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专访严晋跃教授:做科研 分享才能真正获得

科普小知识2022-06-18 16:18:41
...

专访严晋跃教授:做科研 分享才能真正获得

当今,在国家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和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完成中国科技期刊的转型升级,实现国际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着学习国际优秀学术期刊的初衷,我们有幸采访了全球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在能源领域的著名学术期刊《应用能源》的主编严教授。

作为能源领域的著名专家,严教授除了从事科学研究之外,还参与了学术出版领域的相关工作。除了是《应用能源》的主编,他还是威利的《清洁能源系统手册》的主编,《爱思唯尔能源公司》的顾问编辑,以及几家著名国际期刊的编辑委员会成员。我们希望通过他的解读,能够了解国际学术期刊的思想和理念。

同时,严教授作为瑞典默拉达伦大学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教授,在诺贝尔奖的诞生地瑞典有着20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因此,在借鉴学术期刊发展经验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他的视野把握了诺贝尔奖的真谛。

科学新闻:作为《应用能源》的主编,你认为在学术和科学期刊的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颜:从学术期刊来看,总编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从事前沿研究,有很强的专业背景,有把握研究前沿的洞察力。同时,我们必须致力于期刊工作。据我所知,内部编辑负责中国许多学术期刊的工作。在这方面,它更像是一份杂志,而不是杂志。这两者之间有些不同。

目前,应用能源公司每年收到大约8000篇文章。虽然我不能仔细审阅每一篇文章,但我会要求自己浏览每一篇提交审阅的文章。你不能把所有这些工作都交给你的助理,因为根据经验和杂志的整体发展,总编必须在最终验收前亲自完成论文检查。

在经营期刊时,我更喜欢从读者或作者的角度思考如何发展期刊。而不是考虑期刊应该赚多少钱。

像其他工作一样,编辑必须有专业精神。《应用能量》的退稿率约为80%,这意味着我经常收到作者充满争议甚至充满情感抱怨的来信。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会从作者的角度和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来回答,而不会带来个人的好恶。

尽管经营杂志需要专业精神,但我把《应用能源》的主编视为我的个人爱好和爱好。我认为当你把“爱”倾注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中时,你会有灵感、激情和创造力。事实上,运行日志的过程也是一个快乐的创造性活动。就像做其他事情一样,“做你喜欢的,爱你做的”是编辑应该追求的境界。

科学新闻:目前,越来越多的国际期刊出版商和数据库供应商正在“抢占”中国市场。国内学术期刊会受此影响吗?

颜:从出版商的角度来看,应用能源属于荷兰的埃丝特,但我的出版商可能来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牛津和美国的纽约。我从未想过我们的出版物属于哪个国家。我认为科学家是最开放和慷慨的群体。科学和科学成果(包括展示科学成果的优秀学术期刊)是世界的共同财富,有助于人类探索未知和文明进步。

正如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中受益匪浅一样,从这个角度来看,国际期刊进入中国市场也能促进本土期刊的发展。只有通过开放、交流甚至竞争才能取得进步!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

我一直认为分享是为了获得、双赢甚至更多。当你与其他人分享更多时,他人自然会与你分享更多。这也是我们出版的最基本的想法之一。七年前,当我开始担任《应用能源》的主编时,我们的投稿量只有200多份,但现在已经增加了40倍。除了作者和基金由于能量研究的巨大热度而相对充足这一事实之外,我们还受益于为作者服务,积极与作者建立各种合作,以及为作者的研究和创新开发各种合作平台和网络。例如,我们通过举办国际会议和出版特刊来密切联系作者。回到我之前所说的,我是一名总编辑,也是一名从事前沿研究的作家。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朋友,因为在这里“我们”和“我们”不是分开的,而是统一的。

科学新闻:目前,包括整个学术界在内的许多科技期刊都在大力推进期刊的开放获取。作为主编,你对这一全球趋势有什么看法?

颜:首先,“开放存取”的概念很好。其实质是倡导资源应该由全人类共享。事实上,瑞典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许多科研机构和基金会也在推动开放获取。然而,有一个问题必须考虑,“开放存取”是“作者”(而不是读者)的“买方市场”,谁应该控制论文的质量。因此,在我看来,开放存取是一把“双刃剑”,但毫无疑问,它是影响未来期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科学新闻:最近持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对科学期刊的同行评审方法提出了一些质疑。应用能源如何阻止学术不端行为?你个人的意见和建议是什么?

颜:我会仔细阅读评委们的意见。然而,考虑到审稿人的巨大工作量,我们通常会采取一些方法来避免同行评议中的欺诈行为。

最常见的方法是回避和盘问。例如,当我收到来自亚洲国家的作者的稿件时,我会选择让欧洲的编辑来处理。虽然许多期刊都有地区编辑委员会,但我们没有这样做。在我看来,科学家发表一篇文章是作者和编辑委员会之间的交流过程。将亚洲作者的手稿送到欧洲和美国的编辑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不同地区的交流和平衡的学术标准。

在编辑委员会方面,我们建立了退出机制,即每两年一个周期,由编辑委员会决定是否留下。如果你很忙,没有时间,那么你可以放弃你的职位,让那些愿意这样做的人去做,从而确保编辑委员会的职责能够得到履行。

当然,我们仍然要花很多时间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比如“一稿双投”,自我剽窃或剽窃他人,联系,解释,讨论,然后回复。这些现象确实在增加。有时,我会访问一些国内的学术和科研网站,发现上面讨论的不是学术问题,而是如何更快发表文章等投机行为。一般来说,国内科学家对“学习”谈得太少,对“技能”谈得太多,而“学习”是最基本的。做学术不能有太强的功利心。

科学新闻:从2015年诺贝尔奖的宣布到颁奖典礼的结束,两个多月的时间不足以让“中国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气消退。你在瑞典学习和工作了很长时间。你如何解读诺贝尔奖?

严: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是授予在某些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也是授予地球上每一个公民的奖项。它肯定了人类在追求真理和文明方面又迈出了一步,并鼓励更多的人为此作出更多的贡献,促进人类进步。诺贝尔奖之所以成为在世界上具有如此巨大影响力和权威的世界级奖项,与诺贝尔最初提出的超越民族和种族、造福全人类的精神不无关系。我们祝贺涂教授获奖,祝贺中国科学家获奖,并感谢她对地球上人类的杰出贡献。

诺贝尔奖属于并服务于全人类。奖励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或组织)是诺贝尔奖的核心价值,也是诺贝尔指导科学家追求的领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诺贝尔奖也是非常功利的,但它强调为全人类“工作和利益”。如此宏大的“效用”目标使得专为获得诺贝尔奖而设计的研究和项目毫无意义。诺贝尔奖很罕见,但并不理想。

《科学新闻》:诺贝尔奖之后,包括涂有友在内的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建立新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和能力。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严::今年的诺贝尔奖让中国人高兴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关于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和反思创新机制的思考。也许这就是诺贝尔奖对中国的积极意义。

“战斗”的方法和手段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不再具有普遍的经验和意义。现代科学研究不能依靠群众的策略,不能依靠“艰苦奋斗”,不能依靠“本土方法”。科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科学进步需要创新系统。然而,制度(系统)与创新有时存在矛盾:创新需要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而制度(系统)需要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约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创新环境的建设。如何形成创新氛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效率,从事最熟练、最快乐的创造性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尤其是科学研究和探索,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创新需要耐心、宽容和对科学家的信任。世界已经进步了一百年。面对我们的前辈,我们缺少太多。我们需要智慧和勇气。我们需要责任和行动。■

科学新闻(2015年12月期科学新闻的高端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