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夸之风吹歪了海水稻
“净红”海米最近遇到了麻烦。
海米是袁隆平院士领导的技术团队开发的一种耐盐碱水稻。其主要研发位置在青岛。今年,它已经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试验。在去年的产量测试中,海米表现良好——每亩最高产量达到620.95公斤,超过预期的300公斤。
在*主席2018年新年致辞中,海瑞斯与C919大飞机、量子计算机、港珠澳大桥等一起被“命名”。
但是最近,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凌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指出我们不能太乐观,因为我们有海米。从那以后,就有公开的报道质疑“海米”不值得这个名字,也与海水无关。
这些声音让青岛海尔冰研发中心感到无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该中心技术副主任米表示,许多人闭门造车,凭想象发表评论,“不负责任”。
记者梳理了围绕海米的各种争议。事实上,海米的科学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宣传方法和推广途径上仍有讨论的空间。
海米这个名字是“油炸概念”吗?
"我们认为最有问题的实际上是名字."中国种子协会顾问李立秋对此感到很困惑。"如果它与海水无关,为什么它被称为海米?"
在此之前,青岛海尔冰团队反复强调,“海尔冰”不是字面上的海水中种植的大米。它是耐盐水稻的通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和滩涂上。
李立秋没有买这个解释:“我没听说过这个俗名,耐盐碱米就是耐盐碱米,它是怎么变成海米的?”天津作物研究所从事水稻育种多年的专家佟继平也告诉《科学日报》,在这个行业里没有叫耐盐水稻的做法。
误解已经出现。青岛海尔冰研发中心此前曾进入一个新闻平台“提问”与网民互动。许多网民都在问同样的问题——这种大米可以直接用海水灌溉吗?
既然很容易使人“补脑”,为什么要这样命名呢?
“因为这是新闻。”李立秋直言不讳地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就一直在研究耐盐水稻,并且在这个国家有许多不同的团队。没有一个新的名字,就不会有这样的轰动效应。”
米·铁柱表示很难理解这个名字引起的骚动。“有必要因为这个名字而有这么大的意见吗?好吧,那我们就不叫它海米了,我们叫它白米、冷饭、开饭?”在被问及他是否有名时,米铁柱说:“我们不能回答这种虚假的指控。”他再次强调,海瑞斯这个名字是为了便于理解。
在专家看来,除了对“投机概念”的怀疑之外,这个名称也容易引起混淆。许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谈到海米,业内人士通常认为是指广西湛江研究员陈日生开发的“海米86”。
“我把它命名为‘海米’,因为它是生长在内陆河河口海滩上的一种大米。”陈日生告诉《每日科学》记者,他认为海米的许多基因不同于普通水稻,是很好的水稻育种材料资源,研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6年。
然而,海稻86没有通过品种考试。换句话说,它仍处于试验阶段,不能推广。"我这样做纯粹是个人行为,没有*的支持。"陈日升说。
这是“海米”还是“海米”?米铁柱给出了明确的回应——双方没有关系。"我们不评论陈日升的作品."陈日升回答记者说,中国的许多育种团队应该使用他的海米材料。至于青岛是否使用过它们,他不清楚,也不能判断它们是否相关,除非有明确的数据分析。
种植海米消耗大量淡水资源吗?
