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招聘“潜规则”:名校研究生求职缘何受青睐
12月14日19: 00,距离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有一周时间,方莉站在北京某大学教学楼二楼的走廊里,静静地阅读着手中的复习资料,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做最后的冲刺。这位2014年化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今年将申请一所化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我们班有相当多的学生,约占80%。许多人有一个精英学校的联合体,他们想继续在专业领域学习,以提高他们的知识体系。”
今年7月毕业于大连某大学的李辉已经第二次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作为一名非应届毕业生,李辉在找了几轮工作后“不情愿地”选择了继续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谁不想赚更多的钱?谁不想要更好的生活?然而,它不是一所名校的硕士学位。它的竞争力太弱,选择太少。”他每天学习到很晚,希望通过进入研究生院找到一份好工作。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招考办公室统计,今年北京共有165个招生单位招收研究生,全国有32.2897万考生报考北京招生单位(不包括免试考生)。从申请人的意愿来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12个招生单位的申请人数都超过了1万人。换句话说,这12所“精英学校”吸引了大约1/3申请北京高校的考生。《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在一次采访中发现,考生蜂拥进入名校,“为了深造”和“为了更好的就业”是普遍的需求。
人力资源经理揭开招聘的“潜规则”:名牌大学,研究生,必读!
在安徽电视台的一个采访节目中,一位前人事经理曾提出“区别对待非985大学生”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这位前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名义上遵循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但在实践中,他们往往会事先对候选人设定各种隐性约束。例如,在参加招聘会时,他们会将985名大学生和非985名大学生的简历分开,只留下985名大学生的简历,而非985名大学生的简历只能被“清理”
许多非精英大学毕业生已经知道这一招聘过程的“潜规则”,许多人甚至从大一就开始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在他们看来,事实是残酷的,但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希望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进入他们喜欢的名校,不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学术资格,也是为了提高他们未来的竞争力。
屈在*媒体工作了一段时间。一个“有感情的理由”促使她在今年8月辞职,投身于研究生入学考试。“我在工作中遇到过许多专业和先进的前辈。他们让我把对文学的热爱进一步发展成对新闻的热爱。要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曲说,她申请了中国最著名的传媒学院之一,并希望毕业后重返传媒领域。她坦率地说,只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拥有硕士学位,才有可能解决他们工作单位的设立和居住登记问题。对她来说,她不是一所知名的大学,只是一个学士学位毕业生,“她不敢奢望什么。”
“名牌大学+研究生等于更好的就业”,这似乎正在成为求职的“黄金法则”。“班主任告诉我们,如果你学医,除非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否则没有出路!”一位著名的医生在网上贴出了他坚定地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原因。他回忆说,在新生注册的那天早上,拥有胃肠病博士学位的校长警告说,那些准备成为医生的人必须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并且必须通过考试。因为本科毕业基本上进不了大医院,医院里会让人瞧不起。医学既需要经验,也需要持续的研究和创新。不学习意味着不知道研究和创新,不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生的价值。
人力资源经理的著名学校学生标签:更聪明,更勤奋,能够作为公司的门面
在工作场所,许多人同意“教育并不意味着能力”和“骡子或马出来散步”。然而,不幸的是,面对雇主的招聘标准,那些学历低的人往往连“走出去”的资格都没有。
“目前,尽管是应试教育,也有死记硬背的因素,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仍然意味着更勤奋、更聪明、反应更快、更容易接触世界。”一家公共机构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艺璇说。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范表示,名牌大学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学习能力强。“许多企业在宣传中经常提到员工的教育背景和出身。当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时,企业可以从普通学校招收学生。然而,当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时,每个人都想从著名学校招聘毕业生。”一家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邓铭表示,从名牌大学招收研究生可以强化公司的形象。北大、清华、人大、复旦等学校的毕业生也可以不断优化员工的整体素质。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发现当雇主招聘员工时,被企业雇用的机会更高,因为名牌大学的学生自带聪明、勤奋、适合作为公司形象的标签。
扩大人才范围,从非精英大学筛选优秀人才?人力资源经理:成本太高
一些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一次招聘往往会收到数十万份简历,对于非精英大学毕业生的简历,确实存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例如,在计算机筛选简历的第一步,学校条件将被直接设置,非精英学生的简历将被筛选掉,不管他们有多能干。然而,根据学校对毕业生的分类,企业是否担心非精英学校的优秀人才流失?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应该根据每年的人才市场情况,分析具体的问题."范说:“如果重点学校的学生能够满足招生的需要,他们就不会担心优秀人才的流失。如果招聘需求得不到满足,对学校的要求将适当放宽,来自非精英学校的求职者也不会没有机会。”
邓铭告诉记者,在递交大量简历时,由于筛选成本太高,会设定相应的标准来删除一些简历,而非精英大学的优秀人才往往会被漏掉。
王艺璇表示,他已经习惯了“名牌大学优秀毕业生的涌入”,也不担心会错过非名牌大学的优秀人才。“名牌大学优秀研究生的数量已经非常大。很难有精力去鉴别一个来自非名牌大学的研究生是否优秀。”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采访时,我们发现知名大学的学生确实有更多的优势,但非知名大学的学生也将通过进入知名大学和研究生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本文中的人物是假名。《中国青年报》网上见习记者王毅和记者钟青、何新也为本文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