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武大风骨历久弥新
在武汉八一路和落石路交叉口的前门,刻有“国立武汉大学”字样的牌坊再次竖起。
这座古老的牌坊是武都大学的标志之一。牌坊背面刻有“语法、科学、技术、农业和医学”六个字。大多数时候,一些学生和游客习惯于从左到右在牌坊上读学校的名字——“向大汉吴学习”。然而,不管他们读的顺序如何,这座牌坊总能让人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的底蕴和氛围。
现代教育理念和古代建筑风格似乎完美地结合在这座牌坊上,这本身就是对大学历史的最好诠释——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古老民族对现代教育的回应。
自1893年张之洞创办自强学校以来,今年是武汉大学的120周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变革,它始终与*、*、宽容和进步等词联系在一起。
不屈的超然
许多人会寻找一个象征武术大学实力的地方——在宋庆体育馆和学校二楼之间的樱花林里,有一尊展翅飞翔的鲲鹏像。雕像的基座上刻有16个字,源自庄子的《快乐之旅》:“北方又深又宽,昆仑山的翅膀垂向天空,云量九万,水锤三千。”在人们看来,这或许是武都大学精神的一种恰当表达,因为该校有着“与九万朵云、三千朵水作斗争”的倔强天性,有着“天下无信,天下无塌”的*超然。
“吴达人性格率直、真诚,士气高昂,在人们和彭坤人之间感觉像龙和凤。”艺术学院的年轻讲师董艺说,在这个独特的校园里,很容易培养一种精神气质:杰出的领导、高尚的风格、不谦虚、不琐碎。
在国内大学的一次哲学学校评选中,有人给当时的武汉大学教授邓晓芒打电话,说:“我们互相投票,你投我一票,我投你一票?”邓回答说:“我们武汉大学的规则是以标准为基础的。”
然而,吴达民无疑更同意20世纪40年代在这里教书的金克木先生的观点:“大学原本是‘有学问的’,没有‘小气’和‘社交习惯’的意思?”
吴达民有很强的批判精神,但他们不喜欢胡乱评论,也不会轻易越界。因此,虽然有许多“著名”教师,但很少有人打开微博和公共主页,更少的“学术明星”和“全面专家”。
"做研究就是把事情搞清楚,做一件事,说一件事。"武都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973工程首席专家。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论证和研究。但是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外,他从来不说话。
"吴达的老师在学习上通常不功利."哲学学院的副教授苏德超仍然记得,当他和他的老师邓晓芒一起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时,他逐字逐句读了六年。他没有读完这本书的一半,但却培养了扎实的文本研究能力。
在许多人眼里,武都的超然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武汉地处我国中部,生活费用不高,学校不会片面强调科研的量化指标。在这个校园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致力于几十年的长期深入研究。
武都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石亮生曾在北京一所知名大学呆过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有一种“赶上你并让你产生结果”的感觉,并且“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一个项目的好处,并快速进行下一个项目”。最后,他放弃了国内外高薪邀请,回到了武都,因为在这里“他可以随心所欲”。
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间偏僻的平房里,76岁的中国艾滋病高发病率的最早发现者教授的日程仍然每天排得满满的。2004年,他因在河南省发现艾滋病村而备受关注,并被选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坚决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他说,有时间的话,去更多的村庄看看,看看更多的病人,做更多实际的事情会更好。
越难,越难。
罗的意思是坚硬的石头。瑜伽,一种玉石制成的发饰。关于罗家山的“罗家”一词,美学家刘刚济将其解释为“罗罗如石,闪如玉”,暗示了该学派的特征:既有石的力量,又有玉的光辉。
正是由于其僵化的性质,历史上的情况越困难,这个机构就越表现出坚忍和果断。抗日战争时期的“乐山辉煌”就是最好的证明。
1938年,武都不得不迁往西南,并向西迁至四川乐山,以继续办学。
