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授萧放:当民间信仰成为一种文化遗产
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今天,民间信仰自然应该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但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民间信仰的内容应该有所选择才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民间信仰的传统性、伦理性和濒危性是应该考虑的文化标准,在当代社会中重建民间信仰应该得到普遍的积极支持,以实现建设共同精神家园的目标。
中国历史社会的民间信仰状况
民间信仰是人们对自然社会的一种精神态度,“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套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民间信仰的对象范围很广,可以大致分为祖先信仰、神灵信仰和鬼魂信仰。所有的民间信仰都植根于保障人类生命的正常过程,如祈福、消灾、避灾,尽管具体的表达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异。
民间信仰从民间社会继承了很长时间。虽然民间信仰也成为上层社会精神信仰的来源,但总的来说,民间信仰与上层社会的精神信仰有着显著的不同,因为民间信仰贴近人们的生活,分散了人们的存在。从历史情况来看,越是坚定儒家信仰的人,越是不宽容民间信仰。他们打着“明辨是非”、“明辨是非”的旗号,对不符合当时国家意识形态的民间信仰进行纠正、改变甚至摧毁。
事实上,改变民间信仰传统是非常困难的。例如,江南名神江的浮沉状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据《搜》记载,姜原是东汉时的一个小县尉,死后被老百姓尊为神。吴王下令禁止。结果,大火爆发了,吴王不得不承认他的牺牲。后来,江多次重申的立场,但民间信仰依然浓厚。
近代以来,“*”时期对民间信仰的打击尤为严重。今天是我们正确理解民间信仰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价值的时候了。
民间信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民间信仰以前被视为迷信或落后的意识形态,被视为对社会进步的抵制或对国家稳定的威胁,那么在全球化时代,在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下,民间信仰的合理性开始受到重视。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项内容,其中第四项是“关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这是人们精神信仰的一般表达,因此民间信仰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信仰能作为遗产任意传播吗?作者认为我们应该谨慎对待,限制其范围。根据非遗产的概念,我认为目前应该关注的民间信仰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传统。传统性是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要素。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形成民间信仰的传统需要三代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形成一种稳定的传承形式需要大约一百年的信仰传承。任何新的当代民间信仰都不能包含在其中。这不仅体现了民间信仰的传承价值,也有效防止了过度商业化对民间信仰体系及其存在状态的干扰和危害。
第二是道德。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上升到遗产的层次。我们在继承方面必须有选择。只有那些有益于公众身心健康并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的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才有资格成为遗产。就民间信仰而言,它们是一个复杂的结构。民间信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非常明显。能够团结社会、调节精神的民间信仰应该属于善的范畴。对于具有良好伦理特征的民间信仰,应充分发挥民间信仰在道德约束和调节人的精神方面的能力。
第三,它濒临灭绝。在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挫折中,我们的传统民间信仰已经或正在面临大面积消失的危险。在实际工作中,要优先抢救和保护这种民间信仰。通过认同和保护活动,唤起人们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将良好的民间信仰融入到当前的生活中。
虽然今天的社会与传统社会紧密相连,但社会的本质毕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民间信仰也面临着转型和更新。目前,由于民间信仰的宽松环境,泥土和沙子都有可能落下。我们必须特别警惕的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尊重民间信仰的幌子来积累财富,危害社会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如何正确对待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最初是人们自发产生的一种信仰。它的继承和发展应该由人民自己解决。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压制,我们的大部分民间信仰空间已经被摧毁。信仰的时间已经被取消了很长时间,并不时收到负面评论。以北京为例。清朝时,北京有3000多座寺庙。几乎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礼拜场所。人们按照传统的祭祀年龄进行祭祀。现在,除了喇嘛庙、广济寺、光华寺和几座因宗教和民族政策而被保留下来的大教堂和*外,北京现存的大部分寺庙都被拆除了,民间信仰的空间也部分被摧毁或变成了商业活动的场所。更重要的是,人们关于民间信仰的知识体系已经被切断甚至根除。笔者认为,在处理民间信仰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有必要创造一种宽松的信仰文化氛围,使民间信仰能够获得必要的社会尊重。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间信仰,对良好的民间信仰在温暖人心和调节社会方面的文化功能视而不见。围绕寺庙的庙会加强了社区联系,活跃了社区文化,也被行政部门长期禁止。当然,这些情况在最近几年已经明显改变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信仰是人们调节自己精神的一种方式。只要它们符合一般伦理和国家法律,它们就不会影响非信徒的正常社会生活,外部世界也不需要干预。
第二,应该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促进民间信仰的重建。比如,在时间上,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日来重建18岁时祭祖的传统,比如清明节,中秋节的慰安活动,春节和中秋节的天地自然崇拜。在空间方面,应积极恢复和开放城乡传统寺庙,让现代人有一个精神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例如,北京的东岳庙曾经是北京的“万神殿”。人们对健康、年老和疾病的疑虑是可以解决的。这种城市公众信仰有积极的影响。
应该指出的是,如果普通中国人的信仰空间没有被传统的中国信仰所占据,那就意味着向外国宗教和文化敞开大门,让它们发展,中国人将失去他们的精神品格,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上一篇:北师大回应性教育教材尺度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