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热议:教育的“智慧”之道
■我们的记者陈彬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它对我们的经济和商业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似乎要小得多。为什么?”
不久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北德克萨斯大学和网络教育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琦在大会上讲话时提出的一个问题。
所谓“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种通俗表达,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可见,智能教育的发展与网络和信息化密切相关。这也是董琦问题变得非常重要的原因。毕竟,未来将是一个基于网络和信息的社会。如果教育不能控制这一趋势,它将不可避免地被网络浪潮淹没。
当然,与持续多年的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智慧教育”仍然是一个“新事物”。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让教育在未来变得更加“智能”?在这次会议上,许多专家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河:
大数据智能的出现和发展必将给个性化教育以巨大的支持。在传统模式下,教师只能以一种受欢迎且一致的方式教育每个人。然而,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可以“描绘”每个学生。当然,校长也可以“画”每个教授,知道他们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以及学生目前的困难在哪里。这将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并最终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此外,这一教育计划可以随着大数据的应用而逐步修订。
目前,我国各种商业人工智能技术都可以转化为教育。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软件反馈和引导技术也有其片面性。例如,一些根据个人喜好推送特殊信息的技术可能会让一些人变得更加极端。将来,当我们将大数据用于个性化教育时,我们应该防止这种趋势。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它的缺点。正如汽车的出现要求我们制定交通规则一样,我们也需要制定各种规则,以便人工智能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和设备的发展,“虚拟现实+”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教育也成为虚拟现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领域。教育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新的、丰富多彩的、强大的教育技术,是智慧教育的基础技术之一。
然而,虚拟现实技术毕竟是一种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它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应该在虚拟现实教育条件下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同时,我们还应该研究虚拟现实环境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因此,我希望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也能提前规划,为虚拟现实心理学、虚拟现实社会学、虚拟现实法等新的研究方向开辟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目前,教育部已批准建设200多个虚拟仿真教学中心,支持“虚拟现实仿真+教育”的发展。我相信这将对教学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2018年,虚拟现实技术将被纳入教育信息化年度重点任务,这明确要求全国高校、中小学、职业教育等机构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虚拟现实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的普及和应用势在必行。
●中国教育协会会长钟秉林: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学生的一些社会发展素质,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只能在现实环境中通过校园教育和课后社会实践逐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课程教学并不等于学校教育。目前,网络教学可以使一门课程发展到极致,但网络教学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避免炒作或片面夸大的概念。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网络教育上?我认为首先是提高网络课程的质量,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它的大规模特点;二是研究网络课程的标准和认证方法,建立学习监督机制和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提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律性和选课完成率。同时,我们还需要强调统筹规划,探索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分散建设,以符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初衷。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与产业发展司司长山·广智:
在摩尔定律仍然有效的条件下,人工智能将不可避免地取代许多程序性和重复性工作中的许多现有工作。因此,教育应该尽快放弃人工智能的应试训练。如果我们仍然每天做卷子和刷问题,用机器人学习的方法来教,人类的智慧将会大大减少。智慧教育应该真正回归教育智慧的源泉,让教育帮助孩子实现幸福生活。这是最高的目标。因此,教育应该走差异化的道路,因材施教,真正发挥人性的特点。
智慧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不要以为有了今天的技术支持,智慧教育很快就会成型,这显然太乐观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智慧教育的设施和模式可能只是未来成熟模式的冰山一角。因此,我们应该避免高估近期教育,低估教育发展的长远优势。
*总书记曾说过:“信息化的作用是可以增强的。”在我看来,如果教育比作老虎,智慧是它的翅膀。两者必须有效结合,这种结合必须基于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教育精髓。传统教育不全是糟粕,但有许多精华值得学习和探索。同时,还应融入当前的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形成智慧教育的良好局面。
《中国科学报》(2018-03-27,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