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陈俊武院士:鲐背躬耕心不已 精忠报国情至浓

科普小知识2021-12-06 15:15:46
...

人民日报海外版(08版,2018年11月3日)

专访陈俊武院士:鲐背躬耕心不已 精忠报国情至浓

陈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其领先的设计设备推动了中国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图为中国某石化厂催化裂化装置。(来自网络)

专访陈俊武院士:鲐背躬耕心不已 精忠报国情至浓

陈与陈相生

专访陈俊武院士:鲐背躬耕心不已 精忠报国情至浓

陈(前排中座)领导世界上第一个以煤基甲醇为原料的180万吨甲醇/年烯烃装置投产。陈相生摄影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继前一年恢复高考后,中国科学教育领域又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在会上指出,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就像一声春雷,响彻整个中国。这就像是战斗的号角,激起了“走向科学”的热情。几个月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历史起点。

从本期开始,“科教看潮”将与人民网能源频道共同推出“科学之春——院士访谈”系列报道。请期待它。

-编辑

“*同志说,‘今后我们要主动抓科技,我当你们的后勤部长。’”91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炼油化工专家陈回忆40年前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情景,甚至说“感动”,说“当时正是这句话,让我觉得冰雪开始融化,科学的春天来了”。

中国*的命运。陈说,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使中国大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身处其中的陈十分高兴和激动。“当时我49岁,但在一种活跃的斗争氛围中,我非常有活力,并决心充分利用机会做得更多、更好。”

科学的春天如期而至。陈的生命之花在绚丽的春光中绽放,已经绽放了40年。

(1)有志者事竟成。

陈出身于书香门第。曾在马尾造船学校教中文的祖父陈奇,接触了外语教学环境和科技知识,成为陈嘉与现代工业文明密切接触的第一人。陈父赶上清末民初留日热潮,考入早稻田大学。

家庭背景的影响为陈走上科学之路埋下了伏笔。1944年,他进入北京大学技术学院。他当时迷上了药学,但在应用化学系工作。“一方面,寻求科学技术为国家和民族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为了学习安顿下来和追求更好未来的能力。这就是职业的定义。”他解释道。

“我想让平凡的日子变得不平凡。”年轻的陈在日记中写道。1946年,他和他的同学参观了中国东北的抚顺,看到了一个日本人留下的页岩油精炼厂。巨大的动力和先进的设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当时作出了一个黑暗的决定:石油工业是英雄所能利用的地方!毕业后,我将投身于石油行业,我最好去抚顺。

1949年,陈如愿来到抚顺,参加了抚顺石油化工厂的修理工作,成为著名的“技术创新专家”。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部署重点力量,攻克被称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等五项新炼油技术,以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的落后局面。34岁的陈·吴均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1965年,他设计的6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投入运行,推动了中国炼油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1982年,石油部决定成立新的炼油技术研究组,陈担任催化裂化技术研究组组长。1989年,上海炼油厂建成投产了100万吨/年同轴结构高效再生催化裂化装置。该技术被国家专利局批准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建成数百套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能力超过1亿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催化裂化国家。

陈还指导设计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煤基甲醇为原料的180万吨甲醇/年烯烃装置,该装置于2010年成功投产。“甲醇制低碳烯烃技术”获得2014年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由于陈的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奠基人。他在催化裂化领域发展了再生工程技术,为我国催化裂化工程技术的进步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炼油技术理论领域,他首次提出了用元素平衡法进行催化裂化物料平衡的理论和设计方法。指导了不同精炼过程中油脂基因转化规律的研究。此外,他还在煤制油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陈8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即兴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80多岁的老人回忆起他们的一生,如果他们渴望年轻,那是有办法的。旧天堂也没有感觉,船又开始航行了。”

(2)勤奋和创新不会停止

“有大量的知识,无穷无尽,只有化学,化学工业,有许多吨文学,以一个人的精力,哪能看得完?虽然我现在已经进了门,但我还远远没有进房间。21岁的陈·在日记中说:“以我坚强的个性,我担心自己最终会跌入书海。”。

陈不仅有记日记的习惯,而且经常记笔记。“为了节省纸张,我会拿一张小纸,用小字写一本书,然后把它订起来。它堆积得很高。”他也随时带着一个包,把他写下的东西放好。

陈擅长心算,曾被称为“神童”。“当有大量数据需要计算时,我们都有计算器,而他直接在脑子里计算,通常会先给出结果。”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首席专家刘玉表示。原来,陈小时候就熟记了100×100的乘法表,加上大量的数据归纳统计,从而获得了“心算”的能力。

记笔记的习惯经常会得到最好的反馈。1962年6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决定派人员到古巴进行检查。陈也在其中。出国旅行就像一扇突然打开的门。他急切地收集数据并做笔记。当他完成他的检查任务并在8个月后回家时,他已经装满了15本大书。“首先是参考信息,然后用你的头脑发展和提高自己,直到你成功。我们的创新精神就这样被培养了。不满足于现状,创新将继续。”陈对说:

国外的几次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1976年,他访问了日本,体验了快速发展的新干线高速铁路。1978年的美国和其他国家之行让他感受到了现代高科技改变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力量。他深深地意识到,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无论修身还是治国,最忌讳的就是自我封闭。

作为90后,陈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过。即使在休假期间,他也会认真学习当地的人文和历史。“前几天,我找到一套关于抗日战争的书,写得很好,一共七八本,我去租了。获取知识有很多乐趣。”陈对说:

③冷漠的智明看性格

陈是顽强而执着的。在大学期间,尽管遭受家庭不幸和经济困难,他仍然努力工作,专心学习,努力成为一名科学家。

陈是的冷静和稳重。在他看来,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应该失去耐心。相反,我们应该让自己平静下来,努力学习,增加我们的天赋,不仅仅是体验善良,还要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

陈多次荣获“一等奖”。对此,他非常自豪,“人生中哪里有成功的道路”和“在船上和海上航行”。"我力争第一步活到95岁,第二步活到100岁。"他幽默地说。

陈因其荣誉和近乎苛刻的自律精神而受到表扬。

1987年11月,陈和他的同事曹汉昌到河北省石家庄的一家炼油厂出差。任务完成后,他们不得不在晚上离开。他们一起在街上散步,但是他们不小心弄丢了火车票。曹汉昌非常担心,说我们打车去补票吧。时任洛阳石化工程公司经理的陈不愿支付出租车费。他估计了一下时间,决定还有时间去赶公共汽车和补票,所以他果断地冲向公共汽车站台。

有一次他去理发,不小心摔倒了,扭伤了脚踝。他的脸因疼痛而变得苍白,冷汗直流。他在路边坐下,附近有一部电话。只要他在电话里说了些什么,一辆车就会马上来接他,但他没有打电话。坚持要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向公共汽车站。

对于年轻一代,陈对有着殷切的期望。他鼓励道:“现在机会很好。我们必须实现我们的使命,努力不辜负我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