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行业办学成为新风潮?盲目兴建成为最大担忧

科普小知识2022-03-13 13:05:39
...

任何大学都不是万能的大学。如果你想成为一所“通用大学”,你实际上是“不是大学”。大学应该集中最大的力量,集中最多两三个产业,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它应该有雄心和决心去做大项目和解决大问题,它必须使某个行业获得成功。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随着上一个毕业季节的到来,一些名字奇怪的文凭工厂被一个接一个地发现了。然而,在众多名字陌生的大学中,有三所是由行业或企业创办的“中国”大学。它们是中国康复大学、中国能源大学和中国核工业大学。

关于这三所大学的筹建,社会上有很多争议。然而,中国康复大学的建立甚至在喧嚣被听到之前就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了。青岛将新建一所“钟”字头大学,并将在报纸上发表。

仔细回想起来,*成立之初就已经建立了大型工业院校。自1998年以来,中国已将工业院校的办学与*部委脱钩,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新的工业院校。那么,这三所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大学的示范或准备意味着什么呢?

办学与时代紧密相连。

工业院校的兴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风风雨雨之后,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新中国成立前,205所高校主要沿袭美国大学模式,走综合大学之路。当时,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苏联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开始实行分业办学,将综合性大学转变为为特定行业服务的单科大学,从而建立起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也从社会的边缘转移到了社会的中心。

工业院校在我国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直到1998年,我国进行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取消了许多部委。与此同时,近400所学院和大学,除了少数留在该行业,仍在该行业。其中一小部分直接隶属于教育部,成为高水平的行业大学。他们中的大部分被转移到当地管理层,成为当地产业的转移学院。其中,地方产业转移最多的机构是北京、辽宁、陕西、湖北、江苏等地。

在采访中,东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告诉《中国科学》杂志,以冶金工业院校为例,包括教育部的院校,特别是钢铁外调院校,没有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完美和卓越。结果,“传统和特色领域逐渐疏远,原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大的继承,新的东西还没有成长起来。”高校与部委脱钩为今后高校建设的“千校一面”埋下了隐患。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思——工业院校向地方转移,对工业院校的历史评价是否正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广利指出,当时工业院校向地方转移的一个重要考虑是专业建设的重复——地方院校办这个专业,工业院校也办这个专业,“大而全,小而全”。此外,工业院校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适应性弱。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工业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工业院校向地方院校转变已成为必然的逻辑。

今天,人们的反映是历史的对比。在1998年的改革中,一些学院和大学没有转学,而是留在了这个行业。例如,前卫生部北京联合医学院的发展势头远远超过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前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下属的7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也被评为“211工程”最差。"没有繁荣的转移,转移到当地的情况是暗淡的."周广利说,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反思并发现,在行业办学并不全是弊端,依托行业容易创造特色。

追寻“钟”标题的背后

值得深思的是,这一次将要成立的三所学院和大学都宣布他们的名字为“中国人”。

包括周广利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前缀行业院校的建立是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启发。两者都依赖研究机构。最初只有研究生教育,但现在提供本科教育。

“这三所大学在性质上类似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大学,只是它们所依赖的行业和企业的水平略低一些。你可以做,我也可以做。本质上,这是一种模仿行为。”说,对“钟”字的向往也是前一轮改革的经验教训的结果。下属高校的资源配置是国家层面的。权力下放后,资源分配在地方一级。运行资源的萎缩导致它们发展缓慢。

然而,这次不同了。与上一轮改革相比,地方*将高校视为负担,认为它们在土地、人力和资金方面占用了相当多的地方资源。当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地方*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学提供区域创新动力。因此,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正在大力引进大学。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和青岛,被媒体称为“大学挖掘机”。在引进青岛的高校中,共有23所被列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14所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9所被列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在即将建立的三所院校中,中国康复大学和中国能源大学将被选定或初步确定为青岛。此前,据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也将落户青岛。

“引进普通大学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它迫切需要国家为人才和学术资源配置的“中等”大学。这也是当地*热烈欢迎设立“中国”工业学院的主要原因周广利说。

产业办学成为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有一句流行的话:“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因此,许多大学在定位之初普遍认为,要成为世界级大学,首先必须成为综合性大学。那么,三所大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综合性大学的趋势被逆转?

