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继承到创新: 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中国道路
[根据]站在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节点,回顾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从理论到指标、从学术到政策、从继承到创新的过程,系统梳理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与米勒体系的关系,探讨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 从而使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指数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途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领导提供决策参考。
内容摘要
美国学者米勒在公民科学素质评价方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在过去的30年里,他领先的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应用,并成为国际比较的基础。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米勒系统。随着《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不断完善和创新。目前,中国已经建立和完善了基于知识和能力两个主要层次和六个核心维度的评价体系,完成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题库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检验,这套评价标准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状况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具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能够很好地反映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状况。
米勒体系为全球公民科学素质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一)米勒科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基础
在科学素质是可测量的前提下,美国学者乔恩·米勒率先对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评价。1979年,在科学质量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者米勒的建议下,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开始系统地、持续地资助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和态度调查。美国首次将科学质量概念的三个维度的测量项目纳入调查问卷,并在随后的两年期调查中测量公民的科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米勒逐步完善了公民科学素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课题。米勒在1983年的文章中提出了科学素质的三个维度:第一,理解重要的科学词汇和概念(即科学知识的内容);二是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第三是理解和理解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米勒和他的同事基于多年对公民科学素质进行国际比较研究的经验,发现上述第三个维度的内容在不同国家之间差异很大。因此,他在1997年提出,国家间的比较研究应采用科学质量的前两个维度。至此,米勒的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已经发展成熟,并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二)米勒科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
自1979年以来,米勒的科学素质三维模型逐渐在实践中推广应用。1989年,以英国学者杜兰特博士和米勒博士为首的欧洲国家首次联合对15个欧洲国家进行了公共科学质量调查,获得了重要数据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科学质量评价量表和计算方法,包括16个科学质量评价主题,包括13个科学知识主题(科学观点和术语)和3个科学方法主题。公民科学素质的评判方法是以上题目的总得分,超过一定得分的被采访者被认为具有科学素质,从而计算出所有被采访者具有科学素质的比例。
米勒主持了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联合计算,并根据上述科学素质算法发布了公民科学素质的调查结果。目前,中国(1992-2015)、美国(1991-2015)、欧洲(1992,2005)、日本(1991,2001)和加拿大(1989)已经公开发布了它们的科学质量。
(3)米勒的评价体系在世界各国“衡量得多,计算得少”
自1989年以来,米勒开发的这套科学质量评价量表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调查中,并已成为国际公认的科学质量评价课题。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巴西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其调查问卷中使用了这些科学质量主题,开展了“测量更多”的调查然而,一些国家只公布了每个评价主题的正确率,而没有给出科学的质量计算结果——“少算”。
中国没有与其他国家分享调查的原始数据,因此没有参与米勒主持的联合计算。公民科学素质的计算仅采用米勒的科学素质判断方法,理论上与各国的科学素质结果保持可比性,并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自《科学素养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由于该计算方法能够定量、直观地反映我国及各地区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因此该算法仍被用于计算和公布以科学素养为主要指标的公民比例,以此作为评价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主要指标。
第二,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正从追随和奔跑走向引领。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的发展和成熟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1992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九次全国抽样调查。它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引进和吸收米勒的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它涵盖了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和2005年中国公共和私人科学质量的六项调查。调查的指标体系和问卷结构与美国基本相同。
第二阶段是公民科学素质评价的中国化。它直接为“科学质量纲要”的监测和评估服务,涵盖2007年、2010年和2013年的三项调查。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使本次调查肩负起评估全国和世界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的历史使命。相应地,公民科学素质的评价也是以纲要中应明确的“四个主体、两种能力”为指导的。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地方专题,并与国际可比专题相结合。在科学质量评价部分,前一阶段的主体结构仍在继续。
第三阶段是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不断创新和成熟的阶段。从2015年的调查开始,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小组在大量论证和实验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基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体系,突破了米勒的知识、方法、科学和社会三维体系。其中,知识维度包括三个核心维度:内容知识、过程知识和认知知识。能力维度包括三个核心维度:日常生活、参与科学和科学决策。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测试和分析,该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的历史使命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引入米勒体系开始,结合我国发展阶段和国情,结合公民科学素质监测和评价的实际需要,重塑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构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比较的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公民科学素质指标“科学素质公民比例”已成功纳入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肩负着监测和评价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应该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源于米勒体系。通过不断的调研和测试创新,历经跟踪、运行和引领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定、成熟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体系,承担着监测和评价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历史责任。
三、思考与启示
(一)构建公民科学素质综合评价体系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公民的科学素质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要求,赋予科学素质新的时代内涵。鉴于目前世界上缺乏一套流行的、广泛使用的科学素养算法和表征体系,我们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调查内容和关注点,在考虑国际比较的前提下,引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指数,引领国际公民科学素养的发展趋势。
(二)开发公民科学素质学习平台,促进公民科学素质评价与学习的有机结合
为了保证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及时性,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课题组近年来一直在建设和完善公民科学素质题库。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公民科学素质学习平台的初步建设,努力尽快形成公民科学素质测评和学习的完整闭环,满足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学习的需求,进一步夯实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的中国之路。
(1)2013年,在12个典型省份进行了调查,不包括9项全国调查。
(作者:王康友、何伟、张超、、黄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