子机制,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协同靶向治疗奠定了分子基础。她重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并领导设计和实施了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现了从高死亡率向高治愈率的转变。与此同时,她将这个成功的想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白血病。她的研究对中国血液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通过大量的药物筛选,陈赛娟团队发现冬凌草甲素,一种从中药冬凌草中提取的二萜类化合物,对AML-M2b白血病细胞系和患者原代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并能特异性降解其致病蛋白AMLETO,提示冬凌草甲素具有潜在的治疗t(8;21)白血病效应,基于冬凌草甲素的联合药物有望成为此类白血病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

陈赛娟教授的团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300多篇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0次。陈赛娟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和上海市自然科学特别奖等10多项重要科学技术奖。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程(1927年12月),军事医学专家、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预防医学(核医学)和病理学专家。他在军事医学研究和教学的第一线战斗了65年,是我国国防基础医学的主要先驱。在核大国的严密*下,我们发展了核试验的成果,建立了自己的“预防医学”,建立了“军事预防医学”的新学科和现代军事医学的新学科体系。从核武器损伤研究到贫铀弹伤研究,从预防医学的综合研究到复合损伤的集中研究,为加强国家医学核防护做出了突出贡献。程教授在1965年至1980年期间参加了14次核试验。他在戈壁沙漠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特别是在地面和低空爆炸时,效应动物的放射性污染极其严重。他像对待伤员一样对待和观察受伤的狗,并且在解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在辐射下。他精心组织和指导各参与单位的效果研究,仔细观察效应器动物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掌握了大量真实核武器损伤的第一手资料。程教授以国家需求为重,勇于承担责任。他选择并坚持以复合伤为主要研究方向。他主持建立了“复合损伤实验室”,可以模拟放射病、轻度辐射烧伤、冲击伤和复合损伤等动物模型,并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解放军复合损伤研究所”。坚持不懈地为复合伤的发病机理提出创新的理论和有效的治疗策略和措施。中国开展了一系列贫铀弹伤及其医疗防护的研究,形成了对策,填补了重要空白。创建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和现代军事医学新学科体系。

程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编辑专著12部。他获得了一等奖、二等奖和许多重大科学技术奖。

最后一次会议还确认了8月11日吴阶平医学创新奖专家评审会议选出的获奖者。王松灵教授、李建生教授、邢华教授、龚其勇教授、涂鹏飞教授、蒋建新研究员荣获2017年吴阶平医药创新奖。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吴阶平医疗创新奖评审会议

吴阶平医疗创新奖获得者

陈赛娟、程天民院士获2017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王松灵简介

王松灵(1962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家兼教授。王松灵教授从事口腔医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他是国家重点临床专业口腔颌面外科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唾液腺功能和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分类和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组织再生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取得了独到而系统的成果。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他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唾液腺功能和疾病新疗法、口腔组织再生等方面的研究。他首次揭示腮腺是调节唾液、血液和尿液中硝酸盐(NO)的重要器官。在唾液腺中,首次发现唾液酸是哺乳动物细胞膜中硝酸盐的运输通道。唾液酸转运的NO3在细胞中可转化为一氧化氮,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证实唾液酸在脑、肝等重要器官中广泛而高表达。提出了腮腺慢性炎症疾病的新分类和治疗方法,并率先采用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干燥综合征,疗效良好。提出了生物根系再生的新概念。首次利用自体和异体干细胞成功再生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根和牙周组织。自体或异体干细胞与细胞膜的复合物成功地在小型猪的颌骨中再生了具有咀嚼功能的生物根。与传统牙种植体相比,生物根具有明显的力学优势,实现了牙齿缺失的生物修复和再生,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牙,具有良好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第一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2003)。他在SCI发表了89篇文章,其中包括PNAS、血液和J·登特雷斯(JDR)在口腔医学领域公认的权威杂志上发表的8篇系列文章,以及干细胞领域的权威杂志干细胞发表的8篇文章。

李建生简介

李建生(1963年9月),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家、教授。李建生教授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领军人物,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辨证标准、治疗方案/技术、诊疗指南、新药研发及相关临床转化等关键问题上进行了开拓性工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道疾病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系列辨证标准和诊疗指南已由学会制定、出版和推广,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和规范,促进诊疗水平的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一系列诊疗方案/技术已经建立并转化推广,从而显著提高疗效,丰富诊疗体系。建立了突出中医药疗效特点的病证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首次开发了五种疗效评价工具。作为国家慢阻肺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的带头人,建立了临床与基础知识紧密结合的学科梯队,建立了国家中医临床呼吸疾病数据库(万例)、呼吸疾病生物样本数据库(2000例)及其标准化流程,成为国内同行公认的领先中医呼吸疾病研究基地。作为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标准/指南编写专家组成员和呼吸系统疾病专家组组长,他指导呼吸系统疾病辨证标准和诊疗指南的制定。整合联动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了60个示范基地,促进诊疗项目/技术的应用,提高疗效。

第一名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2012年)、3项省级一等奖和2项二等奖。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了334篇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论文,其中36篇被纳入SCI,5篇被发表。有18项发明专利和版权。