青岛海尔冰研发中心在尝试种植海米时,采用海水和淡水混合的方法配制不同浓度的盐水,模拟自然界不同的盐碱地条件。如前面提到的YC0045,整个生育期稻田含盐量控制在0.6%。
"如果是这样,这个品种的耐盐性更好."童继平肯定了。然而,海水的盐度通常为3.0%至3.5%,远高于0.6%。如果需要配套灌溉,淡水也占灌溉水的80%以上。凌在上述《盐碱地水稻种植讨论》中指出,这意味着耐盐水稻品种仍然需要充足的淡水进行栽培。据测算,每亩水田耗水量在800-1200立方米之间,即“淡水+海水”用于灌溉,还将建设一条从大陆到沿海的长距离淡水输送工程,投资巨大,缺乏大规模推广的现实。
“既然我们试图在许多地方种植,我们必须利用当地的土壤、水和环境。”米·铁柱说,“在青岛,我们把淡水和海水混合起来建立一个实验环境;然而,我们在其他地方种植时肯定不会继续使用这种方法。我们在真正的盐碱地上种植,没有引水问题。”
至于它是否会消耗大量的淡水,米铁柱说,这取决于如何理解“淡水”。
传统农业生产用水的含盐量不能超过0.1%,但如果种植海米,含盐量较高的水也可用于灌溉。例如,赖斯·铁柱说,*高山融化的水在流经高表面盐度地区时会携带更多的盐。一旦盐度高于0.1%,就不能用于农业。"但是在海米上,这种水可以继续使用."
赖斯·铁柱向《科技日报》记者强调,与种植在盐碱地上的普通水稻相比,海米消耗的淡水资源并不多。“这也是盐碱地,因为海米具有很高的耐盐性,所以它不需要用大量的淡水来洗盐。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传统农业无法利用的大量水资源。”
所有的良田都被遗弃了。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有商业价值吗?
米铁柱表示,明年海米将接受“区域测试批准”。经批准后,海米可以作为商业品种出售给农民。
然而,李立秋和童继平都认为,从现在开始推广海米的必要性并不迫切。
"种植水稻的相对效益不高."童继平的家乡是安徽。他亲眼看到许多水利条件差的良田被遗弃了。农民更愿意外出工作,而不是保留三块土地。如果开发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就很难有积极性。
此外,中国不缺大米。李立秋说,今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比前一年减少了1000多万亩。
然而,他对海米的商业前景充满信心。青岛海尔冰研发中心提出,其长期目标是为国家增加1亿亩耕地,养活8000多万人。“商业推广的效果应该留给市场去检验。全面调查显示,海米的潜在市场需求非常广泛。”
米铁柱指出,有好的耕地来放弃短缺并不意味着没有必要开发新的土地资源。“放弃土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效益低。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有废弃的土地就否定开发利用盐碱地的价值。这完全不符合逻辑。”至于经济效益的问题,米铁柱认为没有必要担心。“我们有大量可以大规模集中种植的盐碱地,这比分散和传统的农田耕作成本更低、更有利。”
那么,中国有必要增加水稻产量吗?
“中国可能不缺乏普通大米,但海米是能够满足高端需求的大米。”此前有报道称,盐碱地含有较高的微量元素,海米的矿物质含量高于普通大米。此外,它在生长过程中较少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因此它可以是天然的和绿色的。“我们一直在谈论产业升级和供应方改革。这就是我们正在做的。”米铁柱说。
有科学意义的宣传应该受到限制。
海米的另一个亮点是它的亩产量。
2017年,经过小规模产量测算,部分试验品种亩产量达到近621公斤。这一数字在随后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然而,在所谓的“小面积产量测量”中,究竟种植了多少面积,从来都不清楚。
水稻铁柱向记者证实,这种材料的实际种植面积是40-50平方米,并已测量了几百株。每亩产量被换算成“理论评估结果”。
"这一点应该弄清楚,否则容易引起误解."李立秋说。
李立秋一再强调,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耕地确实不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必要的,但坚持耕地红线也是底线。如何利用目前不能利用的土地,是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有必要对耐盐碱水稻进行研究,为粮食安全做出战略技术储备。在学术上,他支持深入研究。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开发出真正的能适应高盐环境的海米。
"耐盐性好,产量也高."童继平坦言,从耐盐水稻研发的角度来看,海稻确实取得了一些突破。
但让专家“难以理解”的是“浮夸”。“过去几年,科技界一直浮躁。做研究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总是想着“引人注目”。商业营销组合将失去科学研究人员应有的严谨性和客观性。”李立秋说,这是该行业专家与大米“斗争”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风吹船可动,光亦能远航?
下一篇:麦吉丽素颜三部曲孕妇能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