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东:一生情系中国炼油事业
"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主创新,它已经在一些领域引领潮流."作为中国现代炼油技术发展的见证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回忆了这项技术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他说,从依靠“外国石油”进口到成为一个强大的炼油技术国家,这与几代石油人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奋斗是分不开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东
“直到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中国才具备了建立现代炼油工业的物质条件。”李大东说,1962年10月,原石油部在北京召开炼油科学研究会议。会议决定,石油部应集中各方面的技术力量,自主开发新的炼油技术和工艺,主要包括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相关催化剂和添加剂等五个方面的技术。在会议上,每个人都称这五项新技术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李大东提到“五朵金花”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生产和建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侯祥林、陈、闵恩泽等石化科技专家当时都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科研工作。后来,除尿素脱蜡技术没有继续发展外,其他四项技术都形成了中国现代炼油工业的技术基础。
也是在今年,李大东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催化剂研究室,开辟了他在催化剂精制方面的研究道路。
“催化剂对炼油工业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行业,信息技术相当于芯片,非常重要。”李说。20世纪80年代,大庆原油主要由中国炼油工业加工。大庆原油具有多氮少硫的特点。因此,催化柴油易于沉淀,当用于柴油发动机时会堵塞喷嘴。当时,农业生产等部门需要大量的柴油。因此,解决催化柴油的沉淀问题变得尤为迫切。上级单位把解决这个难题的任务委托给了科学院。时任中科院基础研究室总工程师、加氢催化剂组组长的李大东承担了这项重要任务。
"泥沙问题影响很大,必须解决."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李大东致力于不睡觉不吃饭的研究。他带领项目团队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探索。经过几年和无数次测试,它终于有了回报。最后,1987年,李大东和他的团队开发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在广州石化总厂进行了工业试验。
“考试那天,我的心情非常不安。我彻夜难眠,等着车间里同事的电话。已经是凌晨4点多了。当我的同事告诉我测试数据符合标准要求,甚至比预期的还要好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当时,隔壁房间的许多同事都跑了出来,眼里充满了泪水。”回忆起那天的情景,李大东仍然掩饰不住自己的激动。他说那天晚上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由于等待、期待、担心等各种因素,这个夜晚特别漫长。这个夜晚也给他的科研生涯留下了深刻而珍贵的记忆。
1989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荣获中国专利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颁发的中国专利金奖。1991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及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意大利塔兰托炼油厂,实现了中国精制催化剂出口“零”的突破,也是中国精制催化剂由进口向出口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出口意大利塔兰托炼油厂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三位中国女科学家到现场指导(中国石化科学研究院提供照片)
“这张照片很有意义。人们曾经引导我们。现在我们有了自己开发的催化剂来引导他人开始工作,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只是开始。现在,我们完整的精炼技术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当介绍我国目前的炼油技术时,这位81岁的老人的眼睛变得明亮而自信。
经过了一生的提炼技术发展和近一个世纪的时间,80多岁的李大东几十年来仍然保持着每天早上7点准时上班的习惯。短短几十年,中国的炼油工业已经能够完全融入国际社会。这与国家对石油工业和炼油工业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样,它也离不开几代石油化工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无私牺牲。
这部作品最初是由“中国科普——科技前沿大师讲座”创作的。重印时请注明出处。
作者:钟延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