高兴华简介

高兴华(1963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学专家、教授。兴华教授从事皮肤性病学临床和教学研究20余年,创新性地开展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疾病热疗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一系列研究发现,一定时间的44℃加温可以调节皮肤免疫力。对各种皮肤疣进行了热疗的临床试验,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与传统方法相比,治疗无创,无明显疼痛,治愈后基本无复发,患者易于接受。粘膜型白癜风在世界上首次被提出作为一种新的面部肢端肥大症白癜风亚型,填补了粘膜型白癜风国际分类的空白。设计并组织了一项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以规范和优化不同类型白癜风的治疗方法。采用创新的紫外线三联疗法结合点阵激光促进长效外用糖皮质激素的渗透,治疗难治性白癜风,大大提高了治疗效率。*首次报道了丝聚集蛋白基因突变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在全国范围内协调的GWAS特应性皮炎研究中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上首次报道了一种通过检测尿水通道蛋白2水平无创评估婴儿特应性皮炎临床严重程度指数的新方法,并提出了特应性皮炎综合护理和治疗的新方案。

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英文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内专利12篇,国际专利1篇。作为第一完成人,他获得了1项中国医药科技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2012年)一等奖、1项日本吴藤优秀论文奖、1项国际皮肤联盟杰出贡献奖。主编、副总编或参与编写27种专业书籍或教材,包括2种英文专著和6种参编书籍。

龚其勇简介

龚其勇(1963年10月),中国西部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家、教授。龚其勇教授长期从事放射影像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他致力于主要精神疾病影像研究系统的开发和客观磁共振成像表征的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了脑结构-功能-认知行为的磁共振成像分析模型,并首次利用该方法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变化可以通过功能连接影响临床症状。该模型的应用还揭示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早期变化。在建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基于客观图像表示的精神分裂症生物分类,发展了具有精神疾病临床评价和预测价值的图像表示。以情绪相关精神障碍为切入点,通过静息磁共振对脑局部功能的客观评价,发现精神障碍高危人群脑功能异常变化。在确定抑郁症高危人群的脑功能联系磁共振成像表征后,结合磁共振功能和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分别获得与抑郁症的耐药性和自杀两大临床问题相关的功能性神经环路成像表征。基于上述精神影像学的工作积累和临床意义,提出了全新的专业术语“精神放射学”,确立了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与放射影像学相结合的新的交叉方向,形成了精神和心理疾病客观标志物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它填补了国际上精神疾病放射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空白。

出版了350篇SCI论文,编辑了3本教材和5部国家计委编写的专著。作为第一名,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5年)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

涂鹏飞简介

涂鹏飞(1963年4月),北京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专家、教授。涂鹏飞教授对沙漠珍稀中草药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其寄生梭梭和柽柳的生物学和人工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肉苁蓉属及其寄主植物的生物学基础,特别是肉苁蓉的寄生生物学。肉苁蓉种子预处理、发芽率测定、播种、防冻害等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和完善了肉苁蓉种子、柽柳和梭梭种苗分级标准,从源头上保证了高产稳产技术的实施和推广。建立了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技术,制定了标准操作规程。其中,管花肉苁蓉高产稳产示范基地已通过GAP认证,为大规模推广高产稳产技术提供支持。设计并发明了接种、收获、接种、收获一体化机械,实现了肉苁蓉生产的机械化。该项目的实施保证了中药产业和临床对肉苁蓉的需求,保护了野生资源,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农牧民的富裕和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取得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澄清中药、开发一批产品、解决资源、治理沙漠、形成产业、造福百姓”的目标。建立了快速鉴定中药成分结构和高效筛选微量成分活性的新技术,澄清了70种中药有效物质,发现6种创新药物,为中药理论解释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发表论文550篇,其中SCI论文24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5年),部级一等奖3篇,一等奖2项。

江建新简介

蒋建新(1962年12月),野战外科专家、研究员,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在前人的基础上,蒋建新研究员克服了冲击伤和感染并发症治疗中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建立了从防护、现场急救到医院治疗的综合医疗保障体系,将冲击伤的“难预防、难治疗”转变为“可预防、可治疗”,促进了野战外科的发展。揭示肺冲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改变传统的理论认识,发展出世界上防护水平最高的模拟冲击波的创新理念,创建冲击波增压减压负压损伤平台,克服冲击伤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技术瓶颈。揭示了肺冲击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是冲击波减压和负压带的超速和过度拉伸损伤。“过度拉伸效应”理论的提出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超压伤害,负压不伤害”的观点。建立爆炸伤诊疗技术规范体系,显著提高爆炸伤救治水平,对7种20种高爆武器进行现场生物试验。创建高爆炸武器生物杀伤数据库。制定各种成批伤员诊断分级标准、救治原则和救治程序,形成6个国家军事标准。开辟了特殊环境中爆炸伤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海上和高原战争伤救治的理论和原则。对创伤内源性感染提出了“细菌毒素易位”的新观点。这是第一次内毒素移位也是败血症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在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和预后中,细菌移位比细菌移位更为重要,因为它具有早期、持久和协同的发病机制。

他发表了327篇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撰写的论文和15项国家发明专利。6部伤口感染专著的主编。第一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2009年)。

第十二届中山健康与发展论坛、2017年吴阶平医学奖和吴阶平医学创新奖将于11月10日(星期五)上午在广东省中山市举行。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

2017年9月28日

阅读更多

张伯礼院士荣获2016年吴阶平医学奖

黄洁夫获得2015年吴阶平医学奖

公布2014年吴阶平医学奖候选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