在周广利和北京大学教授陈红杰看来,现在建立工业学院并不意味着综合大学道路的逆转,而是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势。

“该行业办学的弊端在那一年被反复讨论,未来的发展不太可能会重蹈覆辙。”陈红杰表示,这三所大学的出现更为重要,因为它向高等教育发出了一个信号,即大学无法培养该行业所需的人才,这也是该行业决定重新开始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大学和学院在建设和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普遍遵循欧洲大陆的专业体系,但逐渐发现,在世界排名中,这一体系下的大学和学院不如美国的大学和学院。改革开放后,已经向更全面的学校体系转变的英美教育体系,陷入了一千所学校和缺乏特色学校的漩涡。

周广利表示,在2017年“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将把一大批特色鲜明、学科单一的优势大学纳入“双一流”建设名单,这对片面模仿综合性大学的大学是一个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特色、专业和行业成为高校的新选择。

那么,这个选择是代表中国特色还是全球趋势?

在周广利看来,这一选择更能体现中国特色。他解释说,学院和大学是资源依赖型组织,在一些国家,*是管理学院和大学的最大推动力。不同于美国的分权政治*,高等教育是在“市场*”下进行的。高校必须建立综合性大学,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中国是一个*集权的国家,国有企业规模庞大,各行业都有骨干企业。为了满足需求,我们必须首先为*企业服务。这也是新时代强调行业特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盲目建设成为最大的担忧。

“未来会不会有一波产业设立大学的浪潮,让办学成为一种更为关联和不规范的行为?”这是本次采访中三位专家最大的担忧。

尽管建立一所大学必须符合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但值得一提的是,是否有必要通过一个行业或几个行业的联合来建立一所大学。

陈红杰说,新成立的工业院校只能作为个别现象出现,但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可取,因为任何行业都有特殊需要,可以通过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来加强。只要有钱,大学可以办的逻辑很容易形成某种垄断,“你可以用你培养的人才”,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王国栋指出,1956年一轮工业院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建国初期基础产业的发展,为原本发展薄弱的产业建设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院校。近年来,随着高科技需求的发展,国家将设立一些工业学院和大学,但这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主要集中在面向未来、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快速突破的高技术领域的战略领域。这些学校可以由教育部管理。如果他们跑得好,他们可以进入“双头等舱”。

他举例说,中国海洋大学是“双一流”、“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大学之一,针对的是重要的海洋领域,因此当年有必要成立。能源也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尤其是氢能和可再生能源。能源工业发展所需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任务十分紧迫,建立能源大学正是时候。传统医学院校也涉及康复,但随着中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将会遇到许多过去很少遇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专门的建设来研究。然而,一些领域已经在现有的大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安排,例如汽车和高速列车。没有必要建立另一所大学。

“我们必须面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需求。关键不在于转型升级,而在于面向未来,开拓新领域,满足新需求。”王国栋这么说。

此外,在陈红杰看来,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产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一条适合该产业的发展道路,而不是启动一个新的炉灶。

他以德国为例解释说,德国鼓励企业、地区和大学深入合作。一方面,大学可以发展,另一方面,产业也可以受益。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校企合作方式。然而,我国高校之间的分界线太死了,使得一些跨地区、跨部门的合作难以开展。“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来鼓励高校加强与行业的联系,就效率和资本投资而言,这比新成立的高校更具成本效益。”陈红杰说。

王国栋也同意了。“任何大学都不是万能的大学。如果你想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你实际上不是一所大学。大学应该集中最大的力量,集中最多两三个产业,集中力量,发挥优势。它必须有雄心和决心去做大项目,解决大问题,而且必须让某个行业获得成功。”

《中国科学报》(2018-09-25,第五版《大学周刊》)

阅读更多

山东推进中国能源大学建设建设山东创业大学

CNNC将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