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科普小知识2021-11-28 19:30:01
...

9月2日,北京西郊酒店的银杏大厅挤满了中国顶尖的半导体学者。

他们为了共同的记忆聚集在这里。许多学者和学者排队发言,回忆他们与物理大师相处的点滴。

97岁的杨振宁先生来到会场,对大师赞不绝口:

”黄方程,著,引声子物理学;严格要求自己,勤奋教导他人,才能称得上是大师。”

这位“大师”是黄坤先生。今天是黄坤先生的100岁生日。

杨振宁回忆起他与黄昆的交往,这种交往始于1941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黄坤从燕京大学毕业,来到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当助教。几年后,黄坤和当时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的杨振宁成为了一生的挚友。1971年,杨振宁回到中国访问,在北京又见到了黄昆。

杨振宁对黄坤回国后的经历深感感动。他说:“黄昆以他独特的坚持原则的能力,走过了非常复杂的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1999年11月17日,黄坤和李艾·傅在北京郊区合影。(摘自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

奖学金:“他是声子物理学的第一人”

“黄昆已经多次提到,他一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声子物理学。应该说,玻恩是晶格动力学的创始人,而黄坤扮演的角色可能无法与玻恩相提并论。然而,黄昆是深入研究声子参与声子物理发展的各种具体物理过程的最重要的发起人,他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响——他是声子物理的第一人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大学、中国物理学会、九三学社联合举办的纪念黄昆先生诞辰100周年暨半导体科学发展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这样总结了黄昆的科学贡献。

作为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黄昆提出了杂质和缺陷引起的X射线散射理论——黄散射,以及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偏振激励器”概念,并与妻子夫共同提出了“黄-里斯理论”。黄坤和爱丁堡大学伯恩教授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仍然是固体物理领域的权威著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夏说:“从目前来看,黄昆先生文章的影响因素不是很高,当然当时没有影响因素。即使在今天,他发表的文章也不会关注影响因素。因此,要进行科学研究,我们应该着眼于我们所做工作的性质和贡献,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影响因素。”

在创造知识的过程中,黄坤总结了三个“好技能”: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那些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方法;我们也应该善于得出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结论。

1982年,中国科学院的朱俊浩院士与黄昆一起去法国召开半导体物理会议时,分享了一件小事:“黄昆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房间。早餐时,外国科学家尊敬黄先生,并向他鞠躬90度。我站在边缘,感受到黄先生在世界科学界的分量。”

学界纪念黄昆先生百年诞辰

生活:简单低调,珍惜我们国家的每一分钱

在研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与科学部常务副主任董提出了科学基金的独特申请。

这份申请是黄坤在1986年亲自写的。项目名称为“固体能谱理论”。实施期为1987-1989年,三年内申请资金总额为2万元。

该项目资金仅2万元,已产生多项科研成果:37篇期刊论文,1篇国际会议专题邀请报告,5篇国内会议专题邀请报告。“超晶格电子态理论”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黄坤先生这一次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珍惜国家的钱,但他不太在乎花自己的钱。”朱邦芬说。

黄坤的学生于立生在回忆文章中提到,半导体研究所教研组的年轻教师林富恒患有肺结核,未能在北方医学院第三医院进行手术。他有生命危险。黄坤设法将他转移到阜外医院进行再次手术。与此同时,黄昆用他的书的版税要求人们在英国买回特定的药物。林福恒总是说黄坤是他的“救世主”。

与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相比,黄坤的生活是谦虚和极其低调和简朴的。黄坤的家是一栋70平方米的三居室房子,建于1955年。地板是用混凝土砖做的,没有铺砌。20世纪60年代初,黄坤家里有一台苏联式的黑白电视机。一有重大节目,年轻的老师们就赶到他家看电视。房间里挤满了人,许多人爬上了他的大床。

尽管中国科学院后来给了他一套五间院士房,但他在黄坤去世前两年才搬进来。黄昆死后,李艾·傅立即搬回管仲公园,直到2013年去世。

在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他经常面对媒体采访时说:“我是一名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神奇的地方。我一直很幸运。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机会,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不管有多少,我总能拿出我的力量去承受,做一些有用的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仍然保存着黄坤给他的一封信。1990年5月,黄坤去南京参加中国物理学会年会。会议期间,郑有炓建议他带妻子李艾去南京郊区。

“我给了黄坤先生一张更详细的南京地图,他会后就回北京了。我在此写信感谢他,并说我忘了归还我给他的南京地图。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黄坤先生实事求是的精神。”郑有炓说。

朱邦芬说:“黄坤先生一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工作,工作非常认真。这是我们科技界目前缺乏的精神。”

做一名教师:重人才,轻个人学术成就

1947年,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一封信中讨论了一个最关心的问题:是否返回中国?

他在信中写道:“看看中国目前的混乱,如果你回去研究它,它自然会影响你。学者与政治局势挂钩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在国外拖延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这似乎违背了良心。我们仍然真诚地认为,中国有我们,没有我们,这是有区别的。”

在强烈的爱国精神的驱使下,黄昆于1951年底回国。根据朱邦芬的记忆,黄昆在祖国的教育战线上度过了他的全盛时期。

1956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的前身)和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联合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黄坤担任半导体教研室主任,谢喜德担任副主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科学研究的骨干,因此学术界也将本专业称为“黄埔军校半导体一期”。

中国科学院王阳元院士是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学生。他说:“当我1953年进入学校时,第一课是普通物理。黄坤先生的讲座具有物理概念清晰、语言简洁、逻辑严密的特点。我们的讲座是一种享受。”在熟悉了黄坤之后,王阳元得知黄坤有一节1.5小时的课,需要10个小时来备课。

“私下里,他的学生们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黄坤的科学研究处于第一个高峰。完全放弃研究,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值得吗?”北京大学的秦国刚教授在回忆文章中提到了这个问题。

朱邦芬说:“黄坤一直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团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个人的学术成就。”

主人走了,精神将永存。黄昆的大儿子黄说:“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同行对他的工作的关注和认可是多么的重要和光荣。如果我的父亲在天堂有一个灵魂,他会为这个伟大的荣誉展示他独特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