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第67次下潜获得丰富海底资料
“蛟龙”号今天(8月15日)在进行第67次潜水作业时,被汹涌的海浪击中,采样筐的爆炸螺栓断裂,采样筐及其工作工具全部丢失。现场指挥部对任务进行了紧急调整,将其改为近海底观测和高清摄影。因此,“蛟龙”号没有采集任何样本,只进行了一次“观光”,获得了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底栖生物数据。
当地时间8月14日17时30分左右(北京时间8月15日11时30分),蛟龙号返回母舰向阳红09。这次潜水由三名“80后”完成。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陆波在跳水时非常兴奋。他觉得4个多小时的潜艇操作时间转瞬即逝,只希望总部能再给他一两个小时。经验丰富的潜水员唐佳玲从未感到如此矛盾。他犹豫不决地把"龙"向前推进,不愿放开他面前的每一个细节,担心错过旅程和前方的风景。潜水艇柏杨号也执行过许多深海潜水任务,但他从未如此专注于练习深海摄影技巧,并感到收获颇丰。
通过高清视频,“蛟龙”观察了各种海绵、海葵、水螅、海参、海星和巨型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还看到了鱼类、伞鳃、珊瑚、须虾、海百合等20多种巨型底栖生物,获得了大量的底栖生物数据。
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说,通过这次潜水,发现特别接收区的大多数生物物种与中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物种相同。他把我国的契约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并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他认为,这一特殊接收区的优势种与我国合同区东部地区的优势种相同,都是长尾海参,种类组成和优势种非常相似。然而,中国西部合同区的优势种与此不同。它是一种透明的海参。同时,他认为特殊接收区的巨型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数量丰富,动物粪便较多,表明中国海域的有机质高于合同区西部。然而,这一地区主要是大型个体海参,生物密度可能相对较低。因为它体积大,吃得多,所以数量相对较少。
现场指挥部最初决定在当地时间15日进行常规的CTD、表层生物拖网和多管地质取样作业,并在当地时间16日进行第68次潜水作业。(原标题:蛟龙:失落东方的桑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