虽然学校的建筑被移走了,但环境仍然完好无损。1938年4月29日,“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校”挂牌复课。那一年的7月,被任命为校长的罗家山总部的老师、学生和员工都来到了乐山。“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校”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接下来的八年里,武都一直在乐山孔庙等地办学。
这是一个艰难的时刻。大米通常含有砾石、稗草甚至老鼠屎,被昵称为“八宝饭”。没有衣服,许多学生只能把被子和毯子换成外套。在过去的八年里,超过100名教师和学生死于疾病和爆炸。学生公墓被称为武汉大学的“第八宿舍”。
在这种情况下,王兴功仍然大力提倡“学术*,无为而治”,多次周游世界,拜访著名专家,广泛聘请教授到武汉大学任教。在过去的八年里,教授人数少至100名,多至120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全国第一。
王兴功还聘请了朱光潜教授担任教务长。朱光潜上任后,注重教学风格和学风,实行淘汰制度。他通过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毕业考试淘汰了不合格的学生。1942年,经济系招收了128名新生,毕业时只剩下20多名。
在过去的8年里,《自然与科学》杂志至少发表了8篇科研论文,只有“国立武汉大学”是该组织的署名。1938年至1946年在乐山学习的学生中,有12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旧的,破旧的,真实的
20世纪80年代,当全社会都在嘲笑大学生的爱情时,吴大学的一名女生在宿舍里勇敢地大喊:“谁陪我爬罗家山的铁塔,我就爱上谁!”自然,有些男孩愿意跟随,然后成双成对地出去。这种行为艺术在爱情完全*、大学生可以结婚的新世纪不会有好的表现。
爬上铁塔就像一个有意义的仪式:向旧社会和封建意识形态宣战也是向生活道路越来越窄的论点宣战。
事实上,这所学校在所有历史时期都一直向“旧”宣战。
从武汉大学成立之初,它就是为了建设一所“新”大学。1893年,自强学堂的创始人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湖广总督张之洞。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培养外交人才,以“考邻学异”
当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没有新的教育,就没有新的国家。时任北京国民*教育部长的著名教育家范元廉十分重视师范教育,提出“今天的规划,师范教育的培养是第一要务”。1913年,南京国民*在方言学校的校园里建立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在过去的几年里,这所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28年,在蔡元培的敦促下,南京国民*正式决定建立新的武汉大学。蔡元培当时认为,新武汉大学必须避免地域主义,并被定义为与北京大学和CUHK大学并重的“国立大学”。
王世杰是国立武汉大学的首任校长。在总统的欢迎会上,这位接受“教学和管理大学”理念的知识分子说:“我不是来维护武汉大学的。我此行的目的是创建一所新的武汉大学。”
吴达人的“腐朽”一直与“崇拜真理”联系在一起。哲学家陶德麟还记得老校长李达说过:“搞马克思主义的人应该有坚持真理的品质。他们不应该像小贩一样在好天气摆摊,下雨时就关门。”
1958年“*”期间,全国各地都在喊“人民多么勇敢,土地多么有生产力”的政治口号,但李达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理想主义口号,是反科学的。为此,李达与住在武昌东湖宾馆的*发生了面对面的争执。
陶德麟作为李达当时的学术助手和秘书,以及后来的武汉大学校长,也参加了“*”后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辩论中,陶德麟发表了*给李达的三封信,以纠正其有偏见的说法,驳斥“两个凡是”。他的文章《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了真理标准的“唯一性”。
*和宽容
在众多特征中,*也许是武汉大学最著名的标签。
校门牌坊、校训石、教师道德纪念碑、艺术博物馆,每当校园翻修和新建筑建成时,总会有教师提出异议,但不同的声音总会在大学里留下空间。
赵霖,一位哲学学院的教授,仍然记得他在20世纪80年代被邀请到北京大学演讲。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在北京大学讲*,我们在吴大学讲*。”
