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支队伍”支撑起立德树人铁三角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工作,其核心组成部分是发挥核心领导作用的“党”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的“人民”。
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队伍建设党是核心领导
学校坚持党管*、管人才,坚持正确的选拔任用方向,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五年来,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政领导*选拔任用条例》、*关于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教育部党组和北京市委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科级*变动为契机,*选拔任用制度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加强,程序规范,岗位竞争不断加强,科级*整体变动顺利完成。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制定和实施部门级*教育培训计划,建立多渠道、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包括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体验式培训、网上学习等。,不断加强*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并加强培训和考核。
第三,严格监督管理*。党的十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党委认真落实*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对*的日常监督管理,切实强化了领导*的纪律意识、纪律意识和组织观念。我们开展了因私出国(境)、企业兼职、*档案审查等专项整治工作。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严格管理*的制度和措施,如规范处级以上*因私出国(境)的文件和管理,处级以上领导*兼职管理办法,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进行提醒、询问和诫勉的实施办法等。加大对违纪违规*的处罚力度,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教师和青年教师队伍。
青年教师占高校教师的60%。他们逐渐成为高校教学和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和学校未来的生力军。如何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潜力,实现修身养性的根本任务,已成为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坚持教育第一,把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
2013年以来,学校实施青年教师教育“双百计划”,开办青年教师暑期学校,每年组织200名青年教师集中进行为期一周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成为党的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更好地承担起引导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在过去的五年里,整个学校实现了青年教师的全面覆盖。“把整体分成几部分”(就教育主题而言)和“把整体分成几部分”(就学习安排而言)。其创新和示范意义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高度肯定。
“2014年,我参加了青年教师暑期学校,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的年轻教师严昌黎说。除了思想和情感的洗礼,青年教师暑期学校也给严昌黎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暑期学校结束后,严昌黎将暑期学校的理论与实践引入课堂。“我教的课程是中国近代史。这基本上是一门历史课,但也是一门政治课。这可能有点无聊。学生的升学率不高,积极性不高。严昌丽说,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她在讲授“五四”青年运动时,要求学生首先查阅资料,从理论上理解“五四”。然后进行实践,引导学生回到五四运动的路线上来,让学生能够回到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和理解。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回来的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以视频和PPT的形式进行报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实增强了责任感和爱国主义。"
辅导员思想政治队伍建设要先行
在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如今,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辅导员与研究生辅导员的比例基本上是200: 1,研究生辅导员与本科生的比例是400: 1,并且为研究生设置了兼职辅导员。
除了辅导员的数量,培训是丰富和实质性的。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全国十佳辅导员获得者孙慧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9年,学校推荐她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培训,并在获得证书后于2011年下半年成为职业规划教师。“以前,有必要通过关于学生职业经历和职业规划的讲座来普及大学生职业规划,但现在我们基本上保证学生可以参加职业规划课程。”孙惠欢说道。
北京交通大学辅导员、北京高校第一批辅导员工作室“齐人齐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室主持人张琦认为,作为一名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大学生的学术老师,还要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大学生的生活教练,做一名让大学生赞不绝口、终生难忘的老师。
张琦认为,在学生受多元文化和网络舆论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辅导员要成为“引路人”,就必须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此,他在党的十九大期间主持的“七人七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室和他的导师张润之主持的著名教师工作室在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V思想”上推出了三部宣传十九大精神的网络作品。
“一方面,我们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互联网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另一方面,在师生共同创作网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多的使命感和价值观。张琪说道。
现在,在学校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交通大学已经逐步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他们会让党放心,受到学生的欢迎。
(本期文章由本报记者文才飞、见习记者王志康、徐悦撰写)
《中国科学日报》(专题,第8版,2017年11月21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