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王元:数学寰宇中的摘星人

科普小知识2022-05-20 20:19:43
...

编者按

他在26岁时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命题,使中国首次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导者。他与华合作,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提出了国际学术界著名的“华王法”。他把自己十年的研究成果传给了导师华,并向世界讲述了华老的传奇人生——他就是中国数学界的老前辈院士。

作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王元对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说过也没有做过的事情。30岁之前是人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突破它们。”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站在我面前的这位穿着蓝色简单衣服和灰色布鞋的老人,就是的数学奖获得者,分析数论专家,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和陈景润一起因哥德巴赫猜想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第一次见到王元院士,他首先向我们展示了他创作和收藏的书法作品,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爱好。

王元院士是数学界的明星。26岁时,中国首次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的世界领导者。后来,他与华老师合作,研究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提出的“华王法”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20世纪80年代,他在丢番图不等式系统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数学学会理事、《数学杂志》编辑、德国杂志《分析》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等。

专注于数学,不要分心。

1930年,王元出生在浙江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年轻时,中国政局动荡,抗日战争爆发。因此,他年轻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直到他8岁带着逃难的人来到重庆,他才在一所农村小学开始了正式的学习生涯。那时,王元总是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玩耍。虽然他的成绩不差,但他不是第一名。然而,他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有价值的是,他总是愿意花时间去思考和研究他感兴趣的东西,这为他未来的数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成绩不是最好的,王元并没有如愿进入该省著名的国立浙江大学,而是在1948年进入了一所私立大学——英国大学数学系。幸运的是,两年后,随着*成立的号角,英时大学被并入浙江大学,从而给他在浙江大学学习数学的机会。

“当我到达浙江大学时,我中断了我的爱好,如文学艺术、音乐等。专攻数学。”开始的时候,那种坚决,仿佛走过了60年,再次从王元的眼中反映出来,迸发出动人的精神。

专攻数学一年后,王元成了系里的尖子生。浙江大学是著名数学家苏、、陈、多年任教的地方。两位数学家发现了的才华,并推荐他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与华先生一起学习。他说,正是在浙江大学的学习积累,让他来到研究所后很快就进入了研究工作。

王元和哥德巴赫猜想的命运应该从华先生创办的讨论课开始。华先生开始注意哥德巴赫猜想,即“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华在数学研究所开设了哥德巴赫猜想讨论课。年轻的王元很快成为讨论班的积极分子。当时,王元决心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当时最先进的成就是1940年苏联数学家布赫塞茨堡证明的“4+4”。

王元日以继夜地啃着这块“硬骨头”,直到1956年,他将塞尔伯格的筛选方法与布氏迭代法相结合,创造出下限筛选方法,并成功地用这种新的计算工具证明了“3+4”。此后,他证明了国内外相关文献频繁引用的“3+3”、“2+3”和“1+4”,使中国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计算史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1962年,在成功证明“1+4”之后,王元退出了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开始了一项新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他和华共同致力于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他们在1973年证明的定理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称为“华王法”。1970年代末,对这一领域的成就进行了系统总结,这一领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20世纪80年代,施密特定理被推广到丢番图分析中的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系统中取得了高级结果。

回顾中国数学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的贡献,有在1956年证明的“3+4”、“3+3”和“2+3”,华的弟子潘承东在1962年证明的“1+5”,在1962年证明的“1+4”,陈景润在1966年证明的“1+2”。他们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早已闻名于世。1982年,王元、陈景润获“*”后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们的获奖证书在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大型主题展览中展出。

也是老师和朋友难忘的恩情

1953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论组,师从华先生。从那以后,他开始与中国的资深教师和朋友建立了30多年的合作关系。

在华创办的哥德巴赫猜想讨论班中,是最早的成员,年轻的是讨论班的积极分子。华老对学生非常严格。他将在讨论课上用独特的方法检查学生。例如,他给出的课堂讲稿的完整性可能只有80%。华老做完这些后,他会把剩下的20%交给学生补充,从而判断学生的“能力”。"在他的班上学习本质上是做他的助手."王元回忆说,他从增加课堂讲稿和参与编写《数论指南》的经历中受益匪浅他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这是向老师学习的最好机会老师的建议经常激励王元。华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不仅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为了寻找新的方法来解决其他已知或未知的问题回想起华老师的数学思想,说,这给他很多启示。

华与的合作也受到业界的广泛好评。他们合作完成了著名的数学分析讲座《高等数学导论》,该讲座已被多次转载,至今仍很受欢迎。它已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海外享有良好声誉。在20世纪70年代,和他的导师华合作证明了一个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均匀分布点穿透的一般定理。这一原则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尊重,被称为“华王法”。

1985年华逝世后,花了10年时间向他的老师讲道,并在《华》中记录了华老的求学之路和成功之路。王元以数学家的严谨态度力求实事求是,材料经过反复验证。文笔流畅,才华横溢,将华的传奇人生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

心内科教学强调创新

王元不仅热衷于科学研究,还负责教学。1982年,中山大学数学系的学生张守武被王元的报告吸引,提出在王元读研究生,学习代数几何,这个问题在当时的中国很少讨论。代数几何不是王元的专长,他也不熟悉,但他给了张守武足够的*和鼓励,并尊重张守武对专业方向的选择。就在张守武毕业的时候,王元在答辩会上说:“虽然我不明白你说的一些内容,但我认为你早出来三年,回来得很晚,所以这个硕士学位会给你。”老师的角色是指导和教导,不一定要亲手教会他一切。

如今的张守武长期以来一直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授和世界著名的数学家。王元的教学非常重要。

王元院士不仅致力于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而且关心中学生的数学教育。在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时,王元担任了10年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培养了许多数学人才。其中,阮卫东等人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然而,当“奥林匹克数学热”的势头越来越猛,许多学生*学习奥林匹克数学并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进一步深造时,他再次站起来指出,“奥林匹克数学本身是正确的,但目前的推广方法是完全错误的,这实质上扼杀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呼吁防止奥林匹克功利主义。

作为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王元对创新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说过也没有做过的事情。30岁之前是人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候,我们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它们。”

华是的一名教师,他一生培养了数百名研究生,但真正成为国内杰出数学家的人还不到10人。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在采访中,王元院士不时透露他对当前教学模式的担忧:“现在家长和老师都渴望学生在入学考试中取得满分,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地记住课本中的一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满足创新人才的要求?目前,一些大学和教师只注重科研,而忽视了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显然,这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好方法。”

采访结束时,王元提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培养模式。他说:“国立科技大学聚集了中国科学研究最前沿的最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亲自给本科生讲课。这不仅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好方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者是国家科技大学记者团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