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成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现象普遍
视觉中国
最近,各大高校的学生陆续收到了这学期的课程表。除了专业课程,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一些课程。然而,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更喜欢选择就业相关性高、容易获得高分的课程,而参加拓展性和趣味性课程的学生人数却很少。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周围的大学生实用选修课很普遍,良好的信用(61.8%)、较强的实用性(51.7%)和容易获得的高分(46.0%)是大学生选择课程的主要依据。67.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应该平衡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
在受访者中,1.0%是中学生,25.7%是大学生,6.0%是研究生,60.8%已经毕业。其中,00后0.7%,90后25.4%,80后51.1%,70后16.8%,60后5.2%,50后0.9%。
良好的信用、较强的实用性和容易获得高分是大学生选择课程的主要依据。
李俊(化名)是武汉一所大学的研究生,他说虽然他在选课程时会考虑自己的兴趣,但很多学生在选学分之前会先问问他的师哥和师姐。哪个老师不喜欢指名道姓,哪个老师给高分,“我们倾向于选择分数比别人高的老师”。
黄哲(化名),上海211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对视频制作和编辑非常感兴趣。"即使它与我的专业毫无关系,我还是选择了这门课程."然而,黄哲也坦率地承认,课外有太多的专业课程和兼职工作。他没有太多的时间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只能“寻找另一种方式”去选择那些不需要太多努力去学习但仍能获得高分的课程。“毕竟,未能修完一门课程或成绩差会影响奖学金,而成绩大的会影响毕业的成功。”
刘丹(化名),北京一所985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于河南一所大学。她本科时学的课程对她大有裨益。“我喜欢日本人,所以我接受了。因为我上了日语课,我交了一群朋友。每个去日本的小朋友都给我寄了很多明信片,这加深了我对日语的兴趣。我也上过音乐课,对音乐理论有一定的了解。我经常在微博上分享我对歌曲的看法,所以我结交了喜欢音乐的好朋友。”
民调显示,76.0%的受访者表示,功利主义选修课在他们周围的大学生中很常见,其中18.6%的人认为这很常见。在选择课程的基础上,学分(61.8%)、实用性(51.7%)和高分(46.0%)是最常见的因素。其他基础包括:宽松的控制(37.5%)、爱好(36.7%)和高水平的教师(16.4%)。
“在大学里,只有当你有很高的考试分数和高分时,你才能获得奖学金并找到一份好工作。”在李俊看来,功利主义选修课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唐表示,大学生面临着非常具体的问题,如毕业、就业和未来发展。选择课程时有某种功利主义动机是可以理解的,但一旦这种功利主义倾向走向极端,就值得反思。另一方面,诸如容易获得学分和容易交谈的教师等选择标准也反映了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放水"现象。
大学生在选课时应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人生抱负和课程目标,将课程学习中获得学分的外在价值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价值结合起来唐·说,任何专业或学科在社会中都有一席之地,任何人只要学了他喜欢的任何课程或学科,都可以安定下来。
47.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功利化选修课现象合理,是形势所迫,36.7%认为不合理,是“人才培养中的错误观念”,16.2%认为不好。
72.6%的受访者认为功利主义选修课会导致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
刘丹认为,功利主义的选修课只会让大学生活像高中一样无聊。学生不能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这不利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黄哲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有些人只想努力学习,有些人只想获得足够的学分。
72.6%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功利化选修课程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和发展受限,61.7%的受访者担心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50.7%的受访者认为会导致综合素养不足,7.6%的受访者认为不会产生影响。
"艺术不会压迫身体。"黄哲认为,如果你真的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你应该在大学里学习这些课程,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有一个同学不喜欢说话,但非常喜欢弹钢琴。自从辅修钢琴课后,整个人变得更加快乐和自信。”刘丹认为,在学校参加一些提高识字率的课程可以培养自信心。
李俊说,只要有考试和比较,功利主义选修课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大学里的一些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只供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它们只能简单地介绍,不能真正感受到某个主题的魅力。”
唐认为,一方面,学生应树立择业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端正自己的评价观,在上课时对学生和社会负责。
在调查中,67.6%的受访者建议大学应该平衡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58.6%的受访者建议向学生宣传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其他建议包括:合理的学分结构和课程(50.3%)、综合识字成绩评估(49.3%)以及额外的质量和能力奖励(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