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为国际空间站带来首个中国项目
北京时间今天(6月4日)5时07分,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麟教授团队研制的“空间环境中聚合酶链反应中DNA错配研究的科学有效载荷”由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龙”号宇宙飞船运送到国际空间站。据估计,龙号宇宙飞船将于当地时间6月6日与空间站对接。有效载荷将在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环境下对轨道中的抗体编码基因进行突变研究。
这一搭载项目的成功实施是中国空间科学项目首次进入国际空间站,标志着中美空间科学合作零突破。2011年,美国国会颁布了《沃尔夫法案》,禁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美国航天局)和与美国航天局和中国航天工业有合同关系的美国航天企业进行任何接触和合作。该法案是阻止中美太空合作的“障碍”。2015年8月,邓玉麟的团队通过商业合作模式,与负责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美国公司NanoRacks大胆签署了一份协议。通过各种评审,邓玉麟将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带到了国际空间站,为中美空间合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据邓玉麟称,在此前对“神舟八号”有效载荷实验的研究中,该小组得出结论,基因突变的空间环境可能与生物分子进化有重要联系。鉴于抗体是人体内相对保守的重要生物元素,他们以抗体编码基因片段为模型进行了空间实验,研究空间环境对分子进化的影响。
李晓琼是北京科技大学生命学院的副教授,也是该团队的一名重要成员,他说,这个负载是为了模拟人类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方法是使用微流控聚合酶链反应仪来扩增轨道中抗体DNA片段的基因。航天飞行后,分析了基因突变规律,探讨了空间辐射和微重力环境下基因突变的机理。
据报道,该项目是首次在国际空间环境中开展“微观进化”研究。
另一方面,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还将把北方理工学院的旗帜带到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将在那里进行操作。这也是中国大学国旗首次出现在国际空间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