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深海基地启用 “蛟龙”号正式安家青岛
新华社青岛3月17日电(记者陈瑜)17日上午,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号缓缓停靠在国家深海基地的码头上,标志着其在青岛的正式安装,也标志着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第五大深海技术支持基地——国家深海基地——在青岛即墨的建成和运行。未来,“蛟龙”号将不再需要从江阴出发,而是可以乘坐母船从青岛出发。建成后,基地将成为全国性、多功能、完全开放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
在过去的4个月中,“蛟龙”号从2014年到2015年完成了第二和第三阶段的试点申请航行,并在中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进行了13次潜水。
现场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君表示,这是蛟龙首次在地形复杂的西南印度洋深海热液活动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不仅验证了潜水器的性能,而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对西南印度洋海脊不同类型热液系统的地质环境特征、热液流体特征和生物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精细调查、观察和对比研究,获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和样品。若干海底热液喷口的首次发现,为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合同区的资源评价和环境基线研究以及全球热液生物群的划分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这为中国科学家在深海热液环境中独立开展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支持,也为中国科学家引领国际超慢速扩张中洋脊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于洪君说,这也打破了只有外国载人潜水器才能运载和用于在深海热液活动区进行上述研究的被动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航行中,包括两名女潜艇驾驶员在内的六名潜艇驾驶员完成了“第一次表演”。于洪君说,根据训练计划,潜艇驾驶员需要完成副驾驶的3次潜水和主驾驶员的3次潜水。根据评估结果,他们可以“毕业”并有资格担任潜艇飞行员。这次航行完成了副驾驶的训练任务。
蛟龙已经完成了100次跳水。航次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向阳表示,如果与国际潜水形势相比,100次潜水只是开始。目前,世界上潜水次数最多的是美国载人潜水器,每年潜水150至200次,属于第一梯队。日本和法国在第二梯队一年潜水50-100次。第三梯队俄罗斯平均每年跌破50次。
经过一段时间的修复,蛟龙将开始另一段旅程。今年6月至8月,蛟龙将前往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地区进行资源和环境调查。从八月到九月,他去马里亚纳海沟进行基础科学研究。
本报青岛3月17日电(记者王)17日,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号母船完成了在印度洋的科研任务,停靠在青岛母港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这标志着“蛟龙”号在国家深海基地青岛的母港正式安装。之后,它将依靠国家深海基地开展测试、维护和科学考察等业务工作。
国家深海基地位于青岛即墨市鳌山尾镇,占地390亩,62.7公顷。一期工程总投资5.12亿元,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基地采用“一心三轴八区”的原则,将整个项目进行功能划分。“一心”是指南北轴线和东西轴线的交点,位于整个基地的中心,是整个区域的象征和制高点。“三轴”是指贯穿整个基地东西南北方向的三条规划轴。从使用功能来看,整个基地分为八个功能区。综合科研办公区主要是综合科研办公楼,满足深海基地的基本办公需求,同时具有深海设备研发实验、海洋通信指挥、会议等科研业务功能。规划总面积35100平方米,首期10500平方米。维护保障区是潜水器、各种深海科研设施和设备、仪器仪表等的维护、维护、测试和实验研究的主要区域。码头作业区:码头和栖息海洋研究船和潜水器,完成货物运输和材料供应。除了“向阳红9号”船,一艘新的4000吨载人潜水器目前正在建造中,以支持母船和一艘4000吨海洋综合勘探船,该船将在未来停靠在深海基地码头。此外,还有学术交流和科普教育区、港口灯塔导航和海洋通信岸站天线区、甚高频水声通信设施区、科研仪器测试区和生活服务区。
深海基地一期工程主要包括综合科研办公楼、维修保障区、深海模拟训练大厅和科研船码头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