1980年,赵霖以一篇“只有自我是绝对的”的文章,参加了《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的“人生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人生哲学讨论。这篇理想化的文章给了他一个“政治污点”。第二年,他被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没有被哲学系录取,被转到历史系,几乎因为与导师意见相左而被开除。
然而,他还是被今年年满100岁的吴大学老师教授录取了。刘绪义自1947年回到中国后一直在武都教书。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赵霖很聪明,但由于他的聪明,他不太尊重老师的意见,但“我对这方面很开放”。
赵霖的硕士论文仍然引用了一个看似非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但刘绪义仍然尽力保持下去。当赵霖从研究生院毕业时,刘道玉总统已经找到了他,并为三年前没有让他进入哲学系而道歉。
追根溯源,武都的*传统其实历史悠久。王世杰、王兴功、周庚生等曾经对学校产生过深刻影响的校长,都有英国的背景,倡导*主义精神。王兴功一贯主张“学校是学术*的天地”。因此,任何教义都可以在这里传播。
“教育需要*。*是教育的核心理念。”刘道玉说。1981年至1988年,他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曾领导过许多改革。一度,武汉大学被誉为“大学中的深圳”。
回顾过去,刘道玉说他更像是一个“松松垮垮的人”,因为“学者需要宽松的环境来做研究和演讲”,而对学生来说,“鸟儿生活在大森林里,需要新鲜空气”。当然,*不仅是学术,也是生活。像其他学校一样,武都没有禁止爱情、交际舞或穿奇装异服的规定。它允许学生跳级和*转换专业。
从此,就有了“武都戏”的说法。北京和上海的大学也有类似的说法。自信的武汉大学学生不同意这种说法,但以一种*轻松的“艺术旅行”方式一笑置之。
罗家植被
“吴达树有灵魂。事实上,刚柔相济是武都的树魂。它说它勇敢面对权力、危险和危险,并且有勇气站起来攀登。说到柔软,它擅长与其他树木比邻而居,从每个角落吸收养分,生活在任何地方。吴达的学生也是树。他们把吴达树的灵魂带到四面八方。不管武都学生的根种在哪里,总会有一根到达罗家山。”《女大学生宿舍》的作者余山这样描述武都大学的树木。
曾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易中天说,武汉大学的*、宽松和*是因为这片钟灵土地上的优秀人才。“风景好,风水好,气氛好,所以风好,烟也需要人来抽”。
的确,武都以其美丽而闻名,“罗家有山,熊志位于东湖之南,位于大江之阴。”武大的学校位于中国最大的城市湖泊武汉东湖岸边的罗家山。1928年,*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选择了这座城市,他骑着驴,把干粮从旧武昌带到了市郊。
与分配学校场地时的极度节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旦李四光做出决定,他就把美国建筑工程师凯尔斯(kells)从上海带来,花了一大笔钱在飞机上勘测罗家山的地形。凯尔斯设计的学校建筑非常宏伟,并且一直使用到现在。武都大学也成为国内大学中最具建筑风格的学校之一。
目前,武汉大学校园里有800多种不同的植物,包括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玫瑰、秋天的桂花和腊梅。樱桃园、梅园、桂园和枫园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生宿舍区。
住在罗家山的吴大学生经常被鸟鸣声惊醒。来自人文实验班的2010年级女生李麒麟经常早上早起,用双筒望远镜和地图观鸟,然后去上课。不久前,她与乌达环保船协会共同编制了《罗家山鸟类手册》,其中收录了100多种鸟类资料,记录了鸟类飞过的痕迹。
十年树木和一百年树木造就人。山和树是无法区分的。罗家草木有灵,罗家山有水养人。
今天晚上仍有许多学生在罗家山散步,这是与学术带头人见面的最好机会。武大“盛产”百岁老人。根据今年年初的统计,大约有1000名80岁以上的老人。
罗家山上有一块1.5米见方的石头,上面有一个大斗“石”。这是武汉大学校友、泰康人寿保险公司老板陈东升毕业前在这里雕刻的。如今,许多充满野心和成功梦想的男孩来到这块石头前许下一个愿望,或者考虑在其他石头上刻下一些其他的话,来鼓励他们自己从高处开始,走向高处。120年来,有50多万毕业生在这里思考生活和社会,感受罗家山的春秋之美。他们的事业也从这里启航。
吴达民很喜欢胡适对一位美国朋友说的话:“如果你想看看中国的发展,你可以去武昌看看武汉大学的罗家山。”120年来,武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为学校赢得了无可争议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