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作者刘慈欣对话媒体人:机器会把人“宠坏”吗?
一旦机器能够理解和表达情感,它会带来人工智能的“意识觉醒”吗?机器智能会打败人类智能吗?人类能否在未来实现从数字生存到数字不朽?
4月3日,清华大学和阿里巴巴宣布成立“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互动体验联合实验室”,探索“下一代人机互动”。联合实验室将研究机器如何识别和理解人类情感。
此举引起了公众、科技界甚至科幻界的激烈讨论。据《人民日报》报道,科幻作家刘·最近在与著名科技媒体·艾航的对话中评论道,阿里与清华的合作很可能在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最核心领域插入了一些楔子和突破。
这台机器将直接与人们的内心情感交流。
刘,山西阳泉人,高级工程师,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9年至2006年,他获得了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2015年8月23日,他在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上凭借《三体》获得了雨果最佳小说奖,这在亚洲尚属首次。
在刘看来,为了让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让机器和人实现情感交流。一旦机器和人实现了直接的情感交流,人类应该为这种交流的影响做好准备。因为机器对人“顺从”,所以它们很可能“宠坏”人。人们可能在情感上依赖于机器,甚至在人与人之间有一个“零交流”的社会。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和海量数据的产生,机器在情感上会比人类更聪明吗?刘认为机器不会取代人类。即使有一天机器拥有高级智能,它们也会有自己的进化路径,而不是与人类竞争。
机器智能和人类智能如何和谐共存?
在刘看来,人类把情感看作是一条“魔法线”,认为机器是可以被挡在外面的。但是机器智能有可能绕过这条人类未知的防线,在情感和文化上超越人类。
而且,机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人类知识积累的研究和对情感生活的分析。因此,一旦机器智能自然进化,人类很可能会落后。
“现在,阿里和清华正在合作研究人机自然交互。事实上,人类参与了机器智能的进化,并让机器进化为为人类服务。这个方向可能不是机器的最佳进化路径,但对人类有益。”刘对说道。
刘认为,如果有一天人类能够理解机器,并与机器进行情感交流,那就意味着机器的智能不是处于最高状态。否则,人类根本无法理解和与他们交流,就像蚂蚁无法理解和与人类交流一样。
从数字生存到数字不朽?
1996年,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出版了《数字生存》一书,预言未来人类将在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数字技术。所有这些预测都实现了。
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会实现从数字生存到“数字不朽”吗?
在刘看来,利用大数据来构建一个死者的技术现在几乎是可能的,但是很少有人愿意做出这种尝试。
“人类不想要数字不朽,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完整拷贝是世界上最大的差异。人类不想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阴暗面,此外,这个复制品还知道所有关于隐形人的事情。”刘对说道。
刘认为,将互联网上的大量数据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图像结合起来,产生一个大数据的数字复制品,并不是一个人的真实复制品。人类的真正复制应该从最基本的生物学开始,像读取硬盘数据一样,完整地读出人脑数据,但这与现实相去甚远。
“对个人来说,最可靠的永生方式是将数据保存在大脑中,同时让身体在未来继续得到先进技术的支持。”刘对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