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蒲慕明:用不实、浮夸、蒙骗方式报道自己的成果,这个问题可能最大

科普小知识2022-02-27 18:44:05
...

“以虚假、浮夸和欺骗性的方式报道自己的成就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在B站现场演讲中,在谈到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的“不忠实”灰色地带时,特别指出了“夸张”。

“为了强调论文的重要性并增强其影响力,(一些人)夸大并错误地报告了他们自己的结果。”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科研诚信与科研创新”。直播持续了近3个小时。

为了在科学研究中诚实,我们必须首先澄清什么是不诚实的。蒲慕明指出,在提出和开展科研项目、报告或评估科研成果时,弄虚作假、不忠实和剽窃是科研中的不当行为。其中,“不忠实”是指操纵科学研究资料、仪器或实验程序,改变或遗漏数据或结果,使科学研究成果不能准确地在科学研究记录中表达出来。

事实上,除了可以明确定义的科学不端行为之外,灰色区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端行为。夸大自己的研究成果是其中之一。它不仅指报纸上的夸张,也指媒体报道中的夸张。“我们经常看到,只要文章在国内外高端期刊上发表,就可以说是重大突破,这是不好的。”蒲慕明说。

蒲慕明:用不实、浮夸、蒙骗方式报道自己的成果,这个问题可能最大

蒲慕明(信息地图)

有些人清楚地知道他们的论文并不重要,但他们仍然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为了个人荣誉,为了公众关注,或者为了宣传,为了个人利益和为了科研经费。“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对这种不忠诚是宽容的,媒体也是宽容的。然而,科学界容忍不宽容吗?”蒲慕明说,“同事们(会议)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看到这样的虚假报告,并对这样的科学家有自己的评价。”

有时候,研究人员甚至故意欺骗其他科学家。蒲慕明引用了黄禹锡的例子。黄禹锡是韩国著名的科学家。他主要从事干细胞研究,曾取得许多有意义的成就。他在韩国被称为“克隆之父”。据他的同事说,黄禹锡总是有夸大的倾向,但他的单位和同事也容忍他。毕竟,黄禹锡很擅长说他可以得到大量的经济援助,这对他的单位也有帮助。但最终,“欺骗”变成了完全的欺骗。2006年1月,韩国首尔大学的调查委员会认定,黄禹锡的研究团队之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胚胎干细胞培养数据是伪造的。"他从灰色地带转向了科学不端行为。"蒲慕明说。

在现场直播中,有人问蒲慕明,他如何看待媒体对科研成果的过度报道。蒲慕明直言不讳地说,不仅中国,全世界的媒体都有这个问题。过度报告会导致公众对科学研究人员失去信任,对他们产生误解。媒体的质量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媒体工作人员不能完全理解科学研究的内容。如果科学家夸大事实,媒体也倾向于服从命令,继续在没有独立判断的情况下进行夸大报道。“我经常告诉我的研究生,你已经学会了科学,最好的工作是成为媒体的科学记者。”蒲慕明说。

蒲慕明:用不实、浮夸、蒙骗方式报道自己的成果,这个问题可能最大

讲座的屏幕截图

灰色区域的不当行为很普遍,因为灰色区域的问题通常很难发现。科学家,甚至著名的科学家,对灰色区域的行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时他们自己也有不同程度的灰色行为。此外,科研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未能就此类不当行为发布明确的规则和准则。"这种不端行为被广泛容忍,一旦被发现不会有任何后果。"

那么,对于明显的科学不端行为,可以做到零容忍吗?

蒲慕明说,事实上,我国的科研规范和不端行为的定义以及纪律处分的规定基本上是完善的,但缺少的是纪律处分执行的监管机制和明确的责任主体。因此,有时不当行为发生后,它仍然会消失,因为管理机构制定的条例无法执行。

其次是科研人员自身素养和学术共同体的问题。"科学研究人员缺乏基本的诚信和自律,缺乏对科学不端行为的理解,尤其是在灰色地带."蒲慕明指出,一些研究人员习惯于在问题出现时逃避责任。“通讯作者应该对文章的内容负责。即使学生和博士后做了错误的陈述,导师也应该站出来说他们做错了什么。但是承认错误的感觉非常缺乏。”

具体到科研机构,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渠道和过程应当明确,举报人的保护应当到位,调查委员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应当得到保证。学术不端问题出现后,科研机构应该有补救措施。

许多来自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生观看了现场直播。有些人评论说,这段视频应该每六个月看一次,以提醒自己在做研究时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

——原标题:蒲慕明:为什么会有关于科学研究成果的“荒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