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你侬我侬 产教真正融合

科普小知识2022-05-29 18:11:02
...

大学和企业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要求责任共担、共生共荣。他们应该作为主体共同努力,找到最大的交集,从而实现双赢。

■我们的记者黄鑫和陈彬记者董国文

大学和企业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要求责任共担、共生共荣。他们应该作为主体共同努力,找到最大的交集,从而实现双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发展敲响了警钟。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与社会各界需求之间的充分联系。那么,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瓶颈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大学是上海市*下的第一所全日制大学,名为“应用技术”,它是按照行业而生,与企业关系密切。自成立以来,一直与行业内的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近日,该校校长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坦言,从当前产学结合的大局来看,虽然已经落地,但还没有真正落地生根。双方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已经成为双方深度“融合”的最大障碍。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激发产学结合的内生动力,帮助培养高层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呢?

从一定程度的融合到无障碍融合

工业企业作为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需要高等院校将教育要素和智力要素转化为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以达到增强企业研发能力、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促进产业升级和进步、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的目的。同时,在利润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他们应该尽量避免通过合作进入企业的生产过程。

大学推进产学研一体化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借助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要素,高校需要成为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资源,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业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最终形成全新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这种矛盾和统一,柯秦飞表示,从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新工程建设的现状和动力来看,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不是在某个环节,而是应该以“应用型”和“技术创新”为目标和原则,从而达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工业企业生产力水平的目的。

“面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把握新技术的发展,通过社会需求导向和基础理论的应用,提供解决关键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以应用型学科建设支持技术创新,促进产学共生共享生态圈的形成。”柯钦飞说。

她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突出了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服务地方的独特优势,至少在发展目标、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做了较大的尝试和探索。

柯秦飞进一步指出,从发展目标的角度看,产学结合意味着产学双方可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和更深层次上实现共同进步。要通过生产方式、教育方式、制度和文化的多维互动和整合来实现。因此,在选择实现产学结合的路径时,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考虑,加强顶层设计,达到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各种资源和要素的相互有效转化,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经济社会各领域从一定程度的融合向无障碍融合转变柯钦飞说。

技术是核心,流程再造是关键。

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由三个关键词组成:高水平、应用和技术。柯认为,在这三个关键词中,“高”体现在满足地方、区域和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高度,“水平”体现在解决行业和企业关键技术问题的水平上,“应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旗帜,“技术”是核心,“产学结合”是培育行业企业创新发展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源泉。

如何保持这个来源的活力?柯钦飞表示,流程再造是关键。

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政策和地方*的指导下,产学结合在各地区的大学和工业企业中形成了独特的格局。建立了许多新的产学结合发展机制,如产学合作教学基地、技术研发服务基地、应用创新基地等,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新模式的形成就像“我弄词”:“拿一块泥,拧一块你,塑造一块我”。把我们两个分开,和水混合。再扭曲一个你,创造另一个我。你在我的泥里,我在你的泥里。柯比喻生产教学的“你”与“我”要重新塑造,“通过流程再造,最终形成“你有我,我有你”的体系,真正形成生产教学相结合的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

对此,她解释说,这种流程再造应体现“一个重点”、“一个联系”和“两种能力”的培养。即以价值链为核心,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联系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特色发展,积极融入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注重学生应用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注重构建服务于实践体系和能力主线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满足现有产业发展的同时,可以从容应对时代和未来,随时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适应产业升级的加快和岗位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价值链是生产和教育一体化的粘合剂。高校只有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在企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中找到突破点,融入企业价值链,使生产与教育在合适的位置汇聚成有效的整合点,实现增值,从而形成生产与教育的深层次整合。”柯钦飞说。

产学结合的三个“抓手”

至于如何促进产学结合,实现合作教育,柯秦飞认为,大学至少应着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从而形成促进产学结合,实现合作教育的重要“起点”。

“一是以目标为导向,加强多元化师资队伍建设。”柯表示,高水平的应依托工业企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提升横向项目的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要加大从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力度,形成一支多元化、高层次的应用创新型教学团队,引导和激励教师从实际“应用”中愿意并善于解决问题,开发新的工具和流程,造福人类。

二是以技术为核心,加强应用学科和专业建设。例如,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我们坚持应用基础研究支持技术创新的学科发展理念,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支持和服务作用柯表示,学校积极开展国家“十三五”生产教育一体化发展工程重点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它与工业企业密切合作。同时,通过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应用型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和技术研究能力,满足需求,提高与地方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为工业企业升级换代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

三是根据需求重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柯秦飞表示,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大学应坚持以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更新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方案,形成具有明显“应用导向”的课程模块。

“我们应该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骨干实践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训工作室,实行双导师制。我们应该成立一个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加的专业(班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与最先进的产业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合作教育和创新发展模式。”柯钦飞说。

柯还说,在学科建设中,除了一些常见的问题,每个学校还应该突出自己的特色。“如何建设应用型学科和专业,如何将专业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区域优势,进行区域产业和教育资源的整合。许多方面只能用作参考,而不能简单地照搬。”她说。

“打造自己的才华”是合作之道

柯金飞认为,产学结合的最终根本目的是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进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企业注重把高校的科研和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优化生产要素,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高校应利用企业介入科技应用的前沿,实现人才培养社会化的最大限度衔接。

“大学和企业共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这需要分担责任、共生和共同繁荣。他们应该作为主体共同努力,找到最大的交集,从而实现双赢。”她说,这种双赢或多赢局面的形成需要必要的机制支持和保障。工业与教育的融合有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需求。促进产学结合有序发展,不仅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主导、政策激励和法律保障。

那么,这种机制和制度保障应该侧重于哪些具体方面呢?

“首先,产学结合已成为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政策和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柯表示,高水平的发展迫切需要新的评价导向和政策激励,形成分类指导和评价的高校评价体系,改变评价标准和机制,让应用型本科院校把重点转移到产学研结合上来,解决重大实际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

同时,针对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双皮”现象,柯秦飞建议促进人才供需双方、教育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有特殊的法律保护。“*应形成精确的产学研合作支持机制,强化产学结合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立法、相关法规、必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等方式,鼓励工业企业参与。”

同时,柯金飞强调,企业和学校都要认清自身优势,找到双方的双赢点和和谐点。

“产业升级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关键是要知道工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哪里。”她说,例如,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创新平台的建设,将企业的服务需求反馈给学校,了解企业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技术,打破这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使高校能够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解决问题。

“当然,工业与教育的结合就像我弄词一样离不开‘*恋爱’,没有‘牵线搭桥’的话,这也是一个关键点。为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必须提高大学整合技术和金融中介服务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产学价值交流平台,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采访结束时,柯钦飞说。

《中国科学报》(2018-07-31,第五版《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